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及造血器官药物.ppt

血液及造血器官药物.ppt

ID:61912462

大小:2.84 MB

页数:67页

时间:2021-03-28

血液及造血器官药物.ppt_第1页
血液及造血器官药物.ppt_第2页
血液及造血器官药物.ppt_第3页
血液及造血器官药物.ppt_第4页
血液及造血器官药物.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血液及造血器官药物.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9章作用于血液 及造血系统的药物概述生理情况下,机体内存在着凝血与抗凝血、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两个对立统一的机制。二者经常保持动态平衡,保证血液流动,发挥各项功能。平衡遭破坏,凝血亢进、纤溶不足,引发“血栓栓塞性疾病”;低凝、纤溶亢进则引起“出血性疾病”。血细胞数量、功能、循环血量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发生病理改变(贫血、休克)。2021/8/272血液造血系统药物发展史16世纪——抗贫血药铁剂的应用1916年,Mclean——发现肝素1925年——发现维生素B12能治愈恶性贫血20世纪30年代——纤维蛋白溶解药开始应用.20世纪7

2、0年代——基于基因工程的造血生长因子开始用于临床,开创了药物治疗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的新纪元。近年来,抗血小板药物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2021/8/273作用于血液与造血系统的药物抗凝血药:肝素;香豆素类;双香豆素、华法林、醋硝香豆素、枸橼酸钠。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噻氯匹啶、前列环素纤维蛋白溶解药:链激酶、尿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葡激酶、蛇毒溶栓剂。促凝血药:维生素K、鱼精蛋白、凝血酶作用于造血系统:铁剂、叶酸类、维生素B12、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血容量扩充剂:右旋糖酐。2021/8/274目的和要求掌握抗凝药(肝

3、素、香豆素类);抗贫血药(铁剂、叶酸、维生素B12);促凝血药(维生素K)的药理作用、机制和应用。熟悉溶栓药链激酶、尿激酶、组织性凝血酶原激活物的特点、应用了解血液凝固的机制、其他药物2021/8/275第一节抗凝血药干扰生理凝血过程的某些环节,防治血栓形成和发展的药物。抗凝血药及分类肝素(体内、体外)药物分类香豆素类(口服)枸橼酸钠(体外)2021/8/277生理凝血过程血液凝固:多种凝血因子参与的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过程.参与的凝血因子有十四种,除了因子IV(Ca2+)外,均为蛋白质。其中四个(II、VII、IX、X)需要维

4、生素K参与合成。包括:I~XIII(VI已经废除)HMWK(高分子激肽原)kininogenPre-K(前激肽释放酶)pre-kallikrein凝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cascade瀑布学说):因子Ⅹ的激活(内、外途径均可激活)凝血酶(thrombin)的形成纤维蛋白(fibrin)的形成2021/8/2782021/8/279静脉中的红色血栓动脉中的白色血栓2021/8/2710肝素Heparin来源:最初从肝脏发现而得名,药用肝素主要从牛肺脏和猪小肠粘膜提取,为粘多糖硫酸酯,呈酸性。体内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血浆、血管内皮细胞

5、。普通heparin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30)103,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约12103。强酸性,带有大量负电荷且与其抗凝作用有关。商品用肝素均以活性效价单位U表示。试验中用2ml:12500U规格的,稀释成1000U/ml使用D-葡糖胺L-艾杜糖醛酸D-葡糖醛酸2021/8/2711药理作用1、抗凝作用抗凝特点迅速、强大,体内、外均抗凝。抗凝机制依赖内源性ATⅢ的抗凝作用。ATⅢ(抗凝血酶Ⅲ)是α2-球蛋白,含有Arg-Ser(精氨酸-丝氨酸)活性部位,能与许多凝血因子发生缓慢的化学结合,形成稳定的1:1的复合物,发挥抗凝血作

6、用。带负电荷的肝素可与带正电荷的ATⅢ的赖氨酸残基结合,暴露后者的精氨酸残基,加速其对凝血因子IIaVIIaIXaXaXIIa的灭活,可加速1000倍,高分子量肝素须同时结合ATIII和因子。高浓度肝素甚至直接抑制IIa.随后肝素从复合物上脱离,循环利用,ATIII-凝血因子复合物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消除。2021/8/27122021/8/27132、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调节血脂:低于抗凝剂量时,使血管内皮释放脂蛋白脂肪酶和肝脂肪酶,水解乳糜微粒、VLDL,调节血脂(TG、VLDL↓,HDL↑)保护动脉内皮:与血管内皮粘

7、附力高,增加内皮表面负电荷量,阻止血小板等物质粘附于内皮,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管平滑肌、血管内膜增殖:低浓度即产生3、抑制炎症介质的活性和活动:能抑制白细胞游走、趋化及粘附,中和多种致炎因子,减少氧自由基形成和灭活多种酶等,发挥抗炎作用。药理作用2021/8/2714体内过程1、带负电荷大分子,消化道给药不吸收;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容易引起局部刺激和血肿,应予避免。常静脉给药,静注后在血管内立即生效。80%可与血浆白蛋白结合,主要分布血浆2、肝素主要通过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及肾脏代谢消除,此外,肝素还经网状内皮系统和肝素酶清除。3

8、、半衰期平均1-2h,抗凝活性t1/2与给药量有关。4、不能透过胸膜、腹膜、胎盘屏障,不经乳汁分泌(妊娠妇女应禁用,增加母体出血危险引起早产和死胎)。2021/8/2715临床应用1、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3、体外抗凝:4、缺血性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