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卷1语文.doc

高考全国卷1语文.doc

ID:59093541

大小:114.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9-14

高考全国卷1语文.doc_第1页
高考全国卷1语文.doc_第2页
高考全国卷1语文.doc_第3页
高考全国卷1语文.doc_第4页
高考全国卷1语文.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全国卷1语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绝密★启用前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9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帖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

2、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菁华(qīng)宁可(nìng)冠心病(guān)翘首回望(qiáo)B.吐蕃(fān)庇护(bǐ)歼击机(jiān)呱呱坠地(gū)C.请帖(tiě)梵文(fán)发横财(hèng)按捺不住(nà)D.链接(liàn)创口(chuāng)倒春寒(dào)拈花惹草(niān)【答案】D【解析】A菁华jīngB吐蕃bōC梵文fàn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B.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体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

3、作贡献。C.这位代表说的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他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因此我们更加重视。D.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成明日黄花。【答案】B【解析】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比喻正当壮年。可见春秋鼎盛是形容人的,不能用来形容时代。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引起世界关注的甲型流感病毒虽然不易致命,但传播速度快,如果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B.3月5日那天,我市万名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学雷锋活动,这次活动的总口号是“弘扬雷锋精神,参与支援行动,服

4、务青年创业,建设和谐城市”。C.社区主任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大家做了很多调解工作,今年会更多地为受到情感和生活困扰的人提供帮助,让他们不再那么痛苦、那么不知所措。D.这次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参加论坛的中外各界人士在论坛期间就环境保护、人才培养、普及教育等众多议题为期两天发表意见并进行各种交流。【答案】C【解析】A项“病情迅速蔓延”暗换主语造成搭配不当和中途易辙的语病,原来的主语是“甲型流感病毒” B项缺谓语,“开展学雷锋活动”,D项前后重复累赘将“为期两天”提至“论坛期间”之前作定语。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狗是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动物。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狗成为人的得力助手。①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案件侦破等方面②它的嗅觉细胞数量是人的24倍,可以分辨大约两万种不同的气味③比如牧民的狗,为了保护羊群,敢于同恶狼猛斗④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⑤狗可以听到10万赫兹以上的声音⑥代替主人做一些危险的事A.③②①⑥④⑤B.③⑥⑤②④①C.⑤④①③②⑥D.⑤②④⑥①③【答案】B【解析】首先确定③应该作为首句,可以衔接“狗勇敢而又聪明”,是作为“勇敢而又聪明”的例子。而⑤不能首句的原因是⑤句对全文来说,话题转换太唐突。因此

6、排除C和D,“这种天赋”明显是指狗的听觉与嗅觉,并且“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天赋”应该还有下文,所以④不能做结语,进而排除A,同时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横线之间的标点也有明显的提示作用。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各上面不加一横,董作宾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图1~3),见于于武丁卜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图4~6),行用于其他各时期。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基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其中的“王”字,孙诒让释为“立”,卜辞无法通读。到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才释出此字。罗振玉首先把《说

7、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全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字”,“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但是这个字的构成一直困扰着古文学家们。有的说,此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王”;也有人说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为“王”。如此等等,其说不一。直到1936年,吴其昌根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和器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