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思考题及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思考题及答案

ID:813568

大小:107.02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7-09-07

上传者:^_^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思考题及答案_第1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思考题及答案_第2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思考题及答案_第3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思考题及答案_第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思考题及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思考题及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如何从道德与法律的层面看待“常回家看看”?  从道德层面看,中国自古是一个讲求父慈子孝的国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的观念深入人心,反映了人们对需要特别关爱的老人的深厚情感。老人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又为抚养和教育晚辈付出了心血,当他们年老体弱时,理应得到社会、子女和家庭成员的尊重与回报。从法律层面看,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即经济上的必要帮助和精神上的关心照顾,这种义务是无条件的。将“常回家看看”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最大的意义在于:用法律条文规范道德,让子女认识到“精神慰藉”对老人的重要性,明确自己有对父母进行精神赡养的责任和义务,也体现了法律对道德领域的调解和规范。  2.你认为怎样才能解决当前中国空巢老人的情感需求等养老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空巢老人也越来越多,他们的情感需求也越来越明显。老人奋斗了一生,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子女和家庭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理应受到社会和子女的回报。  这种回报应该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政府、家庭和个人等各方面共同努力。  第一,“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尊老爱老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就要求做子女主动承担起孝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在生活上关爱照顾好父母,在精神上使老人得到愉悦。倡导在外的子女要多关心老人的生活需要,更重要的是要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多打电话,多说几句关心的话,与此同时也要好好工作,成就一番属于自己的世界,并成立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从而给父母老年生活增加一点幸福感。  第二,邻里、亲朋好友都是空巢老人的精神支柱。社会应该在空巢老人的集聚区多组织交流活动,使他们彼此认识和熟悉,最后可以互帮互助。  第三,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容忽视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政府应该扩大养老覆盖面,增加养老保险等保障老年人的权益。政府应该多鼓励社会力量关注空巢老人问题,使它在家庭、社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使老人享受到老年时应有的快乐。给出一组围绕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设置的材料,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摘自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2013年1月5日)  材料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强调“两个不能否定”,就要把这两个历史时期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特别是放到党的90多年历史中去观察、去把握,既注重分析前一时期为后一个时期提供了什么,又注重分析后一时期从前一个时期扬弃或拨正了哪些内容,提供和增添了哪些内容。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各个历史时期在探索、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程中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尊重历史而不歪曲或割断历史,实事求是而不拔高或苛求前人,自觉做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  摘自《人民日报》2013年11月8日文章:《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论述》  1.为什么“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1)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既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政策(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  (2)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是对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坚持、改革、发展。  ①党在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提出的许多正确主张,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真正贯彻;②改革开放之初,党就强调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③党强调改革是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④党领导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继承和发展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基础上取得的最根本成就;⑤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内涵作了系统概括,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项基本要求,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体现和实际应用。3.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就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①是对党的历史的尊重和珍惜,有利于增强党的历史自信;②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③对于我们进一步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坚定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具有重要的激励和启示作用。改革开放前后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历史告诉我们,实现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必须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广泛凝聚中国力量。4.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5.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开创和发展历程并说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原因。(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开创和发展历程①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②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④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良好开局。(2)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钓鱼岛问题)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伟大贡献。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世界文明进步都具具有重要的意义。2.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及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所持立场的本质因为无论是从历史、地理还是从法理的角度看,钓鱼岛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日本在1895年利用甲午战争窃取钓鱼岛是非法无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中国收回日本所侵占的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在国际法上业已回归中国。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接受日本投降的重要前提,也是同盟国人民付出重大牺牲换来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日方在《中日联合声明》中明确承诺“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规定”,《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也确认“联合声明所表明的各项原则应予严格遵守”。日本对钓鱼岛采取单方面举措,特别是对钓鱼岛实行所谓的“国有化”,不仅严重侵犯中国的主权,损害了中日关系,而且破坏了二战以来国际社会和平稳定的局面,践踏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本质上是不能彻底反省和清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企图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挑战《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法律文件所确立的战后国际秩序,严重违背了日本应承担的国际法义务。这值得国际社会高度警惕。3.中国政府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的目的中国政府划设东海防控识别去的目的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领空安全,维护空中飞行秩序。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事业”。) 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即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道路的民族创造精神。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范例,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2.。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1)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愚昧无知,失去理想,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健康发展。2)它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内容。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等物质力量,也包括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和建设成果,蕴涵着推动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因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提高综合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产生凝聚和激励社会成员的巨大力量。3)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够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使蕴藏在人民群众中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发挥出来,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文化建设能够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的生产和工作热情,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引导人们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引导和教育人们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去认识社会主义;引导人们以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帮助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第一,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它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三,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即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第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反映社会主义性质要求的高尚道德,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二是体现道德发展的共同性和继承性的共同道德,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于其他社会道德的本质所在,又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和倡导的价值导向。第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教育发达、科学昌明、文化繁荣,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第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第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五,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第六,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管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途径:第一,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文化市场。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根本任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第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是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最终目的,一切工作都要积极促进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最终目标的实现。 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易考分析题)第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第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协调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根本任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必须坚持政府为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第三,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管、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十八届三中全会生态文明建设一、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形势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唯GDP的政绩观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其次是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压力日趋强化。目前,我国粗放型工业模式尚未改变,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不可持续的消费行为日益盛行。如果不提高城镇化质量,势必带来更大的环境压力和生态风险。再次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临着在国际社会承担更多环境责任的压力。我国对外产品出口也承担着巨大的生态环境逆差。最后是环境体制不顺、能力支撑不足和法制不健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制约环保事业发展的体制问题依然存在,环保队伍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环保监管力量与日益繁重的环保任务越加不适应。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第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格局、生产格局和生活方式。第二,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第三,要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终身追究其责任。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一)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第一,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第四,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其中,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原理。  1.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体现了矛盾的两点论和重点论原理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不能将主次等量齐观,更不能颠倒主次。  我们看待一切问题、处理所有事情,既要树立全面观,统筹兼顾,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优先考虑;既要反对离开重点谈两点的“均衡论”,又要反对离开两点谈重点的“一点论”,即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2.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说明如何深化让改革开放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第一,任何事物都表现为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求同存异”与“上下同欲者胜”就是善于在对立中把握同一,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胜利。第二,任何事物都表现为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体现着共性。由于“不同地方、不同阶层各有其改革诉求,不同领域、不同方面各有其改革指向,党内外对深化改革在认识上也存在差异”,所以才要善于从个性中发现共性,善于寻找最大公约数,这样才能守护全党全社会坚持改革的广泛认知。  3.用辩证法的观点说明我们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否定之否定规律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通过辩证的扬弃实现的。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因此,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为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其发展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遭受各种挫折。但只要我们有准备团结一心,共同应对,就完全能够从容应对征途上的各种复杂局面,战胜各种可能出现的艰难险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胜利。  4.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说明为什么35年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今天的改革要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35年前的改革要“摸着石头过河”,是因为那时缺少实践的经验,也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指导,所以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去总结经验。当前的改革,既积累了35年的实践经验,又形成了不断完善的理论指导,还明确了下一步的发展目标。这说明决策者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科学的认识,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的积极作用是巨大的。      改革开放理论:1.我国改革开放的直接理论基础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是;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邓小平指出,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2.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改革开放的性质)?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就深度而言,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2)就目的而言,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3)就改革开放的实践而言,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3.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是什么?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的辉煌的。改革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生产力获得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极大改善了生活水平质量,显著地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成功探索出一条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快速发展与和平发展的新道路,即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4.为什么我国要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因此,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5.正确对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1)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3)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两个不能,一个坚持)  对改革的全面认识(客观题)   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第一,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四,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3.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4.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第一,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第二,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第三,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第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5.全面深化改革基本途径(如何理解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三)中国近现代纲要角度的思考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如何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所取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 (1)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土土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2)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4)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及其要求(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和积累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要求:第一,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自信,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第二,就是要一以贯之的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1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2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3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4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5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4.简述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目的、重要经验和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并说明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论基础。①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②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③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④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2)改革开放的目的①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②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3)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 ①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③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4)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①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促进;②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③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6)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是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35年来,党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1.如何正确理解“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正确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制度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基础性”修改为“决定性”的重大意义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在理论上一个新的重大突破,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必将对加快市场化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必将进一步加快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3)正确认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导向社会资源配置、实现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经济形态。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所谓“决定性作用”,是指市场在所有社会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处于主体地位,对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商品价格拥有直接决定权。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尚未发现任何力量比市场的作用更广泛、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因此,只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其他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市场的作用。(4)正确认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没有否定或忽视政府作用,而是要求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更有优势,就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兼顾了效率和公平。兼顾效率和公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在参与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更加积极全面,更能发挥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弥补市场失灵、熨平经济波动的作用。3.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和特征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①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②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③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③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从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要求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两者具有共性。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5.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和优越性,说明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1)内涵其内涵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根本层面的制度、基本层面的制度、具体层面的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互衔接、相互联系构成的一整套制度体系,不同层面的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2)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制度有利于:①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③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④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⑤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始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资讯|专题|招生信息|资料中心|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内容节录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的良好开局。   全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特别提示=====简单记忆为“三个解放”)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特别提示=====总目标提出)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特别提示=====以下一段论述为整个报告内容的综述,即“六个紧紧围绕—六大改革”)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特别提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全会强调,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特别提示=====简单记忆为“四个坚持”)  (特别提示=====2020年目标)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特别提示=====以下报告开始分别阐述布置15项改革部分要点)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2.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4.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5.城乡发展一体化)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6.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7.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8.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9.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全会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10.文化强国)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11.民生中国)全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2.创新社会管理)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13.生态中国)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14.中国国防) 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15.党的建设)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经验。  全会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方向,大胆实践探索,注重统筹协调,凝聚改革共识,落实领导责任,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关心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继续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一)中国1.中国梦的内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其基本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实现中国梦的四个条件(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4)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3.中国梦的本质属性中国梦的本质属性是人民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二)中国精神是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进入新时期,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培育、积累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2.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中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3.新时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发展,就必须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统一起来。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大力弘扬和培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2)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创新,并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中。(三)中国道路  1.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能真正找到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途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历尽艰辛、借力探索,才真正找到这一正确途径的? 1)中国共产党能够真正找到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途径的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半封建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俄国十月革命道路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做了初步探索。尽管遭受过严重挫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领导人民经过不断的奋斗探索,终于找到了通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被称为“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或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请说明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30多年来,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地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3.习近平在第七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在新的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必须顺应世界大势”。谈谈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基本立场和理论原则上,分别体现了什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第一,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第二,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第三,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无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还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也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  4(1)如何看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式奇迹”与“中国式难题”?(4分)(2)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分析为什么“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6分)毛中特——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第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第二,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第三,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第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2.(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2)第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第三,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第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第五,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为深化改革开放夯实群众基础。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接力干下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朝着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前进   (一)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材料:外交部长王毅指出,短短半年时间里,习近平主席足迹遍及欧美和亚非拉,涵盖双边和多边,大国和周边,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一系列外交新理念,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新实践: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规划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倡导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出“真、实、亲、诚”的对非洲政策、坚持正确的国际义利观呼吁发展开放型经济等等,提出了中国方案,树立了中国形象,显示了中国智慧,发挥了中国作用。新形势下的中国外交开局壮观、气势恢宏,充分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世界格局演变的运筹帷幄和对中国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请问:1.如何理解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合作共赢”所体现的是中国政府对国际秩序的新理解,认为在经济上各国应该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政治上,各国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安全上,提倡共同安全、集休安全、合作安全,反对绝对安全和单方面安全;文化上,主张尊重文明多样性和发展道路多样化,促进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赢”并不意味着否认分歧摩擦的存在,而是提倡通过有效的沟通协调增进信任,通过求同存异有效化解矛盾摩擦,反对以邻为壑、损人利己。2.在当前软实力竞争兴起的背景下,为什么“文化外交已经成为我国继政治外交、经济外交之后的三大支柱外交之一?”中国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这一外交新策略的必要性和意义是什么?(1)当前,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复杂激烈,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以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制度模式、国家形象为核心的软实力竞争更加突出,未来我国对外影响力,要更多依靠软硬实力结合并重而扩大和取胜。因此,我国开始更加注重文化外交的影响力,使文化外交成为我国三大外交的支柱之一。(2)第一,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这是在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的时代背景下,正视中国与世界关系历史性变化的战略选择,更是对中国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集中体现,也是为实现到建党和建立新中国“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所必需。这表明,在新形势下,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作为传统外交的延伸和发展,已成为我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第二,开展公共外交,有利于中国增进多渠道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更好地了解和适应其他国家的文化,融入当地社会,深化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互信;有利于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国情、价值观等方面内容的认识和了解,展示中国富强、民主、文明、进步的形象,进而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对外交往。(二)中国的周边外交在秋高气爽的季节,中国周边外交有声有色。最近,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分别出访东南亚有关国家,深化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战略互信,表达了中国与东盟建立命运共同体的政治意愿,传递了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真情。这一系列外交活动给东南亚邻国带来融融“暖意”。中国新一届政府周边外交展现出中国外交的“暖实力”。 1.如何评价10年来中国与东盟关系取得的成就?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向纵深发展的意义是什么?近10年来,中国和东盟坚持战略对话,锲而不舍地不断增进政治互信,在许多重大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加强相互了解和支持。10年来,中国和东盟不断推进务实合作,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区。中国是东盟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10年来,中国和东盟始终团结合作、共克时艰。双方在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基础上又妥善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在应对印度洋海啸、非典、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和疫情中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向纵深发展、建立一个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加强中国同东盟的贸易和经济联系,打破地区保护主义,实现双边合作与互利共赢;有利于发挥成员国的比较优势,实现成员国之间的优势互补,增进各国产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力,形成区域范围内更加广阔的市场;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增加商业机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郭明的整体福利水平,拓展成员国的发展空间2.中国外交展现“暖实力”(1)“暖实力”与“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的区别当今世界,“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充灌于耳。三种“实力”均有强化自身、弱化对手的冷战色彩。“暖实力”则表现出更高的境界。一个“暖”字强调以将心比心、相互理解的方式与别国打交道,以打动和温暖人心的态度和举措,加深相互的感情交流,消除隔阂和戒备,力争做到安心、知心、贴心,使相互往来成为一种愉悦和期待。(2)一个国家发挥“暖实力”的必要条件政治上传递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正能量,推动国际秩序向公平合理方向发展;经济上寻求彼此利益契合点,强调互利共赢;安全上倡导新安全观,重视共同安全、合作安全;文化上做到包容、接受、欣赏对方文明,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外交上不强加于人,照顾其他国家舒适度,以德服人。(3)中国和东盟通过“暖实力”互换,共同打造和谐周边的榜样基础第一,中国和东盟国家友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双方曾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互相支持,在金融危机和重大自然灾难发生时互帮互助。第二,“中国梦”同东盟国家谋发展、求合作、促和平的梦想不谋而合。中国和东盟互为命运共同体。第三,中国发展离不开稳定周边,东盟的发展也需要稳定富强的中国作为支撑。 (4)近期中国新一届政府周边外交体现出“暖实力”外交的什么特点?一是政治“暖实力”。中国领导人东南亚之行是新一届政府以互信,互助,互利为出发点,营造和谐周边的实质性举动,旨在巩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二是经济“暖实力”。中国积极打造中国和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推进与东盟国家陆海空全方位合作,力争在过去中国—东盟关系“黄金”十年基础上创造“钻石”十年。三是安全“暖实力”。“中国梦”战略思想倡导构建“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四是人文“暖实力”。中国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青年、智库、议会、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的友好交流。 1.简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和基本要求。(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①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②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③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④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⑤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①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②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③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④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⑤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2.简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原因和途径。(1)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原因①近年来,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一些新进展,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但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结构失衡问题仍较突出,某些方面的矛盾甚至还在加剧,成为阻碍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重大障碍。②调整经济结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这是党中央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全面把握国际经济格局调整和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坚定决心。(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途径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①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扩大国内市场规模;②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强化需求导向;③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④要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3.简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原因和途径。(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原因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①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②这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途径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4.简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原因和途径,并说明如何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原因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同时,实施创新驱动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从国际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启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途径①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②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③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④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⑤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3)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①坚持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②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和社会生产力;③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整个进程中,不断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5.简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并说明如何理解“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也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又好又快的发展。(2)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任何发展方式都是一种动力机制的塑造和利益分配体制的安排。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展缓慢,究其原因,关键是相关领域改革滞后,经济体制不健全,科学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出发,深化改革的关键作用主要表现在:改善需求结构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提升产业结构必须依靠深化改革;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必须依靠深化改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