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部分地名由来.docx

重庆部分地名由来.docx

ID:59515904

大小:13.9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11-05

重庆部分地名由来.docx_第1页
重庆部分地名由来.docx_第2页
重庆部分地名由来.docx_第3页
重庆部分地名由来.docx_第4页
重庆部分地名由来.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重庆部分地名由来.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重庆部分地名由来渝中半岛地名由来:【七星岗】早年此地曾修石缸七口,仿北斗星座布设,故名七星缸。后演变成今名。 【较场口】明清时期为“武举”考场及阅兵操练处,又是通往南纪门、储奇门等地的要道口,故名。 【两路口】旧时此地为出重庆分道口:一路通成都,一路通川北,故名。 【观音岩】此处地处山腰,原有一观音庙建于岩上,故名。 【上清寺】 明嘉靖年间此地曾修建“三清庙”,后改名“上清寺”,因寺得名。 【牛角沱】此地有一石坡形如牛角斜插入嘉陵江,江流于此形成回水沱,故名。 【李子坝】此处地处半坡,旧时有一片

2、茂密李子林,故名。 【菜园坝】此地早年系农田沙坝,住户多种菜为生,故名。 【石板坡】因旧时常有人在此处山坡开采石板,故名。 【大溪沟】旧时有一较大溪流汇集四周流水注入嘉陵江,故名。 【枣子岚垭】因地处岚垭,早年有多株大枣树得名。 【道门口】清康熙初年在此建川东道署,道署门外的街市因此得名。 【莲花池】明崇祯时礼部尚书王应熊居此,称“涵园”,园内有二池种莲花,故名。 【天官府】因明朝太师、吏部尚书(习称天官)蹇义府第建此得名。 【石灰市】因昔为石灰集散市场,故名。 【二府衙】昔年为重庆府同知署所在

3、,同知系知府佐贰,习称二府,故名。 【十八梯】此地北段有石梯200多级,共十八层台阶,故名。 【黄花园】昔年有农民在此种黄花,故名。 【曾家岩】清代中叶,有曾姓者在此建房定居,故名。 【大田湾】此地地处山腰,1937年前为农村,拐弯处有一片大田,故名。 【小什字】此处有街道相交成十字,并与附近大十字相对,故名。 【望龙门】因此处可望见长江南岸巨石上宋绍兴时所刻“龙门”二字,故名。 【嘉陵新村】以1939年抗战时期嘉陵宾馆建此得名。【和平路】原为培德堂街、五福街、金鱼堂街、走马街,1945年改建成

4、公路,取人民向往和平之意合并命今名。 【民族路】原分段命名为龙王庙、靴子街、木牌坊、小梁子、会仙桥、都邮街,抗战初期拓宽改造,1939年合并称今名。 【民权路】原分段命名为都邮街、关庙街、鱼市街,1939年拓宽改造后命今名。 【民生路】原分段命名为劝工局街、武库街、杂粮市,1936年修建公路,1939年合并命今名。【邹容路】是为了纪念清末民初著名的启蒙人士邹容而起的路名。【新华路】原分为过街楼、三层土地、顶子街、字水街、打铁街、半边街、大梁子,1932年修建公路,1939年命名中正路,1950年

5、改名新华路。 【陕西路】原分段名半边街、三元庙街、陕西街、大十字、莲花街,1950年扩建后合并更今名。自清代至民国初年,此街历为陕西籍商贾集中地。 【大同路】旧名牛皮凼,1939年因设渝女师更名女师校街,1940年扩宽路面,冉家巷部分地段并入,取“世界大同”之意改今名。 【棉花街】清末至民国年间为棉花、棉纱帮交易市场,因此得名。【火药局街】因清代绿营火药局设此得名。 【金汤街】因靠近古城门通远门,取固若金汤之意得名。 【打铜街】此地早年多手工业铜作铺,故名。 【信义街】清代名接圣街。抗战时期成为

6、繁荣商业街道,取商业道德“守信讲义”之意更今名字。【中山路】为市区中轴主干线,1931年建成通车,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命名。至东至西北分为四段。 【新华路】原分为过街楼、三层土地、顶子街、字水街、打铁街、半边街、大梁子,1932年修建公路,1939年命名中正路,1950年改名新华路。 【陕西路】原分段名半边街、三元庙街、陕西街、大十字、莲花街,1950年扩建后合并更今名。自清代至民国初年,此街历为陕西籍商贾集中地。 【大同路】旧名牛皮凼,1939年因设渝女师更名女师校街,1940年扩宽路面,冉家巷部

7、分地段并入,取“世界大同”之意改今名。 【棉花街】清末至民国年间为棉花、棉纱帮交易市场,因此得名。【黄沙溪】此地原为一片黄沙滩,有溪水经此流注长江,故名 重庆北部新区四镇地名的由来 【人和】清道光年间更名瓦店子场为人和场,取人以和为贵之意。【大竹林】由于当地自然村原名大竹林,因以命名。 【礼嘉】清乾隆初已建为李家场,因隶属江北厅礼里,地濒嘉陵江边,故更名礼嘉 【鸳鸯】在原鸳鸯乡政府所在地场边小溪上30米间有两桥并列;又有大树一棵两枝主干直搭对岸,形成天然桥梁,似鸳鸯展翅,匍匐溪面,故名。(出自江

8、北志第三章二节) 沙坪坝区地(街)名由来【沙坪坝】嘉陵江在此处折转,冲刷出一片较为平坦开阔的沙坝地带,形成历史已数百万年,由此地理特征得名“沙坪坝”。【小龙坎】曾名小门坎,因背靠平顶山,山势似龙,明末改成小龙坎。【磁器口】因附近青草坡清代盛产磁器并在此集散,故名。【童家桥】清同治十三年,有童姓在此地小溪上建桥,故名。【杨家山】原名黄泥堡,后为杨姓所有,故名。【石井坡】清代乡人在坡上以石砌井引储用水,故名。【双碑】清光绪年间,此地有两块指路碑,得名双碑。【詹家溪】此地小溪环绕,清代多詹姓聚居,故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