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大伾山门票

浚县大伾山门票

ID:66055952

大小:28.18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1-09-23

浚县大伾山门票_第1页
浚县大伾山门票_第2页
浚县大伾山门票_第3页
浚县大伾山门票_第4页
浚县大伾山门票_第5页
浚县大伾山门票_第6页
浚县大伾山门票_第7页
浚县大伾山门票_第8页
浚县大伾山门票_第9页
浚县大伾山门票_第10页
资源描述:

《浚县大伾山门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浚县大伾山门票篇一:我家乡的大伾山作文[我家乡的大伾山作文]要说那座山最有名?肯定是大伾山啦;要说是哪座山历史最悠久?当然还是大伾山啦,我家乡的大伾山作文。我的老家在鹤壁浚县,大伾山就坐落在那里。尽管大伾山只有200米左右的高度,但它却是豫北地区著名的旅游景区。今天我来给大家来讲讲我家乡的大伾山。大伾山系太行余脉,东西宽0.95公里,南北长1.75公里,面积约1.66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35米,平面高起70米。它不是丛山中的峻岭,而是平原突起的孤峰。大伾山上现存道观佛寺建筑群7处,名亭8座,石窟6处等,都各具特色。山上还有很多景点。有盘山路、恩荣坊、吕祖祠、壶天道院、八卦洛书图,斗姆阁等,最有

2、名的是大石佛,建造于南北朝,大石佛面方颊圆,目平视、唇紧闭,很是庄严。有八丈佛爷七丈楼之称。这美丽幽静,巍峨壮丽的景色怎能不令你心旷神怡呢?篇二:河南省浚县大伾山地质成因探析豫北浚县大伾山地质成因探析聂彦冲(安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河南安阳455000)摘要:豫北浚县大伾山出露的中、上寒武纪地层中含有大量古生物化石、遗迹,是研究该地区古环境的实际地质资料。本文通过实地考察,结合豫北地质资料分析山体及区域地质构造,同时将大伾山与该区域内与其同时期且相似的浮丘山、象山、同山等对比来研究大伾山。笔者认为大伾山是豫北平原上突起的一个形成于中生代燕山期(205~135Ma),以寒武纪张夏组、崮山

3、组地层为主体的背斜穹窿构造,该地区在中、上寒武纪大部分时期处于动荡的浅海沉积环境。1.概况大伾山位于现在河南省浚县县城东关,孤峰突起,高程为135.3m,系太行山余脉。山体呈梭状,南北长1.75㎞,东西宽0.95㎞,面积约1.66㎞2。其西不到1㎞处,另有一浮丘山,高程为l01.5m。浮丘山紧邻的浚县北关外高程为60.1m,大伾山和浮丘山实际上仅高出周围地面75.2m和41.4m。大伾山南偏西70°约16㎞处为同山,高程为145.3m。同山北偏东15°方向16㎞处为相山(又称象山),高程为225m。相山与其东北的善化山(高程203m)以及其东南的另一小山峰(高程150m)合称枉人山。相山正南7

4、.5㎞处有白祀山,位于同山北偏东40°。白祀山稍低,高程在90m以上。同山、白祀山和枉人山一线以西为丘陵地区,当地人称火龙岗[1](见图1)。为方便阐述,笔者将上述三山及其周边地区称为大伾山地区。图1豫北浚县大伾山地区地质图2.地层及生物化石、遗迹2.1地层构成大伾山及该区域内的浮丘山、枉人山、童山地层组成大体相同,可分为三部分:太古界基底:结合1︰20万鹤壁地质图幅中的钻井资料并对比相邻构造单元,可以认定该区基底为太古界变质岩地层,主要是各种片麻岩、片岩,如花岗片麻岩、含钾花岗片麻岩、云母石英片岩、角闪片岩、黑云母片岩[2]。寒武系:寒武系地层是构成大伾山的主体,也是最主要的出露地层。该山现

5、主要出露有中寒武统张夏组及上寒武统崮山组地层,前者主要为灰、青灰色中厚层条带状鲕状灰岩、含藻鲕状白云质灰岩,山顶处出露厚度超过50m,后者则由泥质条带状灰岩、白云岩灰岩、泥质白云岩和灰色薄层白云岩等互层组成,在电视塔东南斜坡处,出露厚度不足5m。大伾山寒武系地层风化较轻,植被覆盖稀疏,仅山体南、西麓人工毁坏处风化较重。第四系:第四纪松散沉积物构成大伾山的表层,底部为未固结的土砾胶结物,上部由风化形成的土壤(褐土)覆盖,植被覆盖良好,其间夹杂瓦片,由瓦片较新推测为侵入物。图2大伾山出露的部分生物化石、遗迹(左图为叠层石,右图是古生物遗迹)2.2古生物化石、遗迹大伾山的古生物化石、遗迹全部位于中、

6、上寒武纪地层。现简要介绍如下:柱状叠层石见于山西北的吕祖祠南侧的紫霞山庄院内的石崖上,位于中寒武统鲕状灰岩地层中。出露面方位约为SW260°,倾角大于80°,为竖立的长椭圆形,长约70㎝,最宽处30㎝。出露面为叠层石的横截面,可见同心圆柱状叠层石紧密排列,单个叠层石直径在0.5~3㎝之间(见图2)。假笔石出露于大伾山电视塔下东南斜坡处上寒武统白云岩、灰岩互层中,数量较多,填充物为灰色薄层白云岩。该类生物外形如现代植物根系,宽约1㎝,部分长度可达50㎝,类似笔石,故称“假笔石”,推测为古海生植物。生物遗迹见于中寒武统鲕状灰岩地层。太平兴国寺内朝阳洞倒U形洞口顶部见数条疑似古生物钻孔。钻孔为一系列

7、直径0.5~1㎝的中间凸起、自.向边缘缓慢下降的斗笠装化石片呈叠瓦排列组成,周围有白色长石填充(见图2)。钻孔宽度0.5~1㎝,出露长度在数十厘米至一米之间。此外,在紫霞山庄上部石崖台阶面上可见一些长条带状似古生物填充体,填充物为灰白色长石。在紫霞山庄、天宁寺等地的中寒武统浅紫色灰岩地层中,还发现含有大量黑色斑点的藻灰岩,应为那一时期古海藻遗迹。此外,在善化山北麓中寒武统张夏组地层还曾发现三叶虫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