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的困惑和思考.doc

新课改中的困惑和思考.doc

ID:58373721

大小:2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01

新课改中的困惑和思考.doc_第1页
新课改中的困惑和思考.doc_第2页
新课改中的困惑和思考.doc_第3页
新课改中的困惑和思考.doc_第4页
新课改中的困惑和思考.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改中的困惑和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课改中的困惑和思考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小学数学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每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接受考验,经历换脑、充电、反思的过程。虽然各地都在深入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领悟其理念与精髓,并使课改呈现出“喜人”的一面。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和陈旧滞后的教学观念、教学习惯、教学方法等很难使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法获得全新的认识。因此课改中又出现了让教师陷入迷惘的一面。就我个人在日常教学中的实践来说,我也对一些现状产生了不少困惑,经常思考该如何解决。第一,关于“合作学习”的困惑。在目前的教学形式中很多

2、教师很喜欢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无疑,“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之一,也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引入课堂。因为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是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没有触动他的心灵,教师的教学也没有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有这样一个实际案例:某教师在执教第一册“物体的认识”。教师导人新课后,立即请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可以分成几类,并说说每一类有什么特点?”(学生带来了许多实物,如球、药盒等)此时课堂上就会发现除了有个别优生还能说几句,其他

3、的学生有的当听众,有的在玩盒子,有的去捡掉在地上的球……到全班交流时只有个别学生回答说:“圆柱(实物)是长长的,圆圆的。”教师看着学生举起来的茶叶罐,也只好“嗯”了一下。最后老师在评课时说:“我已经按照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的玩,充分的说,并进行了合作讨论,可学生就是不配合,课堂里乱糟糟的。怎么办?”试问,这样的讨论合作有实效吗?在这里,我认为有5点成功的已有经验值得大家注意借鉴:1、不能搞大量浅层次、低水平操作,例如,不要动辄搞小组讨论,有些问题可以马上由学生回答的就无须进行小组讨论。2、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明确分工、互助性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工作要落实

4、到位,不能搞形式上的合作。否则,形式上分组,几个同学围在一起,给人以‘表面的积极性’和‘一切顺利’的假象,造成新的两极分化。3、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没有经过个体精思而匆忙的展开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4、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5、教师要对学生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引导。在已有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我又产生了一些新的困惑。例如,就“小组讨论”而言,究竟什么是这一方法最为有效的组织形式,特别是,“异质分组”、“同质分组”又各有什么样的优点与局限性?其次,什么是采取“小组讨论”

5、最为恰当的时机?还有,我们又应如何去处理在“小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困难或问题,如“学生在一起会聊天,但不会讨论”,“学生的讨论经常偏离主题”,“学生说的别人听不懂”,“运用讨论的方式,学习的进度就会很慢?”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时常会遇到的困惑。第一,关于“情境教学”的思考。在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素材,创设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启发学生灵活思考的情境,是很有必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使其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有的教师没有深入的理解情境教学的真正含义,使得“情境”看上去更像“形象+习题”

6、的简单拼合。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的说“小朋友,今天米老鼠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高了起来。可接下来的教学却另人感到乏味:首先是米老鼠头像+复习题,接着是米老鼠头像+例题,然后是米老鼠头像+巩固练习,最后是米老鼠头像+小结。这样简单的给各环节的学习内容套上米老鼠的“外衣”,就能叫情境吗?这只是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的“包装”。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也有的老师认为创设情境就得依赖于多媒体,这样才能显示教学理念的“先进”。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宜用多媒体呈现。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某

7、位教师用多媒体生动的演示了把圆锥形杯里的水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形杯中倒的过程。我想,如果这里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再倒一倒理解会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实质上,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的“情境”,再钓鱼般的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问题了。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有两点思考:1、怎样避免“情境教学”成为课堂上无意义的情节?如何做到既吸引学生,又能很贴切的为教学内容服务?2、多媒体在哪些情况下适合为情境教学服务?在哪些情况下可以用其他的方式配合情境教学更好?第

8、三,关于“数学教学模式变革”的思考。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义、公理——定理、公式——例题——习题”的形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