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含水后期二类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探究

高含水后期二类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探究

ID:6053911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01

高含水后期二类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探究_第1页
高含水后期二类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探究_第2页
高含水后期二类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探究_第3页
高含水后期二类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探究_第4页
高含水后期二类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含水后期二类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含水后期二类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探究  【摘要】本文从精细地质研究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某区块二类油层的沉积特点和剩余油分布特征,认为二类油层剩余油仍主要分布在河道砂中,其次分布在有效厚度小于1.0m的砂体中,主要分为厚层顶部剩余油、层间干扰型剩余油和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并提出了不同类型剩余油进行聚合物驱的调整挖潜方法。【关键字】二类油层;剩余油;聚合物驱随着主力油层注聚潜力的减少,大庆油田某开发区近年来开始进行二类油层聚合物驱。与主力油层对比,二类油层厚度相对较小,渗透率较低,平面上发育规模变小,非均质性明显增强,投产初期含水就达9

2、3%左右。进一步认识这类油层沉积特点,掌握剩余油分布规律,是提高该区二类油层注聚开发水平的基础。本文利用密闭取芯井及新钻井测井资料,从精细地质研究的角度出发,详尽研究了该区块二类油层的沉积特点和剩余油分布特征,为该区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的调整挖潜提供了依据。一、二类油层地质特征5大庆油田某区块二类油层属于三角洲内、外前缘相砂体沉积,细分为3种沉积类型,10个沉积单元。纵向上内、外前缘相油层交互沉积,单元间油层发育状况差异大;平面上,河道砂、河间砂、表外储层、尖灭区交互分布,油层非均质性严重。根据砂体发育形态及发育状况分为以下三种沉积

3、类型:其中9号,10号二个单元属于三角洲内前缘相枝—坨过渡状砂体沉积;1号、2号、3号、6号、7号、8号六个沉积单元属于三角洲内前缘相坨状砂体沉积,是该二类油层发育的主要沉积类型;4号、5号二个单元属于三角洲外前缘相砂体沉积。与主力油层相比,二类油层具有油层层数多、井段长、砂体厚度薄,渗透率低、河道砂宽度相对狭窄、砂体连续性差、非均质性强的地质特点。(一)纵向及平面非均质性决定二类油层厚度薄,渗透率低。二类油层平均单井砂岩厚度12.27m,有效厚度7.32m,渗透率432×10-3μm2,纵向上及平面上油层发育状况差异明显,渗透率

4、级差大。(二)二类油层层系组合对象交互分布,河道砂发育规模小。二类油层有效厚度大于1m的油层钻遇率仅为30.8%,层系组合要求有一定的厚度和储量以及完善的注采关系,有效厚度小于0.5-0.9m主体砂及0.2-0.4非主体砂及表外储层组合在一起作为开采对象。因此二类油层平面上河道砂、河间砂、表外储层、尖灭区交互分布。河道砂钻遇率为24.8%,表外储层及尖灭钻遇率32.0%。5(三)在175m的注采井距下,二类油层聚驱控制程度,多向连通厚度比例低。二类油层有效渗透率≥100×10-3μm2的油层聚驱控制程度为63.15%,多向连通厚度

5、比例为17.0%。与主力油层相比,聚驱控制程度低18.95个百分点,多向连通厚度比例低17个百分点。二、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一)密闭取芯资料表明,各个油层中强水洗比例较大根据某取芯井资料统计,平均单井取芯有效厚度8.9m,驱油效率45.43%,其中强水洗厚度3.37m,占取芯厚度比例的37.9%,驱油效率66.5%;中水洗厚度3.84m,占取芯厚度比例的43.1%,驱油效率42.9%;弱水洗厚度0.52m,占取芯厚度比例的5.9%,驱油效率29.8%;未水洗厚度1.17m,占取芯厚度比例的13.1%。由取芯井综合柱状图可以看出,二

6、类油层纵向上为多段、多级水洗,每个韵律段底部高渗透率段水洗最严重,含水饱和度较高,厚层水洗较薄层严重。二类油层的剩余油主要集中在1号、6号等发育较好的厚油层上部。(二)新钻井水淹资料表明:二类油层水淹厚度大且以中水淹为主。统计484口新钻井水淹层解释资料,二类油层钻遇有效厚度3526.1m,水淹厚度3432.5m,水淹厚度比例达到97.4%。其中中水淹段厚度1766.7m,占钻遇厚度的50.1%;高水淹段厚度927.7m,占钻遇厚度的26.31%。5各沉积单元水淹状况均较严重,其中3号、8号、9号和10号四个沉积单元水淹程度较高,

7、中高水淹厚度比例在80%以上;1号、2号和6号单元水淹程度相对较低,低未水淹厚度比例分别为34.4%、22.5%和29.7%,是剩余油相对富集的单元。(三)平面上剩余油分布零散,主要分布在断层附近及油层发育厚度较大的地区。从单井的含水饱和度资料分析,平面上含水饱和度差异较大。二类油层平均含水饱和度50.41%,其中含水饱和度小于45%的有49口,占总井数的11.1%,含水饱和度介于45-50%的有149口,占总井数的30.9%,从含水饱和度和有效厚度分布图可以看出,低含水饱和度井主要分布在断层附近及油层发育厚度大地区。三、结论二类

8、油层的平面及纵向上非均质性特点及构造特征决定了该区剩余油分布零散性和复杂性。通过对油层沉积特征及水淹状况方面的研究,认为高含水开发后期二类油层剩余油分布具有以下特征:(一)油层水淹厚度大,且以中水淹为主,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二)剩余油仍主要分布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