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七法_教学反思七法

教学反思七法_教学反思七法

ID:78356356

大小:11.37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2-01

教学反思七法_教学反思七法_第1页
教学反思七法_教学反思七法_第2页
教学反思七法_教学反思七法_第3页
教学反思七法_教学反思七法_第4页
教学反思七法_教学反思七法_第5页
教学反思七法_教学反思七法_第6页
教学反思七法_教学反思七法_第7页
资源描述:

《教学反思七法_教学反思七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教学反思七法_教学反思七法点击查看更多:2020年最新教学反思范文合集教学反思七法_教学反思七法编者按:所谓的教学反思,是对课堂教学的再思考,并非一定是课堂上做错了什么,而是对课堂教学环节“回头看”,从而让我们在后续的课堂上做得更好。反思,是一个中性词。一.记录教学“亮点”。(以执教《皇帝的新装》为例)“亮点”就在“君臣看新装”情节中的人物描写上。让学生阅读课文这个章节,思考问题:君臣看新装,去了三拨人,作者在写这三拨人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学生活动,首先找出“同”:1、当看不见这布

2、料的时候,他们都不承认自己是愚蠢的。老大臣:“难道我是愚蠢的吗?”;官员:“我并不愚蠢呀!”;皇帝:“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我追问:他们共同关心的,是自己的智商吗?学生恍然:“不是,是担心自己的地位。”2、当确认别人能看见布料的时候,他们都是很恐慌的,惟恐别人识破他。老大臣:“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官员:“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皇帝:“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我追问:他们究竟恐慌什么呢?学生回答:“惟恐丢掉自己的权势地位,惟恐自己的尊严被贬低。”3、他们都一致称赞这布料很美,而

3、且称赞的语言都是一样的。我要求学生把称赞的语言找出来,读一读,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称赞的语言很单一,都是一个‘美’字!因为他们确实没有看见布,不知道究竟是怎样的美。”我最后板块小结和过渡:写君臣三次察看骗子织布,通过对他们心理活动和语言描写,反复揭露了他们口是心非的恶行,刻画了他们那种愚蠢虚伪的嘴脸。如果只写其中的一次,不足以揭露整个宫廷的腐败,然而三个场面又几乎雷同,作者是如何处理这样的“类而不同”的呢?老大臣和官员察看织布的神态、动作不同。课文中对老大臣的眼睛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把眼睛睁

4、得特别大”、“眼睛越睁越大”、“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而写官员仅仅是“他看了又看”。对他们的心理描写的句式也有不同。老大臣“愿上帝可怜我吧!”是祈使句;官员“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是疑问句;而皇帝“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是反问句。对他们的语言描写也有所侧重。老大臣是第一个去的,所以对他的语言写得比较详细,不但反复描写他称赞布料,还“特地”交代了他回到皇帝那儿把骗子的话“照样背出来”。我在学生找出这些不同点之后,问他们:“为什么要对类似场面中人

5、物描写采取不同的方法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写既充分揭露了整个宫廷的腐败,又避免了雷同,而且,兼顾到人物的身份,娓娓道来,情趣横生。二.剖析课堂“弱点”。(以执教《幼时记趣》为例)课堂出现了问题,第二课时的时候,很郁闷。因为很意外的,学生几乎不举手发言。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设计了三个梯度的问题:1、抓住“忆”字来概说课文;2、抓住“小”字来分说课文;3、抓住“趣”字来详说课文。第一个问题,三个学生先后回答问题,一个过于详细,一个过于简单,第三个同学在前两个同学的基础上,回答的比较好。第二个问题,

6、要求学生说说课文里写了哪些“藐小之物”来表现“物外之趣”的?学生全班一片沉静,居然无人举手。经过约5分钟(宝贵的5分钟啊!)的非课堂学习内容的开导,才进入第三个问题研讨。下课了,我心情很沉重,急忙找了三个学生,了解情况。学生告诉我: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和第一个学生的答案是差不多的,结果却发现过于罗嗦了。第二个问题,他们不相信有这么简单的问题,以为老师在里面有“陷阱”,怕说错了,所以,才不敢举手的。原来如此!问题设计,需要斟酌。我立刻就把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整合,合并为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紧紧

7、围绕一个‘趣’字来写,请结合课文说说作者写了哪些趣事?”由此,我觉得:1、一问就答,一答就对的问题,可以简略或者合并。2、主问题是治愈“碎问碎答”的好方法,如此,一问能抵许多问。3、最好的问题,是应该“沿着这个问题,不断深入,长出新的问题”,比如,可以从“写了哪些趣事”这个点不断追问下去。当学生处于“非入境”状态的时候,我们要寻找原因,尤其是寻找教学上的原因。课堂上的问题,首先是“教”的问题。三.捕捉教学机智。(以执教《济南的冬天》为例)这节课,我对文段进行了细读,品析了写景的妙处,有一个学生无意中

8、说了句:“三个小节写山的,这个小节写得最好。”对这样的个性解读,本来是可以忽略,但是,一刹那,我觉得需要对本文三段写“山”的文字进行比较,看看究竟有没有“最好”。于是有了下面的课堂活动:组织讨论:文中写“山”的三段文字,探究它们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教师提示:可以从山的状态、美的特点、侧重、详略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学习体会:1.都是写山,状态态不同:第二段写晒着太阳的山,第三段写薄雪覆盖的山,第四段写城外远山;2.都是写山,美感不同:第二段重在表现安恬之美,第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