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如皋、丹阳高三上学期联考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11.23).pdf

2021届如皋、丹阳高三上学期联考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11.23).pdf

ID:59940922

大小:1.24 MB

页数:15页

时间:2020-11-28

2021届如皋、丹阳高三上学期联考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11.23).pdf_第1页
2021届如皋、丹阳高三上学期联考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11.23).pdf_第2页
2021届如皋、丹阳高三上学期联考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11.23).pdf_第3页
2021届如皋、丹阳高三上学期联考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11.23).pdf_第4页
2021届如皋、丹阳高三上学期联考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11.23).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2021届如皋、丹阳高三上学期联考期中语文试卷及答案(11.23).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如皋市2021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徽墨是“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徽州而得名。在徽州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双重滋养下,带着鲜明徽州印记的徽墨在墨林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国墨的唯一代表。1915年,徽墨珍品——地球墨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近现代以来,受到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及书写习惯的改变等影响,徽州墨业几经浮沉,但在—代代徽墨传承者的努力下,千古墨脉从未断绝。徽州地区的制墨史最早有文献

2、记载:“南唐李廷珪,易水人,本姓奚,父超,唐末渡江至歉,以邑多松,留居造墨。后主赐姓李。人得其墨而藏者不下五六十年,胶败而墨调,其坚如玉,其文如犀,写数十幅不费一二分。”五代时期,南唐的李姓皇帝耽心翰墨,对李氏父子制墨倍加称赏,后又招易水墨工张遇,张遇利用徽州的优质松烟、桐油烟制墨,将徽州墨从单纯的松烟墨推向与油烟墨并举发展的时期,全国制墨中心至此南移至徽州。穆晓天先生曾说:“制墨业的繁荣,可以说是南唐地区文化艺术繁荣的显著标志。"随着李唐王朝渐行渐远,大宋王朝经过初期的休养生息,经济快速发展,商业逐渐活跃,文学艺术活动日

3、益繁荣,科举制度影响下的读书风气日盛,为徽墨提供了广阔市场,徽墨业得以蓬勃发展。正如《野获篇》所描写:“今徽人家传户习"“新安人例工制墨”。《歙县志》记载:“至宋时,徽州每年以龙凤墨千斤为贡。”可见大宋政权对徽墨有着强劲的需求。《野获篇》还写到:“宋徽宗以苏合油波畑为墨,后金章宗购之,黄金一斤,才得一两,可谓好事极矣。”宋徽宗爱好翰墨,又亲予研制,更促进墨业的大振。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叙州改名徽州,从此徽墨驰名天下。经过长期动荡、分裂后统一安定的明王朝经济文化空前发展,促进了墨业更大规模生产并追求更高质量。在这样的背

4、景下,徽州墨业呈现出一些不同的情形:一是在原料上从普遍使用“松烟”转而使用“桐油烟"和“漆烟”制墨,由于这两种原料既易得又价廉物美,有利于徽墨扩大生产、提高质量;二是无论在五代还是两宋,徽墨都以进贡和满足官府需要为主,但到了明代,虽然还有大量墨品进贡,但因社会需求量增大,徽墨生产渐渐转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同时,由于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徽墨在这一时期逐渐发展成集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清初政府重视经济的恢复发展,对汉文化采取包容政策,促进了徽墨需求市场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清初几任帝王皆崇尚汉学、才学俱佳,

5、对书画不仅喜爱而且有着非常深厚的造诣,这样的社会导向,使徽墨业的昌盛顺理成章。(摘编自《徽墨的历史沿革与特点》)材料二:宋代罗愿在《新安志》中有“李超与其子廷珪,唐末自易水渡江至歙州,地多美松,因而留居,遂以墨名家”的记载。李氏父子在易水制墨法的基础上,利用黄山、松萝山之古松取烟,并改进配料、和胶、杵捣等技术,制造由前世无法企及的佳墨,史称“李墨”。南唐后主李煜亦评价李墨和澄心堂纸、龙尾歙砚为“天下冠"”,并因此赦封李超为检校水部员外郎。由于无度地使用和挥霍,及至北宋宣和年间“李墨”就极为罕见,故时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

6、之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李廷珪制“翰林风月”铭长方墨,墨呈长方薄板形。一面泥金草书阴识“翰林风月”四字;另一而草书塡朱三字,已摸糊无法辨认。墨色黝黑有漆光,质坚实如玉。边薄而锐利,中间略凸,墨而布满大小、髙低不平的突起,间有犀纹。从实物的现存状况来看,确如史料评价的具有“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宋代李孝美《墨谱》)、“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和“历久弥新”的鲜明特点。这锭“李墨”历经千年仍有如此优异的表现,在于李氏父子制墨没有拘泥于早期造墨理论的朿缚,开创性地运用胶法、药法改善墨质。《墨记》中记载了李廷珪首创分次和制的对胶之法。

7、《墨经》则记逐了李廷珪制墨善用重胶,并添加藤黄、犀角、真珠、巴豆等十二味中药,及少量的生漆和熟漆和制,使解胶和胶力持久两个矛盾的命题完美统一。再通过数万次的均匀杵捣、揉捏和压制,使胶和松烟颗粒充分融合,从而做到了“墨寿千年”。作为最有名的制墨家,李氏父子第一次将中国墨的品质发挥到了极致。关于李墨的精良,历史上有一些相关的记载。五代宋初时期的文学家徐铉、徐楷兄弟,幼年时曾共用一挺长不过尺、细裁如筋的李超墨,每日书写不下五千字,十年方才用完。还有宋大中祥符年间,一贵族误将李廷珪墨遗失于水中,数月后,又于同一地点遗落了金器,故派

8、人捞取,惊奇的是李廷珪墨也被完好无损地捞取出来,且光色不变、表里如新。1978年,文府墨被发现时整体浸泡在水中,出土后历经数十年自然老化,其磨口依旧有莹莹胶光。可见,在李氏父子的引领和推动下,宣歙之地的制墨水平得以整体进步。《墨经》记载了著名制墨家张遇曾妙得李氏制墨之法,并以此传家,其子张谷、孙张处厚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