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高层建筑工程技术应用和发展

论述高层建筑工程技术应用和发展

ID:6226068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1-07

论述高层建筑工程技术应用和发展_第1页
论述高层建筑工程技术应用和发展_第2页
论述高层建筑工程技术应用和发展_第3页
论述高层建筑工程技术应用和发展_第4页
论述高层建筑工程技术应用和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述高层建筑工程技术应用和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述高层建筑工程技术应用和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需求也变得越来越旺盛,由此也让高层建筑有了更加快速的发展势头。高层建筑因其自身所具有的体型庞大、复杂、功能多样等特点也让其注定需要长时间的施工周期和较高的成本投入。所以,高层建筑对工程技术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在进行高层建筑施工时,整体工程须先作出科学、完整、系统施工计划,唯如此才可保证工程安全有序进行。关键词:高层建筑;工程技术;应用;发展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6众所周知,高层建筑楼层多、高度大、功能相对较多,因此,高

2、层建筑工程技术有着自身较为重要的要求。在进行高层建筑地基的埋设时,需要保证其有较大的埋设深度,从理论数值来说,需要保证其至少在建筑物整体高的1/12及其以上,同时还需建有层地下室,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保证高层建筑整体结构的稳固与安全。在高层建筑实际施工时,其基础埋深大多数是要在5米及其以上,有的超高层建筑埋设深度甚至高达20米。而在进行深基础的施工时,需要处理较为复杂的地基问题,而这对工程技术也有较高要求。所以,最大程度的使用各类先进开挖支护技术,有效的确保高层建筑基础施工的工程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此外

3、,对于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其也需要采用大量的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简体结构及框架与剪力墙组合结构,让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在实际运用中能承受更多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而且,还能够提升高层建筑钢度和结构强度,有效地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在进行高层建筑高空作业时,需要对所使用的机械设备、材料、人员运输等作一个完整的规划,妥善安置作业中的用水、用电、安全防护、防火、通讯等问题,确保所有施工人员自身的安全,严格控制因高空坠落造成的安全事故。而且,在施工中结合现代化的测量仪器、技术及科学施工工艺流程和方案,保证施工方的施

4、工技术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进而提高工程质量,降低事故发生的因素,也可在某程度上控制工程造价,有效地缩短工程施工工期,全面提高高层建筑工程质量,保证高层建筑安全使用。一、结构与转换层施工技术要点高层建筑从建筑功能上上部空间与下部空间的轴线布置存在着很大差异,一般是上部小空间轴线,下部大空间轴线,这与结构合理,自然布置要求相反,由于高层建筑结构下部楼层受力大,上部受力小,正常布置情况下下部刚度大,墙多,柱网密,到上部渐减少墙、柱,扩大轴线间距。6结构的正常布置与建筑功能间产生了较大的矛盾,为了满足建筑功能的要

5、求,结构要与常规相反的方式布置,上部空间布置小,下部空间布置大,上部布置刚度大的剪力墙,下部布置刚度小的框架柱。为了实现这种结构布置,必须在结构转换的楼层设置转换层,这种转换层广泛应用于剪力墙结构及框架-剪力墙等结构体系中。6不管采用哪一种转换方式,带转换墙的剪力墙结构是目前建筑工程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同时,由于转换层的位置在逐渐升高,带转换层的筒体结构也偶有应用。对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及带转换层筒体结构这两类转换结构,通过转换层上下层间位移角及内力变化情况的分析,可得出影响其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分别是:转换

6、层设置高度、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等效刚度比、转换层结构与其上层结构侧向刚度比。对带转换层筒体结构其主要影响因素表现为转换层上部外筒的刚度、转换层设置高度和内筒刚度。对上述两类转换结构,转换层高度是影响其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转换层高度越高,转换层上下层间位移角及内力突变越明显,设计时应限制转换层设置高度。转换层与其上层的侧向刚度比对结构抗震性能有一定影响。对转换层位置较低的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控制侧向刚度比可以控制转换层附近的层间位移角及内力突变。对于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或筒体结构,可采取以下措施强化下

7、部结构:加大筒体及落地墙厚度、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必要时可在房屋周边增置部分剪力墙、壁式框架或楼梯间筒体、提高抗震能力;可采取以下措施弱化上部:不落地剪力墙开洞、开口、减小墙厚等。二、给、排水工程技术要点高层建筑给、排水工程技术是高层建筑稳定、健康、高质量服务的基本保证,如果高层建筑使用过程中出现供水中断或者排水受阻的现象,会影响用户的工作、生活,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高层建筑的给、排水工程原则是可靠、畅通、持续,为用户提供最高质量的水源服务。在施工中要科学的布置设计管网的排布,高层建筑的室内给水

8、管不应从生产设备上通过,如变配电房间、网络枢纽控制间等。另外,排水管与给水管之间的排布也有大学问,排水管与给水管之间不能就近交叉接触铺设,两管之间的平行距离至少0.5米,且一定是排水管在下、给水管在上,交叉距离在15cm以上。给水管道不应直接设置在建筑结构层中,应该使其通过建筑外墙和地下室的方式暗覆,同时要注意,对于穿过屋面的给水管道要做好防水保护,如使用防水套管,避免水管发生渗水破坏屋面建筑。排水与日常生活息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