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为父母,终身为老师.doc

一朝为父母,终身为老师.doc

ID:61507374

大小:2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2-08

上传者:U-5649
一朝为父母,终身为老师.doc_第1页
一朝为父母,终身为老师.doc_第2页
一朝为父母,终身为老师.doc_第3页
一朝为父母,终身为老师.doc_第4页
一朝为父母,终身为老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一朝为父母,终身为老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一朝为父母,终身为老师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原点,搞好家庭教育,我们做父母的要做到家国两不误,做到为国教子,为世育人。一朝为父母,终身为老师,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教育不是靠说,是靠做。家庭教育就是养习惯,好习惯让孩子受益终生。认真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这就对父母提出了要求,在教育上也要与时俱进。家的环境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一本无字的书。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做人不能有求必应,应该是善求必应。好孩子是教出来的,是养出来的,是育是出来的。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在教育中,要主动揽住责任,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也要互相承担责任。“孩子们变好或变坏和他们受到的教育有关,有句话叫‘先入为主’,所以父母是第一任老师,不能把一切推给学校。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所谓养、所谓教育,不过是这样一句话。我们希望子女成龙,首先就要尽父母的职责。”这句话是巴金先生说的,也是父母应该做到的。  良好的环境有助于成才  “孟母三迁”的故事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  孟轲幼年丧父,靠母亲纺纱织布维持生活,母子二人过着清贫的日子。但母亲从没有放松对儿子的教育。  很小的时候,孟轲家住在凫村的一片墓地附近。他经常和小伙伴们去看出殡葬死人的全过程。渐渐地和小朋友们一起堆土坟,学打幡、抱罐,学死者亲属嚎哭,甚至还和小伙伴们一起掘坟。  孟母看到这种情况,感到在此居住下去对孩子成长极为不利。于是便带着孟轲搬到邹国中心去住。  孟家新居靠近集市,小孟轲没事就到集市上去玩。他听到的是各种叫卖声,看到的是商人竞相牟利的各种行径。慢慢地,孟轲也羡慕起做买卖、挣大钱来。他经常和小伙伴们玩做生意耍花招的游戏,看谁骗过谁。  孟母目睹儿子的作为,担心他学坏,终日吃不好,睡不安,觉得在这样的环境里住下去,儿子必然变成一个见钱眼开、唯利是图的奸商。孟母感叹说:“这也不是我儿应住的地方啊!”   贤明的孟母决定再搬一次家。她选择了把家搬到一所学校附近,这里环境幽雅,经常可以听到朗朗的读书声,看到师生们彬彬有礼的举止。这里的环境使孟轲产生了学习的兴趣。看到这些,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我儿应居住的好地方!”孟家便在那里安下家来。  到了新的环境,孟轲一心向学,进步很快。他专心读书,持之以恒,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世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我国古代大学问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或许连他自己也觉察不到。  人们常抱着这样的观念:孩子还小,坏习惯以后可以慢慢矫正。殊不知,积重难返,一株树苗被折弯了腰,在长成参天大树后也不能变直。孟子长大后具有一股浩然正气,与孟母给他营造的成长环境是分不开的。  孩子是一个空的筐子,塞进什么就装什么。有的父母不大懂得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的家长抱着孩子搓麻将,有时打牌三缺一就拉上孩子来凑数。有的家长染上不良习性,如小偷小摸、赌博、吸烟、酗酒,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其前途实在令人担忧。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起点,生命旅程的第一站。当孩子逐渐长大,他们走向幼儿园、学校和更广阔的社会以后,家庭仍然是最贴近、最密切  以及影响最深、最重要的环境。家庭应当成为塑造孩子完美人格的“温室”。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孩子的心灵是洁白无瑕、天真纯朴的。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就会被造就成什么样的人。因此,家教中必须注重环境这一关键因素。  以下细节父母不应忽视。  一、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孩子犹如一株嫩苗,在一个和谐的家庭中才能健康地成长。为了孩子,也为了全家的幸福,家庭成员应当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氛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却是可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的,它对孩子的品德、性格、情感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积极、热情、善良、宽容等品格,不是单靠说教所能达到的,也不是逼迫孩子读几本书所能实现的。   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起着主要的作用。在充满和谐的家庭里,每个成员之间相互关怀,相互依恋,相互学习与帮助,相互交流与沟通。产生分歧与矛盾时,以相互宽容与谅解的态度,展开坦诚的探讨,以求得共同的理解与认同,而不是转向互相妒忌与愤愤然。对于长辈与小辈间的代沟,对于由不同时代造成的价值观的分歧,要以乐观、积极、相互尊重、相互容纳的态度寻求和解、协调的办法。对家庭中的问题,任何成员面临的压力和危机,都要以相互理解与支持的态度,共同设法解决。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个和谐的家庭,也必然存在着团队精神的气氛。家庭成员在互相合作中的共同生活,最能养成彼此相互关怀和负责的习惯。生活中,大部分年轻父母白天都上班,缺乏家庭沟通。但是不少家庭在下班之后,为了家事而闹别扭,父母间的争吵和赌气,带给孩子严重的不安全感,并失去学习负责和互助的习惯。  和谐的家庭是一个活动力很强的小团体,除了时时保持互助合作之外,他们在意见的沟通及彼此相互了解上,具有良好的默契。和谐的家庭还具有另一种含义:父母亲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他们具有稳定的情绪,乐观和积极的思想。父母亲有了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就会对孩子有信心,给予自由发展和训练的机会。充满活力和自信的父母,必然能培养出活泼向上的子女。因为身教所产生的认同是引导孩子走向光明的最有效的方法。  二、创造有利于身心的物化环境  家庭物化环境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塑造美好的心灵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应尽量宽敞,多给孩子留一点儿活动空间  目前,虽然我国大多数家庭的住房普遍不宽敞,但室内是否显得宽敞,并不完全取决于住房面积的大小。同样面积的住房,安排得井井有条,可以显得宽敞;若被杂乱的家具、花哨的点缀、散乱的杂物挤占,就会给人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  儿童心理工作者曾提醒父母:家庭空间的局促狭窄,可能导致孩子心理上产生一种压抑感。而且,花哨杂乱的摆设还会引起孩子心情浮躁,进而妨碍其性格的正常发展。   所以,宁可少购置家具物品,少摆设一些装饰品,尽量给孩子多留一些活动空间。  2.保持清洁整齐,使孩子从小养成文明的举止  家庭环境整洁与否,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整洁有条理的环境会给人以美感,会使孩子感到心情愉快,同时还有利于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习惯。相反,污浊杂乱的环境,不仅使孩子心情烦躁、抑郁,更严重的是,容易让孩子养成松懈、懒散的不良习惯。因此,家长应当特别注意室内的整洁,东西放置有条理,哪怕是厨房里的锅碗瓢盆,都应摆放得井井有条。  家庭物化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虽然不起决定作用,但确有不可轻视的影响。因此,父母在营建自己的家庭时,在考虑自己的爱好、需要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考虑家庭物化环境是否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净化家庭语言环境  当今很多家长非常重视家庭卫生环境,然而,他们却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家庭道德环境的污染:不洁净的语言。家庭是孩子的一个温馨的港湾,而不洁净的语言,往往导致港湾里的水变得异常浑浊,从而损害了孩子的心灵。  有些家庭的父母互相指责谩骂习以为常,甚至批评孩子也是满口的脏话、损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生活在不洁净的语言道德  环境中,必然会染上出口成“脏”的习惯,长大后再改就很难了。  有的家长,张口谎话,闭口假话,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北京某小学对爱说谎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其父母也有说谎话的毛病。这些家长不知不觉地成了孩子说谎话的根源。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首先应净化家庭语言环境。  四、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家庭不只是休息的场所,也是孩子学习的主要场所之一。所以,家长要把孩子的学习环境作为家庭环境布置的一个重要环节来考虑。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有条件的话,尽量给孩子安排单独学习、休息的房间,以免电视声、会客声干扰孩子。   孩子的房间布置要整齐,要有美感,房间的色彩、窗帘的色彩要符合孩子年龄的特点,选择适合孩子身材的桌椅,灯光要柔和。家庭书架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有些书籍孩子一时看不懂,但在整齐的书籍面前,在浓浓的书香氛围中,极有利于启迪孩子热爱知识,追求知识。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教育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同样,我们也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这个“好”字该怎样理解呢?把孩子教“好”,并非单纯让孩子争得第一、获得奖赏、在某个领域出人头地,也不跟财富、地位、名声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因为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成才成“家”的资质,孩子有个体差异,孩子之所以是你的孩子,就是因为他是不同的。因此,“好”的标准也应该是不同的。  孩子“好”的定义应该跟孩子的个体有关,不能拿它跟社会成就(财富和名声)来比较定义,它只能跟孩子自己有关系。“好”孩子,就是把自己做到最好的孩子,把孩子“教好”,就是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让孩子成为爱因斯坦、比尔•盖茨。孩子只需要在今  天比昨天进步一点儿,明天比今天多些进步,这就够了!  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是非常高的、终其一生的要求,所以,这只能作为教育孩子的一个目标和追求,向这个方向靠拢,孩子就会越来越好!  需要指出的是,教是一种主动实施的行为,也就是由父母来引导学习和教育的行为。作为孩子的父母,首先应该想法了解自己孩子的各项能力极限,刺激孩子的能力成长到孩子能达到的最高高度。在纷纷扰扰的社会环境和欲望诱惑干扰下,保持对孩子的客观认识和理解。刺激和发展孩子本身可以发展的能力素质,淡化整体社会比较定义的需求,把孩子当作一个社会个体来发展调整、刺激成长。很遗憾的是,“教”被父母限制在自己的经验里、在成人的认识中以及社会的要求下。因此,教育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满足自己,阻碍孩子。大部分父母在实施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是按照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和社会对未来成人的要求而进行的。也就是说,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是根据孩子的需要和孩子的发展来实施,而是根据家长自己的需要来进行教育。   孩子的所有经验和认识以及感觉、需要都跟成人有很大的差距。要教育孩子,首先就要清楚自己的教育对象,找准教育的目标,了解自己要教育的对象,有的放矢!从孩子的需要人手,考虑教育手段,从孩子的发展来选教育方式,这也需要父母的智慧!  说到教育孩子,父母几乎一律讲手段,也就是方法。教育讲方法有错吗?没有,错的是方法的滥用和套用。我们知道,同样的结果,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未必是一样的。反之亦然,同样的原因,不一定发展成为一样的结果。有因就有果,但“果”未必一样。这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忽略的一个重要的问题。父母经常套用某个专家的方法,套用书本上的或者其他父母教育孩子的经验,经常忽略了“此孩子非彼孩子”的问题。所以,教育经常陷入死角和误区中。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是伴随着需要而成长的。如果我们可以了解并满足孩子的需要,教育孩子就不会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困难。在佛学里,了解人的真相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觉察”。在现实普通的教育中我们就要去感受,感受孩子的需要。而对每位有孩子的父母来说,就是去感受自己孩子的需要。  父母要教育孩子,要了解孩子的需要,就要尝试回到自己的需要点上,我们也就要去了解自己的情绪。当孩子做了“错”事的时候,父母可以为自己制造一个同样的处境来感受孩子的需要。是否别人的指责可以帮助自己?或者是打击可以让自己更加上进和积极?这样的时候,什么是我需要的,怎样的行为可以激发我的积极的欲望……当我自卑时候,我最需要什么,我为什么自卑.我害怕什么?面对我感觉自卑的东西或者处境时,我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什么东西可以让我感觉到安全?当我有暴力倾向的时候,或者我要使用暴力的时候,我是想得到什么感觉?当我不积极的时候,我自己是害怕什么,担心什么?什么东西可以刺激我的解决欲望?我心里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改变我的处境?我如何可以改变我自己的处境……从自己来了解孩子的需要(孩子和成人的表现不一样,但心理基础和心理需要是一致的)。知道了孩子需要什么、是什么感受、需要什么感觉,那么解决方法很容易找到!  作为父母,应该相信,孩子即使是在做了错事的时候,他也是在努力地想把事情做好。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负面行为上,而是要看到孩子行为后面的良好的动机,父母要避免对孩子使用的错误方法指责,而是要协助孩子找到正确的方法来达成自己的良好动机。   每位孩子的父母,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而且是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那么教育就合理而有效。不必要刻意地去追寻道理,而要看到对自己孩子教育的效果。道理是效果的产物,效果是道理的检验。  家庭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婴儿出生之后就生活在家庭之中。在一个人性格的形成过程中,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性格形成的基础是在家庭里打下的。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人把家庭比喻成一个小型的社会,家庭是儿童一生中接触的第一个社会。  家庭是儿童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有充分的时间使儿童与父母朝夕相处在一起,接触机会多,影响面广泛。从儿童受教育的顺序来看,首先是家庭教育,然后才是学校教育。我们经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素质、人格、举止言谈、生活方式、教育态度等都有意或无意地影响着童,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儿童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外教育科学研究证明,从出生到7岁,这是一个人身心发展,尤其是大脑发展的最旺盛时期。此时儿童生活在家庭及周围环境中,外界刺激会在他们大脑里留下痕迹,刺激反复呈现,就会转化为内在信息,促进儿童大脑潜能的发展,促进儿童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的发展。而此时儿童大脑潜力的发展又对未来的学业和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其性格的形成也有深远的影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