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ID:8095513

大小:37.9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3-06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_第1页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_第2页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_第3页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_第4页
资源描述: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叙事散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优秀的保留篇目。在这篇简洁朴素的优秀散文里,作者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讴歌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的崇高品德,表示了继续革命、要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坚定志向。夹叙夹议,情真意挚,是的一个艺术特点。读着这篇优秀的散文时,我们不但看到了作者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美丽的精神世界,而且受着作者那奔涌起伏的革命感情的波涛的冲击。在叙述母亲的事迹时,适当穿插了必要而且精当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这种议论又是以自己切身的感受作基础的,写来具体、翔实,读

2、着亲切、感人。例如,写母亲整日劳碌着的形象,同时就写到了自己的幼年时的感受: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到了后文,作者又与此相呼应地议论说: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这就是在勉励我们,要向劳动人民学习,学习他们丰富的生产知识,学习他们顽强的战斗意志。反

3、思二: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第4页教学不光光是教学生知识,上完一节课就完事,应该用我心交我生。本学期我教初一的语文,全班61为学生,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而且多数是留守儿童。几乎90%的学生父母远离家乡外地打工,父母一年就清明节,和春节回家两趟。有的父母甚至就春节回家。学生每周回家只能和爷爷奶奶相处。现在独生子女占多数,父母亲的疼爱和爷爷奶奶的溺爱,养成了现在学生倔强,固执,我行我素。没有吃吃过苦,体会不出苦尽甘来的内在含义。我上《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朱老总写于1944年4月5日,在那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1944年2月25日,朱总司令

4、的母亲钟太夫人去世,总司令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怀着深深的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写下了这篇回忆性的文章。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总司令追述了自己母亲的感人至深的一些事迹,唱出了一曲发自肺腑的对母亲及千千万万平凡而伟大的劳动妇女的深情歌。在平静的叙述之中,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末了交谈中,很多学生很不理解总司令那么大的官,怎么让自己的母亲如此含辛茹苦?为什么不给自己母亲盖个大房子让母亲不要那么劳碌?。等作为教师只能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革命的需要等跟学生交谈。深入了解到有80%的学生不知道朱德是谁,有什么背景一切不清楚,其母亲是谁更是懵懂。学生问及我便一一

5、做答,具言相告。只有与学生交心,才会了解你那节课学生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交心可以让课堂更加轻松,活跃。第4页作为教师应该和学生零距离交谈,课堂上教者和学者才互相为有收获。反思三: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这篇回忆性散文在写作语言上朴素、平实。作者用一系列生活琐事来表现母亲的伟大,感情真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我在讲授这篇课文第二课时时,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比较到位,在创新方面则表现在思考上的创新。针对民族班,平行班的学生,在归纳全文主旨上,以设置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尤其是在拓展学生写作方面,首先是老师做示范,范写课文中的语句,再让学生根据要

6、求来进行随堂写作。这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提高学生思考和组织语言的能力。然而,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在课堂上需要改进的方法还很多。第一,就自身而言,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激情不够,语速较慢,模式单一,感知课文时,没有先感染自己再由此去感染学生,这种状况容易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精力不集中或者是完全没听讲。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方面,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习。第二,课文内容中联系到考点的部分,应该落实考试,抓住要点和中心,保证对文段分析的准确性。在新课标教学中,教师起到引导作用,但应明确参考答案的范围,再一步步引导学生自行找到问题的答案。第4页第三,在这次课堂教学中,

7、整体气氛显得不那么活跃,学生积极性还不够。个人认为,在提高学生积极性时,可以加入学生之间合作探究的环节,以次避免学生自主探究导致的冷场氛围。关于学生合作探究,可以包括同桌之间讨论、分组讨论等,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第四,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从中引导。但此次课堂中,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停留在书本表面,没有太深入分析课文,而学生对文段进行归纳总结时,我的启发性语言也不够清晰明白,造成学生理解欠缺。关于这点,其实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作品和作者背景来进行引导。并且,我在过渡问题时,启发性的语言不够优美,组织性的语言也

8、比较欠缺。以上是我对于这篇文章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有待改进的地方很多,前路漫漫,吾当上下而求索。第4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