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计价的最新进价法.docx

存货计价的最新进价法.docx

ID:60369174

大小:66.22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12-05

存货计价的最新进价法.docx_第1页
存货计价的最新进价法.docx_第2页
资源描述:

《存货计价的最新进价法.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存货计价的最新进价法存货按实际成本计价,目前有月末一次加权平均、移动加权平均、先进先出、后进先出、最后一次进价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及适用条件。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方法溶科学性、简便性和及时性于一体。本文试介绍一种全新的存贷计价方法——最新进价法。一、最新进价法的操作方法及帐务处理1、操作方法。采用最新进价法,平时进货按实际数量、单价及金额入帐。进价如有变动,即使未发生销货或耗用(下统一只称销货)业务,存货结存成本也采用最新进价计价。发生销货业务时,结转的单位成本也为最新进价。这样,存货结存成本必定会大于、小于或等于按最新进价计价前的成本。物价上

2、涨时,前者会大于后者,此时的进价差异在“库存商品”明细帐的进价差异栏用蓝笔或正数登记,表示贷差;物价下跌时,前者会小于后者,此时的差异也在进价差异栏用红笔或负数登记,表示借差。只有在物价保持不变或物价涨跌综合影响刚好相互抵消时,二者才会在金额上相等。销货成本无论是在月末一次结转还是每次销货时结转,进价差异(累计)数均在月末一次性调整该成本。据上所述,最新进价法下存货结存成本或销货成本的计算与传统计价方法相异。存货结存成本的计算虽与最后一次进价法相同,但最后一次进价法销货成本并非以最新一次进价为依据,而是采用倒轧法,即可供销售成本减去存贷结存成本来求得。

3、当期末存货结存数量超过最后(初)一批进货数量时,存贷结存成本的计算在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下均要用到二批以上进价,而且这二种方法也是采用倒轧法来计算销货成本的。加权平均法无论在计算存贷结存成本还是销货成本时均与最新进价法有根本的区别。另外,最新进价法下进价差异的汇集虽与计划成本制度下材料成本差异的形成相似,但材料成本差异必须在结存存货与已销存货之间进行分摊。下面举例阐述最新进价法的操作原理(仅以库存商品为例,其他种类的存货比照处理)。例中在发出和结存的数量以及价格变动方面幅度较大,目的是为了显示最后一次进价法的缺陷。库存商品——A商品明细帐3日的进货因

4、价格上涨导致进价差异500元,表示期初结存的A商品100件,每件可能要取得5元的收益,正数记入进价差异栏目。10日的进货因价格下跌导致进价差异-1,770元,表示5日结存的295件,每件可能要损失6元,负数记入该栏目。进价差异可在每次进价变动时计算(如上表所示);也可在月末一次计算。前一种方法下,上例进价差异累计数为-1,270元;而后一种方法下则是-1,300元(可供销售成本4,450元减存货结存成本3,015元,减去销货15件每件9元的成本共135元),表示A商品在该月内因价格变动可能总共要损失的金额。两种方法下进价差异相差30元(导源于5日发出的

5、5件在后一种方法下是按9元计价的,而在前一种方法下是按15元计价的)。然而这种差异同样存在于传统计价方法(如月末一次后进先出法或最后一次进价法,与每次销货时的后进先出法或最后一次进价法)。相比之下,前一种方法计算的进价差异数更为具体、精确,而后一种方法计算的进价差异则是综合的,它中和了各次的进价差异。2、帐务处理。(1)存贷收入时,按实际数量、单价及金额入帐,分录略。(2)登记进价差异。设置库存商品明细帐“进价差异”帐户,帐户的贷方登记贷差及借差的转销数,借方登记借差及贷差的转销数。该帐户期末无余额。(3)进价变动计算差异的方法。a、每次进价变动时均计

6、算差异:物价上涨时,如3日进货:借:库存商品一A商品500贷:库存商品一A商品进价差异500物价下跌时,如10日进货:借:库存商品一A商品进价差异1,770贷:库存商品一A商品1,770b、月末一次计算进价差异:借:库存商品一A商品进价差异1,300贷:库存商品一A商品1,300(4)结转销货成本。销货成本无论是在每次销货时结转,还是月末一次结转,其帐务处理均为(仅以5日的业务为例):借:商品销售成本75贷:库存商品一A商品75(5)月末一次结转进价差异。以上表中的借差数据为例。若为贷差,则作相反的分录。借:商品销售成本1,300贷:库存商品一A商品进

7、价差异1,300二、最新进价法的评述下面我们以计价方法是否科学(科学性)、计算是否简便及工作量是否繁重(简便性)和核算是否及时(及时性)三个标准,来评述最新进价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