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怀着慈悲和好学的心做老师.doc

永怀着慈悲和好学的心做老师.doc

ID:59691599

大小:25.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11-13

永怀着慈悲和好学的心做老师.doc_第1页
永怀着慈悲和好学的心做老师.doc_第2页
永怀着慈悲和好学的心做老师.doc_第3页
永怀着慈悲和好学的心做老师.doc_第4页
永怀着慈悲和好学的心做老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永怀着慈悲和好学的心做老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永怀着慈悲和好学的心做老师。教学主张:平平淡淡学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易语文,中和的智慧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陈曦回顾自己23年从事小学语文的教学经历,我逐渐形成了较为独特鲜活的教学风格,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感受,日渐明晰了自己的教学主张,综合思考和实践的结果,我将其命名为“易语文”。一、“易语文”教学思想产生的背景。“易语文”的提出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跟风树旗,这是我们研究团队全体成员长期浸润在闽派语文的土壤中,综合一线教育教学实战工作经验以及海量阅读中外相关书籍后所共同思考的结果。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以及一线老师“忙

2、、慢、漫、盲”的教学困惑,我们一直在尝试构想创建“简约、高效”的语文教学模式,消除老师的职业倦怠感,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实效,为此提出“易语文”教学主张。我们先期做了近8年的调查,访问、实践、研究,走访了大量一线教师,在数十场教育教学示范教学和专题演讲中历练,为“易语文”教学主张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2011年版《课标》的颁布让我们更坚定了“易语文”的信心,也为我们的研究指明了方向。2012年,借助着福建省首届名师培养活动和福州市语文名师陈曦工作室的成立契机,在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陈建志主任等专家团队的理论指导和帮助下正式提出。二、“易语文

3、”教学思想的宗源探索。“易语文”教学思想和《易经》这部书关系密切。《易经》可谓是“易语文”教学思想的宗源。《易经》是我们华夏五千年智慧和文化的结晶,被喻为“百经之首,大道之源”。它作为中国文化的基因,根植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我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都和《易经》息息相关。以中国文化中三个最重要的学派“道”“儒”“释”三教为例,道家的老庄哲学从《易经》中衍生而来;儒家宗师孔子一生述而不作,只给《易经》做了《易传》,儒家思想是对易经的传承和发展;从印度传进来的佛家思想,亦被《易经》同化,接了地气才在华夏大地开枝散叶,发扬光大。它博大精深,是宏观的,全息的,在现代社会仍有广泛

4、且深刻的现实意义。从古代的医学、建筑学、伦理学……到现代的物理学、化学、信息学、遗传学等都受到《易经》的启发和影响。有人形容“《易经》就像个古井,不管是谁,不管在什么时间,放下一个水桶,就能打上你要的那桶水!”因此,《易经》被誉为“中华文化最高的智慧。”《易经》是我国古老而又朴素的哲学思想,它的思维方式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根本(阴阳),掌握事物之间的发展规律(变易),通过建立一个系统,来把握这个规律,运用这个规律(简易)。我想,我们的汉语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袭着《易经》的文化,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也完全可以传承这中华文化特有的基因,并借鉴《易经》的思想武装自己

5、,使语文教学“不易”、“简易”、“变易”吗?这样既能够为一线的老师理清很多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减轻些不必要的负担,又能够追求各种方面达到中和的状态,实现我们理想中简约、高效的语文教学境界。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我开始思索是否能从《易经》中获得启发,从纷繁复杂的教学乱象中梳理出一套比较清晰的思维方式,“易语文”正是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产生的。三、“易语文”教学思想的内涵阐述。“易语文”的“易”有三层的含义:第一,不易。即做任何事都要抓住根本,事物的根本属性是阴阳两性,一阴一阳之谓道。大道同源,语文教学亦是如此。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考虑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也要考虑教师

6、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其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关注预设,也要关注生成……只有一分为二地看待语文教学,才能使各方力量不断地相互中和、促进、生长,周行而不改,独立而不殆;第二,简易。简易不能单纯理解为简单,而是在服务学生学习的前提下,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教学过程简约,使课堂简洁又易于操作;第三,变易,这是“易语文”最精髓的思想。一切事物均有两面性,并且不断转化。“生生之谓易”,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跟现代的辩证法中提出的“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是完全相吻合的。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一成不变,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花样百出、动荡不宁。变与不变要在“易”上

7、求得和谐统一。“易”是阴阳的协调,是宇宙生化的过程,是开放的过程。“刚柔相推,变在其中”。比如课堂上,以前是老师为阳,学生为阴,以教师为主,学生配合教师上课。现在变为以学生为主,生本教育,教师起辅助、引导、激励的作用,阴阳之间发生转变,这就顺应了相生相克,和谐共存,转化适应的规律。课堂的诸多方面,都可以用“阴阳”两种方式来理解,关键是我们能以全息的、辩证的眼光正视矛盾的存在,恰到好处地转化这些矛盾,使其达到“中和”的最佳状态。将这些《易经》思想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不仅符合教学科学,还能不断丰富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观、学生观,让我们不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