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细胞生物学第六章ppt课件.ppt

医用细胞生物学第六章ppt课件.ppt

ID:59344938

大小:2.31 MB

页数:40页

时间:2020-09-20

医用细胞生物学第六章ppt课件.ppt_第1页
医用细胞生物学第六章ppt课件.ppt_第2页
医用细胞生物学第六章ppt课件.ppt_第3页
医用细胞生物学第六章ppt课件.ppt_第4页
医用细胞生物学第六章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医用细胞生物学第六章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制作团队:DNA成员:巨豪、王远帆陈楠楠、陈丽君、管小安生物的各种活动都需要能量能量的80-95%由线粒体提供动力工厂存在于除红细胞以外的一切真核细胞中线粒体的起源内共生假说1970,Margulis,真核细胞祖先是种吞噬细胞;线粒体祖先是种革兰氏阴性菌。前者吞后者细胞分化假说原始的原核细胞质膜内陷包被DNA,然后再分化形成独立的细胞器。1850年R.Altaman首次发现,命名为bioblast。1898年vonBenda提出mitochondrion。1900年L.Michaelis用

2、JanusGreenB对线粒体进行染色,发现线粒体具有氧化作用。至20世纪50年代,在许多学者的努力下,证实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和脂肪酸氧化等重要的能量代谢过程均发生在线粒体中。线粒体的发现1976年Hatefi等纯化了呼吸链四个独立的复合体。1961-1980提出了氧化磷酸化的化学偶联学说。现在我们已经明确了线粒体是细胞能量转换的中心,细胞代谢中所需能量中大约有95%为线粒体提供。线粒体数量:差别很大,如肝细胞中约有1000-2000个,而淋巴细胞中只有几个.第一节线粒体的基本特征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结构线粒体的

3、化学组成线粒体的遗传体系核编码的蛋白质向线粒体的转运线粒体的起源与发生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结构形态:光镜:线状、粒状、短杆状;有的圆形、哑铃形、星形;还有分枝状、环状等大小:一般直径:0.5—1.0µm;长度:3µm。数目:正常细胞中:1000—2000个。分布:通常分布于细胞生理功能旺盛的区域和需要能量较多的部位。总之:线粒体的形态、大小、数目和分布在不同形态和类型细胞中可朔性较大。线粒体结构的一般特征:光镜结构:超微结构线粒体的超微结构模式平面图线粒体是由双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性膜囊结构电镜下,线粒体是由双

4、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性膜囊结构。两层膜将线粒体内部空间与细胞质隔离,并使线粒体内部空间分隔成两个膜空间,构成线粒体的支架。㈠外膜的特点:1.通透性强:膜上存在着多种转动蛋白,它们形成孔径为1-3nm的含水通道,这些蛋白称为~2.孔蛋白:分子通道允许小于5KD的小分子通过3.膜中的蛋白质和脂类比例为1:1㈡线粒体内膜的特点:⒈高度特化的单位膜,膜上蛋白质占膜总重量的76%;⒉通透性小,是线粒体调节物质通过的主要的途径。⒊内膜向内形成嵴,嵴的内表面上布满了颗粒——基粒。除基粒外,还存在着许多蛋白复合体。4.无胆固醇,富

5、含双磷脂酰甘油,即心磷脂。嵴与上面的基粒⑵基粒基粒是线粒体中将ADP合成为ATP的重要部位,本质为ATP合酶,也称为F0F1ATP酶基粒由头部、柄部和基部三部分组成。头部:基粒由α3、β3、γ、δ、ε组成蛋白质复合体。其中3个α亚基和3个β亚基组成球形的头部,柄部:柄部由γ、δ、ε三个亚基组成,是头部与内膜的连接部分。头部和柄组成了基粒的F1偶联因子,主要功能是合成ATP。基部:(三)膜间腔(外室)(intermembranespace/outchamber):内外膜之间包括嵴内腔含多种可溶性酶,含底物和辅助因子转位

6、接触点:内外膜相互接触部位,蛋白进出通道3转位接触点内外膜接触点(四)基质腔(内室/嵴间腔)(matrixspace/innerchamber):内膜包围的空间,三羧酸循环的重要场所基质(matrix):含多种酶,双链环状DNA、RNA,核糖体线粒体中的代谢功能定位外膜磷脂合成脂肪酸去饱和作用脂肪酸延长内膜电子传递氧化磷酸化代谢产物转运膜间腔核苷酸磷酸化基质丙酮酸酯氧化TCA循环脂肪的ß氧化DNA复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1.蛋白质占总含量的2/3,主要分布于内膜和基质氧化还原酶   连接酶    水解酶37%  

7、   10%     9%2.脂类约占总含量的1/3,大部分是磷脂(90%)此外还有DNA、多种辅酶、维生素及无机离子等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七、线粒体的起源与发生尚有争论(一)线粒体是通过分裂方式实现增殖的对于现代真核细胞中的线粒体发生(biogenesis)机制,目前有三种关于线粒体生物发生的观点,即重新合成、起源于非线粒体的亚细胞结构以及通过原有线粒体的分裂形成。Attardi等认为,线粒体的生物发生过程分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线粒体的膜进行生长和复制,然后分裂增殖;第二阶段包括线粒体本身的分化过程,建成能够行使

8、氧化磷酸化功能的机构。线粒体的生长和分化阶段分别接受细胞核和线粒体两个独立的遗传系统控制。(二)线粒体的起源尚无定论线粒体可能起源于古老厌氧真核细胞共生的早期细菌。在之后的长期进化过程中,二者共生联系更加密切,共生物的大部分遗传信息转移到细胞核上,这样留在线粒体上的遗传信息大大减少,即线粒体起源的内共生学说。许多证据支持这一假说:线粒体的遗传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