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干骨折课件.ppt

股骨干骨折课件.ppt

ID:58638845

大小:3.64 MB

页数:41页

时间:2020-10-12

股骨干骨折课件.ppt_第1页
股骨干骨折课件.ppt_第2页
股骨干骨折课件.ppt_第3页
股骨干骨折课件.ppt_第4页
股骨干骨折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股骨干骨折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股骨干骨折概述股骨干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6%,股骨是体内最长、最大的骨骼,且是下肢主要负重骨之一,如果治疗不当,将引起下肢畸形及功能障碍。目前股骨骨折治疗方法较多,必须依骨折部位、类型及病人年龄等选择比较合理的方法治疗。不管选用何种方法治疗,且必须遵循恢复肢体的力线及长度,无旋转,尽量行以微创保护骨折局部血运,促进愈合;采用生物学固定方法及早期进行康复的原则。解剖与解剖生理股骨是人体中最长的管状骨。骨干由骨皮质构成,表面光滑,后方有一股骨粗线,是骨折切开复位对位的标志。股骨干呈轻度向前外侧突的弧

2、形弯曲,其髓腔略呈圆形,上、中1/3的内径大体一致,以中上1/3交界处最窄。解剖与解剖生理股骨干为三组肌肉所包围,其中伸肌群最大,由股神经支配;屈肌群次之,由坐骨神经支配;内收肌群最小,由闭孔神经支配。由于大腿的肌肉发达,股骨干直径相对较小,故除不完全性骨折外,骨折后多有错位及重叠。解剖与解剖生理股骨干周围的外展肌群,与其他肌群相比其肌力稍弱,外展肌群位于臀部附着在大粗隆上,由于内收肌的作用,骨折远端常有向内收移位的倾向,已对位的骨折,常有向外弓的倾向,这种移位和成角倾向,在骨折治疗中应注意纠正和防止。否则内固定的

3、髓内针、钢板,可以被折弯曲、折断,螺丝钉可以被拔出。病因与发病机制多数骨折由强大的直接暴力所致,如撞击、挤压等;一部分骨折由间接暴力所致,如杠杆作用,扭转作用,由高处跌落等。前者多引起横断或粉碎性骨折,而后者多引起斜面或螺旋形骨折。儿童的股骨干骨折可能为不全或青枝骨折;成人股骨干骨折后,内出血可达500~1000ml,出血多者,在骨折数小时后可能出现休克现象。由挤压伤所致股骨干骨折,有引起挤压综合征的可能性。挤压综合征是指四肢或躯干等肌肉丰富的部位遭受重物长时间(>1h)压榨或挤压,当压迫解除后,出现的以肢体肿胀、

4、肌红蛋白尿和高钾血症为特征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率超过40%。治疗措施:1)抗休克:大量补液,成人每天补液可达6L。2)碱化尿液:一般予以碳酸氢钠静滴。3)利尿脱水:静点甘露醇。4)抗感染:a.保护创口,保持伤口引流通畅,必要时切开引流,清除坏死组织;b.及早应用足量有效抗生素;c.避免使用对肾脏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d.预防破伤风和气性坏疽。病因与发病机制股骨干上1/3骨折时,骨折近段因受髂腰肌,臀中、小肌及外旋肌的作用,而产生屈曲、外展及外旋移位;远骨折段则向后上、内移位。病因与发病机制股骨干中1/3骨折时,骨

5、折端移位,无一定规律性,视暴力方向而异,若骨折端尚有接触而无重叠时,由于内收肌的作用,骨折向外成角。病因与发病机制股骨干下1/3骨折时由于膝后方关节囊及腓肠肌的牵拉,骨折远端多向后倾斜,有压迫或损伤动、静脉和胫、腓总神经的危险,而骨折近端内收向前移位。诊断要点概述一般有受伤史,伤后肢体剧痛,活动障碍,局部肿胀压痛,有异常活动,患肢短缩,远端肢体常外旋。X线片检查可以做出诊断。特别重要的是检查股骨粗隆及膝部体征,以免遗漏同时存在的其他损伤,如髋关节脱位,膝关节骨折和血管、神经损伤。分型根据骨折的形状可分为:     

6、 (1)横行骨折:大多数由直接暴力引起,骨折线为横行。      (2)斜行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所引起,骨折线呈斜行。      (3)螺旋形骨折:多由强大的旋转暴力所致,骨折线呈螺旋状。      (4)粉碎性骨折:骨折片在3块以上者(包括蝶形的)如砸、压伤等。      (5)青枝骨折:断端没有完全断离,多见于儿童。因骨膜厚,骨质韧性较大,伤时未全断。分型分型分型治疗儿童持续牵引治疗根据不同年龄可采用垂直悬吊皮牵引,平衡持续牵引。治疗垂直悬吊皮牵引适用于3岁以下的儿童股骨干骨折。将两下肢皮牵引胶布贴于大小腿两侧,

7、绷带固定妥当,通过末端扩张板穿过牵引绳,经滑车系统加重量,髋关节屈曲90°,膝关节伸直位进行牵引,使臀部离床面3-4cm,应用病儿身体重量作反牵引。这种方法简易有效,3-4周后骨折愈合。便于护理,易被病儿家长接受,也可在门诊使用简便装置,回家治疗观察。治疗平衡持续牵引可用皮牵引或骨牵引。以便病人的身体及各关节在床上进行功能活动。皮牵引适于12岁以下小儿。12岁以上青少年和儿童则适于做骨牵引。持续4-6周,改用单侧髋人字石膏或局部石膏装具固定至8-12周,至骨折完全愈合。治疗成人长骨干骨折的治疗,在20世纪90年代,

8、治疗理论从AO坚强内固定,向BO生物学接骨术转变,虽然对生物学接骨术的内容还无统一认识,但原则是尽量使骨折愈合按照骨折后生物自然愈合过程来进行,骨外膜和软组织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起主要作用,骨髓内血供也是重要因素。髓内针固定为轴心固定,其生物力学较骨外钢板偏心固定为优越。因此生物学接骨术的涵义应当包括不剥离或尽少剥离骨外膜,不扩髓,尽量采用髓内固定,以容许骨折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