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断裂带构造活动性分析

深圳断裂带构造活动性分析

ID:6000274

大小:289.75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2-30

深圳断裂带构造活动性分析_第1页
深圳断裂带构造活动性分析_第2页
深圳断裂带构造活动性分析_第3页
深圳断裂带构造活动性分析_第4页
深圳断裂带构造活动性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深圳断裂带构造活动性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22卷第3期地球科学进展Vol.22No.32007年3月ADVANCESINEARTHSCIENCEMar.,2007文章编号:1001-8166(2007)03--07*深圳断裂带构造活动性分析1,3214孙杰,贾建业,詹文欢,易顺民(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1;2.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广州510070;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4.深圳地质局,深圳518000)摘要:深圳断裂带的活动性关系到深圳发展的前景,从构造地质学、遥感图像、地震学、地貌学和地球动力学的角度出发

2、,论述了深圳及其邻近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阐述了深圳断裂带的构造活动性。通过对断裂带地层剖面和断层物质研究发现,断裂带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明显活动迹象;地震活动方面,断裂带所在区域地震活动以微震为主,且震源分布与断裂带产状一致,反映断裂具有一定的活动性;根据地应力监测资料,最大主应力量值小且应力方向北西向,与断裂近乎垂直,不利于断裂活动。综合各方面因素,我们认为深圳断裂带晚更新世至今活动已经明显减弱;现代微震活动是其构造能量缓慢释放的表现,现今深圳断裂带构造稳定,不会发生较大规模的活动。关键词:深圳断裂带;构造活动性;微震

3、活动;稳定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束的组成部分,是加里东褶皱基底上发育而成的晚1引言古生代凹陷,其后又被中、新生代构造叠加、改造,并深圳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沿海,南隔深圳河,与发生多期断裂和岩浆活动,造成地层连续性差、缺失香港九龙新界毗邻,东临大亚湾,西接珠江口伶仃多,除新生代地层外其它各时代地层的岩石多受到[1]洋,北与东莞、惠阳交界。自创办经济特区以来,城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由于地处新华夏莲花山市建设迅速,高层建筑林立,现在已经逐渐具有国际构造带的西南端,区内地质构造比较复杂,以断裂为化大城市的规模。五华—深圳断

4、裂带呈北东展布,主分为北东向、东西向、北西向三组。其中北东向深自东北向西南斜穿市区,经过坪山、横岗、深圳水库圳断裂带斜贯全区,是区内的主导构造,对整个测区和罗湖区高层建筑群,因此它的活动性将关系到经的地层、侵入体、变质岩分布、构造展布等具有明显济特区建设规划及发展前景。近年来,地表建筑的的控制作用,断裂规模大、深度大,影响带宽几十至不断增加大大加重了罗湖区地面的荷载,加之大规三百余米,地表断错现象经常可见;东西向和北西向模建设的深基坑施工等人类工程活动,必然改变原断裂切错北东向断裂,形成较晚,规模较小(图1)。有地壳

5、结构的边界平衡条件、载荷平衡条件及其平深圳北东部、北部和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主要衡状态,使原本具有活动性的断裂带地质环境的弱由坚硬的花岗岩和火山岩组成,靠近海岸线残留有平衡状态受到破坏,引起社会各方对其的关注及重标高为200~250m(2级)及300~350m(3级)的视。本文根据综合地质调查、地震活动和地应力分两级夷平面及一系列独流入海的深切河谷;南西部析对该断裂带的活动进行研究。以平原台地为主,低丘陵顶标高多数为100~150[2]m。主要夷平面为第三纪夷平面。断裂活动明显2构造背景影响了夷平面,在较缓且不连续的

6、地形转折处,沿断深圳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紫金—惠阳凹褶断裂常有线性展布的断层山和成排出现的断层崖、三*收稿日期:2006-10-23;修回日期:2007-01-19.作者简介:孙杰(1978-),男,山东烟台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研究.E-mail:sunjie0930@126.com第3期孙杰等:深圳断裂带构造活动性分析15角面及直线延伸的断层谷地。带东侧第四系厚度小,沉积物以重力堆积或洪坡积深圳地区的构造运动以区域性不均衡间歇上升为主;断裂带西侧主要为丘陵、谷地,以红土型风化为主。由于断裂带间

7、歇性不均匀抬升,在横岗和坪壳、河流冲积及河海混合堆积为主;沿海港湾有第四[3][4]山盆地内发育了两级不对称的河流阶地。断裂纪海相及河海混合相沉积。图1深圳地质构造略图(据“深圳市区域稳定性评价”)Fig.1SketchmapofstructuregeologyofShenzhenarea(fromAnassessmentofthecrustalstabilityofShenzhenmunicipality)1.第四系;2.上白垩统;3.下白垩统;4.上侏罗统;5.中侏罗统;6.上三叠—下侏罗统;7.上泥盆—石炭系;

8、8.下古生界;9.燕山五期花岗岩;10.燕山四期花岗岩;11.燕山三期花岗岩;12.燕山二期花岗岩;13.加里东期花岗岩;14.东西向压性断裂;15.北东向压扭性断裂;16.褶皱轴;17.北北东向压扭性断裂;18.北西向压扭性断裂;19.主要断裂;20.次级断裂;21.地震震中位置;22.温泉;23.火山口;24.地质界限镜体、泥砾和压碎岩。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