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杭州地区地质实习报告汇编.docx

新版杭州地区地质实习报告汇编.docx

ID:61922646

大小:31.2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1-03-30

新版杭州地区地质实习报告汇编.docx_第1页
新版杭州地区地质实习报告汇编.docx_第2页
新版杭州地区地质实习报告汇编.docx_第3页
新版杭州地区地质实习报告汇编.docx_第4页
新版杭州地区地质实习报告汇编.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版杭州地区地质实习报告汇编.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新版杭州地区地质实习报告汇编一、褶皱杭州市区包括三个褶皱区:西湖复向斜、石龙山褶皱区和半山—皋亭山褶皱区。二、断裂杭州在印支运动以前基底固结程度较低,地壳变形以褶皱方式为主,断裂不很发育,主要是一些长期活动的同沉积断裂或基底断裂,但它们都控制着构造单元边界和古生代地层的发育,如临安——马金断裂、萧山——球川断裂、昌化——余姚断裂、印渚埠——开化断裂,毕浦——双溪口断裂等。三、节理杭州市区节理以葛岭—宝石山构造节理引人注目,主要有北西向和北东东向两组剪切节理形迹构成小型“棋盘格式构造”。在宝石山,北东70°~80°的节理密集,北西向节

2、理稀疏;葛岭附近,北西40°~60°、北东70°~80°的两组节理均较明显;而葛岭往西南去,北西向,北北西向节理却变得密集,北东东向节理变得稀疏。3.2节理与断层栖霞岭介于挂牌山和葛岭山之间,这里发育有蝙蝠洞、华严洞、紫云洞、栖霞洞及泉水出露(白沙泉),这些洞泉的发育都在一条直线上,若与其北东的卧云洞相连,则其走向为北东。沿线不仅发育有洞泉,而且还明显地可见断层擦痕,断层角砾岩、断层糜棱岩,因此这洞穴泉水的发育与断层有直接关系。此断层即为栖霞岭断层。近栖霞岭最高处,紫云洞牌坊前,此处可找到侏罗系火山岩系第二亚段和第三亚段的分界面,两亚

3、段之间可明显地见到一层紫红色的沉凝灰岩,这是在火山喷发间隙时期形成的。断层和裂隙(节理)统称为断裂构造,裂隙的地方往往形成泉水,泉水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水出来时冒泡则是上升泉(承压泉),水涧是微上升泉。裂隙形成的地方泉水的开次量很大。岩缝的水开采量小。如白沙泉(见图3-2.1),水清、池底可见,无味无气泡,泉水渐流向下图3-2.1接下来我们来到了紫云洞(图3-2.2),紫云洞位于杭州西南栖霞山,洞穴主体长约80m,洞型平直简单,走向NE35°—45°洞顶平整如板且向东南倾斜,倾角35°—40°,主要是循火山碎屑岩层面发育的,受沉积岩夹

4、层控制。古老的火山作用使得栖霞岭一带布满火山碎屑,火山碎屑夹1至2层凝灰质砂、泥岩或沉凝灰岩,单层5—10m,经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循环对松软的沉积岩夹层进行剥蚀、侵蚀和浸泡软化,其碎屑物质被水流搬运带走而淘空,逐渐刻凿出倾斜状深槽。图3-2.2深槽顶板为坚硬的火山碎屑岩,并发育有NEE、NNW、NW向X节理(图3-2.3),大大降低了顶板的稳定性,在重力作用下,巨石崩落,岩洞初具雏形,由浅入深由小到大向纵深方向发育与扩展。然而,岩洞并非无止境的发展下去,随着深度的增加,X节理趋于减少或呈闭合状,风化作用、流水侵蚀和水的循环交替随之变弱

5、,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紫云洞。图3-2.3然后我们组选在紫云洞进行岩石的走向、倾向、倾角三组产状的测量(图3-2.4)Z面Y面X面图3-2.4测量数据:1、X面:走向—SW217度;倾向—NW307度;倾角—47度。2、Y面:走向—SZ164度;倾向—SW251度;倾角—76度。3、Z面:走向—NW297度;倾向—SW205度;倾角—23度。3.3褶曲西湖复向斜,即杭州复向斜在杭州市区倾伏部分,它是杭州市褶皱区的主体,组成西湖复向斜翼部最老地层是上寒武统的超峰群,核部的最新地层是下二叠统的丁家山组,出露在西湖畔的刘庄附近)。西湖复向斜的

6、形态,顺西南方向收敛,枢纽仰起,向北东方向展开、枢纽倾伏,枢纽总的方向为北东50°,倾伏角15°。复向斜倾没部分为下白垩统火山碎屑岩所不整合复盖,又为一隐伏的北北西向的大断裂所横切。龙井——翁家山——南高峰——三台山——丁家山一带为西湖复向斜核部,地形坡度与复向斜倾伏角相适应。西湖复向斜由一系列单体褶曲组成,从北西到南东计有飞来峰向斜、天马山背斜、南高峰向斜、青龙山背斜、玉皇山向斜、将台山向斜,凤凰山背斜、金家山向斜。远离西湖的另一组褶曲有午潮山向斜,老焦山向斜、里桐坞背斜,直坞向斜。半山——皋亭山向斜位于西湖复向斜的北东方向,可视为

7、西湖复向斜的余延部分。图3-2.5为前往水乐洞过程中的一处,名为“留云谷”,此处与水乐洞岩石种类相同,同为石灰岩,由风化作用形成图3-2.5第4章地质作用4.1西湖成因 杭州西湖的成因学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火山喷发说”。在西湖边的宝石山上,存在着一条古代遗留下来的火山通道,经多年科学检测,整个火山通道向南延向西湖。据有关专家称,约在1.3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在西湖一带出现了强烈的火山喷发,由于岩浆外流而使地壳内部空虚,最后火山口陷落成为洼地,这洼地就成了以后西湖的基础。另一种说法则是“泻湖说”。泻湖说认为西湖原是钱塘江左边的一个小小

8、湾儿,冲刷作用形成的泄洪形成与钱塘江连在一起。后来由于钱塘江泥沙沉淀下来,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泻湖。火山爆发说是认为西湖是由于火山爆发形成的,西湖就是火山口。认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晚侏罗纪时,以今湖滨公园一带为中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