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工作的文化自觉兼谈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

田野工作的文化自觉兼谈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

ID:8137705

大小:440.29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3-07

田野工作的文化自觉兼谈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_第1页
田野工作的文化自觉兼谈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_第2页
田野工作的文化自觉兼谈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_第3页
田野工作的文化自觉兼谈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_第4页
田野工作的文化自觉兼谈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田野工作的文化自觉兼谈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田野工作的文化自覺兼談社會學研究的本土化張樂天上海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院長摘要論文作者首先簡要回顧了自己從哲學轉向社會學的田野研究的過程,接著,論文從三個方面闡述了作者對田野工作的認識。田野工作作為一種方法在中國的實證研究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而掌握這種方法的關鍵之一,是處理好與理論的關係。田野工作作為一種實踐的要義是對於中國田野的文化體悟。田野工作中的暫時中止既是必要的經歷,又為理論思考提供了機會。論文最後認為,田野工作的文化自覺就是一種社會學研究的本土化過程。yStoryfromtheFieldII一、從思辨的小屋到

2、實證的田野1983年暑假,我回到自己的家鄉。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的研究生,我很多時間沈浸在閱讀馬克思、黑格爾的著作中。那些帶著思辨色彩、讓人似懂非懂的詞句吸引著我,而我也在自己的鄉間小屋裡苦思冥想,試圖造出一些詞句,看上去有點兒像運用了黑格爾的辯證法,讀起來帶點兒馬克思的思想。那是一個斬獲的季節,我寫下了諸如此類的很多話語︰具體真理的階級性和階級意識的真理性,從總體上揭示了真理的歷史和階級的歷史兩對矛盾的發展的邏輯關係,它從本質上說明了各門學科的真理與階級性有遠近、層次的辯証轉化關係。無產階級能認識到自身作為階級必然要消亡,能夠

3、在歷史進程中自覺創造消滅階級和實行自我否定的條件。因而,這種階級意識也就從本質上具備了超越作為階級的侷限性,而使自己有了與真理同等的普遍性。一旦它具有了這種普遍性,那麼,活的、發展著的真理,就內在地成了無產階級的本質,真理的客觀內容與主觀形式達到了真正的統一。我沈浸在哲學的思索中,不經意間,被兩次對話所震撼。那一天,我坐在通向廳堂的走道上看書,廳堂裡有二位四十多歲的婦女在養蠶。在沙沙的夏蠶食葉聲中,一則對話飄到了我的耳朵裡︰甲︰聽說要分田到戶了,你知道嗎?乙︰這可怎麼辦?我們在生產隊裡已經做慣了,很多事做不來,今後的日子怎麼過啊?甲

4、︰是啊,生產隊裡做得好好的,不知道誰又想出這樣的主意。乙︰分田到戶,又會窮的窮,富的富了,我們又要吃二遍苦,受二茬罪了⋯⋯。幾天以後,我從鄉村市集上回家,看到一位小青年早早地就在地裡幹活,就與他搭訕︰問︰阿五,這麼早就幹活了,幹麻那麼起勁?答︰自家的地,幹自家的活,總要起勁點。問︰分田到戶了,你覺得好不好?答︰當然好。生產隊裡受人剝削壓迫,現下翻身解放了。分田到戶就是好。兩次對話讓我從思辨中猛醒,讓我重新環顧曾經那麼熟悉但上大學以後卻久違了的田野,重新思考自己學術研究的路徑⋯⋯。田野故事II其一,我感覺到,自己原先的思辨模式是脫離社

5、會實踐的,而脫離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這種思辨或許可以提升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可以提出某些所謂的理論,但是,空洞的理論不可能指導宏大的社會實踐,對國家、民族和民眾沒有多少意義。其二,這種思辨沒有嵌入學術思想的源流中,既不是從事哲學史的學術梳理,又沒有汲取當代社會生活的養料,因而沒有多少學術的價值。如果很多人去從事諸如此類的思辨,還互相論辯,也只是學術機器的「空轉」,不會產出多少真正的學術成果。其三,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當我懷著雄心壯志去追求哲學真理的時候,我不得不應對三個方面的挑戰。一方面,當一個民族的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還沒有得到足

6、夠的發展,還沒有為高深的哲學思考累積豐富的思想養料的時候,哲學的真理是否可能?另一方面,哲學的真理是思想的奇葩,她的孕育與綻放需要自由的土地。中國剛剛改革開放,或許更應當去做艱苦的耕耘,為哲學真理的萌生創造更好的環境。最後,即使時代已經在呼喚著哲學的真理,但是,我自己有沒有興趣,有沒有能力去做哲學?其四,那兩次對話讓我感受到存在於農村社會中的張力。中國億萬農民正在有意無意地推展著一場恢弘的鄉村變革,他們瓦解著經典的社會主義公社,改變著鄉村的經濟、社會架構,日復一日地創造著新的經驗、新的歷史。「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是常青的。」鄉村的

7、社會實踐為思想、理論與學術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因而如此地吸引了我,以至於我幾乎把轉向農村研究看成是自己的歷史責任。「一個曾經在鄉村貢獻了青春年華的人,後來又有幸在復旦大學受到了人文社會科學的訓練,難道不應當承擔起研究鄉村的歷史重任嗎?」我這樣問自己。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幾年以後,我讀《劍橋中華民眾共和國史》,看到陳佩華寫的《陳村》成為理解50年代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中國農村的最重要參考書,很受觸動。我想,如果中國今後拿不出一批像《陳村》那樣深入研究基層社會生活的作品,如果理解中國的威權著作都是外國學者寫的,中國學者如

8、何可能無愧於這個時代?如何可能在國際學術界受到尊敬?環顧中國學術界的情況,我深切地意識到,中國最缺少的是扎扎實實的實證研究,是深入仔細的田野工作。改變學術方向是困難的,但是,最終我還是下決心離開了思辨的小屋,走向實證的田野,並在80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