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土壤污染监测(08)ppt课件.ppt

第五章土壤污染监测(08)ppt课件.ppt

ID:58681224

大小:2.18 MB

页数:59页

时间:2020-10-05

第五章土壤污染监测(08)ppt课件.ppt_第1页
第五章土壤污染监测(08)ppt课件.ppt_第2页
第五章土壤污染监测(08)ppt课件.ppt_第3页
第五章土壤污染监测(08)ppt课件.ppt_第4页
第五章土壤污染监测(08)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五章土壤污染监测(08)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章土壤质量监测第一节土壤基本知识第二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第三节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加工管理第四节土壤样品的预处理第五节土壤污染物的测定第一节土壤基本知识一、土壤组成土壤是指陆地地表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介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是环境中特有的组成部分。土壤是由矿物质、动植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物质、土壤生物、水分和空气等固、液、气三相组成的。土壤土壤固相(占容积的50%)空隙矿物质(质量占固相总质量的95%~98%)有机质和生物(质量占固相总质量的2%~5%)土壤溶液空气土壤溶液和空气占土壤总体积的50%,且二者之间经常处于彼此

2、消长的状态。土壤矿物质是由岩石经风化而来的,一般占土壤固体部分质量的95%~98%。矿物质直接影响土壤性质,又是植物矿质养分的主要来源,故同土壤肥力有密切关系。1.土壤矿物质的组成(1)原生矿物质:岩石经过物理风化作用被破碎形成的碎屑,其原来的化学组成没有改变。 (2)次生矿物质:原生矿物质经过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均有所改变。(一)土壤矿物质2.土壤化学组成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八大元素含量约占96%以上,与岩石中各元素的含量相似。3.土壤机械组成指不同大小颗粒(沙砾、粉粒、黏粒)的相对含量。不同粒径的矿物质颗粒的成分和

3、物理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如对污染物的吸附、解吸和迁移、转化能力,有效含水量及保水、保温能力等。表5.1我国土粒分级标准颗粒名称粒径/mm石块>10石砾粗砾10~3细砾3~1沙砾粗沙砾1~0.25细沙砾0.25~0.05粉粒粗粉粒0.05~0.01细粉粒0.01~0.005黏粒粗黏粒0.005~0.001细黏粒<0.001由进入土壤的植物、动物、微生物残体及施入土壤的有机肥料经分解转化逐渐形成,通常可分为非腐殖物质和腐殖物质两类;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基础,与土壤矿物质共同构成土壤的固相部分。土壤有机质中含有大量营养元素,分解后可提供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是植物

4、养分的重要来源。有机质腐解后形成的腐殖质,能把土粒粘结成团粒结构。这种结构保水、保肥能力强,类似储存水肥的小仓库,随时供给植物吸收利用。有机质是微生物的食物,土壤有机质丰富而其他条件又适宜时,就能促进微生物的旺盛活动。(二)土壤有机质非腐殖物质:包括糖类化合物(如淀粉、纤维素等)、含氮有机合物及有机磷和有机硫化合物。腐殖物质:是植物残体中稳定性较大的木质素及其类似物在微生物作用下,部分被氧化形成的一类特殊的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芳环结构,苯环周围连有多种官能团,如羧基、羟基、甲氧基及氨基等,使之具有表面吸附、离子交换、络合、缓冲、氧化还原作用及生理活性等性

5、能。土壤中生活的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等)及动物(原生动物、蚯蚓、线虫类等)对进入土壤的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及无机污染物(如重金属)的形态转化起着主导作用,是土壤净化功能的主要贡献者。(三)土壤生物细菌放线菌蚯蚓线虫图5.1土壤微生物和动物土壤水分及其所含溶质的总称,溶有土壤中可溶成分的稀溶液,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降雪、地表径流、灌溉、地下水。(四)土壤溶液浅层地下水农田灌溉河流雾雨雪图5.2土壤溶液的来源土壤空气存在于未被水分占据的土壤孔隙中,来源于大气、生物化学反应和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如甲烷、硫化氢、氢气、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积水的土

6、壤通气不良,导致对植物的危害,茶树最忌积水,积水的土壤不应用于种茶树。(五)土壤空气二、土壤的基本性质(一)吸附性与土壤中存在的胶体物质密切相关。土壤胶体:无机胶体 有机胶体 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对有机污染物(如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和无机污染物(如Hg2+、Pb2+、Cu2+、Cd2+等重金属离子)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或离子交换吸附能力。(二)酸碱性土壤的酸碱度可以划分为九级:pH<4.5为极强酸性土;pH=4.5~5.5为强酸性土;pH>5.5~6.0为酸性土;pH>6.0~6.5为弱酸性土;pH>6.5~7.0为中性土;pH>7.0~7.5为弱碱性土;p

7、H>7.5~8.5为碱性土;pH>8.5~9.5为强碱性土;pH>9.5为极强碱性土。中国土壤的pH大多在4.5~8.5范围内,并呈东南酸西北碱的规律。土壤的酸碱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三)氧化-还原性因土壤中含有氧化性和还原性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使其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可以用氧化还原电位(Eh)来衡量。Eh>300mV:氧化体系起主导作用,土壤处于氧化状态。Eh<300mV:还原体系起主导作用,土壤处于还原状态。判断土壤是否受到污染或污染程度的标准。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它代表一定环境单元中的一个统计量的特征值。背景值(地质

8、学):指在各区域正常地质地理条件和地球化学条件下元素在各类自然体中的正常含量。环境科学上:指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