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93中丁全娣).doc

愚公移山(93中丁全娣).doc

ID:61554253

大小:2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1-02-27

愚公移山(93中丁全娣).doc_第1页
愚公移山(93中丁全娣).doc_第2页
愚公移山(93中丁全娣).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愚公移山(93中丁全娣).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广州市93中丁全娣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

2、之”这一细节的作用。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3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

3、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分发文字资料)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

4、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

5、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6、。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3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

7、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

8、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教师总结:愚公精神的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