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养生的哲学综述

古时候养生的哲学综述

ID:67822382

大小:26.75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2-04-29

古时候养生的哲学综述_第1页
古时候养生的哲学综述_第2页
古时候养生的哲学综述_第3页
古时候养生的哲学综述_第4页
古时候养生的哲学综述_第5页
古时候养生的哲学综述_第6页
古时候养生的哲学综述_第7页
古时候养生的哲学综述_第8页
古时候养生的哲学综述_第9页
古时候养生的哲学综述_第10页
资源描述:

《古时候养生的哲学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古时候养生的哲学综述作者:胡勇刚武姗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大学第12页共12页古时候养生的哲学综述作者:胡勇刚武姗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大学第12页共12页古时候养生的哲学综述作者:胡勇刚武姗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大学第12页共12页古时候养生的哲学综述作者:胡勇刚武姗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大学第12页共12页古时候养生的哲学综述作者:胡勇刚武姗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大学第12页共12页古时候养生的哲学综述作者:胡勇刚武姗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大学第12页共12页古时候养生的哲学综述作者:胡勇刚武姗单位:

2、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大学第12页共12页古时候养生的哲学综述作者:胡勇刚武姗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大学第12页共12页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万物一体,整个世界处于一种高度和谐统一的状态之中,气一元论认为:“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是指世界本原于气,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和人有着物质的统一性,有着共同的规律。《素问•咳论》云:“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素问•生气通天论》里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

3、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非常清楚地阐明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要和谐的共存于宇宙这个整体里。正如《太平经》中所言:“天但可顺不可逆也,因其可利而利之,令人兴矣;逆之者令人衰,先天心意亡也”。这就警示我们不能打破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综上所言,天人合一观强调人与天统一于“一”。“一”可以理解为整体,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状态。通过天与人的对比可以知道人和自然有着共同的规律,人们的任何活动都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高度和谐之境界。人与社

4、会和谐统一。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个人的活动对社会的发展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总要同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关心支持,求同存异,才能形成和谐的良好局面。反之,如果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总是从一己之利出发,尔虞我诈,就会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更谈不上社会的和谐。我国古代道家思想提倡宽和处世。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惟有道者”。可见老子斥责“人

5、之道”,强调“人道”要效法“天道”,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和谐。主张“以和为贵”,倡导人与人的团结和协作,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以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来成就大同社会。可以看出,人与社会的和谐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是天人关系的子部分。人与自身和谐统一。自然界、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都处于动态的平衡与协调之中,阴阳的平衡与和谐是万物生化的理想状态。身体内部的和谐是人身体健康的基本保证。实现人的自身和谐,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历来强调以人为本、惟人为贵,围绕实现人的自身和谐,更是形成了一

6、些可贵的处世思想,比如进退有节、淡泊名利、安心豁达等等,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生智慧,对于实现自身和谐无疑是大有裨益的[1]。程鹏宇等认为,道家提出养生的基本理念是性命双修,即身心俱炼,使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都能健康发展[2]。生理上,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的内部环境是有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器官联系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实现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既要靠各脏腑组织发挥各自的功能,又要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只有维持内部环境的协调

7、一致,才能维持生理平衡。心理上,人的内在感情、情绪及心气的平和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与保证。在涉及人的修身养性问题上,道家创始人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又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指出人必须是形体与精神合一,达到一种形体与精神的和谐境界。第12页共12页人的精神调节影响着人身体的健康,正如《素问•疏五过论》称:“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即精神愉快,则人体气血调和,脏腑功能协调;精神抑郁,则可使气机逆乱,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因此,人们应该保持内心的恬淡平

8、和之念,达到身心和谐,才会有健活。综上所述,尽管天人合一有着多层面多视角的含义,不同时期不同主体或许会产生相异的理解,但正如王大有先生说:“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人们达到了对宇宙本质和整体性的正确认识。因此,中华先民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开创了中华文明的源头”[3]。如今,我们强调天人合一,主要是说人与自然合一;人与社会合一;人与自身合一,体现了人们对天人合一的科学认识,同时也对现在社会的生态发展、人际发展、身心发展及人类养生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