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底线开放式站位双手反拍抽球动作技术生物力学分析.doc

网球底线开放式站位双手反拍抽球动作技术生物力学分析.doc

ID:59338169

大小:14.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9-04

网球底线开放式站位双手反拍抽球动作技术生物力学分析.doc_第1页
网球底线开放式站位双手反拍抽球动作技术生物力学分析.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网球底线开放式站位双手反拍抽球动作技术生物力学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网球底线开放式站位双手反拍抽球动作技术生物力学分析目的:开放式站位以其移动迅速,回位快捷,更易打出稳定的上旋球等优点使其更加适应当今网坛技战术打法的发展情况。通过研究底线开放式站位双手反拍抽球动作的运动学特征以及上、下肢主要肌肉的表面肌电活动特点,得到相应的躯干和下肢各关节运动学数据及肌肉的表面肌肉活动放电结果。从中分析找出影响底线开放式站位双手反拍抽球动作击出高质量回球的上、下肢因素。其中主要包括了引拍阶段身体重心的变化、挥拍击球阶段肩髋角的转动情况、击球时前、后稳定角的角度范围、支撑腿缓冲、蹬伸的情况及身体的平衡对击出高质量回球的影响。从而使教练员在平时的教学和训练中对

2、体育专业,网球专项大学生运动员,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反手开放式站位抽球动作技术的训练,减少大学生运动员在比赛中,对手攻击反手区底线球的受迫性失误。提高该站位回球的稳定性和质量,使局面由被动向主动转化。方法:本文以西安体育学院运动系10名(20-25岁男性,二级运动水平)网球专修班学生为实验对象。在实验中,采用高速摄像(120Hz)与肌电测试同步测量(1000Hz)。模拟比赛中受迫接球情况下,底线开放式站位双手反拍抽击球的实际击球情况,并选取其三组击球中击球效果最好的一次,经过使用肌电分析仪(MageWin6000)对sEMG的振幅变化情况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其中包括:左右下

3、肢四块肌肉、躯干两块肌肉的各阶段RMS值和肌肉激活顺序;及美国APAS三维立体影像解析系统,对人体上共19个点进行数据处理,并利用统计学方法整理分析,得出相关速度、角度、角速度、时间、等结果。结果:(1)网球底线开放式站位双手反拍抽击球技术在挥拍击球阶段的发力顺序为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再通过躯干传递到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手——球拍。(2)挥拍阶段肩髋角相对变化量同手速度值,经相关性分析呈显著正相关(P<0.01)。(3)在击球时刻向前稳定角为12.02°±3.76,向后稳定角为13.46°±6.04,向前稳定角小于向后稳定角;平衡角为25.49±7.

4、14,其最大值为39.23,最小值为15.04。(4)在挥拍击球阶段各个肌肉放电情况与1RM中各个肌肉的放电情况比值为左侧腓肠肌(1.17)——右侧腹外斜肌(0.99)——左侧桡肌(0.73)——左侧股二头肌(0.72)——左侧三角肌(0.68)——左侧胫骨前肌(0.56)——左侧股直肌(0.54)。(5)挥拍击球阶段中各个肌肉放电开始时间为左侧三角肌内侧(0.005)——左侧肱桡肌(0.013)——左侧股直肌(0.212)——左侧股二头肌(0.025)——左侧腓肠肌(0.039)——左侧胫骨前肌(0.043)——右侧腹外斜肌(0.049)。结论:(1)网球底线开放式站位双

5、手反拍抽球动作技术的用力顺序符合身体环节用力顺序性原理。(2)挥拍击球阶段肩髋角的相对变化量同手速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3)击球时刻前稳定角小于后稳定角,身体重心向击球方向跟进;且在此时身体平衡角具有处于15°到39°之间的特征。(4)在开放式站位双手反拍抽球动作中,下肢肌肉群是主要的工作肌肉,其中左侧腓肠肌在各个阶段中用力程度均为最大。左侧三角肌、左侧肱桡肌及右侧腹外斜肌在挥拍击球阶段的用力程度相对于其它阶段发力较为明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