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探究进展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探究进展

ID:6024753

大小:29.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2-31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探究进展_第1页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探究进展_第2页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探究进展_第3页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探究进展_第4页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探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探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探究进展  摘要: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是河流与海洋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特殊地貌单元,它分布于陆海相互作用的地带,储存着海岸演变、海面变化、气候变化、河口环境以及海洋环境的各种信息,是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和陆海相互作用的理想载体。本文从水文测验、卫星遥感、数字高程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海洋沉积学、潮流数值模型共6个方面对该海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关键词: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演变机制中图分类号:P7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143-02南黄海辐射沙脊群位于江苏海岸以东的南黄海海域内,因其形态呈辐射状分布故名辐

2、射状沙脊群。它被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在文献中被报道于70年代,被详细研究于80年代。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许多学者对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的动力环境、潮流动力机制和地形地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入到本世纪,研究人员们对该海域悬浮泥沙的输运、潮流沙脊的变迁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水文测验8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探究进展  摘要: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是河流与海洋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特殊地貌单元,它分布于陆海相互作用的地带,储存着海岸演变、海面变化、气候变化、河口环境以及海洋环境的各种信息,是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和陆海相互作用的理想载体。本文从水文测验、卫星遥感、

3、数字高程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海洋沉积学、潮流数值模型共6个方面对该海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关键词: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演变机制中图分类号:P7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143-02南黄海辐射沙脊群位于江苏海岸以东的南黄海海域内,因其形态呈辐射状分布故名辐射状沙脊群。它被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在文献中被报道于70年代,被详细研究于80年代。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许多学者对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的动力环境、潮流动力机制和地形地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入到本世纪,研究人员们对该海域悬浮泥沙的输运、潮流沙脊

4、的变迁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水文测验81980年至1984年江苏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考察队对辐射沙脊群海域进行了实地调查。该次调查采用长期观测、定点连续观测、路线考察、断面调查、典型调查、社会调查、资料收集等多种形式。针对该区域开展了陆地水文和水资源、海岸带气候、沿海工程及海岸防护、港口航道及涵闸、近海地质、近海水文、沿海地质条件、海岸和海涂地貌、沉积及冲淤动态、海岸带环境质量、海洋化学、航测和制图等项目的调查研究工作[1]。调查成果丰硕,为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3年至1984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

5、I)对南黄海进行了调查研究。该次调查对海区夏季(7月)和冬季(11月)悬浮体的空间变化和季节分布进行了观测,取得了丰富的资料和研究成果。1986年至1990年在江苏省科委基金课题“条子泥并陆可行性研究”的支持下,对辐射沙脊群海域特别是条子泥等近岸沙洲进行了深入研究。该次研究主要分析了条子泥岸滩的稳定性、附近水域的悬浮泥沙分布特征和沙洲的消长规律。1988年、1992年、1993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组织了三次对南黄海悬浮体的调查研究。1996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韩国汉城大学海洋研究所开展了联合调查研究。通过悬浮体含量和海流资料,计算了黄海暖流细颗粒物

6、质通量约为100万吨/年。1998年“条子泥促淤并陆工程试验研究”课题组针对辐射沙脊群海域水道的泥沙悬浮输运机制等问题,对该海域进行了实地测量。同时结合卫星照片对辐射沙脊群海域悬沙分布及海床侵蚀淤积分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2006年至2007年,“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对整个江苏沿海潮流、悬沙进行了同步水文测验,为数学建模提供了可靠的验证资料。综上所述,我国对辐射沙脊群海域及其周边地区的研究已有比较长的历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测资料,这对于进一步探索该海域形成演变规律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卫星遥感该种方法主要用于对表层悬沙浓度的分析。把卫星照

7、片的光谱数据与实地测量得到的悬浮体浓度建立相关关系,通过定量反演模型解译卫星遥感影像,从而获得整个海域悬浮泥沙的浓度。李海宇、王颖[2]利用ERSISAR影像及地形图资料、Landsat8TM遥感影像、综合应用GIS与遥感方法,对辐射沙脊群在20世纪80~90年代的演变及变化趋势做出分析,认为北部区域变化较强烈,并继续脊槽相间的模式;南部区域堆积与侵蚀作用较弱,沿岸潮滩向海淤积推进;沙脊群枢纽地区处于不断增长扩张的过程。张忍顺、王艳红等[3]通过卫片判读和实地观测对江苏岸外辐射沙脊群区的沙岛形成机制和自然属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他们认为潮汐和风暴潮是沙岛形成

8、的动力因素,条子泥西部多年来的持续淤积和潮沟的稳定是沙岛形成的关键,而沙岛的形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