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攀比.doc

如何看待攀比.doc

ID:59357638

大小:3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9-04

如何看待攀比.doc_第1页
如何看待攀比.doc_第2页
如何看待攀比.doc_第3页
如何看待攀比.doc_第4页
如何看待攀比.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如何看待攀比.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尤女士的孩子4岁多一点,以前放在老家让爷爷、奶奶带着,后来才把她带到自己身边,也送进了幼儿园。也许爷爷奶奶跟她说过,爸爸妈妈在外面赚好多好多钱给你买好吃的,现在孩子变得爱攀比了。有一天她气喘吁吁地从幼儿园跑回来,一进门就问:“妈妈,莉莉说她妈妈赚的钱比你多,妈妈,你告诉我,你赚的钱比莉莉妈妈多是吗?”看着孩子期待的表情,尤女士只能对她说是的,妈妈赚的钱比莉莉妈妈多。可是尤女士家的经济条件比不上当地的家庭,平时买给孩子的玩具教具没有本地小朋友的好。孩子经常从幼儿园回来闹别扭,嫌自己的没有别的小朋友的好。尤女士也不好怎么批评她,毕竟这么小把她带到这里孩子也委屈。可是,怎样才能消除孩子的攀比心理

2、呢?    【诊断】    人人都有自尊心,希望自己可以比别人好,孩子也是。3岁以后,孩子的自我评价体系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以前的内部精神满足——需要他人对自己或行为的赞赏和认可,发展到外部的物质满足上,开始通过物质比较来确认自己价值的成长过程,而这就是最初级的竞争意识。尤女士没有批评孩子是对的,但需要调整的是:没有给孩子提供好的条件委屈了孩子这种心态。要知道,当大人有这种心态时,孩子更觉得父母应该满足他的要求。父母给予孩子正确的爱和人格品质的培养,比给予他丰富的物质要重要得多。    【支招】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并消除孩子的这种攀比心理呢?我有三项建议。    一、家长以身作则。一忌拿

3、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来比。很多父母在训导孩子时,常会拿别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较,这样的刺激只会让孩子消极,并催生攀比心理。每个家庭的教育背景、生长环境都不同,也没有什么可比性。二忌大人之间比较。不拿自己的工作、能力、表现等去跟别人比较,要影响并引导孩子学会自己跟自己比,学会拿自己的这次跟上次比,今天跟昨天比。    二、教孩子用钱,学会“理财”。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念,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薪水和每月支出的标准。给孩子买东西时由孩子自己来付钱,让他学会记账,了解自己的索取与父母的付出。这不仅能让孩子懂得感恩、节制消费,还能培养其家庭责任感。6    三、转移孩子攀比的焦点,将攀比转化为动力。当孩子与

4、别人攀比时,首先说明孩子的心理开始有竞争的倾向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比别人更好。如果抓住这种心理,把孩子攀比的焦点转移到游戏、学习、创造、良好行为等方面,这会大大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同时,也可以将攀比化为动力,让孩子设法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此外,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了解认识更多东西,培养孩子对于文学、艺术、自然的兴趣。孩子的关注点转移了,就不会局限于与伙伴物质方面的攀比了。攀比不完全是错,关键攀比的是哪方面,如果攀比的是成绩、做好事、受人尊重的程度等还是应该大力提倡的。没有虚荣心也难有上进心,没有攀比心哪有拼搏精神!我们平时说的“比、学、赶、帮

5、、超”也有攀比的意思。这主要是要看怎样对学生正面引导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交往更加频繁,人与人之间的攀比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攀比的面也越来越广泛。在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下,只是凭一时的冲动或是受某种外力的影响与他人盲目的比较,这类攀比是消极的,对小学生是有害的。而在有明确的教育目标的和要求的指引下,以知识、能力和品德为比的主要内容;以促进滋生问题的改善和促进自身精神的成长为主要目的,这类攀比是积极的,值得提倡。攀比心理,是一种想超越的心情。小学生,对事物认识有限,对很多现象有时也会盲从。比如:谁的铅笔多、谁的自动笔好、谁的衣服好看等等。但那并不会持续太久,因为那没有多大意义,可以说是

6、暂时性的。有些现象却需要长久而且也能长久。比如:你通过一些小奖品,勾起来其他同学的攀比欲,“他能得到,我也能得到”。我就是利用小学生的的这种攀比心理,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的。觉得效果很好。对于一些没有意义的攀比,我们通过正面引导,他们能够自动放弃。所以我说,小学生的攀比心理可塑性很大。我们要不失时机的好好利用。谈小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及“化解”南京市百家湖小学茅玲燕6[内容摘要]: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攀比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给家庭、学校带来负面影

7、响。因此,认真研究小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寻找好的解决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攀比心理、成因、化解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为学生传授多种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和道德品质,更重要的应该是能够培养出身心健康,能面对未来社会的种种挑战,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坚强、自信,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