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ID:6530453

大小:64.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1-16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_第1页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_第2页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_第3页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_第4页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_第5页
资源描述: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范文最新推荐------------------------------------------------------德育课题结题报告作者:华土木人类已已迈入21世纪的大门,,21世纪人类面临的第第一挑战是人的道德、伦伦理、价值观的挑战。随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价价值观念的嬗变,生活方方式的丰富,学校德育面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一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日新新月异,要求跨世纪的青青年学生具备高境界

2、的理理想、信念和责任感,强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急剧变革的的社会环境,又影响到青青年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展,造成部分青年学生人人格精神上的“低落”、、“缺失”和“扭曲””,突出存在着懒惰、懦懦弱、自私、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折等道德缺陷。因此,加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育工作,探索其正确有效效的途径已成为每位教育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而而传统的学校德育重认知知,轻实践,重灌输,轻轻内化,忽视学生的主体体地位,不符合学生身心心发展的规律,容易导致致学生知行

3、脱节,言行不不一,人格错位。面对新新的教育形势,学校德育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肩负起塑造学生健全人人格的神圣使命。春晖晖中学是我国著名民主革革命家、教育家经亨颐先先生在“五四”新文化时时期创办的一所历史名校校。经老校长毕生倡导““自动、自由、自治、自自律”的人格教育,强调调学生“求学何为,学为为人而己”,主张“凡学学校皆当以陶冶人格为主主”,人格教育首先就是是对学生进行高尚品性和和优良道德的教育。春晖晖先贤以天下为己任,十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修养养和品德培养。汲取历代代春晖名师的教育思想与-

4、---------------------------------------------最新精品为你奉上-欢迎下载阅读-------------------------------------------------18/18---------------------------------------------------------------范文最新推荐------------------------------------------------------与实践精华,一种以健全全学生人格为目标,以情

5、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实践践体验为途径,以学生主主体性活动为载体,着眼眼于学生心灵改造和品格格建塑的德育模式应运而而生了。二、理论依据据1、发展中的人和个个性社会化原理。学生是是正在发展中的人,这种种发展就是其个性社会化化的过程,作为社会的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既是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青青年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成熟和定型,他们身心发发展的各个指标都处在变变化之中,具有巨大的发发展潜力,由于这种可塑塑性,教育工作者只要掌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

6、的规律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期望方向发展完善。因此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校的德育工作。2、““双主体”理念。教师与与学生都是德育的主体,,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育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进行选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引导和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动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渠道,自择成长方法和自自评成长

7、效果,最终将社社会认识、情感、行为内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行为。3、生活德育育的理念。我们认为道德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生活而培养个体品德,改----------------------------------------------最新精品为你奉上-欢迎下载阅读-------------------------------------------------18/18--------------------------------------------------

8、-------------范文最新推荐------------------------------------------------------改善、提升社会道德的,,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德。同样,个体品德和社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也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生活。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和品德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品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养因为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