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社区人群创伤性事件及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天津市社区人群创伤性事件及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ID:75456735

大小:1.75 MB

页数:70页

时间:2024-02-04

上传者:笑似︶ㄣ無奈
天津市社区人群创伤性事件及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分析_第1页
天津市社区人群创伤性事件及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分析_第2页
天津市社区人群创伤性事件及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分析_第3页
天津市社区人群创伤性事件及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分析_第4页
天津市社区人群创伤性事件及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分析_第5页
天津市社区人群创伤性事件及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分析_第6页
天津市社区人群创伤性事件及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分析_第7页
天津市社区人群创伤性事件及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分析_第8页
天津市社区人群创伤性事件及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分析_第9页
天津市社区人群创伤性事件及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分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天津市社区人群创伤性事件及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分类号:R195.1学校代码:10062密级:学号:2011702160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DISSERTATION论文题目:天津市社区人群创伤性事件及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分析TITLEEpidemiological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ftraumaticeventsand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incommunitypopulationinTianjin一级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二级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论文作者:陈征导师:马骏教授导师组成员:李长平副教授崔壮副教授刘媛媛讲师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院二〇一八年五月 分类号:R195.1学校代码:10062密级:学号:2011702160学位类别:科学学位专业学位学科门类:医学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DISSERTATION论文题目:天津市社区人群创伤性事件及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分析TITLEEpidemiological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ftraumaticeventsand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incommunitypopulationinTianjin一级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二级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论文作者:陈征导师:马骏教授导师组成员:李长平副教授崔壮副教授刘媛媛讲师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院二〇一八年五月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工作取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不。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和致谢的地方外一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0: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一月白^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天津医科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并采用即:学校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并编入有关数据库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属于不保密。[3“”(请在相对应的方框内打V)^3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曰^导师签名年3月/日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目的:1、分析天津市社区群体创伤性事件的暴露率以及相关因素。2、分析天津市社区群体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率以及相关因素。3、分析创伤性事件和其他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主要选择天津市2011年7月-12月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在天津市的18个区县中,选用概率抽样方式进行调查,调查随机取样参与的乡镇共计19个,乡镇街道办共计29个,居民委员会共计58个,自然村共有42个,共有15538个家庭参与本次调查活动。本调查共分两个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主要采用一般健康问卷(GHQ-12)筛查调查对象,并且将全部被调查者分成三个危险等级,即:患有精神疾病高级危险倾向、中级危险倾向以及低级危险倾向,依照本次调查要求,在各个级别中依照由高至低的比例来选择,即高级危险倾向群体100%的比例抽取、中级危险倾向群体40%的比例抽取、低级危险倾向群体10%的比例抽取。此后,所有按比例抽取出来的被调查者进入第二阶段的访谈。第二阶段则根据精神科科研工作中常采用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以及统计手册第4版的诊断工具,即《DSM-IV-TR轴I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以下简称为SCID-I/P)进行访谈工作。采取问卷调查方法,所调查的全部信息均是以调查员入户的形式而得出的,调查人员在工作前,必须进行统一的SCID-I/P培训,达标后才能上岗。调查人员在入户时必须要由当地人陪伴才可以展开调查。调查人员在入户后,采取面对面访谈的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与此同时,调查人员要细心详细的向被调查者及其家人说明本次调查活动的性质及目的,并为其提供保密服务,在得到被调查者同意后进行调查,并采取“一对一”的调查方法。完成一般健康问卷(GHQ-12)的人数共计11748例,完成SCID诊断人数为4438例。本调查研究得到天津市安定医院的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I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最后所得结果按照天津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资料进行加权调整,同时也会对每个阶段的抽样概率进行最终权重的调整。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创伤性事件的暴露以及各项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应用优势比值(OR)以及95%可信区间(95%CI)进行表示。应用百分比的方式表示分类资料。P<0.05即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1、接受SCID检查的人数为4438人,平均年龄是49.6±16.2岁,受教育时间为9.6±4.3年,每个家庭的平均月收入为3000元人民币,城市所占比例为73.0%,女性所占比例为57.5%,已婚所占比例为77.8%,单身所占比例为6.5%,离异或丧偶为15.7%。2、在4438例调查者中,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计469人出现过创伤性事件,整理后总体的暴露率为10.3%。其中男性占总比例的11.4%,女性则占总比例的9.9%,经比较后无显著性差异(2=2.468,P=0.126)。发生1个创伤事件共有421位,且暴露率达到了9.4%;出现2-3个创伤事件的共有48位,所占比例为0.9%。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亲身体验灾害的共有218人,其暴露率是3.8%,亲属去世的共有191人,并且暴露率达到了5.1%,看到其他创伤情景的共有47人,占总暴露率的0.9%。3、在社区群体中创伤性事件暴露的相关因素分析中,性别、年龄、地区以及已婚情况等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而在不同教育年限的群体之间,暴露率存在显著差异,农民与无业群体之间的暴露率差异显著。4、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终生患病率为0.68%(95%CI:0.37%-1.25%),1月患病率为0.09%(95%CI:0.04%-0.17%),发病的中位数年龄为36岁(29岁-47岁)。5、研究表明,患有PTSD的几率并不会受到性别、城乡、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职业等的影响。6、在4438位受试者中,共有439位患有重性抑郁障碍(MDD)。在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共计有76位患有MDD,通过进行加权调整后,患病率达到了6.7%(95%CI:4.5%~10.0%),在未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共有363位患有MDD,经过加权调整后,患病率是3.3%(95%CI:2.8%~3.9%)。7、在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轻度抑郁障碍(MiDD)的患病率为2.4%,II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未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MiDD的患病率为3.7%。对性别、年龄、城乡、是否已婚以及受教育程度进行控制,通过加权调整后,OR值为1.08(95%CI:0.60-1.96)。8、在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酒精使用障碍(AUD)的患病率为9.3%,在未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AUD的患病率为8.4%。对性别、年龄、城乡、是否已婚以及受教育程度进行控制,通过加权调整后,OR值为1.08(95%CI:0.60-1.96)。9、在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焦虑障碍(ADs)的患病率为3.9%,在未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ADs的患病率为3.9%。对性别、年龄、城乡、是否已婚以及受教育程度进行控制,通过加权调整后,OR值为1.05(95%CI:0.62-1.79)。10、在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自杀行为(SB)的发生率为10.0%,在未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SB的发生率为4.4%。对性别、年龄、城乡、是否已婚以及受教育程度进行控制,通过加权调整后,OR值为2.48(95%CI:1.74-3.52)。11、在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自杀意念(SI)的发生率为2.1%,在未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SI的发生率为0.6%。对性别、年龄、城乡、是否已婚以及受教育程度进行控制,通过加权调整后,OR值为4.38(95%CI:1.58-12.18)。结论:1、社区群体中发生创伤性事件的暴露水平不低,且由于受到文化影响,往往更具备隐蔽性,这部分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容易忽视;创伤事件后相关的精神心理问题,没有及时规范的治疗疏导,往往会带来更加严重的社会后果。2、发生创伤性事件之后,本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社区群体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率较国外相关数据低;而这部分遭遇过创伤事件群体的重性抑郁障碍、自杀意念、自杀行为的发生率均高于未遭遇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3、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后和重性抑郁障碍、自杀意念、酒精使用障碍、焦虑障碍的的共病率较高,值得关注。4、社会大众对创伤性事件往往未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心理健康宣教知识不够;本文尝试探讨了社区人群中创伤性事件暴露的相关因素,得到结果为受III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教育年限为7-9年的人群、失业/无业是创伤性事件暴露的危险因素,这部分群值得我们在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时给予更多的关注,在今后的研究中也可以作为研究方向深入探讨。关键词:流行病学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性暴露重性抑郁障碍社区人群IV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Objective:1.ToinvestigatetheincidencerateandrelatedfactorsoftraumaticeventsincommunitypopulationinTianjin.2.ToinvestigatetheprevalenceandrelatedfactorsoftraumaticstressdisorderincommunitypopulationinTianjin.3.Toexploretherelationshipbetweentraumaticeventsandothermentaldisorders.Methods:ThesurveycomesfromtheepidemiologyofmentaldisorderinTianjinsample,usingmultistagesamplingmethodin19townsof18countiesinTianjincitywereselected,29subdistrictoffices,58neighborhoodcommittees,42villages.Atotalof15388families,15388respondents.Thetwophaseoftheinvestigation,thefirststageisusingtheamplifiedversionofthegeneralhealthquestionnaire(GeneralHealth,Questionnaire,GHQ-12),afterthescreeningsubjectssufferingfrommentaldisordersinhigh-risk,divisionofriskandlowrisk3risklevels,theninaccordancewiththeproportionof100%,intermediate40%selectedhigh-riskandlow-risksubjectswere10%Americandisorders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FourthEdition(DSM-IV)axisIdiagnosticclinicalinterviewexaminationofthepatientversion(SCID-I/P)ofstructuredinterview.Thesurveyorsandsurveyfacesurveyinterviewallinvestigatorsinthelocalguide,toexplainthepurposeofthesurveyandinvestigationcontentsandensuretheinvestigationcontentusageandsecuritymeasures,informedandconsentaftertheformalinvestigationwasconductedinthisstudythementalhealthcenterofTianjinCitymedicalethicscommitteeapproval.Theobjectofinvestigation.Atotalof11748peoplecompletedthefirstphaseofscreening,ofwhich4438completedSCIDdiagnosis.Descriptionofclassificationdatausingpercentage.ThefinaldatawereadjustedaccordingtothesixthcensusdataofTianjin.Logisticregressionanalysisofrelatedfactorsoftraumaticevents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raumaticeventsandtheprevalenceofmajordepressivedisorder.Logisticregressionwasperformedwithdominanceratio(OR)and95%confidenceintervals(95%CI).WithP<0.05withstatisticaldifference.Result:1.completionofSCIDexaminationof4,438,ofwhichfemale57.5%,V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urban73.0%,single6.5%,married77.8%,divorced15.7%,averageage49.6±16.2years,educationyear9.6±4.3years,averagefamilyincomeof3,000yuan.2.469ofwhomaretraumaticevents,traumaticeventsofthetotalexposureratewas10.3%,accountedfor11.4%ofmen,womenaccountedfor9.9%,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menandwomen;ofwhich1experiencedtraumaticeventswas421,exposureratewas9.4%;2-3experiencedtraumaticeventswas48,exposureratewas0.9%;inpersonafterdisasteroraccidentin218cases,exposureratewas3.8%andthefamilyaccidentordeathin191cases,exposureratewas5.1%,47casesofothertraumawitnessedthescene,theexposureratewas0.9%.3.Therelatedfactorsoftraumaticeventsareshownintable3.Thetraumaticeventexposureratebetweenurbanandruralareas,gender,age,maritalstatushadnosignificantdifference;theeducationforthe7-9yearsagegroupwas0-6yearsofeducationthepopulationexposedratehadsignificantdifference,unemploymentandtheunemployedfarmersthantheexposureratehadsignificantdifference.4.thelifetimeprevalenceof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n=45)and:0.68%(95%CI:0.37%1.25%),1monthprevalencerate(n=16):0.09%(95%CI:0.04%-0.17%),themedianageofonset(fourpercentile):36(29-47).5.Theprevalenceof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wasnotrelatedtogender,urbanandruralareas,theageofoccurrence,thenumberofyearsofeducation,thenatureoftheevent,thenumberofevents,andoccupation.6.Therelationshipbetweentraumaticeventsandtheprevalenceofseveredepressivedisorder(MDD)wasshowninTable11.TheincidenceofMDDwasinthe76patientsaftertrauma,andtheprevalenceratewasMDD.Thecontrolofsex,age,education,maritalstatus,urbanandruralareas,logisticregressionanalysis,OR=2.21valueafteradjustment,thereisatraumaticevent,theprevalenceofMDDis2.21timestheprevalenceoftraumaticeventsMDD.7.TheprevalenceofMiDDinpatientswithtraumaticeventswas2.4%,andtheprevalencerateofMiDDinpatientswithnotraumaticeventswas.Gender,age,education,urbanandrural,maritalstatus.AdjustedORvalue=1.08(95%CI:0.60-1.96).8.TheprevalenceofAUDinpatientswithtraumaticeventswas9.3%,andtheprevalencerateofAUDinpatientswithnotraumaticeventswas.Gender,age,education,urbanandrural,maritalstatus.AdjustedORvalue=1.08(95%CI:0.60-1.96).VI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9.TheprevalenceofAUDinpatientswithtraumaticeventswas3.9%,andtheprevalencerateofAUDinpatientswithnotraumaticeventswas.Gender,age,education,urbanandrural,maritalstatus.AdjustedORvalue=1.05(95%CI:0.62-1.79).10.TheprevalenceofSBinpatientswithtraumaticeventswas10%,andtheprevalencerateofAUDinpatientswithnotraumaticeventswas.Gender,age,education,urbanandrural,maritalstatus.AdjustedORvalue=2.48(95%CI:1.74-3.52).11.TheprevalenceofSIinpatientswithtraumaticeventswas2.1%,andtheprevalencerateofAUDinpatientswithnotraumaticeventswas.Gender,age,education,urbanandrural,maritalstatus.AdjustedORvalue=4.38(95%CI:1.58-12.18).Conclusion:1.Thelevelofexposuretotraumaticeventsincommunitygroupsisnotlow,andduetoculturalinfluence,itisoftenmoreconcealed.Thementalhealthproblemsofthisgroupofpeopleareeasilyignored.Psychosocialproblemsassociatedwithtraumaticeventsandthelackoftimelyandregulartreatmentoftenhavemoreserioussocialconsequences.2.Aftertraumaticevents,thestudyshowedthattheprevalenceofPTSDinourcommunityislowerthanthatofforeigndata;Theincidenceofmajordepressivedisorder,suicidalthoughts,andsuicidalbehaviorinthispartofthegroupthathadexperiencedtraumaticeventswashigherthanthatofthegroupthathadnotexperiencedtraumaticevents.3.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andmajordepressivedisorder,suicidethoughts,alcoholusedisorders,anxietydisordersofthecommonrateishigh,worthyofattention.4.Thepublicoftenfailtopayenoughattentiontotraumaticevents,andtheknowledgeofmentalhealtheducationisnotenough;Thispaperattemptstoexploretherelevantfactorsoftraumaticeventexposureinthecommunitypopulation.Theresultisthatthepopulationwith7-9yearsofeducation,unemploymentandunemploymentaretheriskfactorsfortraumaticeventexposure.Keywords:epidemiologicstudiesstressdisorderstraumaticexposemajordepressivedisordercommunitypopulationVII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中文摘要..........................................................ⅠAbstract...........................................................V缩略语.............................................................VIII前言...............................................................1研究现状、成果...................................................1研究目的、方法...................................................21对象和方法..................................................41.1研究对象来源.............................................41.2调查方式.................................................41.3调查工具.................................................51.4诊断标准和工具...........................................51.5调查过程.................................................51.6创伤性事件暴露调查.......................................61.7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62结果.........................................................72.1人口学资料..............................................72.2创伤性事件暴露情况......................................82.3创伤性事件暴露率.......................................102.4创伤性事件暴露的相关因素...............................102.5创伤后应激障碍患病率...................................112.6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因素.................................122.7创伤性事件与酒精使用障碍................................132.8创伤性事件与其他焦虑障碍患病率的关系....................142.9创伤性事件与自杀意念(SB)的关系.............................142.10创伤性事件与自杀行为(SI)的关系..........................152.11创伤性事件与轻度抑郁障碍(MiDD)患病率的关系............152.12创伤事件与重性抑郁障碍(MDD)患病率的关系................163讨论................................................................................................................163.1社区中创伤性事件的暴露率................................16VIII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2社区中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193.3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相关因素...........................203.3.1创伤性事件...........................................203.3.2相关因素.............................................223.4创伤性事件与其他精神障碍患病率的关系.....................223.5PTSD与其他精神障碍的关系................................24结论..............................................................28参考文献..........................................................28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33附录..............................................................34心理健康调查问卷...............................................34天津市心理卫生调查知情同意书...................................36SCID访谈概述...................................................44综述..............................................................45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治进展............................45综述参考文献....................................................52致谢..............................................................56个人简历..........................................................57IX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缩略语/符号说明英文缩写英文全称中文PTSD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创伤后应激障碍GHQ-12GeneralHealthQuestionnaire-1212项一般健康问卷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mentaldisorder-Ⅳ(第4版)MDDMajorDepressiveDisorder重性抑郁障碍ORoddsratio优势比值95%CI95%Confidenceinterval95%可信区间MiDDMildDepressiveDisorder轻度抑郁障碍SBSuicidalbehavior自杀行为SISuicidalideation自杀意念ADsAnxietyDisorders焦虑障碍AUDAlcoholusedisorder酒精使用障碍PPSProbabilityproportionatetosize按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samplingASDAcuteStressDisorder急性应激障碍X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前言研究现状、成果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创伤性事件。所谓创伤性事件,表示的是当人们的生命、精神状态以及身体在受到外界的威胁之后,所产生的痛苦经历。针对创伤性事件而言,在我们身边这也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在国内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的人数就已经达到了2亿人,再加上各种交通事故、人为伤害以及暴力伤害行为等,都已经构成了十分庞大的受害群体。当人类在遭遇创伤性事件时,将会使其生理、行为以及心理因素发生变化,进而威胁到[1]个体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出现严重的精神障碍与心理疾病。经研究后发现,世[2]界上大约超过70%的人在生存期间遭遇过各类创伤性事件,大约1%-12%的人[3]最后演变成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产生此种状况一般受到以下几项因素的[4-6]影响,即:自杀、社会功能缺失、焦虑、抑郁以及酒精应用障碍等。PTSD的定义为,个体在遭受到灾难性或者威胁性的心理创伤后,而发生延迟性以及长期性的精神障碍。该病症的特性可体现为:持续性回避、警觉性提升、选择性遗忘、创伤记忆以及没有信心等。PTSD也能够导致个体的社会功能障碍、心理疾病出现;将会对受害者的日常生活与健康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并对受害[7]者及其家人乃至整个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早期在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进行研究时,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大多为退伍军人、俘虏以及幸存者,在1996年时,学者王焕林等人主要对我国的21198位军人展开了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患有PTSD的几率为0.485%。在此过程中,陆军的患病率为0.484%、海军的患病率为0.58%、空军的患病率为0.84%、军队学员的患病率则是0.227%,但是对于特殊兵或者执行战斗任务归来的军人[8][9]而言,患有PTSD的几率较之于平时的调查结果要显著更高。Madakasia等主要对受到自然灾害威胁后的PTSD情况展开了调查,结果显示龙卷风受害者患[10]有该病的概率为59%。在Armenia所调查的地震受害者与Andrew所调查的飓[11]风受害者中,患有该病的几率高于30%。实际上,由于人为事故所导致的PTSD的发生率也比较高,其中包括各种交通事故、火灾以及空难等,根据报道内容[12]显示火灾中的幸存者患有PTSD的几率已经达到了100%。在1993年时,学者何鸣等对发生翻车事故后幸存者中出现PTSD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后[13][14]发现这些幸存者中患有该症的几率为41%。Dooley等在调查曾经发生的一1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起汽车渡轮沉没情况后,幸存者患有该症的几率为36%,交通事故后PTSD的患病率为40%,发生空难事故后的PTSD的患病率为50%。徐唯等在研究后发现,人类所生活的环境周围出现严重爆炸事故之后,其周围人群PTSD的患病率[15]为78.6%。与此同时,当女性在遭受到强奸事件后,发生PTSD的几率也十分高,我国有关此方面的研究比较少,但是本人在参考了国外的研究结果后发现,[16]在国外的环境中被强奸女性的PTSD患病率已经超过了47%。在社区群体以及其他各个群体中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患病率仍旧需要大家关注,这将会对于我们研究PTSD的病程以及危险因素防范产生有利影响[17][18]。根据美国的调查结果可知,在社区群体中,存在创伤性事件的暴露率为36.7%~81.3%,其中男性群体的终生患病率是5.0%,女性群体则是10.4%,在国外的一个社区中,基本上有1/12的人经历过创伤性事件,并因此而使情绪与精神受到了影响。迄今为止,国内有关社区群体中在此方面的报道并不常见。创伤性事件是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及相关精神心理障碍发生的直接原因,同时也是PTSD诊断的必要非充分要求,例如灾难、爆炸事故、强奸、目睹别人死亡、受到拷问以及经历战争等事件。通常情况下,以上情况均会导致人们出现恐慌、害怕以及无助等消极情绪。经研究后发现,人们的一生中遭受[19]过创伤事件的人大约占比为70%,而这些人群中最终会发展成PTSD的人大[20]约占比为1%-12%。除此之外,很多变量也会对PTSD的出现产生影响,例如:患有精神疾患的家族病史、孩童时期的创伤记忆、性格内敛、家庭生活环境较[21]差、身体状况不好等因素。通常情况下,对PTSD的发生以及预后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即:创伤事件的类型、性质、严重性、危害性、持续性、对患者的威胁程度、个体性格特征、生长环境、周围环境以及身体状况等。研究目的、方法当前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并且大多数研究均体现于特定群体或者特定应激事件出现后,而有关社区群体中相关的流行病学的研究则并不常见。我国仍旧缺乏相关的数据信息,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式,主要宗旨则是为了分析天津市社区群体创伤性事件的暴露率,探讨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了社区群体的创伤性事件后相关精神疾病的分布数据,进而期望可以为得出创伤后应激障2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碍(PTSD)及其他相关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以及自然病程提供有力参考。进而使针对社区人群中的心理健康工作更具有指向性,在社区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工作时,可以重点关心发生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并对创伤性事件后可能产生PTSD或重性抑郁障碍(MDD)等高危群体予以一定的支持与鼓励。关注躯体疾病的同时,还更加关注精神心理健康,使得国家长期以来贯彻推行的全民健康理念得以顺利实现。本文在进行研究时,主要采取入户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全部调查员均在当地辖区向导的陪伴下,入户向受试者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并为其提供保密服务,在得到被调查者同意的情况方可进行调查。3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市社区人群创伤性事件及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当人类出现创伤性事件后,将会使其生理、心理以及行为均发生变化,与此同时,若没有采取正确方式进行调节控制,将会导致这些人群出现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甚至会对其生活品质造成严重影响。现阶段,国内关于社区人群中创伤性事件相关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即使有所相关研究,所报道的内容关于社区人群中在经历了创伤性事件后出现的精神心理相关问题也并不多见。本研究主要针对天津市社区群体中创伤性事件的暴露状况进行调查,并分析暴露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重性抑郁障碍(Majordepressivedisorder,MDD)等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之间的联系,借此期望可以为精神心理健康的高危群体的干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并为其他学者今后的研究提供有力参考。1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来源本研究主要选择天津市2011年7月-12月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均为最近半年内在本地居住时间超过3个月并且18周岁以上的社区群体。在天津市的18个区县中,选用概率抽样(probabilityproportionatetosize[22-23]sampling,PPS)方式进行调查,按照区县、乡镇/街道办、村/居委会的顺序进行随机抽取,最后选择100个村作为本次调查地点;所有调查地点均采取随机的方式选出50~300户,调查人员在入户之后,每户选择1人作为研究对象。全体行政区县均采取随机调查,本次调查随机取样参与的乡镇共计19个,乡镇街道办共计29个,居民委员会共计58个,自然村共有42个,共有15538个家庭参与本次调查活动。1.2调查方式采取问卷调查方法,所调查的全部信息均是以调查员入户的形式而得出的,调查人员在工作前,进行统一的SCID-I/P培训,在达标后才能上岗。调查人员在入户时要由当地人陪伴才可以展开调查;调查人员在入户之后,必须采取面对面访谈的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与此同时,调查人员必须要细心详细的4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向被调查者及其家人说明本次调查活动的性质及目的,并为其提供保密服务,在得到被调查者同意的情况方可进行调查,并采取“一对一”的调查方法。本研调查研究在正式执行之前,首先要向天津市安定医院的医学伦理委员会递交项目申请报告,该组织通过严格审核后,最后该调查项目得到批准执行。1.3调查工具1.3.1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主要可以用来调查社会人口学数据,其中主要可包含姓名、性别、年龄、城乡、文化水平、婚姻状态、经济水平、所住地点以及医疗保险等一般资料。1.3.2一般健康问卷(GHQ-12)作为一种心理健康筛查问卷,其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共计由12条目所构成,分数为0分至12分,当总分≥4分时,即为被调查者或许具有心理障碍。1.4诊断标准和工具将SCID-I/P(《DSM-IV-TR轴I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作为诊断标准,中文版SCID-I/P是由华西医科大学翻译,最终修订由北京回龙观医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完成,该工具可用来分析调查对象的患病状况。医务者在对患者以面对面的形式进行检查时,按照DSM-IV的诊断标准而对其精神状况进行评定的一种方法。经过对其进行调整后,也可在精神卫生流调中中得以应用,精神科医务人员与被调查者进行访谈后,可诊断其精神障碍。本文在后面所提到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酒精使用障碍、自杀行为、自杀意念、焦虑障碍、轻度抑郁障碍、重性抑郁障碍均在SCID中有对应的诊断标准。1.5调查过程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必须采取面对面访谈的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与此同时,调查人员必须要细心详细的向被调查者及其家人说明本次调查活动的性质及目的,并为其提供保密服务,在得到被调查者同意的情况方可进行调查,并采取“一对一”的调查方法。所获取的调查数据一般均是源自于被调查则所提供的个人报告,完成调查工作后,调查人员必须立即将问卷收回。[24]本次调查共分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时,主要采用GHQ-12筛查调查对象,样本设计之初被随机选中的15538个家庭中由于实际考察后,不满足调查标准的被剔除,最终完成第一阶段的被调查者共计11748例,应答率达到了93%,没有完成的被调查者共有1516例,并对此表示拒绝,走访三次都无人在家的有5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045例,空户共有900例,在当地居住时间未超过三个月的共有291例,身体问题严重的共有38例。按照实验设计要求,在第二阶段调查开始前,需根据完成第一阶段GHQ-12问卷的11748例被访者进行筛选,根据问卷得分分成三个危险等级,即:患有精神疾病高级危险倾向、中级危险倾向以及低级危险倾向,依照本次调查要求,在各个级别中依照由高至低的比例来选择,即高级危险倾向群体100%的比例抽取、中级危险倾向群体40%的比例抽取、低级危险倾向群体10%的比例抽取,共计抽取4438例被调查者进入第二阶段的访谈。在第二阶段,主要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以及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轴Ⅰ诊断临床定式检查患者版(SCID-I/P),由精神科医师对被调查者进行访谈。1.6创伤性事件暴露调查在对研究对象的创伤史进行调查时应参考SCID的询问方法,询问被调查者之前所经历的创伤性事件时,所有项目被调查者均必须客观准确的作出回答,也就是说那些创伤性的经历,允许被调查者提出对他们造成巨大影响的应激事件,则不需要考虑这些情况是否具有创伤性。询问方法包括以下几点,例如“有没有人曾想要以暴力手段威胁您,是否有人对您进行抢劫?您在家时是否有人闯进您的家中?您以前在工作、车辆中以及其他地方发生过重大事故吗?您是否之前发生过人为灾难,导致您的亲人受到伤害或死亡么?您是否面临过孩子、配偶死亡的情况?您之前是否患有威胁生命健康的疾病?有人曾对您进行性侵犯么?您之前经历过以上没有提到的应激性事件么?”。被调查者的回答中,只要符合以上几项要求,即可被视作为遭遇过创伤性事件。1.7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采用Epidata3.02双录入的方法,将所获得的调查问卷信息录入至数据库中,并应用SPSS19.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应用百分比表示分类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最后所得结果按照天津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资料进行加权调整,同时也会对每个阶段的抽样概率进行最终权重的调整。正态性检验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的变量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者矫正t检验分析组之间量表分数的差异,不符合正态分布数据的两个独立样本对比的Wilcoxon检验。在各类群体中,创伤性事件的暴露率通过例(%)进行表示,各组之间对比6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应用χ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创伤性事件的暴露以及各项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应用优势比值(OR)以及95%可信区间进行表示(95%CI)。P<0.05即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人口学资料针对接受SCID(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以及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轴Ⅰ诊断临床定式检查患者版)访谈的4438例被调查对象进行人口学数据分析,主要应用百分比表示分类资料,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表1调查对象社会人口学资料指标人数(n)百分比(%)男1,88442.5性别女2,55457.5农村1,19927.0城镇城市3,23973.018~岁4349.830~岁63614.3年龄范围40~岁87819.850~岁1,46733.1>65岁1,02323.10~年1,26128.47~年1,46633.0教育年限10~年98722.2>12年72416.3低于中位数2,35453.1家庭年收入高于中位数2,00445.2不提供801.8未婚2906.5婚姻状况已婚3,45177.8离异/丧偶69715.77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2创伤性事件暴露情况探讨4438位受试者中创伤性事件暴露状况,在接受第二阶段SCID访谈的人群中,根据SCID的访谈结果,总共发现有469人经历过创伤性事件,其中女性群体共有254位,占接受第二阶段访谈的社区人群中女性总人数的9.9%,而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男性人数为215人,占接受SCID访谈的社区人群中男性总人数的11.4%;受试者中经历创伤性事件的城市人群共有333位,占接受SCID访谈的所有城市人群的10.3%,对应的农村人群占比为11.3%。在1884例男性被调查者中,发生暴露事件者215例,占11.4%;在2554例女性被调查者中,发生暴露事件者254例,占9.9%,经Pearson卡方检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199例农村被调查者中,发生暴露事件者136例,占11.3%;在3239例城市被调查者中,发生暴露事件者333例,占10.3%,经Pearson卡方检验,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070例18-39岁组被调查者中,发生暴露事件者129例,占12.1%;在1355例40-54岁组被调查者中,发生暴露事件者206例,占9.9%;在2013例≥55岁组被调查者中,发生暴露事件者134例,占10.2%。经Pearson卡方检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261例0~6年受教育年限组调查者中,发生暴露事件者124例,占9.8%;在1466例7~9年受教育年限组调查者中,发生暴露事件者176例,占12%;在987例10~12年受教育年限组调查者中,发生暴露事件者100例,占10.1%;在724例≥13年受教育年限组调查者中,发生暴露事件者69例,占9.5%,经Pearson卡方检验,受教育年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2354例家庭年收入低于中位数组调查者中,发生暴露事件者251例,占10.7%;在2004例家庭年收入高于中位数组调查者中,发生暴露事件者211例,占10.5%;在80例家庭年收入不暴露组调查者中,发生暴露事件者7例,占8.8%,经Pearson卡方检验,家庭年收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290例未婚组调查者中,发生暴露事件者30例,占10.3%;在3451例已婚组调查者中,发生暴露事件者358例,占10.4%;在697例离异/丧偶组调查者中,发生暴露事件者81例,占11.6%。经Pearson卡方检验,婚姻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8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24438例受试者社会人口学资料及创伤性事件暴露情况2指标n创伤性事件[例(%)]χ值P性别男1884215(11.4)2.470.126女2554254(9.9)区域农村1199136(11.3)1.040.213城市3239333(10.3)年龄(岁)18~391070129(12.1)40~541355206(9.9)3.410.106≥552013134(10.2)受教育年限(年)0~61261124(9.8)7~91466176(12.0)4.950.13210~12987100(10.1)≥1372469(9.5)家庭年收入低于中位数2354251(10.7)高于中位数2004211(10.5)0.310.092不暴露807(8.8)婚姻状况未婚29030(10.3)已婚3451358(10.4)0.970.125离异/丧偶69781(11.6)9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3创伤性事件暴露率本研究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创伤性事件的暴露情况进行了分析,具体情况如下,见表3,可见,在4438例调查者中,共计469人出现过创伤性事件,整理后总体的暴露率为10.3%。亲身体验灾害的共有218人,其暴露率是3.8%,亲属去世的共有191人,并且暴露率达到了5.1%,看到其他创伤情景的共有47人,占总暴露率的0.9%。表3创伤性事件的暴露率指标例数调整前率(%)调整后率(%)亲身经历灾难事故2184.93.8亲人意外事故或亡1914.35.1目睹其他创伤场景471.10.9不愿暴露具体信息130.30.5总计46910.510.32.4创伤性事件暴露的相关因素对469例暴露于创伤性事件者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社区群体经历创伤性事件后,在性别、年龄、地区以及已婚情况等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不同教育教育年限的群体之间,暴露率存在显著差异,农民与无业群体之间的暴露率差异显著。从性别上来看,男性OR值=1.14(0.79-1.65),城市OR值=0.88(0.62-1.25),已婚OR值=1.01(0.59-1.73),未婚OR值=0.92(0.45-1.88),年龄40-54岁OR值=0.86(0.58-1.28),55岁以上OR值=0.82(0.56-1.21),7-9岁OR值=1.59(1.01-2.49),失业/无业OR值=1.81(1.00-3.28)。OR值大于1是危险因素,小于1是保护因素,从结果看,在社区人群中的创伤性事件暴露中,教育年限为7-9年的人群是创伤性事件暴露的危险因素,失业/无业人群组也是创伤性事件暴露的危险因素。具体内容详见表4所示。10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4创伤性事件暴露的相关因素(n=469)指标OR(95%CI)指标OR(95%CI)性别女1.00教育年0-61.00男1.14(0.79-1.65)限(年)7-91.59(1.01-2.49)城乡农村1.0010-120.98(0.62-1.56)城市0.88(0.62-1.25)≥130.93(0.56-1.52)婚姻状离婚/丧偶1.00职业状农民1.00况已婚1.01(0.59-1.73)况家庭主妇1.32(0.77-2.23)未婚0.92(0.45-1.88)在职人员1.42(0.93-2.19)年龄18-391.00退休1.28(0.83-1.99)(岁)40-540.86(0.58-1.28)失业/无1.81(1.00-3.28)业55+0.82(0.56-1.21)2.5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病率在对性别、年龄以及城乡地区进行加权调整控制后,患病率状况详见表5所示。研究结果表明,终生患病率共有45例,占比0.68%(95%CI:0.37%-1.25%),1月患病率共有n=16,占比0.09%(95%CI:0.04%-0.17%),发病的年龄中位数为36岁(29岁-47岁)。从性别上来看,终生患病率女性为0.59(0.26-1.37),男性为0.76(0.31-1.82),其OR值分别为1.00和1.28(0.36-4.53)。1月患病率女性为0.14(0.07-0.26),男性为0.04(0.01-0.29),其OR值分别为1.00和0.32(0.04-2.39)。说明了创伤后应激障碍1月患病率中男性为保护因素,而创伤后应激障碍终生患病率中男性却变成了危险因素。从年龄组上来看,18-39岁终生患病率为0.27%,40-54岁终生患病率为1.43%,≥55岁组终生患病率为0.29%,其OR值分别为1.00、3.88和1.32;18-39岁1月患病率为0.08%,40-54岁1月患病率为0.10%,≥55岁1月患病率为0.10%,其OR值分别为1.00、1.23和1.24,。说明了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年龄因素为危险因素。从城乡分布来看,农村被调查者终生患病率为0.92%,1月患病率为0.19%,其OR值分别为1.00和1.00。城市被调查者终生患病率为0.63%,1月患病率为11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0.06%,其OR值分别为0.68和0.32。说明了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城市区域为保护因素。具体详见表5所示。表5创伤后应激障碍患病率在不同性别、年龄及城乡中的分布与差异终生患1月患调整率(%,调整率(%,指标OR(95%CI)OR(95%CI)95%CI)95%CI)性别女0.59(0.26-1.37)1.000.14(0.07-0.26)1.00男0.76(0.31-1.82)1.28(0.36-4.53)0.04(0.01-0.29)0.32(0.04-2.39)龄(岁)18-390.27(0.12-1.67)1.000.08(0.02-0.29)1.0040-541.43(0.59-3.43)3.88(0.91-16.56)0.10(0.23-0.26)1.23(0.22-6.80)≥550.29(0.25-0.91)1.32(0.34-5.12)0.10(0.04-0.23)1.24(0.24-6.38)城乡农村0.92(0.42-2.00)1.000.19(0.05-0.70)1.00城市0.63(0.29-0.35)0.68(0.23-2.06)0.06(0.03-0.12)0.32(0.07-1.39)2.6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表明,患有PTSD的几率并不会受到性别、城乡、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职业等的影响。具体详见表6所示。12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6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前调整后指标OR(95%CI)OR(95%CI)女1.001.00性别男1.14(0.27-4.79)0.82(0.20-3.32)农村1.001.00城乡城市0.74(0.24-2.35)0.83(0.26-2.67)离婚或丧偶1.001.00婚姻状况已婚0.65(0.10-4.12)0.68(0.18-2.60)未婚0.92(0.29-2.91)0.62(0.07-5.22)≤170.32(0.03-3.12)0.39(0.03-4.77)事件发生年龄18-390.44(0.14-1.38)0.38(0.08-1.71)(岁)40-541.01(0.17-6.09)0.92(0.13-6.53)55+1.001.00亲身经历灾难或1.00-事故亲人意外事故或事件性质1.46(0.42-5.08)-死亡目睹其他创伤场1.27(0.19-8.42)-景1个1.001.00事件个数2-3个0.96(0.29-3.16)1.62(0.32-8.17)2.7创伤性事件与酒精使用障碍(AUD)患病率的关系对社区人群中发生创伤性事件与酒精使用障碍(AUD)患病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具体详见表7所示,在4438例接受访谈的调查者中,有407例患AUD,其患病率为8.5%;在469例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有44例患AUD,其患病率为9.3%;在3969例未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有363例患AUD,其患病率为8.4%。对性别、年龄、城乡、是否已婚以及受教育程度进行控制,通过进行调整后,OR值为1.08(95%CI:0.60-1.96),换而言之,在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社区群13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体中AUD的患病率增高。表7创伤性事件与酒精使用障碍患病率的关系指标患AUD(n)未患AUD(n)合计调整率%(95%CI)存在创伤事件444254699.3(6.0-16.3)不存在创伤事件363360639698.4(6.7-10.4)合计407403144388.5(6.9-10.3)2.8创伤性事件与其他焦虑障碍(ADs)患病率的关系对社区人群中创伤性事件与其他焦虑障碍(ADs)患病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如表8所示,在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ADs的患病率为3.9%,在未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ADs的患病率为3.9%。对性别、年龄、城乡、是否已婚以及受教育程度进行控制,通过进行调整后,OR值为1.05(95%CI:0.62-1.79),换而言之,在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社区群体中ADs的患病率增高。表8创伤性事件与其他焦虑障碍(ADs)患病率的关系指标患ADs(n)未患ADs(n)合计调整率%(95%CI)存在创伤事件434264693.9(2.6-6.1)不存在创伤事件279369039693.9(3.1-4.9)合计322411644383.9(3.2-4.8)2.9创伤性事件与自杀行为(SB)的关系对社区人群中创伤性事件与自杀行为(SB)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如表9所示,在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SB的发生率为10.0%,在未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SB的发生率为4.4%。在469例存在创伤事件的患者中,发生过自杀行为的100例,调整率为10.0(6.9-14.3)%;在3566例不存在创伤事件的患者中,发生过自杀行为403例,调整率为4.4(3.7-5.3)%;合计4438例患者中,发生过自杀行为的503例,调整率为5.0(4.1-6.1)%。对性别、年龄、城乡、是否已婚以及受教育程度进行控制,通过进行调整后,OR值为2.48(95%CI:1.74-3.52),换而言之,在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社区群14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体中SB的发生率增高。表9创伤性事件与自杀行为的关系有自杀无自杀指标合计调整率%(95%CI)行为(n)行为(n)存在创伤事件10036946910.0(6.9-14.3)不存在创伤事件403356639694.4(3.7-5.3)合计503393544385.0(4.1-6.1)2.10创伤性事件与自杀意念(SI)的关系对社区人群中创伤性事件与自杀意念(SI)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如表10所示,在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SI的发生率为2.1%,在未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SI的发生率为0.6%。对性别、年龄、城乡、是否已婚以及受教育程度进行控制,通过进行调整后,OR值为4.38(95%CI:1.58-12.18),换而言之,在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社区群体中SI的发生率增高。表10创伤性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自杀意念自杀意念指标合计调整率%(95%CI)有(n)无(n)存在创伤事件234464692.1(1.2-3.6)不存在创伤事件53391639690.6(0.3-1.2)合计76436244380.7(0.5-1.2)2.11创伤性事件与轻度抑郁障碍(MiDD)患病率的关系对社区人群中创伤性事件与轻度抑郁障碍(MiDD)患病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如表11所示,在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MiDD的患病率为2.4%,在未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MiDD的患病率为3.7%。对性别、年龄、城乡、是否已婚以及受教育程度进行控制,通过进行调整后,OR值为1.08(95%CI:0.60-1.96),换而言之,在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社区群体中MiDD的患病率增高。15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11创伤事件与轻度抑郁障碍(MiDD)患病率的关系指标患MiDD(n)未患MiDD(n)合计调整率%(95%CI)存在创伤事件314384692.4(1.4-3.9)不存在创伤事件238373139693.7(2.7-5.1)合计269416944383.6(2.7-3.8)2.12创伤事件与重性抑郁障碍(MDD)患病率的关系对社区人群中创伤事件与重性抑郁障碍(MDD)患病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如表12所示,在4438位受试者中,共有439位患有MDD。在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共计有76位患有MDD,通过进行加权调整后,患病率达到了6.7%(95%CI:4.5%~10.0%),在未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中,共有363位患有MDD,经过调整后,患病率是3.3%(95%CI:2.8%~3.9%)。对性别、年龄、城乡、是否已婚以及受教育程度进行控制,通过进行调整后,OR值为2.21(1.46~3.34),换而言之,在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社区群体中MDD的患病率增高。表12创伤事件与重性抑郁障碍(MDD)患病率的关系指标患MDD(n)未患MDD(n)合计调整率%(95%CI)存在创伤事件763934696.7(4.5-10.0)不存在创伤事363360639693.3(2.8-3.9)件合计439399944383.7(3.1-4.3)3讨论3.1社区中创伤性事件的暴露率经本文研究后发现,在天津市的社区群体中发生的创伤性事件,总暴露率[25,26]达到了10.3%,而国外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的总暴露率为80%~81.8%,国内外数据相差过多,究其原因或许是此类调查研究中很多人想要保密那些没有引起精神性障碍的创伤事件,所以在接受访谈时往往并不愿意诉说过多,与此同时,再加上国内外文化差异较大,制度体系不同,导致大家在面对各种创伤性16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事件时所做出的看法也存在差异。不同文化氛围下的社区人群应对各类创伤性事件的处置方式也各有不同,看待问题的视角也会带来种种差异;同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这种差异的背后也与社会安全保障制度有着密切联系,在我国的体制环境下,暴力犯罪、持枪伤害等类似事件,在我国的的发生率远远低于国外,民众在夜间外出时的安全感也要远远优于在国外的体验,所有这些因素,造成了国内外社区人群中的总暴露率差异较大。除此之外,根据调查结果可知,针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人群而言,其在面对于创伤性事件时,暴露率并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由此一来则可说明,暴露率不受社会人口学特征的影响,在此次调查研究中显示,社区人群中男性与女性[26]发生创伤性事件的暴露率未见显著性差异;但Overstreet等提出,女性所发生的创伤事件的暴露率较之于男性来说要明显更高。通过进行分析后,产生此种情况的原因主要为以下两点:(1)本人在进行此次调查研究中,收集社区人群中既往创伤性障碍时,主要应用的是SCID中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询问内容而作为调查方法,但是Overstreet等在进行研究时,其调查研究所采用的收集方法[26]则是生活事件清单,两种不同的调查问卷的方式,采集到的信息有所不同,带来的结果分析会产生一定的差异(2)受到我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由于我国人民的思想比较传统,在面对一些负面信息或者精神障碍时,会产生严重的耻辱感,如深入人心的“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在接受不相识的调查人员进行访谈时,基本很难主动把这些负面的家庭信息和个人隐私向调查员暴露,因此导致整体报告率下降。在Overstreet等的研究中,人际交往之间的创伤性事件出现率为39%,其中女性的创伤性明显高于男性,强奸事件的发生率为30%,这也说明在国外的环境中,此类暴力犯罪的水平相对较高但是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关自然灾害或者死亡的内容较多,而有关强奸的发生率则相对比较低下,得益于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这些也能够给社区民众带来安全感的体验。[18]美国全国共病调查(thenationalcomorbiditysurvey)依照DSM-Ⅲ-R的诊断要求,应用创伤性事件筛查表而对受试者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其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人的一生当中受到创伤性事件最少暴露一次的男性为60.7%,女性为51.2%,这样的比例已经非常高了,它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群,或多或少都要接触到各类创伤性事件,此类事件确实值得我们心理卫生工作者和政府部17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门的关注。[27]在1998年时,Breslau等通过进行研究后,对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流行病学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根据结果显示,一生中创伤性事件最少暴露一次的人大约有90%,在Breslau的研究中,社区人群中创伤性事件的暴露率达到了最高。研究结果还显示,在社区人群中经受到过暴力袭击的人比例为37.7%(其中包括战争、拷打、性侵犯强奸),受过惊吓或者伤害的人比例达到了59.8%(其中包括意外事故、天灾、病症等),面对亲属意外去世的人的比例总共有60%,遭受过亲属非致命性创伤事件的人群比例为62.4%(例如孩子遭遇性侵、夫妻一方在车祸中受伤严重),这些非致命的创伤性事件往往也是大众群体难以接受性的重大事件。当前,国内关于社区中创伤事件暴露率的研究内容相对比较少,大多均是有关精神障碍病人创伤性事件的资料,在精神专科的医疗机构中采集的数据居多,[28]很少见到大规模的样本数据针对社区人群。罗珊等研究患者住院信息后,对93位患有抑郁症的住院病人进行创伤性相关内容的评定,研究结果表明,在这些抑郁症的住院患者中,最少遭遇过一次创伤事件的病人共有92%,遭遇三件以上的多重精神创伤的病人的比例达到了74%;其中比较常见的情况体现为以下几点,即:亲属意外死亡(48%)、遭受自然灾难(42%)、经历家庭暴力(30%),随着创伤性事件的发生,将使抑郁症群体的焦虑与应激症状严重增加.实际上,抑郁症和创伤性事件的数目之间没有显著关联,但是却受到创伤性[29]事件具体性质的影响。学者邹韶红等通过研究后提出,抑郁症人群的自杀与家庭暴力之间有着密切联系,随着自杀程度愈发严重,二者之间的联系则越密切,并且存在性别差异,所以类似于家庭暴力相关的影响人群,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值得关注。在本文的4438例调查者中,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计469人出现过创伤性事件,整理后总体的暴露率为10.3%。其中男性占总比例的11.4%,女性则占总比例的9.9%,经比较后二者无显著性差异。发生1个创伤事件共有421位,且暴露率达到了9.4%;出现2-3个创伤事件的共有48位,所占比例为0.9%。亲身体验灾害的共有218人,其暴露率是3.8%,亲属去世的共有191人,并且暴露率达到了5.1%,看到其他创伤情景的共有47人,占总暴露率的0.9%。通过对比发现,上述关于天津市社区人群中的创伤性事件的暴露率相关数据结果明显低于既往研究中提高的在抑郁症等住院患者身上同类型数据。18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社区群体经历创伤性事件后,在性别、年龄、地区以及已婚情况等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不同接受教育年限的群体之间,暴露率存在显著差异,农民与无业群体之间的暴露率差异显著。究其原因,考虑可能是因为人类作为社会中存在的个体,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支持体系,当个体面临无业以及失业的情况时,作为社会属性的个体,社会地位低,就会呈现各种社会支持体系缺乏的状态,所遇到的困难也会越来越多,而且该部分人群大多短时期内无法有效应对解决这些困难,为此该部分人群经受的创伤性事件的暴露率会比较高。本研究表明,不同教育年限阶段的人,其暴露率也会存在明显差异,对产生此种情况的原因进行分析,考虑或许是因为受教育水平低,文化程度不高,所以对于身边发生应激性事件的感受和理解程度可能也比较低,因此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文化水平低的群体其创伤性事件的暴露率相对比较低下。3.2社区中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早期在对PTSD进行研究时,由于越来越多的报道中提到了,在战争之后很多退役的军人往往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种种表现,为此早期学者们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大多为退伍军人、俘虏以及幸存者。早在1987年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在曾经参与过越南战争的退伍军人中,男性的终生患病率已经达到了31%,女[30]性则为27%,其中男性的时点患病率为15.2%,女性则为8.5%,此后在关于战后军人及其亲属的相关研究中,也均提示PTSD的患病率较一般普通人群高。在此之后,对受到天灾之后的PTSD的患病情况进行调查,在国内的张北地震灾害中,受灾群体3个月后该症的发病率为18.8%,9个月后的发病率则是[31]24.4%,这也提示了灾后救援工作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早期的救灾工作中往往在于生命救治阶段完成后结束,忽视了受灾人群在经历亲人、房屋等财产的失去后,创伤的体验仍持续存在甚至增加,所以针对受灾人群往往需要持续的给予生活上的其他的帮扶与关注实际上.由于人为事故所导致的PTSD的发生率也比较高,其中包括交通事故、火灾[12]以及空难等,根据报道内容显示火灾中的幸存者患有PTSD的几率已经达到了100%,这部分幸存者常常会以各种形式、持续不断地重新体验曾经亲身经历过的火灾事件,往往还伴随有闯入性的回忆,常常会做噩梦,也有控制不住的触景生情和反射性联想症状出现。[14]Dooley,Gunn在调查发生汽车渡轮沉没情况后,幸存者患有该症的几率为19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6%,汽车交通事故后的患病率为40%,发生空难事故后的患病率为50%,可以看到这些涉及到海陆空的交通事故中,幸存者或多或少都会出现PTSD的症状表现。在社区群体以及其他各个群体中PTSD的患病率仍旧需要大家关注,这将会对于我们研究PTSD的病程进展,以及相关危险因素产生很大帮助。本次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天津市社区人群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0.68%,1月[18]患病率为0.09%,发病的中位数年龄为36岁。根据美国的调查结果可知,在社区群体中,存在创伤性事件的暴露率为36.7%~81.3%,其中男性群体的终生患病率是5.0%,女性群体则是10.4%,在一个社区中,基本上有1/12的人经历过创伤性事件,并因此而使情绪与精神受到了影响。迄今为止,关于社区中青少年以及幼儿群体中PTSD的发病率以及患病率的研究仍旧没有出现,相关类似报道也比较少见。根据国外相关资料显示,在灾害创伤性事件后的儿童群体中患有PTSD的几率跨度比较大,可由0%至100%。英国的一项专题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在经历车祸事故后发生PTSD的患病率大约为20%,相对比较高。儿童在高空中摔下来后发生PTSD的发病率为10%至12%。即儿童群体的PTSD患病率与发病率的数据并不明确。但是与成年人相同的是,儿童在经历过创伤性事件后,会对其身心健康的发展与茁壮成长产生不利影响[32],这些影响往往会在其成长过程中如影相伴,有的未加干预,甚至会影响其一生。3.3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相关因素3.3.1创伤性事件创伤性事件是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的直接原因,同时也是诊断的必要非充分要求,例如灾难、爆炸事故、强奸、目睹别人死亡、受到拷问以及经历战争等。然而,在早期阶段,有关创伤性事件相关方面的研究比较少,直到近几年来精神心理健康工作的不断发展,关于创伤性事件相关问题才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结果表明,在本次研究中PTSD的患病率在事件性质上无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其他的研究结果并不相符,考虑可能与研究所采用的调查工具,以及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不同有关。。[33]Resnick等在全国选择4008例调查对象,并对其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研究,经研究后发现,受到暴力犯罪的被调查者中发生PTSD的患病率显著更高,且达20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到了25.8%,非暴力犯罪的受害者中发生PTSD的患病率则为9.4%,前者中经[16]历过身体伤害与性侵犯的女性患有PTSD的几率比较高。根据研究结果显示,与未经历过强奸的受害者相比,经历过性侵犯的女性患有PTSD的几率显著更高。相关研究在选择64例被性侵犯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创伤性事件出现后的半个月至三个月进行评判,最初时基本上全部受害者均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要求,人数比例大约为94%。研究结束之后,该症的发生率开始持续下降,而且很多受害者已经彻底得到了解脱,但是仍旧有一部分受害者在经历过创伤性事件三个月后仍与PTSD的诊断标准相符,这部分人数大约占到了47%。除此之外,在对196例女性进行调查后发现,其中不幸遭受到性侵犯的受害者为96例,非性侵犯的受害者为100例,调查结果显示,在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半个月后,满足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标准的性侵受害者为92%,后者则为74%;在3个月时满足诊断标准的性侵犯受害者为47%,非性侵犯受害者为27%;在3个月后满足诊断标准的性侵犯受害者为38%,非性侵犯受害者为13%,可以看出随之时间的推移,这两部分人群中,PTSD的发生率呈持续下降趋势。除了这些创伤性事件的性质之外,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率也会受到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创伤事件的暴露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34](PTSD)的发病率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Smith等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以战斗机坠入到某餐厅致使9人死亡作为事件,将在现场与不在现场的员工作为研究对象,在4至6周后,在现场员工的发病率为29%,不在现场的则为7%,这也提示了一个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虽然在创伤性事件现场的员工发病率明显高于不在现场的员工,但不在现场的员工依旧会有人出现PTSD,这说明创伤性事件除了对亲身经历的人造成影响外,那些与经历者关系密切的人,如家人、同事、朋友或多或少也会受到创伤性事件的影响。Willson通过进行研究后,归纳出了在灾害中需要思考的各项因素,并且表示出了自然灾害与人为事故之外,也可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考虑:威胁个体生命的程度,其他重要的人或者某方面损失的程度,出现的缓急,创伤性事件的持续程度,是否造成人们无奈离家或者与亲人分离,类似的灾害再一次出现的情况,再一次出现时的暴露率,目睹死亡、毁灭的程度,在创伤性事件中个体本人的立场,其他组织对事件的回应等。21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3.2创伤后应激障碍患病相关因素研究表明,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几率并不会受到性别、城乡、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职业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很多研究结果显示,在相同的创伤事件中,年龄比较高的群体更容易患有该症。在对洪灾区进行调查后发现,不管是成年人亦或者是儿童,均满足这项要求。其中,对7~15岁儿童进行研究后发现,该症的发病率和年龄之间呈正比,7岁儿童群体的发病率是14.1%,[35]15岁儿童群体的发病率是23.5%。在对成年人进行研究时与符合这种情况,年龄高于70岁的群体发病率已经达到了40.3%,而16~20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发[36]病率则是26.7%。但是也有很多人反对这个结论,并提出该症的发病率不受[15]年龄因素的影响。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应激源、被调查者、诊断标准及方法等不同而导致的。学者罗颖等主要对张北地震灾害中的181位受灾者进行调查,在此过程中三个月之内男性受灾群体中PTSD的患病率为13.5%,女性受灾群体则是24.[37]7%。在此之后,通过对洪灾受害者进行调查后了解到,受到创伤后反应较高[16]的女性与男性的比例为1.78:1.00。然而,徐唯等人在对重大爆炸事故进行研[38]究后,则并没有发现患病率受到性别差异的影响。这个结论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符。美国主要对密西根州东南部的群体进行了随机调查,并以21~30岁年龄阶段的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症的患病率以及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表明[39]该病的患病率与种族以及是否已婚没有关系。这个结论也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符。3.4创伤性事件与其他精神障碍患病率的关系人们在经历各种各样的创伤性事件之后,比较常见的会出现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如抽烟、嗜酒等,类似于“借酒消愁愁更愁”的状态,长期大量饮酒后,伴随可能出现的酒精使用障碍(AUD);还有的人群会出现难以释怀,无法从痛苦的既往经历中走出来,伴随而来的会有自杀意念(SI)、自杀行为(SB),表现为本人有了明确的伤害自己的意愿,但尚没有形成自杀的计划,没有行动准备,更没有实际伤害自己的行为;而自杀行为则自发完成的故意的行动的后果,行为者本人完全了解或者期望这一行动的致死性后果;此外在经历创伤事件后,重性抑郁障碍(MDD)的发生也比较多见。为此本文专门就社区人群中的创伤22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性事件后比较容易出现的如酒精使用障碍、自杀意念或行为、抑郁障碍等做了分析探讨。在本次的研究中,与没有遭遇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相对比,遭遇过创伤事件群体的焦虑障碍的患病率为1.05倍,酒精使用障碍(AUD)的患病率为1.08倍,结果显示均显著增高,这也反映了人们在经历了那些创伤性事件后,通常比较自然地会出现一系列的焦虑体验,继而部分人会演变成焦虑障碍;而人们应对这些创伤性事件的处境时,往往没有其他科学的应对缓解方式,所以很多人会采取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方式,比如酒这种生活中比较容易获得精神活性物质,如不加以控制,长期大量饮用,会导致出现酒精使用障碍相关问题。在此次调查研究中,还有一个值得精神心理科专业人员特别关注的问题,即出现抑郁相关问题,如心情低落、乐趣丧失、自杀意念、自杀行为等问题,本研究中提示,遭遇过创伤事件的社区群体中的重性抑郁障碍的患病率是没有遭遇过创伤性事件群体患病率的2.21倍,自杀意念(SI)的发生率为4.38倍,自杀行为(SB)的发生率为2.48倍,这个比例也说明创伤性事件后如果罹患重性抑郁障碍,未经重点关注以及规范治疗和疏导,随之出现的自杀意念甚至是自杀行为,都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影响,也会对其整个家庭带来带来沉重的打击,造成另一个创伤性事件,为此在社区人开展精神心理健康教育和筛查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其他国家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并以对创伤性事件和抑郁症之间的报道研究居多,本文也就创伤性事件和抑郁症的联系进行了重点分析,经研究后发现,人们在经历过创伤性事件后,发生抑郁症的几率十分高,相同的是,成[40-43]年人出现抑郁症的高危因素之一就是儿童时期受到虐待根据精神分析等心理学的知识,每个人在其幼年成长过程中发生重大负性事件往往会对孩子的性格以及世界观产生深远影响,直到其成年后某些行为模式的特征表现及产生的原因在其幼年成长过程中都有迹可循,这也说明了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氛围的融洽,亲子关系的正常化,这种“原生家庭”的状态,对每个人的成长来说都至关重要。在临床工作当中,也的确会遇到一些有着这样儿童时期收到虐待经历的抑[44]郁症患者;但是成年后受到家庭暴力是否出现抑郁症则并不统一。Dienemann[11][45]等提出,女性患有抑郁症,与受到家庭暴力有着密切的联系。Asuquo等在调研后发现,出现交通事故后,发生抑郁症的几率为63%。Fekih‑Romdhane23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6]等在调查后发现,在突尼斯博物馆枪击事件中,经历过该事件的员工发生抑[47]郁症的几率为40.6%。Chui等通过进行研究后,主要对经历过汶川大地震事件的青少年群体进行随访调查,并且时间为8个月,结果显示患有抑郁症的几率为33.3%。在创伤性事件后,重性抑郁障碍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经研究[48]后发现,重性抑郁障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共病率非常高。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相关研究均是对遭受过创伤性事件后发生抑郁症的情况展开调研的。当前我国有关创伤事件的暴露率的研究依旧比较少,而有关创伤性事件和重性抑郁障碍病人之间关系的探究更是少之又少,本研究虽然提供了较为有力的参考,但是仍旧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比如本文主要是对社区群体中创伤性事件的暴露率和PTSD以及抑郁症、焦虑障碍等患病率之间的联系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并且对其采取了横断面报告,但是由于实验设计的要求,并未按照创伤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展开系统研究,这会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也能够进一步全面揭示创伤性事件与常见精神障碍之间的关系,进而寻求科学的治疗和预防应对方式。3.5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其他精神障碍的关系研究表明,64.4%的PTSD患者会伴随出现其他的精神障碍诊断,比较常见的为伴随出现自杀意念以及重性抑郁障碍,其次即为酒精使用障碍与焦虑障碍。这与本文中关于创伤性事件与其他精神障碍的关系的结果相呼应。本文研究也提示了社区人群中经历了创伤性事件后出现自杀意念、自杀行为、重性抑郁障碍、酒精使用障碍以及焦虑障碍的比例都要高于未经历创伤事件的人群。[49]学者陶炯等通过调查研究后发现,在地震发生后的6个月,震区幸存的人群中出现PTSD合并焦虑症的群体为13.6%,出现PTSD合并抑郁症的群体为[50]8.5%,而PTSD合并抑郁和焦虑两种疾病的共存率达到了8.1%。学者毛文君等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PTSD合并抑郁症的共病率已经达到了56.1%,而合并焦虑症则是18.7%,以上几项研究都提示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症、焦虑症都有着极高的共病率。有关此方面的研究内容比较多,但基本都是提示PTSD和焦虑抑郁症状的共患率均比较高。24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由此以来则可表明,在灾难过后人们不但失去了自己的家园与经济财产,其中更为关键的是常常会产生强烈的紧张感与恐惧感,以及在失去家人后无法言表的复杂悲伤情绪,因此当灾后救援时对幸存者进行精神状况检查时,有关焦虑、抑郁、酒精滥用等精神疾病的症状都要更加关注,筛查后发现的这些高危人群应当积极予以心理疏导和治疗。25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结论对于个体而言,通常创伤性事件的出现均会使其产生严重的痛苦感,但是所采取应对方法不同,最终得到的结果也会存在差异,当很多人处在极端的心理压力状态时,也会产生更加强大的力量去对抗负面因素,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对这些事件做出深思,进而实现自我成长的目的;除此之外,由于性格内敛,或者不愿意外人知晓自己的负性隐私等诸多因素,也有很多人会采取情感表达[51]抑制的方式,当其产生负性情绪与体验时,通常情况下均会抑制住自己的强烈痛苦感受,不将其流于表面,也很少能够主动和他人去诉说排解这些感受,所以这些负性情绪将会持续在个体心理存在,同时也就产生了精神心理疾病,而真正出现精神心理疾患时,周围亲友由于对此类疾病的认识程度不高,往往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常常因此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期,有时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需要对周围出现创伤性事件人群给与更多的关注,尤其是一些高危人群,必须要对其进行干预治疗。当下,值得欣慰的是,当我们身边发生重大的社会性创伤事件时,目前各级政府均能提高防范干预意识,除了早期的生命救治工作以外,已经在后期能够考虑安排精神心里专业人员及早对相应人群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但是不容忽视的还有在社区群体,本文研究发现社区群体中发生创伤性事件更具备隐蔽性,容易忽视这部分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由于心理健康宣教知识不够,社会大众对于这类创伤性事件往往未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按照传统思想观念理解,大多数人会以为时间是治愈这一切的良药,但是忽视了部分群体由于性格特点、处事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体系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出现本文中所描述的创伤事件后相关的精神心理问题,没有及时规范的治疗疏导,往往会带来更加严重的社会后果。通过本文研究如下的研究结果,希望能够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能够对此部分人群加以重视,多开展此类工作防范于未然。1、社区群体中发生创伤性事件的暴露水平不低,且由于受到文化影响,往往更具备隐蔽性,这部分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容易忽视;创伤事件后相关的精神心理问题,没有及时规范的治疗疏导,往往会带来更加严重的社会后果。2、发生创伤性事件之后,本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社区群体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率较国外相关数据低;而这部分遭遇过创伤事件群体的重性抑郁障碍、26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自杀意念、自杀行为的发生率均高于未遭遇过创伤性事件的群体。3、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后和重性抑郁障碍、自杀意念、酒精使用障碍、焦虑障碍的的共病率较高,值得关注。4、社会大众对创伤性事件往往未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心理健康宣教知识不够;本文尝试探讨了社区人群中创伤性事件暴露的相关因素,得到结果为受教育年限为7-9年的人群、失业/无业是创伤性事件暴露的危险因素,这部分群值得我们在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时给予更多的关注,在今后的研究中也可以作为研究方向深入探讨。27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邓明昱,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识别与干预[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2010.7(1):27-56.[2]Norris,F.H.(1992).Epidemiologyoftrauma:Frequencyandimpactofdifferentpotentiallytraumaticeventsondifferentdemographicgroups.JournalofConsultingandClinicalPsychology,60,409-418.[3]DavidJ.Nutt;MurrayB.Stein;JosephZohar(2009).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Diagnosis,ManagementAndTreatment,SecondEdiiton.London:InformaHealthcare.ISBN0-415-39571-2.[4]SunderlandM,CarragherN,ChapmanC,etal.Thesharedandspecificrelationshipsbetweenexposuretopotentiallytraumaticeventsandtransdiagnosticdimensionsofpsychopathology.[J].JournalofAnxietyDisorders,2016,38:102-109.[5]MonteiroS,MatosAP,OliveiraS.TheModeratingEffectofGender:TraumaticExperiencesandDepressioninAdolescence[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5,165(165):251-259.[6]CindyL.Ehlers,CorinneKim,DavidA.Gilder,GinaM.Stouffer,RaulCaetano,RachelYehuda.LifetimehistoryoftraumaticeventsinayoungadultMexicanAmericansample:Relationtosubstancedependence,affectivedisorder,acculturationstress,andPTSD.JournalofPsychiatricResearch(inpress)[7]杨淑珍.初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经认知功能早期受损状况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5):405-406.[8]王焕林,崔庶,陈继军,等.中国军人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2):69~72[9]MadakasiraS,O.BrienKF.Acute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invictimsofanaturaldisaster.JNervMentDis,1987,175B286-290.[10]GoenjianAK,NajarianLM,PynoosRS,etal.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inelderlyandyoungeradultsafterthe1988earthquakeinArmenia.AmJPsychiatry,1994,151B895-901.[11]DavidD,MellmanTA,MendozaLM,etal.PsychiatricmorbidityfollowingHurricaneAndrew.JTraumaStress,1996,9B607-612.[12]TurnerSW,ThompsonJ,RosserRM.TheKingscrossfire:psychologicalreactions.JTraumaStress,1995,8B419-427.28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3]何鸣,吴仁刚,杨德森,等.翻车事故幸存者中精神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4):148~151[14]DooleyE,GunnJ.Thepsychologicaleffectsofdisasteratsea.BrJPsychiatry,1995,167B233-237.[15]徐唯,宋瑛,梁爱民,等.特大爆炸事故幸存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初步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9):603~606[16]FoaFB.StreetGP.Womenandtraumaticevents.JournalofClinicalPsychiatry,2001,62(suppl17):29~34[17]邓明昱.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研究新进展(DSM-5新标准)[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5):641-650.[18]KesslerRC,SonnegaA,BrometE,etal.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inthenationalcomorbiditysurvey.ArchGenPsychiatry,1995,52B1048-1060.[19]刘瑛,陈宝坤,俞平,关玮楼,苗丹民,武圣君.创伤后应激障碍评估量表综述[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42(1):114-118.[20]陈俊,林少惠.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预测因素[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4-69.[21]汪向东,张华彪,新福尚隆,等.地震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B28-30.[22]YinH,PhillipsMR,WardenaarKJ,etal.TheTianjinMentalHealthSurvey(TJMHS):studyrationale,designandmethods[J].IntJMethodsinPsychiatrRes,2017,26(3).doi:10.1002/mpr.1535.[23]尹慧芳,徐广明,杨桂伏,等.贬低-歧视感知量表中文版测评社区人群病耻感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1):63-69.YinHF,XuGM,YangGF,etal.ReliabilityandvalidityoftheChinese-versionoftheperceiveddevaluation-discriminationscaleincommunitypopulation[J].ChinMentHealthJ,2014,28(1):63-69.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4.01.011.[24]杨廷忠,黄丽,吴贞一.中文健康问卷在中国大陆人群心理障碍筛选的适宜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9):769-773.YangTZ,HuangL,WuZY,TheapplicationofChinesehealthquestionnaireformentaldisorderscreeningincommunitysettingsinmainlandChina[J].ChinJEpidemiol,2003,24(9):769-773.doi:10.3760/j.issn:0254-6450.2003.09.006.29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25]KesslerRC,ChiuWT,DemierO,etal.Prevalence,severity,andcomorbidityof12-monthDSM-IVdisordersintheNationalComorbiditySurveyReplication[J].ArchGenPsychiatry,2005,62(6):617-627.doi:10.1001/archpsyc.62.6.617.[26]OverstreetC,BerenzEC,KendlerKS,etal.Predictorsandmentalhealthoutcomesofpotentiallytraumaticeventexposure[J].PsychiatryRes,2017,247:296-304.doi:10.1016/j.psychres.2016.10.047.[27]BreslauN,KesslerRC,ChilcoatHD,etal.Traumaand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inthecommunity:the1996detroitareasurveyoftrauma.ArchGenPsychiatry,1998,55∶626-632.[28]罗珊,侯丽娟等.抑郁症患者的创伤性事件与创伤后应激症状的初步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8.23(6):587[29]邹韶红,张亚林等.家庭暴力与抑郁症患者自杀的相关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3.36(4):238[30]DavidsonJRT.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andacutestressdisorder.In:KaplanHI,SadockBJ.ComprehensiveTextbookofPsychiatry/Ⅵ.Williams&Wilkins,Baltimore,1995.1227-1236.[31]WangXD,GaoL,NaotakaShinfuku,etal.Longitudinalstudyofearthquake-relatedPTSDinarandomlyselectedcommunitysampleinnorthChina.AmJPsychiatry,2000,157∶1260-1266.[32]YuleW.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inthegeneralpopulationandinchildren.JClinPsychiatry,2001,62(suppl17)∶23-28.[33]ResnickHS,KilpatricDG,DanskyBS,etal.Prevalenceofciviliantraumaand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inarepresentationalnationalsampleofwomen.JConsultClinPsychol,1993,61∶984-991.[34]SmithEM,NorthCS,McCoolRE,etal.Acutepostdisasterpsychiatricdisorders.AmJPsychiatry,1990,147∶202-206.[35]刘爱忠,谭红专,周价,等.洪灾区儿童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公共卫生,2003,19(4):447~449[36]伍志刚,刘爱忠,谭红专,等.洪灾区成人PTSD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2):173~175[37]高岚,罗颖,汪向东,等.对受洪灾难群体创伤后应激反应的调查.中华精神科杂30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志,2000,33(2):107~110[38]王庆松,嘉莉,张建华,等.创伤后应激障碍早期边缘系应变效应研究.解放军医学杂志,1998,23(1):26~28[39]BreslauN,DavisGC,AndreskiP,etal.Traumaticeventsand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inanurbanpopulationofyoungadults.ArchGenPsychiatry,1991,48∶216-222.[40]DubeSR,AndaRF,FelittiVJ,etal.Childhoodabuse,householddysfunction,andtheriskofattemptedsuicidethroughoutthelifespan:findingsfromtheAdverseChildhoodExperiencesStudy.JAMA,2001,286:3089-3096.[41]NelsonEC,HeathAC,MaddenPA,etal.Associationbetweenselfreportedchildhoodsexualabuseandadversepsychosocialoutcomes:resultsfromatwinstudy.ArchGenPsychiatry,2002,59:139-145.[42]BrodskyBS,OquendoM,EllisSP,etal.Therelationshipofchildhoodabusetoimpulsivityandsuicidalbehaviorinadultswithmajordepression.AmJPsychiatry,2001,158:1871-1877.[43]BifulcoA,MoranPM,BainesR,etal.Exploringpsychologicalabuseinchildhood:Ⅱ.associationwithotherabuseandadultclinicaldepression.BullMenningerClin,2002,66:241-258.[44]RiggsDS,CaulfieldMB,StreetAE.Riskfordomesticviolence:factorsassociatedwithperpetrationandvictimization.JClinPsychol,2000,56:1289-1316.[45]AsuquoJE,EdetBE,AbangIE,etal.Depressionand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amongroadtrafficaccidentvictimsmanagedinaTertiaryhospitalinSouthernNigeria[J].NigerJClinPract,2017,20(2):170-175.doi:10.4103/1119-3077.196114.[46]Fekih-RomdhaneF,ChennoufiL,CheourM.PTSDandDepressionamongmuseumworkersafterthemarch18bardomuseumterroristattack[J].CommunityMentHealthJ,2017Feb7.doi:10.1007/s10597-017-0085-z.[47]ChuiCH,RanMS,LiuRH,etal.Predictivefactorsofdepressionsymptomsamongadolescentsinthe18-monthfollow-upafterWenchuanearthquakeinChina[J].JournalofMentalHealth,2017,26(1):36-42.doi:10.1080/09638237.2016.1276542.[48]RytwinskiNK,ScurMD,FeenyNC,etal.Theco-occurrenceofmajor31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depressivedisorderamongindividualswith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ameta-analysis[J].JTraumaStress,2013,26(3):299-309.doi:10.1002/jts.21814.[49]DienemannJ,BoyleE,BakerD,etal.Intimatepartnerabuseamongwomendiagnosedwithdepression.IssuesMentHealthNurs,2000,21:499-513.[50]DiazA,SimantovE,RickertVI.Effectofabuseonhealth:resultsofanationalsurvey.ArchPediatrAdolescMed,2002,156:811-817.[51]田雨馨,周宵,伍新春等.创伤后应激障碍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情绪调节策略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3):480-483,479.32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1]陈征,马骏,徐广明,尹慧芳.天津市社区人群创伤性事件的暴露率及其与重性抑郁障碍的关系[J]天津医药,2017,45(12):在学期间参加科研情况:1、2014年,参与一项天津市卫生局局级课题研究,课题名称《抑郁症患者外周BNDF生物节律及抗抑郁药对其影响》。33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附录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工作组成员填写]被访谈人员编码评估次数登记在调查开始前的最近半年内,至少保证有半数以上的时间居住在受访的家庭所有成员的基本情况,首先根据村委会、居委会掌握的辖区在册家庭为抽样基准。如遇到同时住在集体宿舍,则需按照每一个单独居住的房间计算为一个家庭;如果有的农村地区有同时居住在一个很大的院子里,但各自小家庭已分家并单独生活,这些单独生活的小家庭计算为一个家庭;但假设这些各自的小家庭并没有分家单独过,则按照一个大家庭整体计算。首先按照指南标准首先抽选出需要调查访谈的家庭,再选择被访谈人员。按照家庭内的所有一起居住的成员(包括在一起居住的非户籍人员,儿童和佣人等)年龄的大小顺序,列出所有人员的姓名,从年龄最大的开始填写本页表格中的调查内容,每个入户的家庭最多选取的人员数为10人。当所有人员填写完本页表格之后,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该户家庭年满18周岁及以上年龄的成员作为进一步调查对象,同时将选定的调查对象在本页调查表上相应的编号上划“√”,同时需要在本表上的“被访谈人员编码”填写该成员的编码。假设被随机选到的成员在家中,则可以让其了解“知情同意书”,如果接受就可以直接开展调查;假设被随机选中的成员不在家中,就需要请家庭其他成员把调查表格和“知情同意书”一并转交给选中的本人,经本人同意后工作人员可约再次入户填写。12345678910本地近一年性别接受当前因心理问题婚姻户籍因病不姓名编码1=男年龄教育工作看过病情况1=有,2=能工作2=女年限性质1=否,2=是没有的天数------xxxxxxxxxxxxxx0102030405060708091034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请客观回答您现在居住场所的具体情况1.您有没有独立产权的房屋?是否2.现在您住所的使用面积平米3.家庭整体的经济情况好中差4.您是否具有这些生活用品?a.取暖器/空调是否b.电瓶车/农机车是否c.冰柜/电冰箱是否d.汽车是否e.电视机/电脑是否5.最近半年内居住在一起家庭内成员的总数(含您自己)6.所有家庭内成员每月总收入元7.最近三年内,本家庭有没有曾经否[如选否,请跳到8发生过有人因服药、跳楼等各种伤害是项]自身或自杀行为而去世的事情?a.最近发生的时间是在什么时候?年月日b.死者的性别是什么?男性还是女年龄____岁性别:(1=男;2=性?女)____其c.那次自伤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服毒药服治疗药用工具跳落它8.最近三年内,本家庭有没有曾经否[如选否,结束调发生过有人因服药、跳楼等各种伤害是查]自身或自杀行为而没有去世的事情?a.最近发生的时间是在什么时候?年月日b.事件发生之后有没有获得医务工是否作人员的及时抢救?c.自伤者的性别是什么?男性还是年龄____岁性别:(1=男;2=女)____女性?35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知情同意书区县编码研究编码调查员编号随机选中的受访者姓名:(正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您好!首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到访,我们主要是为了开展一项调查研究,这是在天津地区开展的正规调查,均是由专业精神心理工作人员调查,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调查能够掌握最新的数据,反应我市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情况,这样可以为我们这些专业机构更好的为老百姓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政府关注大众精神心理健康,制定相应的惠民政策,提供依据。这个调查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有了解您的个人一般状况,既往经历以及和心理卫生有关的问题,整个问卷调查大约需要占用您40-50分钟的时间,所以在整个谈话中,如果您有感觉到时间长中途可以随时休息;同时为了保证调查研究的严禁,以及后期的数据质控,我们会对调查过程全程录音;科研设计的要求,为了评估调查员结果的稳定性,您还有可能被抽取到在3-5天后第二次受到同样的调查访谈,只不过是由另外一个调查员进行访谈工作。假设您支持这个调查,并有意愿参加,我们将非常感谢您的付出;同时我们也保证对整个访谈的信息给予保密,每个人受访者被采访到信息将会以编码的形式录入数据库,您的姓名不会录入;同时,还会告知您,假设在您同意接受此次调查访谈,在整个接受访谈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理由都可以无条件随时终止访谈,这是您的权利。同时在访谈过程中,毕竟会涉及到心理相关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引起您的各种心理不适,我们也会为您提供专业的疏导。如果在调查过程中,您对调查的内容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向工作人员提出。假如您愿意参加这项调查,请在下面签字。调查员已为我详细介绍了调查相关内容,并为我提供了解释疑问的机会。我,,经解释已明白本调查的有关事36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项并同意参与本调查。被试签名:联系电话: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员完成我,,已经向被试解释本调查的目的,且给他/她提供了澄清疑问的机会。该被试已经对本调查完全知情并同意参加本调查。调查员签名:___________联系电话: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7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一般健康问卷开场语:您好,首先我们想先向您了解一下您个人的基本情况民族(1=汉,2=回,3=其他)宗教信仰(1=无,2=天主教,3=基督教,4=佛教,5=道教,6=伊斯兰教)医疗保障(1=公费医疗,2=医疗保险,3=农村合作医疗,4=商业保险,5=自费,6=其他)居住生活方式(1=独自居住生活,2=和亲戚在一起住,,3=集体大宿舍)在本地的生活时间共时长年月请您仔细回忆,在最近的30天内,下面将要提到的各类不同状况各有多少天?(假设从来没有发生过,请在空格处注明“00”)抽烟的总天数:天参与和赌博相关的各类活动的天数:天接触精神活性物质,吸食毒品的总天数:天最近表现难以入睡或明显早醒的总天数:天喝酒(白酒、啤酒、红酒都属于)的总天数:天因喝酒而导致的使日常生活和工作受明显影响的总天数:天因各种躯体疾患或受到各种伤害,而无法进行日常生活或工作的天数:天由于受到各类心理问题的影响,导致日常活动或工作明显受到影响的天数:天观察到被试疑似存在较为明显的精神或智力方面的问题:1=无;2=可能性很大,但可以继续坚持完成调查;3=由于精神问题导致不能完成,其具体信息的采集需要由了解具体情况的知情者提供此调查问卷将由调查人员负责给被试宣读,在每次正式访谈开始前,调查人员将负责提前发给被试者“测试版本”的调查问卷,供其大致了解问卷内容,正式开始后,调查员宣读下面的指导语。您好,再次感谢您的合作,对心理卫生工作的大力支持,下面咱们正式开始调查访谈工作,我们的调查内容分为两部分,所有的调查内容都是希望了解您现在的和最近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请您一定要注意不是过去的健康状况。首先第一部分是了解您个人的一些生活经历,请客观回答;第二部分就是想了解您最近一个月内总体的健康情况,在下面将要给您念到的四种答案中选择出最和您实际情况接近的答案,谢谢。38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一般健康问卷(GHQ-12)请问您最近一个月的情况?1.因为担心焦虑而失睡不跟以往差跟以往比跟以往比从未出现过着觉不多好一点多很多2.常常感觉存在各种压力跟以往差跟以往比跟以往比从未出现过不多好一点多很多3.工作或生活时能够专心跟以往差跟以往比跟以往比跟以往比好从事,注意力集中不多差一点差很多有用感有用感比4.感觉自己能力可以,是有用感有用感与跟以往比跟以往比个有用之人跟以往比好平时一样差一点少很多5.能够正视自身出现的各跟以往差跟以往比跟以往比跟以往比好种问题不多差一点差很多6.觉得自己的决策力还算跟以往差跟以往比跟以往比跟以往比好可以不多差一点差很多7.觉得很难对付各种困难跟以往差跟以往比跟以往比从未出现过不多好一点多很多8.基本上讲心情还是可以跟以往差跟以往比跟以往比跟以往比多不多差一点差很多9.能够感到生活的美好,跟以往差跟以往比跟以往比跟以往比多享受生活不多差一点少很多10.常感觉到心情糟糕和跟以往差跟以往比跟以往比从未出现过情绪不佳不多好一点多很多11.对一切感到没有信心跟以往差跟以往比跟以往比从未出现过不多好一点多很多12.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感跟以往差跟以往比跟以往比从未出现过觉明显不多好一点多很多39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SCID访谈概述*创伤后应激障碍*(SCID访谈中章节摘录部分)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常常会有那些让我们非常痛苦的事件让我们经历,比如经历生命受到威胁的环境,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人为事故,使我们身体受到伤害;经历被强奸、看到死亡或者杀害的现场,导致出现严重的身体伤害,或者耳闻关系密切的亲属亲身经历了非常恐怖的事情。对于您来说,在您以前的经历中,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存在这样的事件13F113跳至*广泛性焦虑*F.31创伤性事件表简述日期(年/月)年龄年月岁年月岁年月岁年月岁年月岁假如写出来相关的任何事件:有没有过您说的这些事情经常会出现在您的梦境中,反复出现导致常常会做噩梦,或者不经意间突然出现在脑中,让您感到苦恼,但是却无法摆脱,您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体验?假如没有:那么假如您一种特定的情景下不小心回忆起这些痛苦的事件,这是否会让您觉得十分苦恼?上述两条之一存在13F142跳至*广泛性焦虑*F.3140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下面的问题,重点集中于上面筛选出来的创伤性事件。创伤后应激障碍标准如果您汇报了一个以上的创伤性A.遭遇过创伤性事件并具事件:请从中选择一个您认为影有下面两项特点:响最深的那件事?F143(1)本人亲身经历过、亲?123眼看到过那些真切的具有威胁性的死亡或重大伤害,或者那些跳至*广泛性焦威胁使自己或他人身虑*F.31体受到伤害的事件。如不清楚:那些创伤事件出现时(2)个体有强烈的害怕、?123F144您记得会有什么体验么?(比如无助感、或恐怖。感到紧张、害怕)跳至*广泛性焦下面我要开始从以下几个方面询B.以下面的一种或多种形虑*F.31问这个事件对您产生的影响…式长期的再体验创伤性事件:比如(1)事件的印象、思想或?123F145您有没有出现过那些不愿意想知觉反复和不自主地到的创伤性事件会突然不受控制出现于痛苦回忆之的出现在您的思绪中?中。(2)反复痛苦地梦及创?123F146做没做过(创伤有关)的梦呢?伤性事件。(3)有创伤性事件再次?123F147发觉你好像又重新回到了那个出现似的行动和感受创伤性的环境体验中?(包括感到重新体验该事件、错觉、幻觉、及分离性“闪回”发作,在觉醒或陶醉时发生)(4)遇到象征或类似创?123F148当某个情境会让你联想到创伤伤性事件的某方面内性的事件,你会为此而痛苦么?部或外部提示时引起强烈的精神痛苦。?=资料不足1=无或否2=阈下3=阈上或是41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身体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比(5)遇到象征或类似创?123F149如会突然出现大汗淋漓、呼吸不伤性事件某些方面内规律、心跳不规律的异样感受?部或外部提示时出现生理反应。至少有一项“B”症状编13F150码为“3”跳至*广泛性C.长期回避与创伤事件有焦虑*F.31关的刺激,并且对应做出反应的事普遍麻木(创伤事件前没有这种情况),表现为如下所述的3条(或3条以上)在(创伤性事件)发生以来你有没有过刻意的不去想那些(1)极力回避与创伤事?123发生的事件?也不愿意谈起它?件有关的思想、感受F151或交谈你是否会刻意躲开那些能让你(2)努力回避可引起对?123回忆起那些事情的人或事?创伤事件回忆的活F152动、场所或人。那些发生的事情,你是否感觉(3)不能回忆创伤事件?123会出现部分内容想不起来?的重要方面F153你有没有觉得平日里的一些兴(4)对一些有意义的活?123趣爱好之类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少动明显地缺乏兴趣或F154了?很少参与你有没有觉得和周围人生疏感(5)感到与他人脱离或?123或觉得孤立的体验?疏远F155有没有对周围任何事物都提不(6)情感范围缩小(如不?123起兴趣,感到一切事物都没有感能产生爱的感受)F156受,觉得麻木,也体会不到爱?=?=资料不足1=无或否2=阈下3=阈上或是42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有没有对将来的想法或者规划(7)感到前途是短暂的(如?123F157之类的发生变化?对职业、婚姻、子女、或正常寿命无所期望)上述C标准的7项中有F158多少项圈为“3”如为“0”跳至*广泛性焦虑*F.31;如为“1”或“2”,跳至*急性应激障碍*自(创伤性事件)发生以后D.持续存在警觉性增高的症状(创伤事件前不J.1;如≥3继续存在),如下所述的2提问条(或2条以上)可以说明会不会出现睡眠方面的问题障(1)难以入睡或易醒?123F159碍(具体的表现?)会不会变得容易发脾气?比如(2)易激惹或发怒?123F160一点儿小事就难以控制情绪?有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情况吗?(3)注意力难以集中?123F161有没有常常感到时刻紧张而保(4)过度警觉?123F162持防卫状态?假设突然有声音出现,你会不(5)惊跳反应过强?123F163会感到惊吓或惶恐不安?上述D标准的5项中有F164多少项圈为“3”如为“0”跳至*广泛性焦虑*F.31;如为“1”,跳至*急性应激障碍*J.1;如≥3继续提问=?=资料不足1=无或否2=阈下3=阈上或是43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前面提到的那些问题(援引来自E.症状(标准B、C和D中?123F165创伤后应激障的特征性症状表现)的症状)持续一个月以带来的症状一共存在多久了?上。跳至*急性应激障碍*J.1F.症状引起具有显著临床?123F166意义的痛苦或社交、工作、或其它重要领域功能损害跳至*广泛性焦虑*F.31创伤后应激障碍标准13F167A,B,C,D,E和F编码“3”创伤跳至*广泛后应性焦虑*激障F.31碍?=资料不足1=无或否2=阈下3=阈上或是44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综述综述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治进展1概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定义为,个体在遭受到灾难性或者威胁性的心理创伤后,而发生延迟性以及长期性的精神障碍。创伤性事件是导致此种疾病发生的直接原因,例如灾难、爆炸事故、强奸、目睹别人死亡、受到拷问以及经历战争等。该病症的特性可体现为:持续性回避、警觉性提升、选择性遗忘创伤记忆以及没有信心等。常情况下在遭受到创伤后的几天至几个月内作为高发阶段,并且具有以下特征,即:发病率比较高、病程长以及治疗效果差等。在1980年时,第一个诊断类别就已经出现了,源自于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DSM-Ⅲ)。随着之后的不断发展,关于该症的诊断标准也进行了很多更改,不管是创伤性事件的界定、症状标准,亦或者是亚型划分等,各个版[1]本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在1994年时,出版了DSM-Ⅳ,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创伤性应激源进行界定,即事件自身与事件导致的情绪反应。在2013年时,正式出版了DSM-V,在此版本中主要把“持续的回避”分成了两种类型,即为:“持续回避和创伤事件有关的刺激”以及“与创伤事件相关的意识与情绪的消极变[2]化”,所以,当前该症的核心症状主要体现为四种类型,即:1.重新体验症状群;2.持续性回避症状群;3.认知与情绪消极变化症状群;4.警觉性提升症状群。2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流行病学特征2.1特殊职业军人中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情况早期在对PTSD进行研究时,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大多为退伍军人、俘虏以及[3]幸存者,对于军人来说,因为其职业比较特殊,所以与普通老百姓相比较,参[4]与过战争以及被软禁的军人中,发生PTSD的几率比较高,同时该类群体的颅脑损伤发病率通常均比较高,因为此种即属于一类脑组织受损,外伤作为诱发因子,将会导致很多后遗症出现,例如认知障碍以及身体机能变差等,并且伤残率相对比较高。根据研究显示,军人在参加阿富汗以及伊拉克战争后,退伍之后的颅脑损伤与发生PTSD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并且在世界各国仍旧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由PTSD所产生的社会性问题。1996年时,学者王焕林等主要对我国的21198军人展开了流行学病研究,结果显示,患有PTSD的几率为0.485%。在此过程中,陆军的患病率为0.484%、海军的患病率为45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综述0.58%、空军的患病率为0.84%以及学员的患病率则是0.227%,但是对于特殊兵或者执行任务归来的军人而言,患有PTSD的几率较之于平时的调查结果要显著[5]更高。在1987年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在曾经参与过越南战争的退伍军人中,男性的终生患病率已经达到了31%,女性则为27%,其中男性的时点患病率为[6]15.2%,女性则为8.5%。学者吴兴曲等通过进行研究后,将312位高原汽车兵[7]作为研究对象,发现该症的发病率为8.65%。在烟台市的“11.24”海难救援[8]行动中,一个月后参与军人的发病率已经达到了17.95%。2.2自然灾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相关状况[9]学者Madakasia等主要对受到自然灾害威胁后的PTSD展开了调查,结果显示龙卷风受害者患有该病的概率为59%。在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中,PTSD的患[10][11]病率相对均比较高,根据研究报道可知,例如Armenia地震与Andrew飓风[12]的受灾群体中,该症的患病率已经高达30%,在1999年时,学者伍志刚等经调查后发现,在洞庭湖洪涝灾区成人受灾群体中,该症发病率已经达到了33.[13]89%,在国内的张北地震灾害中,受灾群体3个月后该症的发病率为18.8%,[14]9个月后的发病率则是24.4%。2.3各种事故中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相关状况实际上,由于人为事故所导致的PTSD的发生率也比较高,其中包括交通事[15]故、火灾以及空难等,根据报道内容显示火灾中的幸存者患有PTSD的几率已经达到了100%。在1993年时,学者何鸣等就已经对发生翻车事故后出现PTSD[16][17]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后发现受害者患有该症的几率为41%。Dooley,Gunn在调查发生汽车渡轮沉没情况后,幸存者患有该症的几率为36%,交通事故后[18]的患病率为40%;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发生空难事故后的患病率为50%。徐唯等在研究后发现,人类所生活的环境周围出现严重爆炸事故之后,其周围人群[19]的患病率为78.6%。与此同时,当女性在遭受到强奸事件后,发生PTSD的几率也十分高,我国有关此方面的研究比较少,但是本人在参考了国外的研究结[20]果后发现,被强奸女性的患病率已经超过了47%。2.4儿童群体中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的相关情况迄今为止,关于社区中青少年以及幼儿PTSD发病率以及患病率的研究仍旧没有出现。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灾害创伤性事件后的儿童患有PTSD的几率由[21]0%至100%。英国的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在经历车祸事故后发生PTSD的患病率大约为20%,相对比较高。儿童在高空中摔下来后发生PTSD的发病率为10%46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综述至12%。即使其患病率与发病率并不明确,但是与成年人相同的是,儿童在经[22]历过创伤性事件后,会对其身心健康的发展与茁壮成长产生不利影响。2.5社区人群中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情况在社区群体以及各个群体中PTSD的患病率仍旧需要大家关注,这将会对于[23]我们研究PTSD的病程以及危险因素产生有利影响。根据美国的调查结果可[24]知,在社区群体中,存在创伤性时间的暴露率为36.7%~81.3%,其中男性群体的终生患病率是5.0%,女性群体则是10.4%,在一个社区中,基本上有1/12的人经历过创伤性事件,并因此而使情绪与精神受到了影响。迄今为止,国内有关此方面的报道并不常见。3病因学与相关易感因素3.1创伤性事件创伤性事件是导致此种疾病发生的直接原因,同时也是诊断的必要非充分要求,例如灾难、爆炸事故、强奸、目睹别人死亡、受到拷问以及经历战争等。通常情况下,以上情况均会导致人们出现恐慌、害怕以及无助等消极情绪。[25]经研究后发现,一生中遭受过创伤事件的人大约为70%,发展成PTSD的[26]人大约为1%-12%。3.2易感因素:3.2.1种族[27]学者Norris主要选择1000位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并且调查各种潜在创伤性事件的次数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在不同的群体中,白人的暴露率要高于黑人,男性群体明显高于女性群益,年轻群体的患病率比较高。在黑人群体中,[28]男性的易感性比较高。学者Garrison等在Hugo飓风出现一年之后,选择1264位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且年龄均处于11-17岁之间,经调查后发现,白人女性出现该症的患病率最高(占总比例的6.2%),白人男性排在第二(占总比例的4.7%),黑人男性占比3.8%,女性占比1.5%。3.2.2性别在创伤性事件中,虽然男性的暴露率明显高于女性,然而女性对于该症的患[29]病率则更高,并且是男性群体的两倍。学者汪向东等主要对张北地震灾害中的181位受害者进行调查,在此过程中三个月之内男性受灾群体的患病率为][30]13.5%,女性受灾群体则是24.7%。在此之后,通过对洪灾受害者进行调查[31]后了解到,受到创伤后反应较高的女性与男性的比例为1.78:1.00。调查6047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综述位非性攻击受害者,其中男性共有38名,女性共有22名,调查其在出现创伤性事件后1个星期到3个月的情况,经研究后发现,符合该症诊断标准的男性为50%,女性为71%,在3个月后男性全部恢复,女性仍有21%。然而,徐唯等[32]在对重大爆炸事故进行研究后,则并没有发现受到性别差异的影响。3.2.3年龄我国很多研究结果显示,在相同的创伤事件中,年龄比较高的群体更容易患有该症。在对洪灾区进行调查后发现,不管是成年人亦或者是儿童,均满足这项要求。其中,对7~15岁儿童进行研究后发现,该症的发病率和年龄之间呈[33]正比,7岁儿童群体的发病率是14.1%,15岁儿童群体的发病率是23.5%。在对成年人进行研究时与符合这种情况,年龄高于70岁的群体发病率已经达到[13]了40.3%,而16~20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发病率则是26.7%。但是也有很多人[34]反对这个结论,并提出该症的发病率不受年龄因素的影响。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应激源、被调查者、诊断标准及方法等不同而导致的。3.2.4其他相关因素除此之外,很多变量也会对PTSD的出现产生影响,例如:患有家族病史、[30]孩童时期的创伤记忆、性格内敛、家庭环境较差、身体不好等。通常情况下,对PTSD的发生以及预后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即:创伤事件的类型、性质、严重性、危害性、持续性、对患者的威胁程度、个体性格特征、生长环境、周围环境以及身体状况等。美国主要对密西根州东南部的群体进行了随机调查,并以21~30岁年龄阶段的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症的患病率以及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表明其与种族以及是否已婚没有关系。针对女性而言,其患有该症的危险因素基本上包括以下几项,即:早期亲子分离、神经质、家族性精神障碍(其中可包含焦虑、[35]抑郁症以及反社会倾向等)。学者刘光雄等经研究后发现,当个体的情绪不稳定[36]以及掩饰性较高时,更加容易患有PTSD。4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创伤性事件的关系所谓创伤性事件,表示的是人的生命、精神状态以及身体在受到威胁后,所产生的痛苦经历。针对创伤性事件而言,这是比较常见,国内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的人数就已经达到了2亿人,再加上交通事故、人为伤害以及暴力行为等,构成了十分庞大的受害群体。当人类在遭遇创伤性事件时,将会使其生理、行为以及心理因素发生变化,进而威胁到个体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出现严重的精48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综述神障碍与心理疾病。针对创伤性事件来说,其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即为发生PTSD,在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DSM-Ⅲ,1980年版)中,第一次提出了PTSD的诊断类别,在此之后有关此方面的研究不断增加,并且也进行了很多修改,完善到症状标准以及亚型划分等多个方面,而传统的定义理念已经完全被取代,各个版本的定义也会存在差异。在1994年时,DSM-Ⅳ正式出版,其在界定创伤性应激源时,主要基于两个方面考虑,即事件自身以及产生的情绪状态。结合症状方面来考虑,若想符合诊断要求,则必须要满足以下几点,即:1)将会持续性重现创伤感受;2)持续性回避以及情感反应麻木;3)警觉性比较高,且具有持续性。结合病程方面进行考虑,以上症状的持续时间最少为1个月。从严重性方面来看,主要可以将该症分成三类,即:急性型、慢性型以及迟发型,在此过程中,急性型的病程低于3个月,慢性型高于3个月,迟发型则高于6个月。在我国的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第3版(CCMD-3)中,应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替代CCMD-2-R的延迟性应激障碍,总而言之,针对DSM-Ⅳ的症状标准而言,其时间标准是存在差异的。5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机制由于PTSD为一类精神障碍,具有延迟性与持续性,诱发原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多是比较严重的心理创伤,例如梦魇以及创伤体验等,其有着闯入性特征,将会不断出现在脑海中。再比如说,警觉性提升,注意力不集中等。同时也会出现,持续性回避,回避类似的场景以及人物,很少与人交往,对待他人十分冷漠,严重缺乏兴趣爱好,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该症在出现几天到几个月后,将会对病人的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一般均会在6个月内出现,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甚至会达到几年。其出现机制主[37]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即:1)创伤性事件。根据相关研究显示,该症的发病率与暴露率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并且会产生强度有剂量反应;2)易感因[38]素。①种族。学者选择对1000位成年人作为调查对象,经研究后发现,白人的暴露率更高,并且年轻人的患病率比较高。相关研究人员在出现Hugo飓风之[39]间的1年后,选择1264名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这些群体的年龄均处于11-17岁之间,研究后发现,白人女性的患病率最高,占比为6.2%,排在第二位的是白人男性,占比为4.7%,黑人男性为3.8%,黑人女性为1.5%。②性别。在创49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综述伤性事件中,虽然男性的暴露率明显高于女性,然而女性对于该症的患病率则更[40]高,并且是男性群体的两倍。学者汪向东等主要对张北地震灾害中的181位受害者进行调查,在此过程中三个月之内男性受灾群体的患病率为13.5%,女性受灾群体则是24.7%。③文化程度较低、儿童时期受到伤害、性格内敛等。④生物学以及心理素质。⑤其他。在临床医学中提出,存在创伤暴露史以及家境条件差等也会导致该症发生;3)创伤后因素。①足够的安全感。②是否立即进行干预治疗。③应对方法的实施状况。④家庭以及社会的支持状况。⑤是否脱离创伤情境。6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防治进展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主要应用两种方法对该症进行治疗,即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在前者中选择性5-羟色胺再获取抑制剂(SSRIs)的治疗效果比较显著。在对该症进行治疗时,FDA表示帕罗西汀与舍曲林的质量效果均比较好,并且都是SSRIs类药物。在此期间氟西汀以及文法拉辛等也会使病人的症状得到缓解。在对该症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心理治疗的效果十分明显。针对延长暴露疗法(PE)而言,其作为一类认知行为疗法(CBT),能够对创伤群体表示更多的关心,进而使其恐惧感消除。与此同时,认知加工疗法(CPT)也是一类CBT,让创伤群体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进而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若病人是儿童,则需要在病情较轻时为其提供心理治疗,当处于中度以上时则需采取药物与心理治疗;若病人是青少年与成年人,在病情较轻时就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对于慢性病人则需要进行药物与心理治疗,病情中度以上则需要进行药物及心理治疗;若病人是老年群体,在其病情较轻时就应该进行药物与心理治疗,并且中度以上则需要进行药物与心理治疗。临床研究表明,当急性应激障碍(ASD)转变为PTSD预防时,应对病人进行适当的认知治疗,并采取焦虑管理技术手段,为病人提供团体危机干预,针对慢性病人来说,在预防时就应该使用抗抑郁剂。然而,临床研究显示,在此期间也适当为病人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其在面对事件时可以做出政策的反映,积极表达自身的看法,释放不良情绪,恢复情感认知,与此同时,也应进行适当的暴露治疗与认知治疗等。因为颅脑损伤后该症的发生率相对比较高,并且随着该症的出现,也会对颅脑损伤的预后效果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正确诊治PTSD尤为关键,并且有着50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综述一定的临床价值。然而,结合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有关此方面的研究仍旧比较少,所以在进行治疗时必须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慎重考虑,并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针对颅脑损伤病人而言,若其存在认知功能后遗症,在进行治疗时必须要考虑各种治疗方式对其所产生的影响。在采用改进后的PE治疗方法后,可以使病人的PTSD症状得到有效改善,除此之外也能够使病人的抑郁症状得到缓解,并且也可以缓解脑震荡后遗症。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能够导致病人的平衡障碍愈发严重,并且阿莫沙平等药物也会增加病人的病情,具有很多风险性。所以,在进行药物治疗前必须进行合理考虑,分析将会面临的风险因素,并且把起始剂量设置为小剂量,进行滴定时缓慢操作,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进而防止其病情恶化,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7小结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精神障碍,有很多病人已经[22]逐渐转变为慢性化病程。在最近几年以来,随着临床的不断发展,对于PTSD的认知程度也随之提高了,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对PTSD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预防现状进行了阐述。在之前的二十几年中,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并且在长时间的数据积累后,其定义与诊断标准也随之而呈现出了相应的变化,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仍旧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当前国内对于PTSD已经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本研究主要阐述了关于PTSD的流行病学特征已经存在的危[41]险因素。在我们国家各种自然灾害与人为事故所导致的后果十分严重,而PTSD即为其中的一项危险因素,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影响,对此我们必须要对此更加关注,并进行深入的探究,这对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51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综述综述参考文献[1]2001,32(1):71-74.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Diagnosticandstatisticmanualofmentaldisorders,4thedition(DSM-Ⅳ).WashingtonDC: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1994.424-429.[2]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5thEdition(DSM-5}).Arlington,VA:AmericanPsychiatricPublishing,2013:271-280[3]汪璐璐,刘安诺,李惠萍等.创伤后成长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相关性的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30(1):23-28.[4]CookJM,DinnenS,SimiolaV,etal.VAResidentialProviderPerceptionsofDissuadingFactorstotheUseofTwoEvidence-BasedPTSDTreatments[J].ProfPsycholResPr,2014,45(2):136-142.[5]王焕林,崔庶,陈继军,等.中国军人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2):69~72[6]DavidsonJRT.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andacutestressdisorder.In:KaplanHI,SadockBJ.ComprehensiveTextbookofPsychiatry/VI.Williams&Wilkins,Baltimore,1995.1227-1236.[7]吴兴曲,王倩云,杨来启,等1312名高原汽车兵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调查.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2,20(6):431~433[8]惠武利,徐德忠,施旺红,等.烟台"11.24"海难救援军人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4):28[9]MadakasiraS,O.BrienKF.Acute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invictimsofanaturaldisaster.JNervMentDis,1987,175B286-290.[10]吴鑫,陈龙,戴文杰等.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阳性者的人格特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预后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7,31(4):268-273.[11]GoenjianAK,NajarianLM,PynoosRS,etal.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inelderlyandyoungeradultsafterthe1988earthquakeinArmenia.AmJPsychiatry,1994,151B895-901.[12]DavidD,MellmanTA,MendozaLM,etal.PsychiatricmorbidityfollowingHurricaneAndrew.JTraumaStress,1996,9B607-612.[13]伍志刚,刘爱忠,谭红专,等.洪灾区成人PTSD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2):173~17552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综述[14]WangXD,GaoL,NaotakaShinfuku,etal.Longitudinalstudyofearthquake-relatedPTSDinarandomlyselectedcommunitysampleinnorthChina.AmJPsychiatry,2000,157B1260-1266.[15]TurnerSW,ThompsonJ,RosserRM.TheKingscrossfire:psychologicalreactions.JTraumaStress,1995,8B419-427.[16]何鸣,吴仁刚,杨德森,等.翻车事故幸存者中精神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4):148~151[17]DooleyE,GunnJ.Thepsychologicaleffectsofdisasteratsea.BrJPsychiatry,1995,167B233-237.[18]申远.澳大利亚成人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指南[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8,35(03):146.[19]徐唯,宋瑛,梁爱民,等.特大爆炸事故幸存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初步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9):603~606[20]FoaFB.StreetGP.Womenandtraumaticevents.JournalofClinicalPsychiatry,2001,62(suppl17):29~34[21]CapehartB,BassD.Review:Managing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incombatveteranswithcomorbidtraumaticbraininjury[J].JRehabilResDev,2012,49(5):789-812.[22]YuleW.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inthegeneralpopulationandinchildren.JClinPsychiatry,2001,62(suppl17)B23-28.[23]邓明昱.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研究新进展(DSM-5新标准)[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5):641-650.[24]KesslerRC,SonnegaA,BrometE,etal.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inthenationalcomorbiditysurvey.ArchGenPsychiatry,1995,52B1048-1060.[25]刘瑛,陈宝坤,俞平,关玮楼,苗丹民,武圣君.创伤后应激障碍评估量表综述[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42(1):114-118.[26]陈俊,林少惠.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预测因素[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4-69.[27]NorrisFH.Epidemiologyoftrauma:frequencyandimpactofdifferentpotentiallytraumaticeventsondifferentdemographicgroups.JConsultClinPsychol,1992,60B409-418.53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综述[28]GarrisonCZ,BryantES,AddyCL,etal.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inadolescentsafterHurricaneAndrew.JAmAcadChildAdolescPsychiatry,1995,34B1193-1201.[29]FoaEB,StreetGP.Womenandtraumaticevents.JClinPsychiatry,2001,62(suppl17)B29-34.[30]汪向东,张华彪,新福尚隆,等.地震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B28-30.[31]高岚,罗颖,汪向东,等.对受洪灾难群体创伤后应激反应的调查.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33(2):107~110.[32]王庆松,嘉莉,张建华,等.创伤后应激障碍早期边缘系应变效应研究.解放军医学杂志,1998,23(1):26~28.[33]刘爱忠,谭红专,周价,等.洪灾区儿童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公共卫生,2003,19(4):447~449.[34]徐唯,宋瑛,梁爱民,等.特大爆炸事故幸存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初步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9):603~606.[35]BreslauN,DavisGC,AndreskiP,etal.Traumaticeventsand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inanurbanpopulationofyoungadults.ArchGenPsychiatry,1991,48B216-222.[36]刘光雄,杨来启,许向东,等.车祸应激患者血清NO、SOD测定及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2002.[37]WolfGK,StromTQ,KehleSM,etal.ApreliminaryexaminationofprolongedexposuretherapywithIraqandAfghanistanveteranswithadiagnosisof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andmildtomoderatetraumaticbraininjury[J].JHeadTraumaRehabil,2012,27(1):26-32[38]RaskindMA,PetersonK,WilliamsT,etal.AtrialofprazosinforcombattraumaPTSDwithnightmaresinactive-dutysoldiersreturnedfromIraqandAfghanistan[J].AmJPsychiatry,2013,170(9):1003-1010.[39]DavisJJ,WalterKH,ChardKM,etal.Treatmentadherenceincognitiveprocessingtherapyforcombat-relatedPTSDwithhistoryofmildTBI[J].RehabilPsychol,2013,58(1):36.[40]O'NeilME,CarlsonKF,StorzbachD,etal.Factorsassociatedwithmildtraumaticbraininjuryinveteransandmilitarypersonnel:asystematicreview[J].JIntNeuropsycholSoc,2014,20(3):249-261.54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综述[41]王玉龙.谢伟等.PTSD在中国的研究进展[J].应用心理学.2005.11(2):176-180.55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致谢艰辛而又难忘的硕士研究生生涯即将落下帷幕,回想这几年来的点点滴滴,感慨万千,伴随着毕业论文的完成,以及最后研究生答辩的到来,我心中充满无限的感慨,这是一段珍贵的人生经历,必将会带领我走向人生的又一个高度。在此,我由衷的感谢长期以来给予我各种帮助和支持的老师、家人、同事们,请接收我最诚挚的谢意!首先,最应该感谢我的导师马骏教授,他在自己繁忙的工作之余,还时刻关心我的学业,马骏教授一直用他专业的素养和耐心的态度对我在专业学习上悉心指导,不厌其烦的指导我如何用统计学思维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他教会了我怎样去设计一项科学研究,怎样去撰写毕业论文中具体课题的实施方案,这些都给了我莫大的帮助,让我有信心能够坚持在职研究生的学业;同时马骏教授一直对我不断的进行鼓励,教会我学会学业和工作两不误,二者应该相辅相成,让我受益匪浅,正是由于我的导师马骏教授不断的督导和鼓励,我才能够完成我的研究生课题。其次还要感激我的好朋友及同事杨彩霞、随广红在我研究生求学道路上的支持,她们利用自己的研究生毕业经历向我介绍了在求学各个阶段的注意事项,时刻提醒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忘完成自己的学业,并且她们还对我的论文研究和撰写过程中提供了专业的帮助;同时还要感谢天津市安定医院的徐广明副院长,尹慧芳医生对本课题的大力支持,他们无偿的提供了我院在2011年-2012年开展的天津市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数据,同时对具体数据及调查方式等具体工作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讲解,在研究生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对于数据的反复确认与核实不厌其烦的配合我,支持我,让我能够最终完成论文报告。这次研究生学习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我再次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魅力,我之所以能够顺利的完成课题报告,和我身边团队的配合与支持密不可分,我们通过科学严谨的课题研究,得出专业客观的数据,这些能够为我市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依据,我们为能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感到欣慰,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们还将继续秉承科学的素养,进行更大规模的科学研究,推动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最后,再次发自肺腑的感谢我的导师和各位同事!56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个人简历个人简历姓名:陈征性别:男出生年月:1980年8月籍贯:河北省霸州市主要学习和工作经历:1999年9月-2004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2004年7月-2008年3月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康复科,住院医师2008年3月-2008年7月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社区预防科,住院医师2008年7月-2009年7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共卫生事业管理部,项目管理2009年7月-2013年7月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社区预防科,主治医师2011年9月-至今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攻读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硕士研究生学位2013年7月-至今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医院办公室,院办主任2016年7月-至今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门诊,副主任医师5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