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方言与名著经典漫谈

青海方言与名著经典漫谈

ID:7336781

大小:39.3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2-12

青海方言与名著经典漫谈_第1页
青海方言与名著经典漫谈_第2页
青海方言与名著经典漫谈_第3页
青海方言与名著经典漫谈_第4页
青海方言与名著经典漫谈_第5页
资源描述:

《青海方言与名著经典漫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青海方言与名著经典漫谈青海方言与名著经典”漫谈 文/王祥奎   罗常培先生对语言与文化有段精辟的论述:“在我国各地丰富的方言词中,积累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现象,如果我们用历史唯物论的方法去推究这些方言词的产生、死亡、转变及新生的社会背景及经济条件,回溯其最初的来源,那么,我们不但可以发现语义演变的有趣历史,还可以为我们反映出颇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风貌和文化史上被掩盖的一些事实。”   在各地的方言中,我们不仅能窥见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事实的地域文化印记,而且会发现一种方言系统将某些不属于其地域特点的词汇融合进来,成为与自己方言融为一体的组成部分

2、。   青海方言,在汉语方面属于北方方言,在某些程度上与江淮流域的吴语方言有些相同或相似。这与青海汉族的历史有密切的关系。历史上由于人口迁移、商贸联系、各民族长期相处及地区间的交往等诸多因素,使青海方言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形成了它的独特风格。追其原因,一方面是人类的迁徙活动让其地方方言在青海这片土地落地生根;另一原因是由于青海相对封闭,所以形成的语言固有形态很少被破坏,在俚俗方言中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翻阅中国古经典书籍,只要反映江淮一带地域文化生活的作品,如《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等书籍经典中都能找到至今活跃在青海汉语方

3、言的影子,细细品味,妙趣横生。   在大美青海走向世界之际,青海方言现在正逐步被全国人民熟悉着,大美青海的战略也正在逐步地吸引着广大游客,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此,本文拟对青海方言与古经典的联系做一浅显的分析。 一、青海方言产生的历史背景。 “珠玑巷”之说与经典名著的渗透。   青海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传说,认为青海汉族是从南京“竹子巷”迁徙或发配来的。,传说在明朝洪武年间的某个正月十五,“南京珠玑巷”的民众在演社火时扎了个大脚马猴,有位大臣认为侮辱了马皇后,于是,朱元璋就将竹子巷的民众发配到到了荒凉偏僻的青海西地。   民间传说的社会影

4、响力非常大,记得笔者小时候,老一辈都承袭“珠玑巷”之说,且有些家族族谱中也有模糊的记载,但不得印证。因此,多少年来,不断有人到南京寻找青海人的祖籍,如XX年,《青海日报》主办的《西海都市报》以“寻访娘家”为专版,每日讨论青海人的祖籍问题,并排两名记者去南京访寻传说中的珠玑巷。虽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但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有关青海汉族充军发配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广泛,留下了许多文本资料和民俗资料。如《民和县志》记载:据现有宗谱及口头传说,大多民和汉族,其先祖明朝洪武年间来自陕西、山西、南京、扬州等地……”,峡门乡石家庄《石氏源流》记载:

5、石氏祖籍南京主司巷人,洪武年间来西域……《化隆县志》记载:今化隆境内大部分汉族自称祖籍南京珠玑巷或山西洪洞县……《西宁城西区志》也记载:还有从陕西凤翔、XX迁入青海河湟的汉民来自南京珠玑巷的汉民……   大量的文本资料有力地说明了青海汉族方言的历史渊源。翻阅青海的一些民俗资料,也能见到青海方言的源流。柯杨先生在其《“花儿”溯流》一文中引用了顾颉刚、丘向鲁等人的研究成果,都与青海民间“珠玑巷”的传说有关。顾颉刚在《到青海去》一文中写到:“河州人相传为南京大柳树巷人,药洮州人相传为南京竹丝巷人,俱谓自明初迁去,西宁人亦云然。”   在民俗专家罗

6、耀南先生著的《花儿词话》中记载,流行于甘、青两省的花儿,也叫“少年”,而“少年”一说产生之因,也与青海汉族祖籍来源有关。说“少年”则是思乡曲,因青海民间传说,他们的祖先从南京移民过来,为时常怀念故土,寄思以歌,形成“少年”,所以曲调凄凉,其声如哭。在过去因唱少年,也引起不少笑话,有的外籍人初到青海,听到田野里的少年,误当是哭。于是,有人问道,“他们为什么要哭?”难怪青海解放时,有的遣返士兵怀着喜悦心情边走边唱,有人说他们是“走了一路哭了一路”。   青海花儿中的有些方言,皆见于中国古经典诗词与名著中。如“西凉的马超反潼关,割须儿弃袍的阿满。

7、不维个花儿没营干,维下是心上的扯牵。”一曲中的“营干”,指办事情,斡旋之意,而在《喻世明言》39卷也提到——“却待人到安庆去,替他用钱营干。”“清凌凌的水流水,当啷啷儿的淌了,热突突儿的离开了你,泪涟涟的想你了。”中的“热突突儿”一方言,在青海话中指活活儿离别。在《金瓶梅》73回中:“一个热突突人儿,少了一个,有个不想不疼不题粘的!”。再如,“花椒红来红花椒,花椒的叶叶儿展了。阿哥活下的人花哨,我把个精神儿短了。”一曲中的“花哨”是花里狐哨的缩写,这里指耍滑、不稳重。《金瓶梅》20回:“花里狐哨,乔龙画虎。”23回:“在人前头花哨起来。”“

8、关老爷穿的草绿袍,醉酒着骂曹操里。婚缘儿没满把我撂,睡梦里常打搅哩。”中的“打搅”一方言,指打扰、纠缠之意。元曲《伍员吹箫》三:“不知是哪里来的一个大汉,常来打搅俺每。”。另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