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那树》同课异构的实践与反思.doc

浅谈《那树》同课异构的实践与反思.doc

ID:59422335

大小:4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5-26

浅谈《那树》同课异构的实践与反思.doc_第1页
浅谈《那树》同课异构的实践与反思.doc_第2页
浅谈《那树》同课异构的实践与反思.doc_第3页
浅谈《那树》同课异构的实践与反思.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那树》同课异构的实践与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那树》同课异构的实践与反思我有幸上开学第一天的第一节与第二节语文课。我讲授的是九年级下册的第10课《那树》,纵然我已经对教材比较熟悉,但对学生的身返校心未归的游离情绪着实摸不着该如何切入课题……第一节课说来就来,师生的话题都显得被动。虽然觉得已经备好课,但在自己还未完全调整好情绪就上讲台,也很久才进入教学状态,只是在师生一唱一和的互动中开始了课堂万里长征的艰难一步。我先引发七年级上册所学过的一篇《行道树》内容,引起学生对树奉献精神的回忆,进行课堂状态的热身,然后让语文科代表带读全文,进行初步感知课文

2、内容。接着对学生进行提问,从文中反馈给我们哪些信息?因为学生没预习过课文,没带着课文的相关问题去读,单凭读一遍的感觉就像水过鸭背几乎没印象,结果许多学生无从说起,回答的学生也没法围绕课文内容作答,启而不发现象非常严重,效果甚微。我本想做一个引导带路人,一段一段地引学生重读课文,从文本中逐层与学生一起以文段细心研讨,幸好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学生也从刚才的不收心状态回归到文本中思考,总算勉强读懂主旨。但大部分时间下来都是我个人独唱,学生还没学到知识我已觉得心累。硬撑完了一节40分钟的开学第一课,没想到最

3、后却成了一个只管完成课堂任务的自我赶路看风景的人。灌输的结果是听众迷惘,还谈什么实效呢。我细想一下,在3班上的第一节课之所以失败,关键是我没找准切入点,没能在最短时间里从状态、心理、情绪三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才导致“一步走错,全盘皆输”的闹剧。接下来的第二节在2班上同样的内容,但我实在不敢再效尤第一节课的教法了。在上2班课时,我及时改变教学方法进行同课异构,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1.温故而知新。以《行道树》的主旨为导入,对树的理想命运和奉献精神有个初步的了解,关注树对人类生存环境所起的多方面的作

4、用,心中对树有个良好感觉,再对树的命运进行下一步的关注。2.回归文本,感知课文内容。这节课与第一节不同的就是,我先设计了一个简单而乂让学生认真深入看课文内容的问题:那是一棵的树。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去认真朗读课文。3.扫清牛•难字词后,围绕“那是一棵的树”这个问题从文本中找出相关的信息。让学生小组讨论五分钟,找出更多角度、更全面的答案。这下可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人人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很快就收到了效果,下面是问题的反馈I口I归:那是一棵苍老的树。那是一棵屹立不屈的树。那是一棵关爱邻

5、居的树。那是一棵绿着生、绿着死的树。那是一棵为人类作出贡献的树……总结归纳:那是一棵老、有生命力、有神性、给人安慰、给人温馨……的树。也许是这个切入点找对了,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以下的主旨就迎刃而解了。1.树经历了哪儿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里人们如何谈论树?后来人们怎么谈论树?为什么?树的结局怎样?理解课文内容后进行拓展迁移:1.《那树》仅仅是讲了一棵树吗?树是象征一一是人类的古老文明与传统文化。写一棵树的一生是作者对.现代文明畸形发展,从而导致文明失落的深刻焦虑与忧思,从而激发我们探索人类的出路。

6、2.你读了这篇课文后知道作者是要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求我们怎样做才能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课堂作业:为增强环保意识写两条宣传标语。如:(1)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2)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经过两节同课异构的课从时效上进行对比反思,我觉得第二节课之所以成功,关键是找准了切入点,及时调整方案,

7、设计问题有梯度,思考问题不多,学生参与度高,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既轻松又学有真知,学生也有思考发现的思维空间,把被动变为主动,掌握知识从中慢慢渗入深层次的理解与运用中去,因此教学相长的反思真不能少。吃一堑,长一智。这次同课异构的实践与反思,来自于本校开展微格教研活动时微格导入技能实践中所得到的一点小启发:原来,每一把锁都配有相应的锁匙,每一堂课、每一篇课文都有其切入点,只要认真思考总结找准切入点,就能从中发现每一节课都精彩纷呈,就可在自己的教学成长路上积累更多的经验。(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大朗中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