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病虫害图谱及防治方法

大蒜病虫害图谱及防治方法

ID:77822311

大小:36.13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4-02-04

上传者:简单2019
大蒜病虫害图谱及防治方法_第1页
大蒜病虫害图谱及防治方法_第2页
大蒜病虫害图谱及防治方法_第3页
大蒜病虫害图谱及防治方法_第4页
大蒜病虫害图谱及防治方法_第5页
大蒜病虫害图谱及防治方法_第6页
大蒜病虫害图谱及防治方法_第7页
大蒜病虫害图谱及防治方法_第8页
大蒜病虫害图谱及防治方法_第9页
大蒜病虫害图谱及防治方法_第10页
资源描述:

《大蒜病虫害图谱及防治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大蒜叶枯病大蒜叶枯病图片【病害名称】:大蒜叶枯病大蒜叶枯病是大蒜上常见的病害之一,各菜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主要危害露地栽培的大蒜。大蒜生长期间降水次数多、雨量大的年份发病重。发病严重时常造成病叶枯死、植株早衰、蒜头减产、蒜苔霉烂,直接影响产量。【危害症状】:主要危害叶或花梗。叶片染病多始于叶尖或叶的其他部位,初呈花白色小圆点,扩大后成不规则形或椭圆形灰白色或灰褐色病斑,其上生出黑色霉状物(即为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严重时病叶枯死。染病花梗易自病部折断,后期病部散生许多黑色小粒点,危害严重时不能正常抽薹。【发生特点】:此病由真菌子囊菌亚门枯叶格孢腔菌Pleosporaherbarum.)Rabenk侵染所致。在春播大蒜栽培区,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子囊壳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产生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和雨滴飞溅进行再侵染。秋播大蒜出苗后,病残体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滴飞溅传播,降落在蒜叶上,引起侵染发病。病菌该菌为弱寄生菌,常伴随霜霉病或紫斑病混合发生。病菌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但需要较高的湿度。降雨和田间高湿是病害流行的必要条件。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蒜叶枯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梅雨季节。大蒜病感病生育期在成株期。一般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偏施氮肥、葱蒜类蔬菜混作、植株受伤、植株生长瘦弱和连作的田块发病重。年度间梅雨季节或秋季多雾、多雨的年份发病重。【防治要点】:①选用抗病品种:根据消费习惯和市场需求选用抗病品种。②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雨后及时排水,提高寄主抗病能力;及时清除被害叶和花梗。大蒜紫斑病 大蒜紫斑病图片基本概况大蒜学名Alli(1msativumL.是著名的兼有药效的蔬菜。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鳞茎入药。具止痢、止咳、健胃、杀菌、驱虫之功效。南、北各省均有栽植。基本症状大田生长期为害叶和鬟,贮藏期为害鳞茎。南方苗高10—15cm开始发病,生育后期为害最甚;北方主要在生长后期发病。田间发病多始于叶尖或花梗中部,几天后蔓延至下部,初呈稍凹陷白色小斑点,中央微紫色,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病斑,湿度大时,病部产出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抱子梗和分生抱子,病斑多具同心轮纹,易从病部折断。贮藏期染病的鳞茎颈部变为深黄色或红褐色软腐状。病因原理Alternariaporri(Elliott)Cifed发病条件.称香葱链格抱,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冬季温暖地区病菌在葱蒜作物上辗转传播为害;寒冷地区则以菌丝体附着在寄主或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产出分生抱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病菌从气孔和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潜育期l一4天。分生抱子在高湿条件下形成。抱子萌发和侵入需具露珠或雨水。发病适温25—27C,低于12c不发病。一般温暖、多雨或多湿的夏季发病重。防治方法(1)施足基肥,加强田间管理,增强寄主抗病力。(2)实行2年以上轮作。(3)选用无病种子,必要时种子用40%甲醛300倍液浸3小时,浸后及时洗净。鳞茎可用40—45C温水浸1.5小时消毒。(4)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64%杀毒矶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大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镒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均有较好的效果。此外,喷洒2%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30mg7kg也有效。(5)适时收获,低温贮藏,防 止病害在贮藏期继续蔓延。收后适当晾晒至鳞茎外部干燥后入窖,窖温控制在0C,相对湿度65%以下。刺足根螭刺足根蛾(Bulbmite),学名Rhizoglyphusechinopus(FumouzeetRobin)婢蛾目,粉蛾科。5〜8月份是危害盛期,为葱田新发生的一种重要害虫。为害韭黄、韭菜、葱类、百合、芋、甜菜、马铃薯、唐菖蒲、半夏、贝母为害特点受害的地下茎或球茎呈黑褐色而腐败,受害处随根蛾的增殖不断向四周及内部组织深处蔓延,致地上部叶片细小,发黄,生长缓慢,甚至枯死。大葱受害的先是幼苗叶部枯萎,出现脱色症状,严重的葱白组织受损,无光泽,折断。百合等鳞茎受害,产生褐色小斑,地上部黄枯。有些蔬菜或花卉的球茎受害,发芽后叶片带有紫色,逐渐干枯。应注意与病害区别。形态特征成虫宽卵圆形,体长〜毫米,乳白色,有光泽,鄂体部、足浅红褐色,幼虫3对足,若虫和成虫4对。卵白色,椭圆形,长约毫米。生活习性以成蛾和若蛾为害韭茎、葱蒜假茎,使其腐烂。在高湿条件下,气温〜C完成1代需17〜27天,20〜C只需9〜13天,雌蛾交配后1〜3天即产卵,每雌平均产195粒,最多达500粒。第1、第3若蛾期间条件不利时,出现体形变小的活动化播体。日本年生10多代。刺不根蛾喜在沙壤中为害。有时一株葱上可达数百头。一条根上有10多头,能在土中移动。酸性土受害重。发生规律防治方法1、整地时注意深耕,合理施肥,对酸性土壤要施入消石灰80〜100kg调至中性。 2、合理轮作,避免根蛾寄主作物连作,与瓜类、豆类轮作。3、块根类作物要在阳光下曝晒,可减轻为害。]4、插秧期防治选购或选用无虫秧苗插种,严格淘汰带虫秧苗。插种前用2%6蛾净乳油或50加索朗乳油2000〜3000倍液浸根5〜10min,杀蛾效果可达90%以上。5、成株期化学防治可用48%R斯本乳油、20%荫克乳油、%a蛾克乳油、20%扫蛾净乳油1000〜1500倍液喷注于大葱基部,防治效果达到80%Z上。蒜白腐病症状蒜白腐病又称菌核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鳞茎。初染病时外叶叶尖呈条状或叶尖向下变黄,后扩展到叶鞘及内叶,植株生长衰弱,整株变黄矮化或枯死,拔出病株可见鳞茎表皮产生水渍状病斑,长有大量白色菌丝层,病部呈白色腐烂,菌丝层中生出大小为0.5〜1毫米的黑色小菌核,茎基变软,鳞茎变黑腐烂。田间成团枯死,形成一个个病窝,地下部多从接近须根部分开始发病,病部先呈湿润状,后逐渐向上扩展产生大量白色菌丝。病原SclerotiumcepivorumBerk,称白腐小核菌,属半知菌类真菌。在寄主上长有大量白色菌丝,菌核生在病组织内部或表面,菌核球形至扁球形,内部浅红白色,外部黑色;菌丝在培养基上生长适温20C,低于5C,尚可生长,高于30c则不生长,10〜20c易形成菌核:除侵染蒜外,还可侵染大葱、洋葱和韭菜。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寄主地下或地面处的小菌核,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直接从根部或近地面处侵入,引起葱、蒜、韭菜等百合科蔬菜发病,病部又产生菌丝,菌丝纠集在一起形成褐色组织紧密的小菌核。该菌喜低温高湿,在高温季节湿度不大条件下扩展缓慢;当气温低于20c湿度大持续时间长易流行。生产上早春生长瘦弱的蒜田易发病,进入雨季后病势扩展迅速。 防治方法(1)在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应与非葱蒜类作物实行3〜4年以上轮作,以减少初侵染源;(2)发现病株及时挖除,最好掌握在形成菌核前进行;(3)播种前用蒜重的0.5〜1%的50%甲基硫菌灵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给蒜种包粉衣后再播种。(4)早春追肥提苗,以增强蒜株抗病力。(5)药剂防治于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灌淋根茎。贮藏期也可用上述杀菌剂喷洒,其中以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效果好。止匕外,也可喷淋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蒜和蒜藁灰霉病症状蒜灰霉病棚室发生较多,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蒜苗叶两面生有褪绿小白点,扩展后成为沿脉扩展的长形或梭形斑,大小0.5〜3毫米,一般从叶尖向下扩展,致多数叶片一半枯黄,湿度大时,密生较厚的灰色绒霉层,致叶片变褐或呈水渍状腐烂。蒜苔灰霉病是许多大、中城市蔬菜冷库的毁灭性病害,蒜苔入库后3〜4个月即见发病。蒜苔腐烂并长出灰霉状物,即病原菌分生抱子梗和分生抱子。病原BotrytissquamosaWalker称葱鳞葡萄抱和BotrytisacladaFresen=B.alliiMunn称葱腐葡萄抱,均属半知菌类真菌。两种病菌同属不同种。B.squamosa菌丝无色透明,有隔,分生抱子梗在寄主叶内伸出,直立,单生、丛生或散生,有的弯曲,抱梗下部多呈褐色,上部淡褐色,具隔膜1〜10个,基部表面具疣点状物,抱梗分隔处常有无色瘤状突起,似分枝初始;抱梗长330〜1150X11〜20微米;分生抱子成熟后即脱落,梗顶生环折状皱缩纹,分生抱子无色透明,卵形至椭圆形或长圆形、大小11.25〜27.5X11.25〜15.5微米。镜检时发现该菌成熟和未成熟抱子大小差异较大。B.allii分生抱子梗从寄主病组织伸出,分枝末端膨大;分生抱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6〜16X4〜8 微米,抱子成熟脱落后,产抱短枝萎缩,在主轴上留有痕迹,主轴又生短分枝继续产抱。小分生抱子直径3微米。菌核生在病组织内或表面,直径1—5毫米。两菌生理特性基本相似。菌丝生长适温17〜22C,生长温限0〜32C,分生抱子萌发适温12-22Co菌丝生长和分生抱子萌发适宜pH4〜5,光线能刺激菌丝生长,光照与黑暗交替利于B.allii分生抱子形成。分生抱子喜欢在高湿条件下或水滴中萌发。温度升高产出菌核,27c产生最多,并以此菌核越夏。只要有菌源,病情不断加重。病菌除为害蒜和蒜藁外,还可为害大葱、洋葱。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蒜灰霉病在田间主要靠病原菌的无性繁殖体,即病叶上的灰霉传播蔓延。每次收蒜都会把病菌散落于土表,致新生叶染病。蒜苔灰霉病主要在蒜苔收获后,靠潜伏在植株上的菌丝体、菌核,在贮藏低温条件下引起发病,病部产生的分生抱子借气流传播蔓延,从伤口或枯死部位侵入,进行多次重复再侵染,贮藏窖或贮藏库低温、高湿条件下发病重。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2)清洁田园。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防止病菌蔓延。(3)适时通风降湿,是防治该病的关键。通风量要据蒜长势确定,外温低,通风要小或延迟,严防扫地风。(4)培育壮苗,多施有机肥,及时追肥、浇水、除草。(5)露地蒜发病初期喷洒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40叫菌灵硫磺胶悬剂800〜1000倍液、50%灭病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隔7〜10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6)棚室栽培蒜也可采用烟雾法或粉尘法,在发病始期开始施用特克多烟剂,每100立方米用量50克(1片)或15%腐霉利(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667平方米250克熏1夜,隔7〜8天1次,也可于傍晚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或10%灭克粉尘剂,667平方米1kg,隔9天1次,视病情注意与其他杀菌剂轮换交替使用。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7)防治蒜苔灰霉病贮藏温度控制在0〜12C,湿度80%以下。及时通风排湿。必要时喷洒45%特克多悬浮剂3000倍液或65%抗霉灵(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为减少窖内湿度,最好选用45%特克多烟雾剂,具体方法参见蒜灰霉病。 (8)用保鲜灵烟剂熏烟。在蒜藁入库上架预冷时,在冷库通道中,将烟剂均匀布点,以2000立方米的冷库为例,布10〜15个点,每个点放置0.7〜1kg,将其垒成塔形,然后点燃最上面的一块,让其自行冒烟(点燃时此烟剂不冒明火安全可靠),点毕、将冷库关闭4〜5小时后,开启风机。同时根据贮藏要求,将蒜藁分别放入硅窗袋中,按常规进行贮藏、管理。若是处理大帐,也只需将烟剂放在大帐里(远离塑料帐),点燃后,轻轻拍打塑料帐,使烟雾均匀分布于空间,其余均按常规操作。蒜疫病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片染病初在叶片中部或叶尖上生苍白色至浅黄色水浸状斑,边缘浅绿色,病斑扩展快,不久半个或整个叶片萎垂,湿度大时病斑腐烂,其上产生稀疏灰白色霉,即病菌抱囊梗和抱子囊;花茎染病亦呈水渍状腐烂,致全株枯死。病原PhytophthoraporriFoister称葱疫霉,属卵菌。抱子囊倒洋梨形,大小31〜82X23〜52微米,偶具乳头状突起,产生游动抱子;藏卵器穿雄生或雄器侧位;卵抱子球形,大小22〜39微米。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抱子在病株地下部分或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病部产生抱子囊和游动抱子,游动抱子借风雨和灌溉水传播蔓延,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温、湿度条件适宜,该病一旦发生,蔓延很快,短时间内可致全田毁灭。病菌喜高温、高湿条件,发病适温25〜32C,相对湿度高于95%并有水滴存在条件下易发病,露地蒜在多雨季节或棚室蒜放风不及时或浇水过量,形成高温、高湿条件发病重。防治方法(1)选用硬尾、紫皮蒜、宁蒜1号、苏联蒜、苍山蒜等抗性强的品种。(2)露地栽培蒜要注意排涝,防止湿气滞留。(3)采用小珑或高畦栽培。(4)发病地2〜3年内不要种植,葱蒜类蔬菜,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 或烧毁。(5)提倡施用酵素菌讴制的堆肥,少施氮肥,增强抗病能力。(6)发病初期喷洒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58%甲霜灵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百德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机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7)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时,可选用69%安克钻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大蒜黄叶和干尖症状大蒜苗期发生黄叶、叶片黄化;成株发生干尖。病因一是根部受地蛆为害,二是重茬,三是“退母”也是烂母所致。烂母是正常的。烂母表明原种蒜里贮存的养分己用光,花鬟和蒜瓣已开始分化。防治方法(1)种植大蒜的地要轮作。(2)提倡施用酵菌菌混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3)为防止“退母”黄尖,应在“退母”前,即播种后30〜40天,开始追肥灌水,不仅对促进花鬟和蒜瓣分化有一定作用,还可避免或减轻黄叶和干尖的发生。(4)及时防治地蛆为害。(5)提倡喷洒云大〜120植物生长调节剂3000〜4000倍液或噱多收液剂6000倍液、富尔655液肥,每667平方米用量为80克对水30公斤。也可喷洒黄叶速绿一植物病毒复合营养液600倍液。蒜叶疫病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叶片染病分二种类型一是尖枯型。主要发生在初侵染阶段,叶尖呈深褐色,并在其上形成许多深紫褐色斜状平行的斑纹。严重的病斑扩展到全叶的1/3〜4/5或全叶干枯死亡;二是叶斑型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短条状小型的浸蚀斑,略凹陷,后病斑迅速扩大,变为梭形至长椭圆形,组织坏死,凹陷,多为紫褐色,中央色软深;也有的呈乳白色。大流行时经10〜15 天全田枯死。病原Stemphyliumvesicarium(Wallr.)Simons称黄花菜匍柄霉,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抱子梗1至数根呈簇状由表皮伸出,短,两极膨大,褐色,顶部略浅,直径〜10微米,具隔膜1〜3个;个别有1次分枝,大小22.5〜54.8X5〜8微米。分生抱子长矩形至长卵形,单生,浅黄褐色至深褐色,砖壁状,具3〜5个横隔膜,其中3个主横隔膜占全抱量的53〜61%,主横隔膜缢缩明显,表生小疣,紫斑上抱子大小25〜47.6X15〜25.5微米。该菌除侵染蒜外,还可侵染大葱、洋葱引起紫斑病,侵染黄花菜引致叶枯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分生抱子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分生抱子萌发率为16.4〜41.3%,无论有无伤口病菌均可侵染蒜,一般6月下旬始发,7月进入发病高峰期,影响病情的天气因素,主要是7月份蒜孕苔和抽苔期雨量和降雨次数。7月中旬至下旬有连续12毫米以上的降雨3次以上,日均温24〜28C,该病大流行。防治方法(1)蒜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2)实行轮作、秋灌、深翻;(3)播种前销毁蒜瓣残体。(4)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0%腐霉利(速克灵)或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65%硫菌•霉威(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多霉灵(多菌灵•万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蒜干腐病症状蒜干腐病是土传病害,植株染病后叶尖发黄干枯或叶面出现浅黄色条斑,有时扩展到鳞茎上,鳞茎基部呈水渍状暗褐色,有的长出白色或粉红色霉,拔出病株,根部呈褐色腐烂,病株抽藁慢,影响蒜藁上市,贮藏期染病从根部至蒜瓣发黄,软化后干缩。病原FusariumoxysporumSchl.f.sp.cepae(Hanz.)SnyderetHansen 称尖镰抱菌洋葱专化型,属半知菌类真菌。子座褐色或紫色,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生出棉絮状气生菌丝,产生桃红色或紫红色色素。分生抱子有大小两种:大型分生抱子在病组织上易形成,镰刀形或纺锤形,多具隔膜3个,大小33〜36X3.8〜4微米,5个隔膜的44X3.9微米;小型分生抱子生在气生菌丝中,单胞无色,卵形或长椭圆形,数量多。在菌丝中间或顶端形成球状厚垣抱子由生,病菌生长温限4〜35C,发育适温25〜28Co与典型种区别在于只侵染洋葱,不与马铃薯上的菌系交互侵染。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厚垣抱子留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产生分生抱子,借雨水、灌溉水、地蛆、线虫等传播,从伤口侵入,在病斑上产生分生抱子进行再侵染。施肥不当或氮肥过多、土壤过湿及洋葱生长后期遇高能多雨易发病,地蛆为害严重或大水漫灌、田间积水或低洼地块发病重。防治方法(1)洋葱地与禾本科、豆科作物进行3〜4年轮作。(2)选用无病的蒜瓣做种。(3)施用酵素菌讴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防止烧根、讴根或起蛆。(4)发现种蝇。及时喷洒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5%唾硫磷乳油1000倍液,最好根据种蝇预测预报,把其杀灭在产卵前。(5)蒜种宜贮存在0〜5c条件下,相对湿度控制在65%左右。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蒜黑粉病症状在叶、叶鞘和鳞茎上出现灰色条纹,条纹内病组织上充满黑色厚垣抱子,受害叶片扭曲下弯,病苗或病株枯死。该菌主要侵染植株基部由叶鞘保护的未成熟的幼嫩组织、幼叶及鳞片等。寄生在葱叶、叶鞘、茎等各部位的冬抱子堆,深褐色至黑色粉状抱子团,由1至数个抱子紧密结合形成。抱子团球形或近球形,暗红褐色,直径16〜27微米,内含厚垣抱子1个,也有2个的,厚垣抱子球形,红褐色,直径11〜16微米,周围具一层浅黄色或黄褐色、球形至扁球形的无性细胞(不孕细胞)直径4〜8微米,寄生 于洋葱和葱上。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附着在病残体上或散落在土壤中的厚垣抱子越冬,成为该病的初侵染源,种子发芽后20天内,病菌从子叶基部等处的幼嫩组织侵入,经一段时间潜育即显症,以后病部产生的厚垣抱子借风雨或灌溉水传播蔓延。播种后气温10〜25c可发病,最适发病温度18〜20C,高于29c则不发病。播种过深,发芽出土迟,与病菌接触时间长或土壤湿度大发病重。由于该病是系统侵染,田间健株仍保持无病,当叶长到10〜20厘米后,一般不再发病。防治方法(1)选择没有栽植过葱类的地块育苗,以防葱苗带菌。(2)葱苗长到15厘米,病菌停止侵染,选无病苗栽植。(3)施用酵素菌讴制的堆肥。(4)重病区或重病地应与非葱类作物进行2〜3年轮作。(5)对带菌种子可用种子重量0.2%的50%福美双或拌种双粉剂拌种,也可用40%福尔马林50倍液浸种10分钟后,冲洗干净再催芽播种。(6)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烧毁,并注意把手洗净,工具应消毒,以防人为传播,病穴撒1:2石灰硫磺混合粉消毒,667平方米用量10kg,也可把50%福美双或拌种灵1kg,对细干土80〜100kg,充分拌匀后撒施消毒。大蒜嵌纹病毒病症状大蒜嵌纹病毒病生产上见有两种。一种是植株矮化,叶变黄后萎焉,不结鳞茎,完全无收成;另一种染病后植株叶片呈现浓绿与浅黄线条之嵌纹病症,影响光合作用和鳞茎膨大,轻则减产20%左右,严重的达40〜50%病原分萎缩型与嵌纹型两类。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主要靠汁液摩擦和桃射传毒,寄主范围仅限于石蒜科和百合科,紫皮蒜较白皮蒜发病重,15〜30c利于发 病和显症,温度过高或过低似有隐症现象。射虫发生量大及与其他葱属植物连作或邻作发病重。由于大蒜系无性繁殖,以鳞茎作为播种材料,因此植株带毒能长期随其营养体蒜瓣传至下代,以至田间已无不受病毒感染的植株,且不断扩大病毒繁殖系数,致大蒜退化,鳞茎变小。防治方法(1)严格选种,尽可能建立原种基地;采用轻病区大蒜的鳞茎(蒜瓣)做种,减少鳞茎带毒率。(2)大力推广营养茎尖、生殖茎尖分生组织的离体培养,脱除大蒜鳞茎中的主要病毒。(3)避免与大葱、韭菜等葱属植物邻作或连作,减少田间自然传播。(4)在蒜田及周围作物喷洒杀虫剂防治射虫,防止病毒的重复感染,使用药剂见本书射虫防治法。此外还可挂银灰膜条避射。(5)加强大蒜的水肥管理,避免早衰,提高植株抗病力。(6)发病初期开始喷洒始毒灵水剂700倍液或5徜毒清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毒剂水剂1号250〜300倍液、20媾克星可湿性粉剂或20漏毒宁水溶性粉剂500倍液、83增抗剂1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3天停止施药。蒜叶疫病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叶片染病分二种类型一是尖枯型。主要发生在初侵染阶段,叶尖呈深褐色,并在其上形成许多深紫褐色斜状平行的斑纹。严重的病斑扩展到全叶的1/3〜4/5或全叶干枯死亡;二是叶斑型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短条状小型的浸蚀斑,略凹陷,后病斑迅速扩大,变为梭形至长椭圆形,组织坏死,凹陷,多为紫褐色,中央色软深;也有的呈乳白色。大流行时经10〜15天全田枯死。 病原Stemphyliumvesicarium(Wallr.)Simons称黄花菜匍柄霉,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抱子梗1至数根呈簇状由表皮伸出,短,两极膨大,褐色,顶部略浅,直径〜10微米,具隔膜1〜3个;个别有1次分枝,大小22.5〜54.8X5〜8微米。分生抱子长矩形至长卵形,单生,浅黄褐色至深褐色,砖壁状,具3〜5个横隔膜,其中3个主横隔膜占全抱量的53〜61%,主横隔膜缢缩明显,表生小疣,紫斑上抱子大小25〜47.6X15〜25.5微米。该菌除侵染蒜外,还可侵染大葱、洋葱引起紫斑病,侵染黄花菜引致叶枯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分生抱子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分生抱子萌发率为16.4〜41.3%,无论有无伤口病菌均可侵染蒜,一般6月下旬始发,7月进入发病高峰期,影响病情的天气因素,主要是7月份蒜孕苔和抽苔期雨量和降雨次数。7月中旬至下旬有连续12毫米以上的降雨3次以上,日均温24〜28C,该病大流行。防治方法(1)蒜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2)实行轮作、秋灌、深翻;(3)播种前销毁蒜瓣残体。(4)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0%腐霉利(速克灵)或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65%硫菌•霉威(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多霉灵(多菌灵•万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大蒜菌核病症状主要为害近地面假茎基部或贮存的鳞茎。病初呈水渍状,出现圆形小点,后发展为不规则状,致假茎变为黄褐色腐烂或倒折;干燥条件下,病部发白易破碎蒜瓣露出,在病部可见薄片X^黑褐色菌核8〜23个或更多,致鳞茎萎缩,影响产量和质量。病原SclerotiniaalliiSaw.称大蒜核盘菌,属子囊菌门真菌。菌核 薄片状或豆瓣状,大小3〜18毫米,黑色,表皮光滑,切片外层细胞黑色,内层具无色菌丝交织,萌发时菌核上长出子囊盘1〜14个,多为4〜5个,盘柄棕黄色,平滑;子囊盘浅红褐色,直径〜8毫米,子囊和侧丝整齐地排列在子囊盘上。子囊圆柱形,基部细狭,大小170〜242X7〜16微米,内含长椭圆形的子囊抱子8个,子囊抱子具隔,无色,两端钝圆,大小12〜20X7〜10微米。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核在土壤中或蒜种上越冬,豆瓣状菌核可在土中存活10〜13个月,在灭菌砂中可萌发30流右,该病在河南间歇发生。防治方法以提高温度的生态防治为主,辅之以药剂防治,可以控制该病流行。(1)农业防治。有条件的实行与水生作物轮作或夏季把病田灌水浸泡半个月,或收获后及时深翻,深度要求达到20厘米,将菌核埋入深层,抑制子囊盘出土。同时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强寄生抗病力。(2)物理防治:播前用10%盐水漂种2〜3次,汰除菌核,或塑料棚采用紫外线塑料膜,可抑制子囊盘及子囊抱子形成。也可采用高畦覆盖地膜抑制子囊盘出土释放子囊抱子减少菌源。(3)种子和土壤消毒。定植前用20%甲基立枯磷配成药土耙入土中,每667平方米用药0.5kg对细土20kg拌匀;种子用50c温水浸种10分钟,即可杀死菌核。(4)生态防治。棚室上午以闷棚提温为主,下午及时放风排湿,发病后可适当提高夜温以减少结露,早春日均温控制在29c或31c高温,相对湿度低于65%可减少发病,防止浇水过量,土壤湿度大时,适当延长浇水间隔期。(5)棚室或露地出现子囊盘时,采用烟雾或喷雾法防治。用15%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每667平方米250克,熏1夜,隔8〜10天1次,连续或与其它方法交替防治3〜4次;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每667平方米1kg;或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扑海因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35%菌核光悬浮剂6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加3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于盛花期喷雾,每667平方米喷对好的药液60升,隔8〜9天1 次,连续防治3〜4次,病情严重时,除正常喷雾外,还可把上述杀菌剂对成50倍液,涂抹在瓜蔓病部,不仅控制扩展,还有治疗作用。(6)在土壤中添加0.5%及1%的S—H混合物(稻壳、蔗渣、虾壳粉、矽酸炉渣)等加尿素、过磷酸钙、硝酸钾制成土壤添加剂或土壤添加矿灰、碳酸钙都可明显抑制菌核病的发生。蒜青霉病症状主要为害鳞茎。初仅一个或几个蒜瓣呈水渍状,后形成灰褐色不规则形凹陷斑,其上生出绿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抱子梗和分生抱子。病原PenicilliumchrysogenumThom^黄青霉,属半知菌类真菌。25c在查彼克培养液上长出毛茸状菌丛,浅黄色,中间稍突起,边缘白色,宽约3毫米,产抱处灰绿色至绿色,具黄色分泌物泌有黄色素;分生抱子梗柄长200〜300微米,帚状分枝3轮生,有短梗基3〜4个,瓶梗3〜6个轮生,梗端狭,大小6〜8X2〜2.5微米;分生抱子用生,无色,近圆形,大小2.5〜4X2〜3微米。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多腐生在各种有机物上,产生分生抱子后,借气流传播,从蒜头伤口侵入。贮藏期管理不善会引起严重损失。有时在收获时可发现,可能与地下害虫有关,个别地块发病重。防治方法(1)抓好鳞茎采收和贮运,尽量避免遭受机械损伤,以减少伤口,不宜在雨后、重雾或露水未干时采收。(2)贮藏窖可用10g/平方米硫磺密闭薰蒸24小时。(3)采收前一周喷洒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加强贮藏期管理,贮存温度控制在5〜9C,相对湿度90%左右。(5)试用福腾牌温控式电热硫磺蒸发器,使硫磺等以蒸气状态均匀扩散而灭菌。 大蒜褪绿条斑病毒病症状2〜3叶期染病,病株上出现明显的黄色褪绿条斑;成株染病植株呈不同程度的矮化,瘦弱,纤细,叶片无光泽,蜡质消失,呈半卷曲状,有的上下叶片捻在一起卷曲成筒状;心叶不能抽出,病株一般不能抽藁,藁上具明显的褪绿块斑,病株根短且少,黄褐色。病蒜产量、质量明显下降,种性退化。病原TheGarlicchlorosisstreakvirus称大蒜褪绿条斑病毒病,属病毒。病毒粒体系弯曲的线状物,病毒颗粒长度不等,短的430纳米,长者2100纳米,其中700〜950纳米的占50犯上,平均1059纳米,致死温度70〜75C,体外存活期7〜8天,稀释限点1000〜3000倍。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主要靠汁液摩擦和桃财(Myzuspersicae)传毒,寄主范围仅限于石蒜科和百合科,紫皮蒜较白皮蒜发病重,15〜30c利于发病和显症,温度过高或过低似有隐症现象。射虫发生量大及与其他葱属植物连作或邻作发病重。由于大蒜系无性繁殖,以鳞茎作为播种材料,因此植株带毒能长期随其营养体蒜瓣传至下代,以至田间已无不受病毒感染的植株,且不断扩大病毒繁殖系数,致大蒜退化,鳞茎变小。防治方法(1)严格选种,尽可能建立原种基地;采用轻病区大蒜的鳞茎(蒜瓣)做种,减少鳞茎带毒率。(2)大力推广营养茎尖、生殖茎尖分生组织的离体培养,脱除大蒜鳞茎中的主要病毒。(3)避免与大葱、韭菜等葱属植物邻作或连作,减少田间自然传播。(4)在蒜田及周围作物喷洒杀虫剂防治虾虫,防止病毒的重复感染,使用药剂见本书财虫防治法。此外还可挂银灰膜条避财。(5)加强大蒜的水肥管理,避免早衰,提高植株抗病力。(6)发病初期开始喷洒%克毒灵水剂700倍液或5附毒清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淅毒剂水剂1号250〜300倍液、20%#克星可湿性粉剂或20%1毒宁水溶性粉剂500倍液、83增抗剂100倍液,隔10天左右1 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3天停止施药。蒜黑头病症状主要为害蒜的鳞茎,在贮藏期间的蒜鳞茎上经常可见,剥开蒜瓣,在其上初生具紫红色边缘的小凹陷斑,后病斑扩大,凹陷更加明显,病斑上长出黑色丛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抱子梗和分生抱子。病原Embellisiaallii(Campanile)Simmons称蒜艾氏链格抱,艾氏霉属,是丝抱纲一新纪录种,属半知菌类真菌。菌体呈典型丛霉状,光滑至粗糙;菌丝体内可产生厚垣抱子,分生抱子梗从菌丝或厚垣抱子生出,不分枝或少,具隔膜,直立或在产抱处膝状弯曲,分生抱子梗粗短,抱痕明显;分生抱子短,长椭圆形或近圆柱形,平直或弯曲呈S型、C型、Y型、具横隔2〜7个,偶见纵隔或斜隔1〜3个,大小15〜45X8〜15微米,黄褐色,隔膜黑色,抱壁较光滑,分隔处略缢缩,隔膜比抱壁厚,颜色也加深。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抱子在蒜鳞茎上越冬,条件适宜时侵入蒜瓣引起发病。防治方法(1)发病重的地区,收获前喷洒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或70%代森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加强贮藏期管理,贮存温度控制在5〜9C,相对湿度90%左右。蒜墓黄斑病及贮藏病害症状在田间藁茎上出现黄色斑,称为黄斑病;蒜苔在入库冷藏后3〜4个月,黄斑处向下凹陷,逐渐腐烂。蒜藁在低温、硅窗贮藏条件下,4个月后苔茎基部由于生理老化,病菌易从采收伤口侵 入,开始出现灰白色斑,后向上蔓延,继而腐烂,5个月后腐烂率达10%〜20%。尤其苔梢很易染病,入库3个月开始发病,初生灰白霉斑,逐渐扩展后连成一片,苔梢间相互感染,4个月后病株率达50%〜80%,不仅影响蒜苔的外观和口味,同时造成严重损失。病原黄斑病初步认为是Peyronellaeasp.贮藏4个月后检测主要病菌有Penicilliumsp.称青霉菌、Alternariasp.称交链抱菌,其次是Fusariumsp.称镰刀菌和Cladosporiumsp.称芽枝霉。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黄斑病是田间带菌引起的。贮藏期病害是在贮藏过程中滋生的真菌逐渐繁殖起来后,对贮藏蒜苔进行为害。防治方法(1)对黄斑病应从田间入手,发病前开始喷洒70%代森锐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尽量减少黄斑病病株率。(2)喷洒保鲜灵10X10-6〜100X10-6对青霉菌、镰刀菌、交链抱菌防效为66.8%〜95.6%。⑶利用3%保鲜灵烟剂,每立方米5〜7克,贮藏4个月未发病,6个月发病率低于5%,可在贮藏保鲜时应用。蒜红根腐病症状蒜染病后,根及根颈部变为粉红色,植株顶端受害不明显,但鳞茎变小,染病根逐渐干缩死亡,新根不断染病,也不断地干枯,影响鳞茎生长发育。病原Pyrenochaetaterrestris(Hansen)Goronz,WalkeretLarson称洋葱(棘壳抱)红根腐菌,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抱子器球状,褐色,散生,具孔口及孔口周围生多数刚毛。刚毛暗褐色,具多个分隔;分生抱子梗线形细长,基部分枝,无色,具多个分隔;产抱细胞短,无色,从抱子梗横隔之下生出,瓶生式内壁芽生产抱;分生抱子单抱无色,表面光滑,直,圆柱形。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长期在土壤中习居和越冬,遇有范围较大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即可发病和扩展。防治方法(1)进行轮作。(2)种植优良品种。(3)加强管理,选择无病地育苗,密度适当,采用高珑或高畦栽培,定植时要少伤根,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施用日本酵素菌讴制的堆肥,雨后排水要及时,严禁大水漫灌。(4)前荏收获后及时清除病组织并进行深翻或土墩灌水深度50〜60厘米,同时用25〜40微米厚的聚乙稀或聚氯乙烯膜覆盖。(5)采用新土育苗或床土消毒。每平方米床面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10克,加堰土4〜5公斤拌匀,先将1/3药土撤在畦面上,然后播种,再把其余药土覆在种子上。(6)种子消毒,用o.1%硫酸铜浸种5分钟,洗净后催芽,播种。(7)发病初期用50%根腐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2.5%增效多菌灵浓可溶剂200倍液灌根,隔7〜10天1次,连续灌2〜3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