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二章毫米波固态源PPT课件.ppt

最新第二章毫米波固态源PPT课件.ppt

ID:62172705

大小:657.0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21-04-20

最新第二章毫米波固态源PPT课件.ppt_第1页
最新第二章毫米波固态源PPT课件.ppt_第2页
最新第二章毫米波固态源PPT课件.ppt_第3页
最新第二章毫米波固态源PPT课件.ppt_第4页
最新第二章毫米波固态源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最新第二章毫米波固态源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章毫米波固态源振荡的三种条件只考虑稳态振荡时器件中的电流基波分量i(t)=Acos(ωt+φ)设器件的微分阻抗和电路阻抗分别为Zd(A)=-Rd(A)+jXd(A)Zc(ω)=Rc(ω)+jXc(ω)则起振条件Rd(A)>Rc(ω)平衡条件Zd(A)+Zc(ω)=0稳定条件振荡器噪声分析注入锁定§6.1鳍线振荡器鳍线振荡器=鳍线谐振器+有源器件鳍线谐振器用一段带有偏置电路和适当调谐电路的鳍线制作有源器件可以是Gunn、IMPATT等二端器件,也可以是FET、HEMTFET等三端器件简单的鳍线振荡器鳍线压控振荡器平面柱鳍线

2、振荡器周期栅鳍线振荡器单栅鳍线振荡器鳍线FET振荡器并联双管合成振荡器P=P1+P2理论合成效率可达100%串联双管合成振荡器P=2(P1+P2)理论合成效率可达200%这是因为串联可使Gunn管比单个时有更大的负阻,也更容易与阻抗较高的传输线匹配关键:等幅同相合成鳍线串联双管合成振荡器Gunn二极管和串联双管合成振荡器的等效电路鳍线串联双Gunn管合成振荡器的输出功率鳍线串联双Gunn管合成振荡器的输出功率稳定度和频率稳定度§2.5二端器件倍频源倍频器将交流能量转换为其谐波频率的交流能量,与振荡器将直流能量转换为交流能量不

3、同。倍频器与其说是信号源,不如说是频率变换电路。倍频器分类按功能:信号倍频功率倍频按器件:二端电抗性二极管变容二极管阶跃二极管电阻性二极管三端变容二极管的非线性特性结电容结电容变化系数γ=1/3缓变结γ=1/2突变结γ>1超突变结二极管倍频电路基本形式并联型(电流激励型)特点:二极管上只有f1和Nf1频率的电流优点:二极管可接地,利于散热,适合大功率倍频缺点:二极管与输入输出回路均为并联,使得输入输出阻抗都较低串联型(电压激励型)特点:二极管上只有f1和Nf1频率的电压优点:输入输出阻抗较高,且随谐波次数N的增加,效率下降程

4、度比并联型小,对N>3的场合较适合缺点:散热不如并联型倍频附加电路空闲回路匹配电路偏置电路W频段高功率二倍频电路二倍频器平衡倍频器反向并联二极管对Q-W频段鳍线平衡倍频电路900GHz平衡三倍频器三端器件振荡器和倍频器FET二倍频器(微带结构)§6.3混频器二端器件混频器单二极管混频器(单端混频器)反向并联二极管对偶次谐波混频器二极管平衡混频器二极管双平衡混频器三端器件混频器低噪声放大器单级、双级单片低噪声放大器宽带放大器类型平衡式分布式(行波式)反馈式有源匹配式有损匹配式精品课件!精品课件!宽带放大器性能比较平衡式放大器单

5、片分布式(行波式)放大器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护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一科汤素梅2015年8月4日一、定义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ryptococcosis)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真菌感染,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等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脑膜脑炎的症状,少数患者可表现为颅内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表现。其病情重,疗程长,预后差,病死率高。随着两性霉B、氟胞嘧啶等药物的问世,隐脑的治愈率达到60%~70%,药物联合应用也缩短了治疗疗程。本病发病率虽低,但临床表现与结核性脑膜炎颇相似,故临床常易误诊。二、疾

6、病分类根据病部位及病理,临床上可分为三型:脑膜炎型主要累及脑膜,临床表现脑膜炎样表现。脑膜脑炎型病变累及脑膜及脑实质,临床出现为脑膜及脑实质损伤表现。脑瘤型病变为脑实质,局限,占位症像明显,类似脑瘤样表现。三、病原学致病菌为新型隐球菌,它呈圆形或卵圆形,外裹由细胞壁和荚膜组成的被膜,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如水果、奶类和土壤等,为条件致病菌,当宿主免疫力低下时致病。鸽子和其他鸟类可为中间宿主,鸽子饲养者新型隐球菌感染发生率要比一般人群高出几倍。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药、抗癌药物、接受器官移植术及白血病AIDS、淋巴肉瘤、

7、系统性红斑狼疮、结核病、糖尿病、艾滋病等患者成为该病主要易感人群。根据其抗原性可分为A、B、C、D四个血清型,临床分离的菌株多属A与D型,呈全球性分布,感染者多为AIDS患者,B、C型隐球菌较为少见。我国隐球菌血清型绝大多数是A型。四、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新型隐球菌多由呼吸道吸入;另有约1/3患者经皮肤粘膜、消化道传染。侵入人体的隐球菌是否致病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人类感染新型隐球菌主要累及肺部和中枢神经系统。机体抵抗力或免疫力降低时,侵入的新型隐球菌随血行播散,使血一脑脊液屏障被破坏而引起脑膜炎症。新型隐球菌可沿血管鞘膜

8、进入血管周围间隙增殖,在基底核和丘脑等部位形成多发性小囊肿或脓肿,新型隐球菌也可沿着血管周围鞘膜侵人脑实质内形成肉芽肿。五、临床表现1)各年龄段均可发病,20-40岁青壮年最常见。2)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可有不规则低热或间歇性头痛,后持续并进行性加重;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呈急性发病,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