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改编比较探究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改编比较探究

ID:6046434

大小:3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1-01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改编比较探究_第1页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改编比较探究_第2页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改编比较探究_第3页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改编比较探究_第4页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改编比较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改编比较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改编比较探究  [摘要]如今,将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已成为屡见不鲜的现象,但电影改编并非一件易事,需要编剧很好地把握原著传达的思想意识与精神意蕴。但电影改编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编剧对原著的不同理解、文化差异、时代背景等,所以对同一部作品的改编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影响着作品改编后的整体风貌。本文将分析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电影改编,以1995年中国版与1935年美国版为例,探究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关键词]托尔斯泰;1935年美国版;1955年中国版;《安娜·卡列尼娜》将小

2、说改编成电影作品越来越成为一种潮流,改编的过程可以说是编剧的艺术再创造,改编过后的作品融入了编剧的思想意识、个人风格、时代气息等,有利于满足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改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创作过程,不是单纯地将文字转变成影像,而是历史原著与现实社会的碰撞;是原著作者与改编者的对话;是编剧与该部电影未来观众的交流。不同的编剧对同一部小说的理解存在极大的差异,想要传达的思想意境也不尽相同,因而他们有各自的改编方式与创作风格,作品的整体风貌会有很大的不同,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8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被诸多国家进

3、行过艺术改编,其中俄罗斯就将其改编成芭蕾舞剧、电视剧等,共改编过7部;美国有5部改编作品;英国有4部,电视剧就改编过2部。若按时间统计的话,《安娜·卡列尼娜》分两个阶段的历史改编:第一阶段1910至1919年,此阶段的影视改编大多是没有声音的黑白片且时间较短,这是因为当时电影以新兴艺术的形式刚起步,由于改编观念、改编技术等因素的制约,改编手段尽量化繁为简,改编的作品也是极其简单只是将文字以图片的形式串联成影像,实质就是对文学作品的图像转换;第二阶段1927年至今,这一阶段因电影的快速发展,电影的各项技术有

4、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版本,若以电影版本的改编影响力来评判的话,1935的美国版、1948的英国版、1955年的中国版、1967的苏俄版、1997的美国版都是较有成就的改编版本。下面将重点分析1955年中国版与1935年的美国版,从中探究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自身条件、改编过后的整体风貌,以便对今后研究托尔斯泰电影改编的学者有所帮助。一、1955年中国版《安娜·卡列尼娜》的电影改编8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是俄国著名的作家托尔斯泰,该小说创作于俄国社会变革(19世纪70年代)的

5、时期,该时期的俄国状况正如小说主人公列文说的那样,所有的事物都发生了变化,以新的形式重新开始。封建的农奴经济制定即将被推翻,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迅速发展,阶级关系产生了极大的转变,连带着封建宗法制度下贵族社会的思想观念(包括精神寄托、家庭、爱情、伦理等)也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旧的社会秩序将被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所代替,俄国整个国家在变动的时代暴露出诸多问题,包括资本主义经济问题、地主与农民的矛盾问题、家庭婚姻问题、人民与贵族生活转换的问题等,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都融括了这些问题。小说也描述了19世纪俄

6、国的自然生活环境,为读者呈现了俄国优美、广阔的自然风光,将上层贵族社会、底层农民社会的生活环境作了具体的描绘。81955年中国版的《安娜·卡列尼娜》改编后被更名为《春残梦断》,原著的故事框架没有发生变动,编剧将原著的社会状况、生存环境、故事人物名字进行了改变,故事情节、精神内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创作出了一个全新风貌的影视作品。在故事情节方面,编剧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民国为时代背景,影片中的角色是典型的中国化人物,因而人物的遭遇具有明显的不同,潘安娜实质就是原著中的安娜,在家庭状况、个人追求上她们有着相

7、似之处,但中国版的安娜稍逊于俄国版的安娜,在追求自由、爱情上缺乏勇气。潘安娜绮年玉貌却被霸道独裁的陈克烈(即原著的卡列宁)禁锢在豪宅中哀怨叹息、虚度光阴,直到王树基(即原著的渥伦斯基)的出现让潘安娜有了生气,潘安娜虽深深的爱恋着王树基,但她挣脱不了伦理道德的束缚因而只能独自忍受着对激情的向往,不敢表露自己的内心情感而放弃了爱情自由的权利。两个版本中安娜的最终命运都带有悲剧性,俄国版的安娜为了真爱不顾一切,最后沦落到被丈夫厌弃、被情人冷落、被社会鄙弃,在对爱情绝望时选择了结束生命;中国版的安娜是一个典型的中

8、国传统女性恪守妇道,却因丈夫外遇而被抛弃。两个版本的安娜因性格、社会观念的不同而导致命运的差异,它所传达的思想意蕴也是截然不同的,托尔斯泰借已婚安娜的命运来体现他对人性的思考,也是对当时社会旧思想的批判,对自由与爱情的向往;而中国版的安娜,编剧李晨风想要讽刺男权社会下女性地位的卑微现象,提倡女性地位的提高。8从故事情节与人物命运的改变中我们能明显的区别出两者所传递的精神意蕴之不同,而造成不同的原因是受中俄两国的社会背景、思想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