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版20考语文复习方案满分训练15议论文阅读试题

北京专版20考语文复习方案满分训练15议论文阅读试题

ID:75890187

大小:671.22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3-12-14

上传者:ㅤ
北京专版20考语文复习方案满分训练15议论文阅读试题_第1页
北京专版20考语文复习方案满分训练15议论文阅读试题_第2页
北京专版20考语文复习方案满分训练15议论文阅读试题_第3页
北京专版20考语文复习方案满分训练15议论文阅读试题_第4页
北京专版20考语文复习方案满分训练15议论文阅读试题_第5页
北京专版20考语文复习方案满分训练15议论文阅读试题_第6页
北京专版20考语文复习方案满分训练15议论文阅读试题_第7页
北京专版20考语文复习方案满分训练15议论文阅读试题_第8页
北京专版20考语文复习方案满分训练15议论文阅读试题_第9页
北京专版20考语文复习方案满分训练15议论文阅读试题_第10页
资源描述:

《北京专版20考语文复习方案满分训练15议论文阅读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满分训练(十五) 议论文阅读道德修养类一、[2019·朝阳区一模]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共7分)  ①什么是美好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个体那里,人们会有不同的回答。对于一个个体和一个家庭来说,在金碧辉煌的厅堂里的一餐盛宴,小憩之后小啜一口咖啡,远眺前方的青山绿水,品味带着芳草醇香的空气……这样的幸福或许是美好生活的标志。不过,若是放眼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范围里,这样的幸福观就显得有些狭隘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思索美好生活的含义。②当谈到什么是美好生活时,我们首先想到的问题就是物质生活上的富足。在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就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唯有实现了物质上的富足,满足物质层面的生存需要,美好生活才具有可能性。这意味着,尽管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美好生活等同于物质生活的富足,但是,倘若没有物质上的基本满足,美好生活便无从谈起。③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我们有必要重视一下我们生活幸福的外部条件——物质财富,但是千万不要对其付出过多的爱,因为你是财富的主人,不是财富的奴隶。”无论是古罗马的哲人,还是中国先秦的圣贤,他们都不会将物质上的满足视为幸福。相对于身体上的满足,相对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古代的先贤们更看重精神上的伟大和恬静。因此,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成为中国士大夫们对生活方式的推崇,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已经成为中国文人坚守精神追求的一个榜样。 ④然而,真正的美好生活既不能停留在最基础的身体和物欲的满足上,也不只是像颜回、苏轼一样仅拥有精神的追求,更应该是超越某个人或小群体,以兼济天下的胸怀,创造一个更公平、更和谐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绝不停留在堆金积玉的物质条件之上,也不仅仅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而是彼此之间平等和谐,达到普遍的正义。这才是美好生活的最佳方式。在这样的共同体中,我们才能理解范文正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尽管这个目标仍然十分遥远,但这确实是值得追求的美好生活。1.上面的文字告诉我们,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美好生活就是                  。(2分) 2.根据上下文的论证过程,在第③段的横线处填写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2分)[甲]没有物质上的富足,不足以实现真正的美好生活。[乙]只有拥有物质上的富足,才能实现真正的美好生活。[丙]仅仅有物质上的富足,不足以实现真正的美好生活。17 3.结合你阅读过的名著中的相关内容,说说你对“美好生活”的理解。(3分)二、[2019·通州区一模]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共6分)  ①人类思想史自古就在追问“什么是好生活”“人应成为怎样的人”。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要回答这两个问题。②细读身边好人事迹,琐碎而平凡。但却因为其中蕴含着人性良知最美最深刻的“好人精神”而让人感动。毛泽东同志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中国好人的善行义举塑造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形象,并向社会发挥、传递着道德正能量。③古人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彰,国乃灭亡”。每个人都有他的道德影响力。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们在行为判断和选择时,会自觉不自觉地参照他者行为。事实上除了国家社会主流价值观影响外,我们都或多或少地参照他人行为在生活,人们的价值观不同程度地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被改变或被塑造。④我们看到,历年评出的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和身边好人,已用各种形式培育生长了诸多“好人”团队和平台,如“好人联合会”“美德联盟”“爱心团队”“爱心网站”等。他们带动身边更多的人一起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国家社会奉献,发挥了他们的道德影响力,引发了更大的社会道德力量。⑤好人做好事不是为了扬名,但一个有道德的社会应让好人好事尽人皆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新时代社会风气需要大力弘扬好人精神,营造扬善抑恶的好人文化。倘若力行道德的人得不到肯定,无德之人不受贬斥责罚。德行成为有德之人的重负,缺德成为无德之人的通行证,有德者默默奉献,无德者坐享他人奉献,这个社会就会陷入善恶不公的恶性循环,社会风气败坏,人性品质堕落。因此,树立好人榜样的同时,也要完善社会道德奉献与回报机制,让尊崇模范、礼遇模范、好人好报成为常态社会风尚,这同样也是培育全社会公民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要    。这样我们的国家、民族、社会和人民,就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1.阅读全文,结合内容,将第⑥段横线处补充完整。(1分)17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甲]第①段,作者借“什么是好生活”“人应成为怎样的人”的追问引出本篇文章的论题。[乙]第③段,作者阐述了好人好事的榜样力量以及在社会上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丙]第⑤段,作者提出了完善社会道德奉献与回报机制是为了惩罚无德之人。3.下面是《论语》中的两则语录,哪一则有助于你理解上面的文字?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②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2019·海淀期末]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共7分)  ①生活中,有人习惯高谈阔论,有人喜欢低声细语,有人善于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交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是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善用语言,才能使语言充满力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使语言充满力量呢?  ②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物。有物者,就是要有内容。我们说话、交流,本质上是一个信息互通的过程,说话人总要传递信息,听话人总要获取信息。说话人观点清楚,内容详实、准确,听话人才能获取想要的信息,这样的表达才有意义。说话空洞无物,往往使人厌倦;言语充实有物,常常让人如沐春风。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理。有理,就是要有道理。说话有凭有据,逻辑清楚,才能以理服人。春秋时,秦晋攻打郑国,郑国老臣烛之武被派去说服秦伯,他从地理位置、历史渊源、现实形势等方面分析了“存郑”“亡郑”对于秦国现实的利弊,凭借语言的力量说退了秦师。    。   ④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情。话语真情充沛,往往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在抵御外侮的年代里,“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激发了全民族的抗日救亡热情,召唤无数志士奔赴沙场,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和平建设时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饱含爱国深情,吸引了众多青年学子援三线、奔边疆,为祖国的腾飞贡献了青春与力量。这些口号倾注了真情,才有了动人心弦的力量,不仅给当时人们以动力,还足以抵御时光的磨砺而历久弥新。  ⑤17 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赵国上卿蔺相如,面对老将廉颇的刁难百般退让,他曾说:“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国家”“后私仇”不仅体现着蔺相如的宽宏之量,更表达了他拳拳的爱国之心,成就了将相和谐、共保家国的美谈。“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仁人志士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彰显的是他们的信仰与情怀。习近平主席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的问题时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坚定的话语充分展现出政治家爱国为民的忘我情怀。  ⑥反之,不善用语言,容易词不达意,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特别是在今天的网络时代,不慎重,不推敲,信口开河,一句不当的言论往往会引起轩然大波,于己无利,于人有害。  ⑦当然,我们强调善用语言,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语言的艺术,有助于更好地传递信息、沟通情感、交流意见,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1.文章是如何围绕“善用语言”展开论述的?(3分)2.请在第③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建立起本段观点和材料的关系。(2分)3.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要让语言有力量,除了文中提到的观点外,还应注意什么?请说明理由。(2分)读书学习类四、[2019·门头沟区二模]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共7分)  ①今年4月23日是第24个“世界读书日”,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读什么书?  ②17 中国人每年平均到底读多少本书?乐观的说法是,纸质书加上电子书,差不多将近8本。从数量上看,和前些年相比,进步不小了。说到阅读,阅读量多少只是一个方面,读什么才是关键。据统计,娱乐化的幽默搞笑、恐怖魔幻、探秘考古、悬疑八卦等,通常都是最受欢迎的大众读物。就是大学生,除了本专业的必读和选读,系统地读过中外经典的似乎也不多。“高校图书馆借阅排行榜”时不时成为媒体话题,“死活读不下去的图书排行榜”上,经典名著往往高居榜首。“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玩笑似乎成了现实的写照。  ③所谓趣味无争辩,读书也是非常个人的事。从个人的角度说,读不读、读什么、怎么读,都是自己的权利,旁人是不容置喙的。但从社会着眼,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倡导多读书,读好书,总归是善莫大焉。  ④什么是好书,能称为经典的肯定是好书。一本书能称为经典,是要历经时间、历史的检验和一代代读者千挑万选的。阿根廷小说家博尔赫斯说:“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经典于我们特别重要,经典是一代代人青春的养料,因为其中承载的是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全部天才创造,这种创造,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不去阅读,你就永远不会知道人类的心智可以达到何等辉煌的程度。经典总是对人的处境有着真切的关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有着深刻的体察,对社会万象、人生百味、人性之美丑善恶怀着感同身受的体谅与同情。阅读经典,可以提升我们追求尊严、自由与终极价值的能力;可以提升我们更好地认知自然、社会与自我的能力;可以提升我们感知人性,抵抗丑和创造美的能力。  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而灵魂的铸造,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是重要支撑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青少年时期学到的东西对一生都影响很大。对年轻人而言,最好的老师就是阅读,读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看经典。”全民阅读,回到经典。特别是趁年轻的时候多读经典,回到阅读之源,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方可能长期保持思想活力,在阅读中成长,在成长中创造。1.上面的文章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                   。(限15个字以内)(2分) 2.阅读文章②—⑤段,补充横线内容。文章第②段主要论述了         ,第③段从社会角度强调要多读书和读好书,第④段阐释了经典的特点和阅读经典的重要性,第⑤段发出号召:               。 3.关于“经典”,在文章中马克·吐温、博尔赫斯和莫言都有自己的认识,你同意谁的观点?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明理由(3分)。五、[2019·大兴区一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7分)古典诗词重拾文化自信阮 直①上海复旦大学附中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冠军。“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姝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17 ②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央视记者在采访时,一位观众的回答很精彩:“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③65岁农民王海军,一边摆着修车摊,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如果有人帮他改一个字,又改得好,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可能有诗心相伴,都可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心灵”。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准确表达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④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斗志松懈、低头认输,但文化经典却能让我们心生敬畏、俯首称臣。对文化的敬畏是因为我们内心永远矗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貌是民族精神的典范。⑤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而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中国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⑥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流传千古的诗词佳句中得到心灵的滋养。⑦重温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⑨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古典诗词能唤起国人对优秀传统的回望,古典诗词更能坚定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1.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甲]本文作者借“古典诗词能帮助国人重拾文化自信”这一观点,呼吁社会要延续诗词的创作之风。[乙]为了论证观点,作者从诗性心灵和诗意的审美两个角度论证古典诗词对个人成长、民族发展的意义。[丙]第⑧段引述康震教授的话,强调了古典诗词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2.下面材料放在文中③④哪一段中更恰当?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孙晓婧在节目中说,她当初选择空间环境专业,是因为小时候爸爸带她看星星看月亮时,吟诵了“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这激发了她探索宇宙的好奇心。17 3.有人认为“当今社会读古典诗词没有什么价值,甚至是无用的”,请结合本文内容和生活实际,驳斥这一观点。(2分)4.为传承中华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我区第三届中学生诗词大会即将举办,请你为这届诗词大会设计一条宣传语。(1分)社会评论类六、[2019·顺义区一模]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共7分)  ①飞机上,有乘客把脚放在小桌板上,被乘务员劝阻后却指责机舱管理不够人性化;女子骑电动车闯红灯与正常行驶的出租车发生剐蹭,未受伤的情况下竟索要高额赔偿;小区门口,未拴牵引绳的宠物狗吓到孩子,妈妈赶狗保护孩子,反遭狗主人拳打脚踢……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引人深思:为什么规则会被无视?②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法治建设逐渐完善、规则体系日趋成熟,如何培育出与之相匹配的规则意识,并让它扎根在每个人的心中,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③漠视规则,常常会引发矛盾、带来风险,甚至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有的人在公共场所高声喧哗,是没意识到“自己声音大会影响他人”,稍加提醒还能改正;但也有人属于“明知故犯”,规则于自己有利就遵守,规则妨碍了自己就破坏;更有甚者,认为守规则是笨拙、迂腐、怯懦,绕过规则得了便宜,才显得聪明、灵活、有本事。凡此种种,不仅容易引发矛盾、扰乱秩序,还会“摊薄”社会信任,带偏社会风气。“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尽人皆知的俗语,今天依然发人深省。④17 只有培育人们的规则意识,才能推动我们的社会有序、文明的发展。在现代社会的文明肌体中,规则就是筋和骨。有了明确的规则,才能框定人们的行动边界。在传统熟人社会,人的流动性不强,熟人之间的评价,构成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标准。在现代社会,人的流动性强,“住了3年没跟邻居说过一句话”也不鲜见。这样的“陌生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需要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彼此关系,定义“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楼道里“不准倒垃圾”的告示,到国家的成文法律,只有规则才能成为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润滑剂”。⑤不遵守规则就要付出“代价”,是督促人们遵守规则的重要动力。绝大多数人对法律令行禁止是因为知道违反法律的严重后果。但法律只是规则的一种。为什么有行人看到红灯亮起,仍不假思索地闯过去?为什么有人无视禁止吸烟的标识,转过头去就点上一支?为什么有人敢于“碰瓷”,信奉“越胡闹越有利”的歪理?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违反规则的“代价”不高,有时候还能占“便宜”。这样的苗头不刹住,也会影响全社会对规则的敬畏。⑥不守规则的代价需要提高,守规则的意识则需要深入人心。不久前,一位警察在给违规车辆开罚单时,发现6岁的孩子正在“教育”违规的父亲:“我爸该罚,让他停在停车库他不听,到处乱停车,就要处罚他。”幼小的孩子不一定懂得违规的“代价”,但却从心底里认同“守规则才是对的”。为刚性的规则体系构建良好的文化环境,通过教育的方式在每个人心中播下规则的种子,才能让自觉遵守规则融入血液,凝聚起全社会的文明共识。⑦无论社会怎样进步、时代如何发展,规则都是“基础设施”。用实际行动培育我们的规则意识,就是在点亮你我生活、创造美好未来。(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请结合上面文字阐述的主要道理,给这段文字拟一个标题。(2分)2.阅读文章,说说如何才能培育人们的规则意识。(2分)3.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为第③段补充一个合适的事实论据。(不超过60字)(3分)材料2018年10月28日,重庆市万州区一公交车在万州长江二桥桥面与小轿车发生碰撞后,坠入江中。11月1日,已找到13名遇难者遗体,身份已全部确认,仍有2人失联。17 11月2日,公交车坠江原因公布,据车内黑匣子监控视频显示,系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致车辆失控。乘客刘某在乘坐22路公交车时,发现车辆已过自己的目的地站,要求下车,但该处无公交车站,驾驶员冉某未停车。刘某从座位起身指责冉某,冉某多次转头与刘某解释、争吵,双方争执逐步升级,并相互有攻击性语言。接着刘某多次持手机击打冉某头部,冉某右手放开方向盘还击,导致车辆失控向左偏离越过中心实线,与对向正常行驶的红色小轿车相撞后,冲上路沿、撞断护栏坠入江中。17 七、[2019·门头沟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共7分)中国崛起离不开文化支撑  ①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有了巨大发展,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有了坚实基础。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平台上,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成为一个全球性大国。在这里,文化已经成为发展的关键。  ②纵观历史,有三个方面的文化能量将成为宝贵的精神和思想的资源:一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中具有完整连续性的伟大文明,虽然经过无数危机和困难,但从来没有中断过。二是近代以来中国追求富强的努力和新中国发展奋斗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三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创造了快速发展的新的大平台,这些大平台是中国提升软实力的基础。在这个大平台上,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力争上游、创造未来的决心和勇气也是我们重要的精神财富。  ③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发展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就不可能持续,也不可能完整。这需要深刻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关注影响文化的多方面因素。  ④首先,对于文化发展的总体认识应该更加全面。文化的繁荣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让世界了解中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全球发展的中国方案,都需要文化力量。文化自信正是社会进步的不竭的精神源泉。发挥文化力量,对外创造一个魅力中国,对内创造一个和谐中国,这正是“中国梦”新的展开。  ⑤其次,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以满足社会和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要创造富于生机、充满活力、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进行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的创造。唯其如此,人们对于社会的认同才会更加充分,也更容易达成社会共识。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日益壮大,他们用于电影、演出、网络等文化消费方面的支出日趋提高。如何提供更多能够满足这一群体文化需求的产品,将是繁荣文化市场的关键。  ⑥再次,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转型,如何突破瓶颈,获得新的发展动力?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在文化领域有新的突破。互联网时代,新的产业和社会变化层出不穷,文化与科技融合日益深入,诸如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将大大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些都与文化发展紧密相连。同时,文化的真正影响力来自文化市场的活跃,这就要求未来在文化创意方面要有新进展。  ⑦第四,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看到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意义,也需要文化领域的新发展。通过跨文化交流和沟通,通过“和而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对话,通过经典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持续传播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  ⑧中国的崛起离不开文化支撑。我们要善于向经典学习、向传统学习、向一切先进文化学习,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1.这篇文章阐述的观点是              。(2分)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甲]第①段主要论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巨大发展。17 [乙]第②段阐释的是:有三个方面的文化能量将成为宝贵的精神和思想的资源。[丙]第③段统领第④⑤⑥⑦段,强调要关注影响文化的多方面因素。3.下面三项认识,哪一项有助于你理解本文内容?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A.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B.历史是知识分子文化活动的结果。C.中国文化应该有一种自信和从容,没有必要去声嘶力竭地辩解。八、[2019·延庆区一模]阅读《奋斗》,完成问题。(共7分)奋 斗①奋斗,是解码中国奇迹的钥匙,也是通往伟大梦想的阶梯。奋斗的征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而今,备受瞩目的全国两会圆满落下帷幕,从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到春意融融的神州大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承诺将化为行动的号角,擂响新时代新征程的奋进鼓点,让改革的强音更加激荡振奋,让奋斗的动力更加激情澎湃。②国家奋进的“大图景”,开辟出中国发展的康庄大道。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2019年的全国两会,承载着人民期望,凝聚着发展的力量。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6%,我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90万亿元,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成绩单”为我国过去一年的发展作出了坚实有力的注解。不仅如此,报告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奋进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6.5%,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000万以上……这一串串充满信心的数字告诉我们,虽然面临世界日益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但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拥有足够的韧性、巨大的潜力和不断迸发的创新活力。此时,国家奋进的“大图景”在徐徐展开,正需要我们把信心化作动力,把力量化作行动,去奋力开辟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③17 民族奋起的“大梦想”,凝聚出中国精神的磅礴力量。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军的集结号,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让这一梦想正照进现实: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港珠澳大桥让天堑变通途,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已实现了由追跑转向并跑和领跑……一次次的历史瞬间,烙印着中华儿女奋斗的足迹。在2019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令人期待: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我们更须交出干事创业的答卷,托举起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向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迈出新的步伐。④人民奋斗的“小目标”,传递出中国信心的强劲脉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成就伟业要靠亿万人民的共同奋斗。而人民奋斗的每一个“小目标”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与国家奋进的“大图景”、民族奋起的“大梦想”交相辉映。大学毕业生鲁曼返乡创业,带动陈甲村这个“乡旮旯”发生巨变,每户年均收入增长8000元;江苏张家港曾经最小、最穷的永联村,在村支书吴惠芳的带领下,如今已是全国明星村、富裕村,人均年收入达45800元……奋斗是艰辛的,也是幸福的,这是千万奋斗者的共同心声。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后,正是无数个鲁曼、吴惠芳们攻坚克难的奋斗故事。这个春天,全国两会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路线图”,传递出中国信心的强劲脉动,让“奋斗”这一时代底色越来越亮,映照出广大人民群众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勤劳耕耘的美丽身姿。⑤一年之计在于春,击鼓催征再出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梦想就在眼前,这个时候正需要迈出一往无前的奋斗脚步。在新时代,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踏着春天的脚步,坚定必胜的信心、凝聚实干的力量,让“中国号”巨轮继续乘风破浪,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1.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表达的观点(20字以内)。(2分)2.请你谈谈第②段运用一系列的数据材料有什么作用。(2分)3.文章第④段和第②段能否交换位置?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判断并说明理由。(3分)17 【参考答案】一、1.超越某个人或小群体,以兼济天下的胸怀,创造一个更公平、更和谐的共同体[解析]该题考查筛选文章的重要信息。根据第④段首句“真正的美好生活既不能停留在最基础的身体和物欲的满足上,也不只是像颜回、苏轼一样仅拥有精神的追求,更应该是超越某个人或小群体,以兼济天下的胸怀,创造一个更公平、更和谐的共同体”提取作答即可。2.[丙] [解析]该题考查理解文章的重点内容。解答此题要看上下文的衔接,根据上文第②段“当谈到什么是美好生活时,我们首先想到的问题就是物质生活上的富足。”可知谈的是物质生活,第③段是精神方面的,此句应是承上启下的句子,故选[丙]合适。3.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回忆起儿时种种:鲜美可口的蔬果、亲密无间的伙伴、淳朴善良的阿长、妙趣横生的游戏……这种充满温情与童趣的自由生活,就是我所理解的美好生活。[解析]该题考查阅读延伸与理解探究能力。能结合名著中的相关内容,写出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即可。如:在《童年》中,高尔基的童年是悲惨的,三岁时父亲病死了,母亲改嫁了,一直住在外祖父家中,可是外祖父脾气很暴躁,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他喜欢在雪地上观察小鸟,喜欢在花园里营造自己的一角;他常常在夏夜的星空下沉思和阅读《安徒生童话》,并由此不时获得惊喜和感悟。这便是高尔基苦难童年里的美好记忆,美好生活吧!二、1.示例:大力弘扬好人精神、营造好人文化[解析]本题考查归纳中心论点。本文首先由“什么是好生活”“人应成为怎样的人”这两个问题引发读者思考,进而展开论证,先从“好人事迹,琐碎而平凡,却塑造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形象,并向社会发挥、传递着道德正能量”的巨大意义,再从“每个人都有他的道德影响力”论述了大力弘扬好人精神、营造好人文化的可行性,接着论证了如何大力弘扬好人精神、营造好人文化。故本文中心论点可概括为“大力弘扬好人精神、营造好人文化”。2.[丙] [解析]本题考查文意的把握。作者在第⑤段主要论述了如何“大力弘扬好人精神、营造好人文化”。[丙]中“第⑤段,作者提出了完善社会道德奉献与回报机制是为了惩罚无德之人”的表述与原文不符。3.示例一:我认为第①则有助于我理解上面的文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这一句话对于我深入理解“要弘扬好人精神,营造好人文化”的观点有帮助。社会上的好人符合孔子所说的君子的品德标准。君子的道德品行有利于社会的精神进步,是要提倡和弘扬的。小人在意的是一己私利,会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是我们要摒弃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民族才有未来和希望,所以我认为第①则更有助于理解文章。示例二:我认为第②17 则有助于我理解上面的文字,“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看到品质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看到品质不好的人要从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这一观点对于深入理解“要弘扬好人精神,营造好人文化”的观点有帮助。弘扬好人精神,让全社会都向好人学习,久而久之便能营造全民好人文化,推进社会精神进步。所以我认为第②则更有助于理解文章。[解析]本题考查给文本提供道理论据并说明理由。首先明确本文阐述的观点是“大力弘扬好人精神、营造好人文化”,其次要明白两则语录的意思,看两则语录与文本阐述的观点是否一致。三、1.示例:文章首先由生活中人们使用语言的习惯,引出“善用语言,才能使语言充满力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中心论点;接着从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德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然后从反面论述不善用语言的危害;最后阐述了善用语言的重要意义。[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结合文本内容,按照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按照文段内容的先后顺序表述即可。2.示例:烛之武正是善用语言的逻辑,言之成理,才使语言拥有了化解国家危机的力量。[解析]本题考查补写文句。第③段首先提出了“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理”的分论点,之后列举了烛之武善用语言退秦师的事例来支撑这一分论点,按照议论文一般的行文思路,列举事实论据之后,必须对所列事实论据作针对论点的分析。从这个角度来拟写恰当的句子即可。3.示例:言之有趣。言语有趣味,有幽默感,往往让人乐于接受,语言才会更有力量。[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拓展。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关于“语言有力量”的事例来作答即可。注意不要与文本内容重复。四、1.年轻人要多读经典(我们要趁年轻多读经典)(趁年轻多读经典)[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议论文的论点。“文章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其实就是考查寻找或提炼论点。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最后一段,结合最后一句“特别是趁年轻的时候多读经典,回到阅读之源,得到智慧启发……”概括得出。2.第②段:中国人读书的现状(读书应该读经典,但读经典的人很少) 第⑤段:全民阅读,要回归经典,特别是年轻人要多读经典[解析]本题以理清论证思路的方式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②段以设问的方式从阅读方式、数量、内容等方面介绍了中国人读书的现状。第⑤段通过莫言的话总结出青年时期阅读经典的重要性,并发出青年人应该多读经典的号召。3.解答提示:解释观点,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论述。17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探究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能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同意哪一个观点都可以。如,同意马克·吐温,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上犯糊涂,会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背后,经典体现的是真正的深刻和独特的禀赋。五、1.[甲]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能力。作答时要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甲]有误,本文作者借“古典诗词能帮助国人重拾文化自信”这一观点,意在“唤起国人对优秀传统的回望,古典诗词更能坚定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并非“要延续诗词的创作之风”。2.示例:放在文中第③段更恰当。因为这一段主要写个人成长的历程中都有诗心相伴且会对生命个体产生深远影响。材料中孙晓婧因受诗词影响而选择了大学专业,对她个人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与该段论证的内容相符。[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段落内容的理解以及作用的分析,要结合文章的中心论点来分析。从孙晓婧的话可知,她对专业的选择与父亲的熏陶有很大关系。第③段写的是“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可能有诗心相伴,都可能有远方与梦想”,观点与这则材料相契合,所以放在第③段合适。3.示例:文章中提到流传千古的诗词佳句可以滋养我们的心灵。初三遇到学习的困难时,我会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它能给我希望,让我充满继续前进的动力。[解析]该题考查针对文中的某种现象谈自己的看法。这类题目属于探究性题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解答时,只需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就可以了,不要面面俱到。古典诗词不仅浓缩了国家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概括了人民生活的细枝末节,是中国历史的精华。古典诗词有助于今人更好地理解历史,也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还能够使我们获得启迪。4.示例:(1)品味诗词之美,传承中华文明。(2)我喜欢、我吟诵、我传承、我快乐。[解析]该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拟写宣传标语的目的是让受众了解某些内容,所以一定要主题突出,中心明确。又因为受众的文化水平不一,所以宣传标语一定要易懂易记。此题可以采用对偶的修辞,写出学习诗词的意义。六、1.示例:要培育出扎根在每个人心中的规则意识。(要培育深入人心的规则意识)[解析]本题考查拟写文章标题。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往往可以作为文章的标题,只需要归纳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即可。文章结尾处归纳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即“用实际行动培育我们的规则意识,就是在点亮你我生活、创造美好未来。”可归纳为“要培育出扎根在每个人心中的规则意识”。17 2.示例:让不守规则付出更高代价,让守规则的意识深入人心。(不守规则的代价需要提高,守规则的意识则需要深入人心)[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意。文章第⑤段指出“不遵守规则就要付出‘代价’,是督促人们遵守规则的重要动力”。第⑥段指出“不守规则的代价需要提高,守规则的意识则需要深入人心”即谈到了培育人们的规则意识方法和措施,可归纳为“让不守规则付出更高代价,让守规则的意识深入人心”。3.示例:重庆市万州区一公交车乘客因漠视规则,与司机发生矛盾,造成了公交车坠江,15人死亡的惨剧。[解析]本题考查补充事实论据。从漠视规则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的角度,简要概括材料所叙事实即可成为本文的反面事实论据。七、1.中国崛起离不开文化支撑[解析]本题考查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把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作者就议论的话题提出的观点或看法或主张,往往会在行文过程中开门见山地提出,或在阐发议论之后在文章结尾处提出,或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现象之后提出,也可以以标题的形式提出。本文的标题“中国崛起离不开文化支撑”即为文章的中心论点。2.[乙] [解析]本题考查文意把握。本文第①段是全文的引子,提出了本文的论题,即“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关键”,故[甲]表述不正确;第②段开始句“有三个方面的文化能量将成为宝贵的精神和思想的资源”是本段文字的中心句,全段文字围绕这一中心句展开论证,故[乙]表述正确;[丙]由第④⑤⑥⑦段开头分别为“首先”“其次”“再次”“第四”可知,第③段统领第④⑤⑥⑦段,且本段文字还强调了“需要深刻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故[丙]表述不正确。3.选A,强调文化给人的精神力量,和第②段所阐释“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吻合。[解析]本题考查给议论文拟写道理论据。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中国崛起离不开文化支撑”,此观点强调了文化对于“中国崛起”的支撑作用。A句以语言对批评家的支撑作用、望远镜对于天文学家的支撑作用来打比方,强调了文化对于人的精神的支撑作用,与本文中心论点衔接紧密。故A项宜作本文的道理论据。B项强调了知识分子的文化活动创造了历史,C项表明了中国文化的自信度,与本文中心论点无关。八、1.示例:奋斗成就梦想,我们应努力奋斗实现伟大梦想。[解析]本题考查归纳中心论点。紧扣本文论题“奋斗”,阐述“奋斗”与“目标或结果”的关系来归纳中心论点即可。如“奋斗成就梦想”“我们应努力奋斗实现伟大梦想”。2.示例:数据材料让人们充满奋斗的信心,拥有足够的韧性、巨大的潜力和不断迸发的创新活力。让人们在国家奋进的“大图景”上,奋力开辟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据的作用。第②17 段,通过列举事实,以详实的数据展示了国家奋进的“大图景”,开辟出中国发展的康庄大道,而这一条“康庄大道”,正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奋斗铺就的。有力地阐述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奋斗成就梦想”。3.示例一:不可以交换位置。第②段分论点:“国家奋进的‘大图景’,开辟出中国发展的康庄大道。”第③段分论点:“民族奋起的‘大梦想’,凝聚出中国精神的磅礴力量。”第④段分论点:“人民奋斗的‘小目标’,传递出中国信心的强劲脉动。”文章以从大到小的逻辑顺序,从“国家”“民族”“人民”三个方面,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奋斗,是解码中国奇迹的钥匙,也是通往伟大梦想的阶梯。”有理有据,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示例二:可以交换位置。第②段分论点:“国家奋进的‘大图景’,开辟出中国发展的康庄大道。”第③段分论点:“民族奋起的‘大梦想’,凝聚出中国精神的磅礴力量。”第④段分论点:“人民奋斗的‘小目标’,传递出中国信心的强劲脉动。”交换之后,以从小到大的逻辑顺序,从“人民”“民族”“国家”三个方面,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奋斗,是解码中国奇迹的钥匙,也是通往伟大梦想的阶梯。”有理有据,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思路。概括出第②段内容“国家奋进的‘大图景’”;概括出第④段内容“人民奋斗的‘小目标’”;写清第②③④段之间是从“国家”“民族”“人民”从大到小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证,所以不能交换。或者说明第③段是从“人民”“民族”“国家”从小到大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证,所以可以交换。1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