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hotspot及亮暗线分析.docx

导光板hotspot及亮暗线分析.docx

ID:59524729

大小:4.50 MB

页数:12页

时间:2020-11-07

导光板hotspot及亮暗线分析.docx_第1页
导光板hotspot及亮暗线分析.docx_第2页
导光板hotspot及亮暗线分析.docx_第3页
导光板hotspot及亮暗线分析.docx_第4页
导光板hotspot及亮暗线分析.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导光板hotspot及亮暗线分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導光板HOTSPOT及亮暗線分析應用隨著背光模組薄型化的潮流影響,導光板的厚度因為工業設計要求下越來越輕薄,相對的led使用數量對於耗能與待機時間就造成絕對的關係。透過Optisworks的微結構建構功能與SOLIDWORKS參數功能,可以快速完成入光結構建構與修改調整。再結合OPTISWORKS的逆向追跡應用更可以有效掌握亮暗線或區域對光跡作用現象。清楚解析原因,提出有效解決方案。◎薄型MonitorBLUHotspot分析單側入光:▲(下側40顆LED入光)導光板微結構:導光板加上蝕刻網點後,出光量增加。▲(此為側視圖,黃色線條為光線出光)入光處無微結構:▲(無微結構狀態,光線發散角度集中

2、)入光處無U溝結構之模擬結果:模擬結果與實際情形相近,出現紅線框選的現象。入光處做U型溝槽:為使LED光源角度更均勻發散,我們於入光處加上U型溝槽微結構。▲(加上微結構後,光線發散角度變大)入光處含U溝結構之模擬結果:由此發現於入光處增加U溝後,下方間隔暗線消失了。另右下角原一亮線因整體下方亮度提高,現在形成一明顯暗區。模擬結果比對:接下來針對右下角暗區部分,推測應與右下角的連接器有關。而我們可利用Optiswork獨有的「光逆追跡」來印證該推論,並尋求解決方案。光逆追跡(亮區):原始設計將右下角網點放大,以求改良暗區部分,但實際情形顯示其效果未如預期。光逆追跡(暗區):可發現右下角連接器擋住

3、部分LED出光。此外,透過逆追跡發現暗區光線大都來自側壁的反射光,故欲改善出光效果,建議於側邊增加微結構。◎TabletBLUHotspot分析下側兩角入光:▲(面板上視圖)導光板微結構:導光板增加蝕刻網點:下側兩角入光(修改前):導光板入光處無微結構,可看出入光擴散角度小。模擬結果:▲(紅線框選處為明顯暗區)由於入光發散角度小,導致出光集中於中間與上側,形成左、右及下側暗區。利用逆追跡來判斷暗區形成原因,以及如何有效改善。光逆追跡(設計變更前):框選左側暗區,根據逆追跡顯示該區域光線幾乎一半來自於右側LED光源。所以最有效改善方式為增加左側LED發散角度,以補該區不足光源。下側兩角入光(修改

4、前):透過入光處增加V-Cut結構,使入射光源發散角度增加。修改光源入射處結構後,再次模擬並透過逆追跡觀察暗區改善情形。模擬結果(增加V-Cut後):可發現與先前未增加V-Cut時,有著明顯差異。透過入射光發散角度增加,亮暗區對比下降。光逆追跡(設計變更後):由逆追跡發現,該暗區來自左側LED光源增加。光逆追跡(入光處作用情形):由左側暗區逆追回左側LED與入光處V-Cut作用情形,若想讓該區域光線更均勻,則應修改上側V-Cut傾斜角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