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教案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教案

ID:6640482

大小:4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1-21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教案_第1页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教案_第2页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教案_第3页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教案_第4页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导入:先放歌曲。有人知道现在正在播放的是什么乐曲吗?学生回答——马赛曲、最初的名字是莱茵战歌,现在被作为法国国歌。有人知道这首激情洋溢的歌曲诞生在什么时代吗?学生回答——大革命对!正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1792年4月的一个深夜,工兵上尉鲁日在斯特拉斯堡为《马赛曲》画下最后一个休止符。从此以后,马赛曲作为凝聚人心的革命歌曲被人们广为传唱。它的副歌部分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号召: 武装起来,公民们!组织好队伍!前进!前进!”当时的法国正同奥地利交战,马赛的义勇军正是高唱着这一曲战歌奔赴巴黎,去保卫革命中的祖国。一位乐队指挥曾经对歌曲的作者鲁日说:“你的《马赛曲》是具有大炮

2、一样威力的音乐”。(停顿、结束曲) 为什么小小一首歌曲会具有如此强大的威力?《马赛曲》的威力究竟从何而来?这威力应该源自于法国人对“公民”的认同,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公民”个人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切感受。在法国人看来,“公民”这个称呼涵盖了自由、平等以及其他一切自然所赋予人类最基本也是最珍贵的权利。虽然这种权利早在古典时代的罗马就已经神圣不可侵犯。然而,中世纪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天主教神学所灌输的“臣民”、“顺民”观念却把公民变成了麻木不仁的奴仆。(停顿)那么,法国革命期间,又是什么力量再次唤醒了这个神圣的字眼?它又是如何爆发出强大的威力?让我们一起回到19世纪的法

3、国,在26年波谲云诡的大革命中去寻求答案吧。评:导入部分干净有力,气氛渲染充分。Ppt3第8课法国大革命环节一:启蒙运动与波旁王朝的倾覆:现实的反叛、(情节性叙述)1789年7月14日,国王路易十六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样几个字:“14日,星期二,无事。”然而,恰恰在这平淡的一天,距离王宫20公里外的巴黎市民正用他们所能找到的一切武器进攻被视作封建专制统治象征的巴士底狱。此时的监狱里只关押着7个人,5个普通犯人,2个还是精神病患者。但市民们却为此激战了一整天,牺牲了98个人。法国大革命就此开始了它急风暴雨般的进程。从国王的日记来看,他显然没有预见到这样一场革命的发生,

4、当然,他也不可能理解革命爆发的真正根源。时隔3年,路易十六在被关押期间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之后,才如梦初醒,辛酸地叹息说:“是伏尔泰、卢梭灭亡了法国!”值得注意的是,伏尔泰和卢梭早在革命爆发前11年就已经去世。7月14日的起义也并没有人进行严密的策划组织,而只是巴黎人民的自发行为。我们不禁要问,这一群被国王日记所忽略的草芥之民,为什么能在旦夕之间就聚合起来并且促成一场令整个欧洲为之震惊的革命呢?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场革命的爆发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有什么见解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依次补充但反驳:(副板书)怠政的国王、崩溃的财政、不平

5、的制度——改革、繁荣、悠久1、 政治:反证:但是与他的祖辈——那个宣称“朕即国家”和路易十四还是那个花花公子路易十五相比,这位国王并不专横独断,也不贪图享乐。并且他在位期间一直尝试进行改革,开始免除农民徭役;推行有利于工商业发展政策;甚至还要求教士和贵族同第三等级一样纳税;甚至。2、 经济:农业歉收导致面包价格猛涨、1774年~1783年间,路易十六派军参加北美独立战争,为此支付了20亿里弗尔军费反证:根据历史学家们的研究,18世纪后半期法国经济处在发展和转机阶段。1716年~1789年间,出口的农产品增加1.5倍,工业品增加2倍,殖民地商品增加9倍。所以有人认

6、为:“这次革命并非爆发在一个贫穷的国家里,反而是在一个正在极度繁荣的国家里。贫困有时可以引起骚乱,但不能造成伟大的社会激变。社会激变往往是起于阶级间的不平衡。”3、 社会结构:(学生描述)教士属于第一等级,占总人口的0.4%~0.5%,拥有全国土地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贵族为第二等级,占总人口的1%~1.5%。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土地属于贵族。第一、第二等级享有免税特权。第三等级占总人口的98%以上。其中农民人数占总人口80%左右,而所占有的土地却只占土地总数的35%左右。人口居绝大多数的第三等级几乎承担国家税务的全部重负。而且在有关税收问题的三级会议中,也是以

7、等级而不是人数作为投票的基本单位。社会各阶层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反证:这种不平等至少在中世纪就已经存在。而通过三级会议来增加税收也是从14世纪就已经出现的传统。评:这一环节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环节,然而这些制度等等各方面的因素学生知道即可,作为本课的目的来说不是重点,加以反驳并非反驳其作为革命的原因而反驳其作为革命的所谓“根本原因”存在。理想的诉求、同学们刚才所提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方面的种种问题确实存在,但在旧制度下生活的人们对此也早就习以为常,因为这一切都可以在天主教的教义中得到解释。阿奎纳的观点它要求人们顺从上帝的安排。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这一切在18

8、世纪后期的法国变得不可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