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pdf

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pdf

ID:59053742

大小:52.92 KB

页数:29页

时间:2020-09-14

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pdf_第1页
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pdf_第2页
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pdf_第3页
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pdf_第4页
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附件四指导原则编号:【ZH】GPT2-1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遗传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遗传毒性研究(GenotoxicityStudy)就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它与其她毒理学研究尤其就是致癌性研究、生殖毒性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就是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及上市的重要环节。拟用于人体的药物,应根据受试物拟用适应症与作用特点等因素考虑进行遗传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就是指用于检测通过不同机制直接或间接诱导遗传学损伤的受试物的体外与体内试验,这些试验能检出DNA损伤及其损伤的固定。以基因突变、较大范围染色体损伤、重组与染色体数目改变形式出现的D

2、NA损伤的固定,一般被认为就是可遗传效应的基础,并且就是恶性肿瘤发展过程的环节之一(这种遗传学改变仅在复杂的恶性肿瘤发展变化过程中起了部分作用)。在检测此类损伤的试验中呈阳性的化合物为潜在致癌剂与/或致突变剂,即可能诱导癌与/或遗传性疾病。由于在人体中已建立了某些化合物的暴露与致癌性之间的关系,而对于遗传性疾病尚难以证明有类似的关系,故遗传毒性试验主要用于致癌性预测。但就是,因为已经确定生殖细胞突变与人类疾病有关,所以对可能引起可遗传效应的化合物与可能引起癌症的化合物应引起同样的关注;此外,这些试验的结果可能还有助于解释致癌性的机制与试验结果。因此,在药物开

3、发的过程中,遗传毒性试验的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试验来预测受试物就是否有遗传毒性,在降低临床试验受试者与药品上市后使用人群的用药风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指导原则重点阐述遗传毒性试验体内外试验的基本原则,并介57绍标准试验组合方案,以及对试验结果的综合分析及评价。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与化学药物的遗传毒性试验研究。二、基本原则(一)实验管理药物的遗传毒性试验属于安全性评价研究,根据《中华人民共与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必须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遗传毒性试验的设计,应该在对受试物认知的基础上,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4、应根据受试物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已有的药理毒理研究信息、适应症与适用人群特点、临床用药方案选择合理的试验方法,设计适宜的试验方案,并综合上述信息对试验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三)随机、对照、重复遗传毒性试验应符合毒理学试验的基本原则,即随机、对照与重复的原则。三、基本内容(一)受试物1、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能充分代表临床研究受试物或上市药品,因此受试物应采用制备工艺稳定、符合临床研究质量标准规定的样品,一般用中试样品,并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等。如不采用中试样品,应有充分的理由。如果由于给药容量或给药方法限制,

5、可采用原料药进行试验。试验中所用溶媒与/或辅料应标明批号、规格及生产厂家。582、化学药物受试物应采用制备工艺稳定、符合临床研究用质量标准规定的样品,并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等,并附有研制单位的自检报告。所用辅料、溶媒等应标明批号、规格与生产厂家,并符合试验要求。(二)试验设计的总体考虑对药物而言,需对潜在的遗传毒性进行全面评价,遗传毒性试验可用作鉴定体细胞诱变剂、生殖细胞诱变剂与潜在的致癌物。目前,遗传毒性试验方法较多,所使用的生物材料多种多样,可以利用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直至高等哺乳动物细胞在体外进行添加或不添加代

6、谢活化物的试验,也可在整体动物上进行体内试验;根据试验检测的遗传终点可将检测方法分为三大类,即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DNA损伤与修复;从试验系统来分,遗传毒性试验可分为体内试验与体外试验。因体内与体外试验差异较大,以下分别讨论体外试验与体内试验的基本要求。由于体内外的试验方法均较多,本指导原则仅讨论常用方法及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具体试验时需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1、体外试验基本要求1、1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中采用的基本菌株在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中至少应采用5种菌株,包括用于检测组氨酸靶基因中鸟嘌呤-胞嘧啶(G-C)位点碱基置换或移码突变的4种组氨酸营养缺陷型鼠伤寒沙

7、门氏菌(TA1535;TA1537/TA97/TA97a(注释1);TA98;TA100),以及用于检测组氨酸或色氨酸基因中腺嘌呤-胸腺嘧啶(A-T)位点碱基置换或移码突变的鼠伤寒沙门氏菌TA102或埃希氏大肠杆菌WP2uvrA或埃希氏大肠杆菌WP2uvrA(pKM101)(注59释2)。由于检测G-C位点突变的4种菌株无法检测交联剂,因此检测交联剂时最好采用TA102菌株或增加一种修复准确型大肠杆菌(如埃希氏大肠杆菌WP2uvrA(pKM101))。1、2体外试验中最高浓度的确定(注释3)体外试验中受试物的最高浓度主要取决于受试物对细菌/细胞的毒性与溶解度

8、。1、2、1无毒化合物的高浓度对易溶解的无毒化合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