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闿生揭示《左传》微言大义几种方法

吴闿生揭示《左传》微言大义几种方法

ID:6025626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31

吴闿生揭示《左传》微言大义几种方法_第1页
吴闿生揭示《左传》微言大义几种方法_第2页
吴闿生揭示《左传》微言大义几种方法_第3页
吴闿生揭示《左传》微言大义几种方法_第4页
吴闿生揭示《左传》微言大义几种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吴闿生揭示《左传》微言大义几种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吴闿生揭示《左传》微言大义几种方法  摘要:吴闿生作为桐城末期代表人物吴汝纶之子,为晚期桐城派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本文从其代表作品《微》入手,分析其在揭示《左传》的微言大义中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关键词:吴闿生《微》微言大义《微》作者吴闿生为桐城名家吴汝纶之子,其继承桐城家学,于经学、史学、子学以及诗文理论多有著述。《微》即是其对《左传》进行评点的一部著作。其弟子曾可端在《序》中曾说其作此书:“务细而遗大,得一而失二,自昌黎为旷代文雄,且不能尽识其意而目为浮夸,其他则又何足说?是其书家弦户诵,若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而其玄微之

2、旨沉[1]伏九幽、暗而不章者,盖两千岁于兹也。自非好学深思之士,默契渊微,孰能得其意之所在?此吾师江北先生《微》之所以作也。”[2]由此可见,吴闿生做此书的目的在于揭示《左传》中的微言大义。吴闿生本身作为一个具有今文经学倾向的文人,他并不承认《左传》是为解《春秋》而作,此书的目的便是作者以自己经学观的角度来对《左传》这部书做出的分析,而所采取的方法就是对《左传》进行评点,运用三种独特的方法揭示隐藏在其中的微言大义。一、正言若反法5吴闿生在《与李右进士论书》中曾说:“日者古愚见过,与论《左氏》微旨,日昃不倦。僕告知曰,《左氏

3、》之意易测耳,凡其所推崇褒大者,皆必有所不足;其所肆情诋毁者,必有所深惜也。一言以蔽之,曰:“正言若反而已矣。”[3]诚如吴闿生所说,在《微》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正言若反”法。如:在《宋昭之弑》中,“国之材人,无不事也;亲自桓以下,无不恤也。”句后评点道“以上皆揭其阴私,而词反若褒之者。”[4]吴闿生认为《左传》同《春秋》一样存在微言大义,只不过后人不理解左氏用意之深,忽视其深意而已。二、诡词谬称法吴闿生认为《左传》一书中有很多话按照文意是解释不通的,或者是从作者一贯的文气、文法来看,在此不应该出现如此叙述、描写的语句。但

4、同时吴闿生又强调这些话都是作者有意为之,借以隐晦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义。于是吴闿生将这种隐晦的表达意义的方式称为“诡词谬称”。此外,在书的评点中常见到的具有表达同样意义的词语还有:“吊诡”“诡词”“奇诡”“诙诡”等。这种方法讲究的是一个“奇”字,即出乎意料之意。5如:在书中《文姜之乱》一篇中有两处使用这样的手法,“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鲁人告于齐曰:‘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宁居,来修旧好。礼成而不返,无所归咎,恶于诸侯。请以彭生除之。’齐人杀彭生”句后评点道“此讥鲁之不仇齐也。但叙其事而意自见,左氏文妙处

5、皆如此。若著议论,则必诡词谬称,以寄其微旨。亦从不一字平直也。”[5]另一处是,“夏书曰:‘皋陶迈种德,德,乃降。’姑务修德,以待时乎!秋,师还。君子是以善鲁庄公”后有评点曰:“不共戴天之仇置而不问,作者特寄微意于此,无限愤郁之旨在言外。此所谓诡词谬称之妙也。全书皆一种笔法。”[6]再如:在《王子朝之乱》中写道:“叔鞅至自京师,言王室之乱也。闵马父曰‘子朝必不克。其所与者,天所废也。’”接着吴闿生评点道:“但言天废,即是诡词,犹记晋文公:‘天将启之’亦非真誉也。史公于汉初最有此意。”[7]三、语带谐趣法5此法也是吴闿生在对

6、《左传》评点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因吴闿生在评点中常出现“趣”字而得名。与之相关的词语还有“趣甚”“趣语”“趣极”“调侃”“谐语”等。具体说来,吴闿生认为在《左传》中有许多戏谑之笔,尽管这些所谓的“戏谑”之笔在别人眼中可能是再正常不过的言论。其实吴闿生用“语带谐趣”的方法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在悟到《左传》的微言大义之后的会心一笑。但他并不急于揭示其中的微言大义,往往用“趣”字一笔带过。同时,用这样的评点来提醒读者,此处有深意,宜深玩味之。与此相对应的经常出现在评点中的词是“恶谑”。吴闿生用这样一个词来表达对书中某人某事的反感,虽然

7、都有“趣”的含义在其中,但与上述所说角度不同。如:在《晋灭虞、虢》中就有这样的句子,“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先书虞,贿故也。”[8]后有吴闿生的评点“调侃,趣甚”。[9]又如:在《晋骊姬之乱》中写道:“晋士蒍又与群公子谋,使杀游氏之二子。士蒍告晋侯曰:‘可矣。不过二年,君必无患。’”吴闿生评点曰:“尽诛同族,骊姬所以起祸也。六卿分晋,皆笔与此。‘君必无患’一语趣甚。”[10]注释:[1]原文作“沈”现改为“沉”.[2]曾可端:《微·序》,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8页。[3][近]吴闿生撰,白兆麟校

8、注:《微·与李右周进士论左传书》,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13页。[4][近]吴闿生撰,白兆麟校注:《微·宋昭之弑》,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264页。[5][6][近]吴闿生撰,白兆麟校注:《微·文姜之乱》,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57页,第58页5[7]吴闿生:《微·王子朝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