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协议与网络编程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网络协议与网络编程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ID:6650520

大小:931.0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01-21

网络协议与网络编程设计课程设计报告_第1页
网络协议与网络编程设计课程设计报告_第2页
网络协议与网络编程设计课程设计报告_第3页
网络协议与网络编程设计课程设计报告_第4页
网络协议与网络编程设计课程设计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网络协议与网络编程设计课程设计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课程设计报告课程名称:网络协议与网络编程课程设计课题名称:网络论坛专业班级:同组姓名:同组学号:联系方式:指导教师:2目录一、课程设计目的1二、课程设计内容12.1、需求分析12.2、同组人员的任务分配2三、设计思路与步骤23.1、注册新用户:23.2、用户登录:23.3、浏览帖子:23.4、用户注册信息修改:23.5、用户退出登录:2四、数据库设计24.1、概要设计:24.2、表设计:24.3、数据字典设计:3五、程序设计45.1、head页面设计45.2、首页设计45.3、用户设计55.3.1、用户登录设计55.3.2、用户注册设计65.3.3、发帖页

2、面设计65.3.4、用户留言板设计75.4、管理员设计85.4.1、管理员登录设计85.4.2、删贴设计9六、程序部分代码96.1、首页代码96.2、浏览帖子代码136.3、用户登录代码176.4、查找好友代码19七、总结21附录:参考文献212一、课程设计目的网络论坛作为一种对外的展示窗口,进行内外信息交流,已成为大众的广泛需要。为了进行更好的交流,用户就想自己的专业和爱好能和其他的用户进行及时专业的交流,这就有了论坛这样一来我们就网络论坛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中更方便地实现交流。作为《web程序设计》课程的延伸,在学生完成了《web程序设计》课程的理论学

3、习后,安排的课程设计,旨在提高学生web程序开发水平,培养学生网络编程的能力。二、课程设计内容2.1、需求分析开发网络论坛系统的目的是一个供用户交流的平台,为了广大用户提供交流经验、探讨问题的社区。因此,网络论坛系统最基本的功能首先是发表主题,其次是其他人员根据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此外,为了记录主题的发表者和主题回复者的信息,系统还需要提供用户注册和登陆功能。只有注册的用户登陆后才能够发表和回复主题,浏览者(游客)只能浏览主题和回复信息。根据用户的需求及以上的分析,网络论坛需要具备前台功能和后台功能。用户使用论坛是按照一定得流程来进行的:用户注册登录进入论

4、坛,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通过发帖功能发布新的话题,通过回帖的功能回复已有的话题,通过搜索查找已有的话题;管理员要管理论坛,系统需要具有的功能管理注册的用户,管理帖子。这样的流程就决定了论坛所应具有的功能,路摊流程图如下:论坛一般存在两种用户,注册用户和管理员。用户的权限是向下覆盖的,即上级权限包含下级权限,管理员的权限是上级权限。论坛系统的用户浏览信息功能,是用户讨论问题的平台,发帖、浏览。回帖一直贯穿用户的整个活动。同时又有论坛系统的帖子管理是管理员在帖子浏览时进行的,只是一般用户没有权限做这些动作。通过上面的分析,总结论坛的功能有以下几项:论坛板块列表

5、;浏览帖子;发帖回帖;搜索帖子;删除帖子;用户注册;用户登录;控制用户权限;修改注册信息;管理用户。2.2、同组人员的任务分配学生姓名完成的主要任务周兴美课程设计目的、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程序设计、程序代码、总结张玺课程设计目的、需求分析、搜索资料张达也搜集资料、总结、数据库设计李洪雷设计思路与步骤、程序代码三、设计思路与步骤3.1、注册新用户:注册新用户:新用户填写注册表单,包括用户姓名、密码、联系方式等信息;如果输入用户名已被注册过,系统提示用户更改自己的用户名。3.2、用户登录: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若用户输入有误,系统将提示错误。成功登录的用户可以发

6、表帖子。3.3、浏览帖子:成功登录的用户可以浏览其他用户发布的帖子。3.4、用户注册信息修改:用户可以修改自己的注册信息。3.5、用户退出登录:成功登录的用户可以使用该功能退出论坛系统。四、数据库设计4.1、概要设计:通过对系统进行的需求分析和系统功能的确定,规划出系统中使用的数据库实体对象分别为用户实体、管理员实体、发帖实体、回帖实体。4.2、表设计:将E-R图转换为关系模型一般遵循如下原则:  (1)一个实体型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实体的属性就是关系的属性,实体的码就是关系的码。  (2)一个m:n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

7、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而关系的码为各实体码的组合。  (3)一个1:n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n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如果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则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而关系的码为n端实体的码。(4)一个1:1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任意一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根据上述原则设计的数据表如下:①用户实体:用户(用户名、密码、性别、年龄、邮箱、地址、图像、电话)②管理员实体:管理员(姓名、密码)③发帖实体:发帖(发帖人、编号、主题、内容、时间、浏览次数、回帖次数)④回帖实体

8、:回帖(编号、主题、内容、回帖时间)4.3、数据字典设计:数据字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