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治疗痛症用药举隅.docx

仲景治疗痛症用药举隅.docx

ID:59918110

大小:17.5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11-27

仲景治疗痛症用药举隅.docx_第1页
仲景治疗痛症用药举隅.docx_第2页
仲景治疗痛症用药举隅.docx_第3页
仲景治疗痛症用药举隅.docx_第4页
资源描述:

《仲景治疗痛症用药举隅.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仲景治疗痛症用药举隅作者:张林疼痛一证,首见于《黄帝内经》,但书中并未明确提出具体的治法和方药。张仲景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治疗痛证较为完善的理、法、方、药体系,对后世医家治疗痛证有深远的影响。仲景用药精炼,配伍得当,本文略举其端,择仲景常用之治痛药物二、三味分述于下。1附子《伤寒论》中用附子的有32条原文,18首方;《金匮要略》中用附子的有23条原文,20首方剂。《伤寒论》所载以外感寒邪为主,因外感寒邪每易伤阳而致虚脱生变,所以附子多生用,取其回阳救逆之功,同时多配以干姜。《金匮

2、要略》是内伤杂病阳虚为多,故附子多炮用,取其温经扶阳止痛之效,主要用于治疗痛证及部分内伤杂病,如筋骨疼痛、胸痹心痛及胁腹疼痛等。综观《金匮要略》20首有附子配伍的方剂中,其中13方中附子的功用是止痛。13方用附子1枚者三方,用1.5~3枚者六方,另外有四方为丸散剂。仲景运用附子,配伍多有妙法:与甘草配伍既可缓和附子辛温大热之性,又能降低附子的毒性,加强附子止痛之效;与蜂蜜配伍能缓解乌头、附子之毒性;与干姜配伍回阳救逆;与白芍配伍缓急止痛;与苡仁配伍既能增强附子缓急止痛之效,亦能缓和附子之副作用;与大黄相伍能寒温并

3、用,推陈致新;与参术配伍暖中健胃等。由此可见,附子与不同的药物配伍,其性能、作用也随之变化。1.1疗历节痹痛“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金匮·中风历节病篇》),此证是表阳已虚,风邪偏胜,脉现“浮虚而涩”,治以桂枝附子汤。方中以散寒除湿、温经助阳止痛之附子,配以辛温散寒通脉之桂枝,共奏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温阳止痛之效。若风邪已去,湿不在里,寒湿之邪仍滞肌表,前证出现“大便坚、小便自利者”(《金匮·中风历节病篇》),则用前方去桂加白术治之。附子配白术重在除湿通阳止痛,共逐肌表之寒湿。当表里阳气皆虚,风湿俱盛

4、,症见“骨节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金匮·中风历节病篇》)附子与桂、术并用,具有透达表里,宣通上下之力,既能去除在表之风寒湿邪,又可振奋表里之弱阳。“诸肢节疼痛,身体往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金匮·中风历节病篇》)风寒湿邪痹阻经络而致疼痛,遍历关节,日久不愈化热,故用附子温经散寒,除湿止痛。并配以苦寒滋阴之知母、白芍制附子之辛热伤阴,又以防风配桂枝祛风,麻黄配细辛以散寒,白术配防风以除湿,而白芍又能加

5、强附子的止痛之效。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止痛之功。本方如果配伍得当,则风、寒、湿、热痹均可用之。“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金匮·中风历节病篇》)此条是寒湿留于关节,经脉痹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关节疼痛剧烈,不能屈伸,故用乌头祛寒除湿,配芍药加强缓急止痛之力,麻黄、黄芪发汗达表宣痹以助止痛之用,并配伍蜜、甘草等以缓解乌头的毒性。乌头与附子异名同源,故乌头止痛亦可归于此。桂枝芍药知母汤所治之症为风湿历节,以关节肿痛,发主,故祛除湿,行痹清。寒湿,故治以温祛寒,除湿止痛。1.2胸痹心痛“胸痹

6、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金·胸痹心痛短气病篇》)阴寒上乘,胸阳被遏,寒湿之邪壅于胸,阻胸阳致胸痹病情然加重,痛烈,伴筋脉拘,立即其急,解其痛,非大辛大之品所不及。故用附子温里散寒、通阳止痛,配有解筋脉拘、宣痹除湿作用的薏苡仁共奏除湿散寒、温止痛之功。如是阴寒痼、寒气攻冲,以致“心痛背,背痛心”,(《金·胸痹心痛短气病篇》)用赤石脂丸治之。方中、附子、干姜、蜀椒均大辛大之品,合而用之,增逐寒止痛作用,又配以赤石脂收温中,中止痛。1.3腹疼痛若“下偏痛,,其脉弦,此寒也,以温下之,宜大黄附子”。(《金·腹痛寒疝宿

7、食病篇》)“下偏痛”指左或右及腹部疼痛,伴大便不通,寒湿内所致。故重用大辛大、气雄力猛之附子,功在温散寒止痛。与苦寒泻下通便的大黄配伍,温寒共用、宣通泻下并施,重于治寒聚于里,属温阳通便之法。仲景方中常以辛、附子同用,治寒邪伏于阴分,如《寒》之麻黄附子辛。仲景用止痛,主要用其来治阴寒痼冷所致的疼痛,如阴寒痼,脉急所致的寒疝腹痛,症腹痛,痛冷汗出,“面色白,手足厥冷,其脉沉者,大煎主之。”(《金·腹痛寒疝宿食病篇》)方中独用大辛大的来阴寒痼冷之痛。“腹中寒气,雷切痛,胸逆,呕吐,附子粳米主之。”《(金·腹痛寒疝宿食

8、病篇》)此乃脾胃虚寒,水湿内停,所致的腹部烈疼痛。正如《灵枢·五邪篇》:“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中寒腹痛。”故用附子温脾胃之阳,散寒止痛,配辛温之半夏化湿降逆,并加附子散寒止痛之作用。附子止痛之功亦可用于孕之,如“人妊六七月,脉弦,其胎愈,腹痛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开故也,当以附子温其。”《(金·人妊娠病篇》)是妊娠因阳虚寒盛而致腹痛,因附子温阳散寒止腹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