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对拔罐疗法的认识.ppt

中医理论对拔罐疗法的认识.ppt

ID:61830580

大小:1.09 MB

页数:23页

时间:2021-03-22

中医理论对拔罐疗法的认识.ppt_第1页
中医理论对拔罐疗法的认识.ppt_第2页
中医理论对拔罐疗法的认识.ppt_第3页
中医理论对拔罐疗法的认识.ppt_第4页
中医理论对拔罐疗法的认识.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理论对拔罐疗法的认识.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教学内容第一节罐法概述第二节拔罐法2教学目标1.了解罐具种类及拔罐疗法的分类。2.掌握拔火罐法。3.熟悉负压吸罐法和平衡火罐法。3拔罐疗法古称“角法”;晋代医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载用牛角制罐拔脓治疗外科疮疡脓肿;《古今录验方》中也有以角法治疗蝎螫的记载;《瑞竹堂经验方》中记载了“竹筒吸毒法”;《外科正宗》中记载了“煮竹筒法”;清代名医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对火罐的出处、形态、适应病证、操作方法及其优点等作了详细介绍。一、拔罐疗法的源流【古代】4新中国成立后,拔罐疗法不仅从民间转入正规医院,还在罐具种类、操作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近

2、年来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拔罐疗法向国外传播应用,并依托其特殊优势,成为了世界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拔罐疗法的源流【现代】5拔罐疗法遵循中医理论,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的指导下,用罐具通过吸拔病变部位或特定经络、穴位,将充斥于体表的病灶及经络、穴位乃至深层组织器官内的风寒、瘀血、热毒、脓血等排出体外,使邪出正复,气血疏畅。二、拔罐疗法的作用原理(一)中医理论对拔罐疗法的认识6现代西医研究认为,拔罐疗法具有机械刺激、温热效应、解毒和生物作用。二、拔罐疗法的作用原理(二)西医理论对拔罐疗法的研究7常用的罐具A.竹罐;B.陶罐;C.玻璃罐三、罐具的种类(一)传

3、统罐具8按排气方法分为抽气罐和挤压排气罐;按罐具材料分为塑料罐、橡胶罐、有机玻璃罐;按罐具型号大小及用途分为微罐、肢罐、整体罐;按配用治疗仪器分为电热罐、红外线罐、激光罐、刺血罐、灸罐、磁疗罐、离子透入罐等;按起罐方式分为手动罐和自动罐;民间常以罐头瓶、茶杯、酒杯、广口瓶、小碗、药瓶等作为代用罐进行拔罐治疗。三、罐具的种类(二)现代罐具抽气罐9按排气方法分为火罐、水罐、抽气罐和挤压罐。按拔罐的形式分为单罐、多罐、闪罐、留罐和走罐。按综合治疗分为药罐、针罐、刺络(刺血)罐和水罐。四、拔罐疗法的分类针罐走罐10一、拔火罐法(一)目的拔罐法是用罐具通过吸拔病变部位或特

4、定经络、穴位,将充斥于体表的病灶及经络、穴位、乃至深层组织器官内的风寒、瘀血、热毒、脓血等,经过在皮肤上的吸拔,排出体外,使邪出正复,经络气血疏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11一、拔火罐法(二)适应证与禁忌证适应证:外感风寒之头痛,关节疼痛,腰背酸痛,咳嗽气喘,脘腹胀满,腹痛泄泻,疮疡将溃或已溃脓毒不泄的外科疾患以及蛇伤急救排毒等。禁忌证:高热抽搐,凝血机制障碍患者,皮肤过敏、溃疡破溃处、水肿、肿瘤和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及腰骶部等均不宜拔罐。12一、拔火罐法(三)操作前准备患者准备:患者信息、操作事宜、皮肤、体位、二便用物准备:罐具、止血钳、酒精棉球、火柴、小口瓶环境

5、准备:室温适宜、隐私保护操作者准备:仪表整齐、洗手、戴口罩13一、拔火罐法(四)操作步骤14罐具的吸附方法1.投火法2.贴棉法3.滴酒法4.闪火法5.架火法15一、拔火罐法(五)注意事项1.护士的注意事项病室温度适宜,防风保暖取合理、舒适的体位,选择肌肉较丰厚、富有弹性的部位拔罐,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拔罐动作稳、准、快,避免灼伤皮肤起罐时切勿强拉或扭转,以免损伤皮肤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和全身情况,注意有无晕罐先兆16一、拔火罐法(五)注意事项2.患者的注意事项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拔罐过程中尽量避免变换体位,以免罐具脱落损坏正常认识的拔罐反应,如

6、有特殊不适应及时向护士说明。17一、拔火罐法(六)不良反应及处理1.局部不适、晕罐局部发热、发紧、发酸、疼痛较明显时,应取下重拔;有晕罐先兆时,应及时起罐,协助患者平卧,轻者饮温开水,静卧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应立即做相应的处理。2.烫伤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待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应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无菌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无菌敷料。18二、负压吸罐法负压吸罐法(SuctionCupping)是指通过挤压橡皮球排出罐内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的拔罐方法。选定穴位后将玻璃罩口按扣在局部皮肤上,连续捏橡皮球数次,吸牢后留置20~30min,从玻璃罩外观察皮肤呈现稍

7、微红肿或有细小出血点,若无其他变化和不适,可以增加负压继续留置10min左右起罐。19三、平衡火罐法平衡火罐法(BalanceCuppingTool)是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在传统罐法的基础上配合热疗、推拿的滚法与擦法(闪罐后利用热罐进行滚罐与走罐)等多种物理刺激达到温经通络、驱邪外达的疗效,从而激发人体阳气,调和脏腑,平衡阴阳。20三、平衡火罐法取中为主:躯体为主,四肢为辅。胸、腹、盆腔的器官的治疗,以背、腰、骶为主;前病以取后背为主。根据疾病的发病阶段取位:急性病或慢性病急发常取健侧,反之,慢性病或急性病的恢复期宜取患侧。(一)取位原则21三、平衡火罐法顺

8、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