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

ID:6238368

大小:27.0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1-07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  【摘要】教师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将数学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日常生活问题,抓住应用题本质属性,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出应用题,从而提高他们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关键词】数学教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目的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用题。它包含事件、事理、已知条件和问题及其数量关系诸要素。应用题教学的重点是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在学习应用题时,注意力往往被事件中非本质属性所迷惑,不能集中抓住题中数量之间关系的本质特征,使思维陷

2、入误区,导致不能正确、迅速的解决问题。应用题的解题过程实质上是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将数学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日常生活问题,抓住应用题本质属性,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出应用题,从而提高他们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读好题,理解题意,揭示数量关系5“读”好像是语文的专利,其实不然。“读”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读好题,理解题意,才能正确的分析数量关系,迅速解答应用题。读分三步:1、理解应用题的事理。2、了解题中各种数量及其含义、关系。3、

3、能用自己的话重复应用题。这时分析题中数量关系,学生才能有问必答,答必正确,跟上老师分析思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美术小组做红花,小明做了10朵,比小亮多做了3朵,小亮做几朵?”这道逆向思维的应用题,有的学生见到“多”字就用加法。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多读几遍,然后提出问题:1、此题说了一件什么事?2、谁做的花多,谁做的花少?3、此题求谁做多少朵?是求多的还是求少的?然后指名说出加、减法各部分所表示的数的大小。这样一来,学生立刻想出:这题是求少的就用减法计算。又如当学完一种类型的例题后,学生已掌握了例题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4、面对很多的习题,老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刚学完的应用题结构去读习题,并找出与例题结构完全相同的习题,并口述解题方法,不必计算;再找出与例题不同,稍加变动已知条件的习题,让学生分析讨论,怎样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通过读题,使学生理清事理,用少量时间触类旁通,既解决了很多练习题,又获得大量的知识,使学生真正体会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减负的快乐。二、构造模型,理清思路,把握数量关系5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图形,那么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的思路。小学生的经验是有限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也不一样,实际问题不可能事事与本身的经历有直接联系,

5、因而有些实际问题解答起来很困难。教师必须很据实际问题的情节创建模型,帮助学生建立表象,正确理解应用题之间的关系,把握住问题的本质,把实际问题整体转化为直观形象的数学问题,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希望小学修了一条长60米,宽40米的长方形操场,先铺0.1米的三合土,再铺0.04米的煤渣,需要三合土和煤渣各多少立方米?”这种题目日常生活中常有,但是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不会解答。于是教师用实验的方法做给学生看,再把立体图形画在黑板上,用不同颜色表示三合土和煤渣,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学生很快列出算式。再如“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

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在学生做题的基础上,老师帮助画出线段图,就把抽象的实际问题变成了图形,使学生建立了表象,捕捉到:先求剩下多少件,再求剩下的每天要做多少套。综上所述,学生在解应用题时,老师要引导学生逐步舍弃题目情节,构造模型,建立表象,将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问题,利用所学的知识方法解答应用题。三、演示操作,弄清事理,概括数量关系5小学生生活知识经验浅薄,对应用题中蕴含于事件内的事理之间的相互联系缺乏深刻认识,不能揭示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的思

7、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这个过渡必然要经过感知的表象。因此,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演示操作,使生动具体的感知材料作用于大脑,对应用题的事理、数量关系的表象更鲜明、清晰,将数学问题转化成生活问题,学生很容易理解。例如,在“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两辆汽车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3小时后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这种问题虽然常见,但学生很难想象得到“两车在同一时间内从同一路程的两端相向而行到相遇所行路程就是甲乙两地的路程,”所以

8、不能准确解答此题。在解题之前我做了一个可移动的相遇问题教具进行演示:1、同时拉动橡皮筋,使两辆汽车相向而行,它们之间距离越来越小,最后相遇,使学生清楚看到两辆汽车在同一时间内相向而行的路程正好是甲乙两地的距离。2、两车从一条线段的两端同时出发,相向移动1小时作个标记,这样共3次两车相遇,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演示教具上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