焦炉_冷鼓控制方案

焦炉_冷鼓控制方案

ID:5818882

大小:10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2-25

焦炉_冷鼓控制方案_第1页
焦炉_冷鼓控制方案_第2页
焦炉_冷鼓控制方案_第3页
焦炉_冷鼓控制方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焦炉_冷鼓控制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焦化厂焦炉-冷鼓控制系统实现方案1系统描述煤是自然界储量最丰富的能源之一,但是,刚从地下开采出来的原煤的还无法直接使用,为了进一步提高煤的综合利用率,通常要对原煤进行初选、水洗、配煤,然后将其送往焦炉进行炼焦,图1是一个典型的焦化过程:首先将煤通过加煤孔加入到碳化室中,而焦炉煤气通过管道输送至煤气预热器中预热,经过调节器1进行合适的流量调节进入蓄热室,调节阀2与调节阀3控制合适的焦侧和机侧分烟道吸力,维持蓄热室合适的燃烧状况,在隔绝情况下将碳化室中的煤加热到1000℃左右,其主要产品是焦碳,在规定的出焦周期用机车操纵杆将其推出碳

2、化室,然后进行冷却和过筛,形成焦碳产品。另一个重要的副产品是荒煤气,荒煤气通过煤气上升管到达集气管,集气管是各碳化室荒煤气集中的地方;然后荒煤气通过荒煤气输送管、汽液分离器、初冷器、冷鼓风机和电捕器等设备,在电捕焦油器中将其中的焦油提取出来,调节阀4控制集气管压力,要求将集气管压力P1控制在-15_15Pa之间;调节阀5用于控制冷鼓风机吸力,要求P2的波动范围为给定值的±10Pa。图1焦炉-冷鼓工艺流程2控制方案2.1控制系统分析。在炼焦过程中通常有两个控制中的难点:第一,集气管荒煤气压力自动调节;第二:冷鼓风机吸力调节和联锁保

3、护.在集气管压力控制中,系统通常存在着以下的扰动:①本坐焦炉在换向时造成的周期性压力扰动;②加煤、平煤、推焦、出焦时所产生的扰动;③冷鼓风机吸力变化造成的扰动;④相邻焦炉换向造成的总管压力变化的扰动;⑤煤气流体本身不定性造成的噪声干扰等,显然,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集气管压力P1和冷鼓风机吸力P2的平稳调节是本系统的难点。另一方面,由于炼焦工艺及仪表安装(采样及控制点)方面的差异,不同装置的压力测量及控制点的位置也不尽相同,如有些系统是将P1作为主要测量控制点,其原因是该点位置离集气管最近,是名副其实的集气管压力调节;而本系统将P

4、2作为主要测控点,这实际上是调节冷鼓风机吸力,但从工艺流程上看,P1与P2并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通过管线互相联系的,从工程实践上看,将P2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P1也较容易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这是因为:①稳定鼓风机的进口吸力;②应用大回流平衡焦炉不断变化的煤气产量;③间接稳定焦炉吸力;④防止鼓风机喘振。但反过来,如果只孤立地控制集气管压力P1而不管冷鼓风机吸力P2的控制,则集气管压力P1是无法控制好的,这是因为P1离碳化室较近,各种扰动对其的影响最快,也最直接,而P2离碳化室较远,长距离的管线输送和缓冲会使该压力的波动剧烈程度有

5、所降低,因此本系统采用P2作为主要测控点是有其理论依据的。从系统的观点看,无论是控制P1或P2,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碳化室内处于合适的正压中(例如:0-20Pa),这样可以较好地满足碳化过程所需要的压力和温度条件,压力太高,碳化室外部烟气四溢,影响环境,也影响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甚至混合着高压氨水的炉气会掀翻卸压盖而伤及人身;压力太低,如呈负压,虽然从外部看不到烟气,但此时大量空气会因负压而进入碳化室,造成炉墙的过早损毁。这也是工艺上不允许的。另外,本系统在压力数据采样中使用了“阻尼器”技术(这里是对别人专利技术的借鉴),阻尼器

6、的使用不需要电源、气源,靠阻尼器在0.1秒内直接阻尼平滑波动电压信号,以提高调节系统的品质(例如减少调节阀的频繁动作),其变换过程如图2所示,当然,在DCS控制系统中,可以采用特殊的滤波和延时手段来实现“阻尼器”的功能。图2阻尼器原理图3集气管煤气压力调节控制结构图2.2冷鼓风机吸力(集气管煤气压力)的调节方案。控制结构如图3所示,显然,这是一个经典PID调节器与模糊控制器的有机结合。根据被控点的偏差与偏差变化率情况,通过“比较/切换开关”环节将调节器切换到模糊调节器或经典PID调节器,现在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①系统处于稳定状态

7、时,此时,其压力偏差与偏差变化率小于规定值,经典PID调节器起调节作用。②系统处于较不稳定状态时,例如系统处于加煤、平煤、推焦或出焦状态,其压力偏差及偏差变化率较大,由于在模糊控制表内事先预制了一控制矩阵,其基本思想是:输入偏差及偏差变化率越大,输出调节作用越强,这样使系统较快的进入规定的工作压力范围,并使超调量最小;③极端情况处理,当本座焦炉或相邻焦炉换向时,此时系统的压力偏差及偏差变化率极大,但持续时间很短(约10秒),令模糊控制器维持在一个固定的开度上(根据经验获得),换向结束后,偏差也随之减少,系统继续采用经典PID调节

8、器或基本模糊控制器工作,两者之间的切换是平滑的或无扰动的。该控制器实现的关键是模糊矩阵的构造,它的实现是基于人工控制的思想,因此,矩阵行列数越多,“刻画”就越细,控制效果会越好。虽然模糊控制器的运用可以加快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但它并不能消除静差,因此,在平稳时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