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灰斑病研究进展

大豆灰斑病研究进展

ID:73712439

大小:14.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2-06-10

大豆灰斑病研究进展_第1页
大豆灰斑病研究进展_第2页
资源描述:

《大豆灰斑病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大豆灰斑病研究进展摘要介绍了大豆灰斑病的性质及危害症状,总结了其研究进展,以期为大豆灰斑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豆;灰斑病;危害症状;研究进展  中国首次发现大豆灰斑病是在1921年,目前该病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福建、四川、广西、云南等省,其中黑龙江省最为严重。20世纪60年代至今,大豆灰斑病在黑龙江省曾有过4次大流行,仅1985~1986年,黑龙江省大豆平均每年减产25万t,因品质降低和减产造成的损失每年约为2.8亿元。大豆灰斑病已成为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上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1]。大豆植株

2、感染灰斑病后,感病品种一般减产12%~15%,严重时可达30%。感病种子发芽率降低,而且蛋白质下降1.2%,脂肪含量下降2.9%,百粒重降低2g左右。    1大豆灰斑病的性质及危害症状    1.1病源菌  大豆灰斑病是一种由尾孢菌属引起的病害。该菌是1915年在日本由Hara首次发现的,被定名为CercosporasojinaHara。1982年刘锡琏等根据病菌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的形态和色泽,将大豆灰斑病菌重组为Cercosporidiumsojinum(Hara)LiuetGuo[1],属大豆褐斑短胖孢菌,半知菌亚门尾孢

3、属。分生孢子梗5~12根成束从寄主气孔伸出,不分枝,淡褐色。有膝状屈曲,孢痕明显。分生孢子圆柱形或倒棍棒状,无色透明,基部钝圆,顶端尖细,具1~9个隔,(19~80)μm×(3.5~8.0)μm。分生孢子萌发时从两端细胞长出芽管,有时也从中部细胞长出。  1.2病菌繁殖的条件  病菌生长最适温度25~28℃,温度范围为15~32℃。孢子萌发适温28~30℃,温度范围为10~40℃,适温下分生孢子在水中1h即可萌发。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缓慢,产孢量少。在利马豆琼脂培养基上产孢比在PDA培养基上高10倍。蔬菜浸汁培养基经110~

4、115℃灭菌,病菌生长及产孢量均显著提高。灰斑病菌寄主范围较窄,除大豆外,仅能侵染野生大豆。菌丝体在种子或病残体上越冬。种子带菌对病害流行关系不大,病残体为主要初侵染来源。表土层的病残体越冬后遇适宜环境可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田间主要靠气流传播。带菌种子长出幼苗,子叶上可出现病斑,温暖潮湿时病斑上长出分生孢子或土表层病残体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侵入寄主引起发病。分生孢子寿命较短,在干燥情况下,叶面降落的分生孢子2d后侵染率降低26%,4d降低94%,6d失去侵染力。由初侵染产生的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成为田间再侵染源

5、。在适宜条件下,再侵染频繁,造成病害大流行。  1.3危害症状  大豆灰斑病主要为害大豆叶片,也可侵染幼苗、茎、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