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和披露探究综述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和披露探究综述

ID:5992376

大小:2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2-30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和披露探究综述_第1页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和披露探究综述_第2页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和披露探究综述_第3页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和披露探究综述_第4页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和披露探究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和披露探究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和披露探究综述  【摘要】内部控制评价研究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公众、政府对企业内部控制重视、监管的深度和力度的加大,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理论在内部控制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本文的研究意义不仅在于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以理论指导,同时也是对完善内部控制的理论体系研究的贡献。【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理论体系;上市公司科学、合理、完整的内部控制评价理论体系可以有效指导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工作,可以为内部控制评价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为内部控制评价的相关法律和规范的制定提供指南。一、内部控制评价体

2、系研究综述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理论、评价体系或系统构成、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程序和方法、评价模型等方面,这方面的研究并非仅局限于上市公司方面,而是针对所有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评价的普遍性研究。7第一,在评价理论基础方面,国内外学者借鉴的理论和出发的角度大致相同,主要理论包括:控制理论、契约理论、古典经济学需求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及现代管理学等。国外早期对内部控制评价理论和评价本身的研究主要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需要,这些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内部控制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如何影响事务所审计的实质性程序上。Ashto

3、n(1974)认为权责分工是公司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构建指标,同时发现不同的审计人员在相同审计案例中的职业判断具有高度一致性。Zuber和LoebbeCk(1980)建议审计人员将交易和资产进行分类以有效地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国内学者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系统理论研究开始较晚。经过国外理论和实践的启发,我国在内部控制评价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2000)对COSO报告进行详尽研究后认为国外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新趋势是“控制自我评估”(ControlSelf7Assessment,简称CSA),并进行了简要介绍。张宜霞(2

4、007)认为由于对企业内部控制及评价的需求差异性以及不同个体的专业局限性,人们对企业内部控制及评价赋予了不同的性质和范围,这导致了理论阐述上的混乱和实务操作上的偏差,严重妨碍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理论体系统一框架的构建及评价实务工作的完整性操作,所以理论界应从企业整体运营效率的角度重新界定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性质和范围,并根据企业不同的规模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这一观点在后来的《基本规范》和评价指引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第二,在内部控制评价主体方面,陈海清(2002)认为,注册会计师和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控制评审的两个不同主体,内部控制评审应作为内部审计的

5、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内部审计人员执行的内部控制评审相对于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内部控制评审具有优势,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应作为内部控制评审的主要主体。王立勇,刘文丽(2011)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主体选择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构建了内部控制评价主体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个评价主体权重,以便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过程中予以借鉴和参考。魏东兵(2012)认为我国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内部控制评价主体不明确或者不合理的现象,并提出了内部控制评价主体选择时需要关注的问题,最终得出由监事会作为最高级别内部控制主体,承担

6、起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有利于实现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7第三,在内部控制评价标准方面,李金路(2005)认为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是指应用于内部控制评价的各个方面的标准,即内部控制制度整体运行应遵循和达到的目标,并结合对内部控制因素的分析对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作出阐述。张宜霞(2007)认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通常是一个框架体系,它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相关性、没有偏见、一致性、可验证性和充分完整,并提出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将内部控制定位于广义的内部控制;从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出发;考虑规模不同企业内部控制的差异;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

7、标准体系,最后指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总体上应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和内部控制评价(审计)实施的指南。第四,在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和方法方面,国外学者已进行了长期的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BarryE.Cushing(1974)通过设计缜密的数学模型来分析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系统。Purivs(1989)采用实验方法分别研究了问卷式、流程图式及文字叙述式等三种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日臻丰富,陈汉文、张宜霞(2009)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提供了一个有效内部控制系统的模板,也是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标准,

8、但是根据内部控制框架或标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却可以选择不同的起点或切入点,通过比较详细评价法和风险基础评价法两种方法,认为风险基础的内部控制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