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冲刺】精准讲解《物理中考复习》全册知识考点精讲

【中考冲刺】精准讲解《物理中考复习》全册知识考点精讲

ID:81988377

大小:12.74 MB

页数:450页

时间:2022-07-02

上传者:读书郎
【中考冲刺】精准讲解《物理中考复习》全册知识考点精讲_第1页
【中考冲刺】精准讲解《物理中考复习》全册知识考点精讲_第2页
【中考冲刺】精准讲解《物理中考复习》全册知识考点精讲_第3页
【中考冲刺】精准讲解《物理中考复习》全册知识考点精讲_第4页
【中考冲刺】精准讲解《物理中考复习》全册知识考点精讲_第5页
【中考冲刺】精准讲解《物理中考复习》全册知识考点精讲_第6页
【中考冲刺】精准讲解《物理中考复习》全册知识考点精讲_第7页
【中考冲刺】精准讲解《物理中考复习》全册知识考点精讲_第8页
【中考冲刺】精准讲解《物理中考复习》全册知识考点精讲_第9页
【中考冲刺】精准讲解《物理中考复习》全册知识考点精讲_第10页
资源描述:

《【中考冲刺】精准讲解《物理中考复习》全册知识考点精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第一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1声现象的实验探究1.探究一:声音的传播(1)实验装置:如图K1-1所示。实验现象:将正在发声的闹铃放入真空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声音会越来越________。得出结论: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真空________传声。小介质不能

1第一讲│考点梳理·新课标(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________。一般来说,声音在________中传播得最快,在________中传播得最慢。振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不同固体气体

2·新课标2.探究二: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1)实验装置:如图K1-2所示实验现象: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使其振动幅度大致相同,观察到钢尺伸出越短,振动越________,音调越________。得出结论: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决定,________越高,音调________。快高频率频率越高

3·新课标(2)补充说明:物体振动的快慢用________来表示,单位是________。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人耳的听觉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小于________的声音叫次声波,大于________的声音叫超声波,人耳都不能听见。频率赫兹20Hz~20000Hz20Hz20000Hz

43.探究三: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1)实验装置:如图K1-3所示。实验现象: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观察到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________。得出结论: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动________有关,________越大,响度越________。(2)补充说明: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来显示音叉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称为________。另外响度还跟________________有关。·新课标大幅度振幅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转换法距发声体的距离

5第一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下列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A

6·新课标2.小何自制了一个哨子,如图K1-5所示,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声,关于哨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哨声是由于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声音B.在月球上吹哨也能听到该哨声C.吹哨时,上下推拉活塞的目的是改变哨声的响度D.活塞不动,用更大的力吹哨子,哨声音调会更高A

7·新课标3.如图K1-6是探究声现象的实验装置,下列实验现象中不正确的是()A.音叉振动时,乒乓球被弹开B.听到的声音越大,乒乓球被弹得越远C.敲音叉的力越大,听到的音调就越高D.音叉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到人耳的C

8第一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2音调、响度与音色的比较特征含义决定因素波形情况音调声音的____,俗称声音的“粗”“细”频率越大,音调越高相同时间内,波的个数多,频率大,音调高响度声音的________,俗称音量的“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波形陡而高,振幅大,响度大音色声音的________,用于区分发声体的依据与材料、结构、振动方式有关波形中夹杂的其他频率的成分不同高低强弱品质

9第一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古筝是一种弦乐器,演奏者一只手不断地变换按弦的位置,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弦发声时的()A.振幅B.响度C.音色D.音调D2.演唱会上,坐在后排的小陈可以清晰地听到他喜欢的明星的歌声。因为歌手发出的声音经过扩音设备________大大增强;虽然看不清台上的歌手,但根据声音的________,也能辨别出演唱的歌手。响度音色

10第一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认识噪声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___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无规则

11·新课标2.噪声的来源(1)交通运输噪声:如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机械运转声等;(2)工业噪声:如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3)施工噪声:如盖楼、打桩的声音等;(4)社会生活噪声:如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

12·新课标3.声音等级的划分人们以________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等级,其符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长期生活在________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4.噪声减弱的途径在______处防止噪声产生,如排气管上加的消声器;在______过程中阻断噪声传播,如加隔音设备以及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在______处减弱噪声,如戴耳塞。分贝dB30~40dB90dB声源传播人耳

13第一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城市里部分道路设计如图K1-7所示,这种下凹道路在控制噪声方面的作用是()A.防止车辆产生噪声B.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

14·新课标2.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下面哪个方法有效合理()A.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控装置B.在教室周围植树C.每个学生都戴防噪声耳罩D.将教室的窗户打开B

15·新课标3.以下四个措施中:①马路旁的房子的窗户采用双层玻璃;②城市禁止机动车鸣喇叭;③马路两旁植树;④高架道路两侧设隔音板墙。对控制噪声污染有作用的是()A.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D

16知识梳理·新课标考点4声音的利用1.回声的利用声音在__________中遇到障碍物被________回来形成回声;回声的重要应用是测距和定位,测量原理是________;声呐是回声定位的具体应用,同时也说明声音能够传递________。2.噪声的利用利用噪声可以除尘、除草、克敌等,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传播过程反射信息能量

17·新课标3.超声波与次声波的利用(1)超声波:通常把高于________的声音称为超声波,B超和声呐利用超声波传递________,超声波还能够传递能量,可以用来去污垢、打碎结石等。(2)次声波:低于________的声音称为次声波,利用次声波传递信息,如预报破坏性较大的地震、海啸、台风等;另外地震、海啸、爆炸时产生的次声波携带的能量具有很大的破坏力。20000Hz信息20Hz

18针对训练·新课标1.图K1-8中,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B

19·新课标2.以下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是()A.大象的“声音”交流B.蝙蝠的“回声”定位C.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D.站在天坛中央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B

20第一讲│实验小变式·新课标实验小变式1.当我们将真空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会感觉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说明真空是不能传声的,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2.在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放大音叉的震动,我们采用的探究方法是转化法(放大法),用到此方法的还有探究通电导体周围的磁场。此实验装置还可以探究发声体在震动。

21第二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5光现象的实验探究1.探究一:光的直线传播生活现象:在有雾的天气中,可以看到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穿过森林的光束是直的。所以在探究光的传播路径时,我们可以让光在烟雾中传播从而显示它的路径。得出结论:光在____________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实际应用:激光准直、射击瞄准、站队看齐等。同种均匀

22第二讲│考点梳理·新课标解释现象:(1)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________的物体,在物体的________形成的________,就是影子,平时所说的“立竿见影”、“皮影戏”都是指影子。(2)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日食和月食都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日食是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月食是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3)小孔成像的形成:如图K2-1所示,沿直线传播的光经小孔后,在光屏上由实际光线会聚成像。像的特点:________、大小可变的________;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________。如:树下圆斑、针孔照相机。不透明后面黑暗区域光的直线传播倒立实像无关

23·新课标第二讲│考点梳理补充说明: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________的,光在________中的速度最大,其大小是______________。不同真空3×108m/s

24·新课标第二讲│考点梳理2.探究二: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设计:(如图K2-2所示)(1)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____________。图K2-2不能同一平面内

25·新课标第二讲│考点梳理(2)当将光线沿反射光线入射到镜面时,可以看到反射光线沿原________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__的。得出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______________;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______两侧;反射角____________入射角。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__的。(可记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入射光线可逆同一平面内法线等于可逆

26·新课标第二讲│考点梳理评估交流:实验中光屏的作用是显示光的_________;验证入射、反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____________。补充说明:反射类型有________反射和________反射两种。我们平时看到周围的物体就是利用光在物体表面发生的________。传播路径同一平面内镜面漫漫反射

27·新课标第二讲│考点梳理3.探究三:平面镜成像规律图K2-3实验设计:(如图K2-3)(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找到像的________。(2)准备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目的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______关系。(3)实验中准备刻度尺的目的是便于比较物与像到________________关系。(4)移动后面的蜡烛,并在其所在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接收到烛焰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5)当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大小________。位置大小平面镜的距离不能虚像不变

28·新课标第二讲│考点梳理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像;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_;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像与物之间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_。(可记忆为:等大、等距、垂直、虚像)评估交流:(1)实验中看到两个不重合像的原因可能是玻璃板有一定____,前后两个表面均____________造成的。(2)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的原因可能是玻璃板与水平桌面________。实际应用:一是成像,如梳妆镜、墙壁安装平面镜增大空间效果等;二是改变光路,如潜望镜等。虚相等相等垂直厚度反射成像不垂直

29·新课标第二讲│考点梳理4.探究四:光的折射定律实验设计:让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观察光束在空气中和水中的径迹。得出结论: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____________;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____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反之,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且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________;当光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________。发生折射时光路也是________。(可记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气大他小)同一平面内法线小于大于增大保持不变可逆的

30·新课标第二讲│考点梳理补充说明:发生光的折射时,同时也发生光的反射。折射现象:海市蜃楼、折射断筷、“错位”现象。光的色散: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________。彩虹的形成就是光的________。光的色散实质是太阳光发生多次________形成的。复色光色散折射

31第二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下列关联正确的是()A.光的直线传播——把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中,看上去好像折断了B.光的折射——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C.光的反射——影子的形成D.光的反射——人能在镜中看见自己的像D

32第二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下列现象可以用光的折射解释的是()A.在游泳池边看到的池底比实际浅B.夜晚看到人在路灯下形成的影子C.通过汽车后视镜看到车后更广阔的范围D.晴朗夏日的中午,在树下看见圆形的光斑A

33第二讲│针对训练·新课标3.(1)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时,小李进行如图K2-4甲所示的实验,让一束光EO贴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线OF。将纸板沿ON向后折,此时在NOF面上看不到反射光线,如图乙所示,此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图甲中,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4第二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图K2-5甲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一支大小和点燃蜡烛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35第二讲│针对训练·新课标用刻度尺量出A和A′、B和B′、C和C′到镜面的距离;看A和A′、B和B′、C和C′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下一步你将如何处理“白纸”上的信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K2-5

36第二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6影子、实像与虚像的区别1.像的定义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学仪器后形成的与原物相似的图像。

37·新课标第二讲│考点梳理2.影子、实像与虚像区别影子实像虚像成因沿直线传播的光被不透明物体挡住,在其后形成黑暗区域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由实际光线(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效果黑暗,无色彩光屏能呈现、底片可感光、人眼能看到光屏不能呈现、底片不可感光、人眼能看到正倒倒立正立举例日食、月食、立竿见影小孔成像、照相机、幻灯机成像平面镜、放大镜成像

38第二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如图K2-6所示,进入人眼睛的光线是由()A.平面镜发出的B.像S′发出的C.平面镜反射的D.人的眼睛发出的C

39第二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如图K2-7所示,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小孔a处,它成的像在距小孔b处的半透明纸上,且a大于b,则半透明纸上的像是()A.倒立、放大的虚像B.正立、缩小的虚像C.倒立、缩小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实像C

40第二讲│针对训练·新课标3.某同学漫步在湖边,看到桥和它在水中的倒影组成了景色优美的画面,用照相机将其拍下。对于桥在水中的倒影和它在底片上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缩小的实像B.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等大的虚像C.底片上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缩小的虚像D.底片上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等大的实像B

41第二讲│实验小变式·新课标实验小变式(1)实验使用的平面镜是薄玻璃板,主要是为了透光,便于观察镜后的物体。(2)实验使用的两根蜡烛应当完全一样,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3)玻璃板尽量薄一些,防止玻璃板的前后两表面各成一个蜡烛的像距离太大,不便于观察、比较,在测量像、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时要以玻璃板前表面的位置为准。(4)实验时,玻璃板放置时要与水平面垂直。

42·新课标第三讲 光现象作图

43第三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7光的反射作图1.反射光路作图用虚线将法线画出,确定入射角(或反射角),根据两角相等的关系做出反射光线(或入射光线)。2.确定平面镜位置作图先画出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的平分线即是法线,然后过角的顶点画法线的垂线,即为平面镜的位置。

44第三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如图K3-1所示,某一光线斜射向镜面O点,请在图中作出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答案如图所示

45第三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8平面镜成像作图1.根据光的反射规律作图步骤:(1)如图K3-2所示,从光点S引出两条入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2)作出两条入射光线的法线。(3)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4)作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用虚线画出),交点为像点。

46·新课标第三讲│考点梳理2.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图步骤:(1)如图K3-3所示,过S点向平面镜作垂线(用虚线画出)。(2)截取S′点,使S′点到镜面的距离等于S到镜面的距离。画出像点S′点(虚像用虚线画)。

47第三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K3-4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答案如图所示

48第三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9光的折射作图1.折射光路作图用虚线将法线画出,确定入射角(或折射角),根据“气大其他小”的关系做出折射光线(或入射光线)。2.折射成像作图步骤:(1)如图K3-5所示,从光点S引出两条光线,射到界面上。(2)作出两条入射光线的法线。(3)根据折射定律,光线由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作出折射光线。(4)作出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用虚线画出),交点为像点。

49·新课标第三讲│考点梳理3.垂直入射作图光线由空气垂直射入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反射和折射同时发生,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均为0。

50第三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如图K3-6所示,画出入射光线AO的折射光线。答案如图所示

51第三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如图K3-7所示,一束光线垂直射到玻璃砖的一个面上,作出这束光线进入玻璃砖内的径迹和从斜面离开玻璃砖后的大致径迹。要求在斜面处标出法线。答案如图所示

52第三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10透镜特殊光线作图1.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如图K3-8所示)(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①经过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2)经过焦点的光线②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3)经过光心的光线③传播方向不变。

53第三讲│考点梳理·新课标2.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如图K3-9所示)(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①经过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反向延长线过焦点。(2)延长线过凹透镜另一侧焦点的光线②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3)经过光心的光线③传播方向不变。

54第四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11凸透镜与凹透镜1.凸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会聚发散2.理解“会聚”与“发散”: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是相对于入射光线而言的,在解题时,一般采用延长入射光线的方法来判断,如图K4-1所示,通过观察折射光线是在入射光线的外部(发散作用)还是内部(会聚作用)来确定透镜类型。

55第四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图K4-2是微型手电筒所用的小灯泡,小灯泡前端的A部分相当于________,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凸透镜会聚

56第四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1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安装调节:安装凸透镜与光屏,使蜡烛和光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点燃蜡烛,调节高度,使凸透镜、光屏、烛焰三者中心大致在__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像成在________________。同一高度光屏的中心

57·新课标第四讲│考点梳理引申操作:①用教材遮住一半透镜,在光屏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像,但像会变________。②物体从5倍焦距以外逐渐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到像会________,像距也随之________。③成实像时,将蜡烛与光屏位置互换,根据光路________可知,仍成实像,但实像的________发生改变。能暗变大变大可逆性大小

58·新课标第四讲│考点梳理实验结论物距u像的性质像距v应用位置正倒大小虚实u>2f异侧倒立缩小实像f2f投影仪u<f同侧正立放大虚像u<v放大镜

59·新课标第四讲│考点梳理评估交流: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均得不到像的原因可能是凸透镜、光屏、烛焰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或是物体在一倍焦距内或焦点上。2.凸透镜成像规律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两侧且倒立,虚像一边是正的(di);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用于实像)。

60第四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如图K4-3所示,小梦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观察到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幻灯机B.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的烛焰像向上移动C.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D.要使光屏上的烛焰像变小,只需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61第四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焦距等于10cm的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K4-4所示,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处。(1)将蜡烛放在A点,光屏在B位置上,为了找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2)依次改变蜡烛的位置,移动光屏直到找到清晰的像。记录的数据如表:左次数123456物距(cm)403530252015像距(cm)13.5141516.72030

62第四讲│针对训练·新课标①在前4次实验中,所成的像为倒立、______的实像。②第6次的像比第5次的_____(选填“大”或“小”)。(3)将蜡烛放在C点,观察到烛焰的正立、放大的虚像后,若希望看到更大的虚像,应将蜡烛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缩小大左

63第四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13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1.生活中的透镜(1)照相机:它的镜头是一个________,来自物体的光线经镜头后在底片上成一个______、______的实像,物距应当________________。照相机离物体越远,所成的像越________。凸透镜倒立缩小大于二倍焦距小

64·新课标第四讲│考点梳理(2)投影仪:它的镜头是一个_____________,当物体、透镜、光屏的位置适当时,在光屏上会得到物体的___________的实像,所以投影片要_________,且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要大于________、小于________。平面镜可以改变________________使实像投在屏幕上。(3)放大镜:利用的是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虚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要求物体到放大镜的距离小于__________________,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像,并且与物体在透镜的__________,而且放大镜离物体越远,所成的像越________。凸透镜倒立、放大倒插一倍焦距二倍焦距光线的传播方向一倍焦距正立放大虚同侧大

65第四讲│考点梳理·新课标2.望远镜和显微镜(1)望远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____________立、______的______像,像落在目镜的___________以内;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______立、________的________像。(2)显微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________立、____________的________像,像落在目镜的________焦距以内,目镜再一次成正立、________的________像。倒缩小实一倍焦距正放大虚倒放大实一倍放大虚

66第四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以下物品中没有应用凸透镜成像原理的是()A.穿衣镜B.投影仪C.照相机D.放大镜A

67第四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如图K4-5所示是小华用相机拍摄的桂林市杉湖上的双塔相片。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双塔在湖中的倒影是实像B.要使塔像更大些,小华或相机镜头应向塔靠近些C.要使塔像更大些,小华或相机镜头应离塔更远些D.要使塔像更小些,小华或相机镜头应离塔更近些B

68第四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14眼睛和眼镜1.眼睛的成像原理(如图K4-6所示)晶状体底片大脑凸透镜

69·新课标第四讲│考点梳理2.近视眼、远视眼成因及矫正近视眼远视眼成因由于晶状体太______,折射作用太________,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________,使人看不清远处的物体。由于晶状体太______,折射作用太________,使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________,使人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厚强前面薄弱后面

70·新课标第四讲│考点梳理矫正配戴________配戴________眼镜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使物体的像________,成在视网膜上凸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使物体的像________,成在视网膜上凹透镜凸透镜发散后移会聚前移

71第四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来自于物体的光经过晶状体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B.视网膜相当于光屏C.所成像是实像D.所成像相对于物体是正立的D

72第四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同学们学习很辛苦,很多同学的视力发生了变化,影响学习和生活,需进行矫正。请你从下面两幅图中选出:矫正近视眼的是________;矫正远视眼的是________。乙甲

73第四讲│实验小变式·新课标实验小变式在探究“近视眼的原因”时,当将近视眼镜从蜡烛和凸透镜中间拿走时(相当于给近视眼摘掉了眼镜),光屏上的像变得不清晰了,需要将光屏向凸透镜移动一定距离,才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这说明近视眼是将图像成在了视网膜之间的位置,是角膜和晶状体对光线的折射(会聚)能力太强所致。

74第五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15温度与温度计1.温度(1)含义:温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的物理量。(2)摄氏温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__________________为0摄氏度,______________为100摄氏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叫做摄氏度,符号为________。(3)常见温度值:人的正常体温:________,人感觉舒适的温度:________,洗澡水的温度:________。冷热程度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沸水的温度℃37℃23℃40℃

75第五讲│考点梳理·新课标2.温度计及使用(1)原理: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制成的。(2)使用一估:估计被测物体的________。二选:根据估测温度选择合适的________。三看:看清温度计的_______。四放:玻璃泡全部________被测液体中,不要接触容器的____________。五读:待示数稳定后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________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________相平。液体的热胀冷缩温度量程分度值浸入底部和侧壁留在上表面

76第五讲│考点梳理·新课标3.常用温度计比较原理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液体的________量程-20~110℃________-30~50℃分度值1℃________1℃构造玻璃泡上部是均匀细管玻璃泡上部有一段细而弯的“缩口”玻璃泡上部是均匀细管使用方法不能________被测物体读数,不能甩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要________放在被测环境中直接读数,不能甩热胀冷缩35~42℃0.1℃离开甩

77第五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下列温度最接近23℃的是()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B.我国江南地区冬季的最低气温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D.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室温D

78第五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图K5-1为体温计的一部分,它的示数是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__℃。38.50.1

79·新课标第五讲│考点梳理2.探究二:水的沸腾(1)测量工具:________、秒表。(2)实验设计:为了既节约能源又节省时间,使水快一些沸腾,请你提出一条有效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现象:水沸腾前,气泡由_____变_____,最后消失,且水吸收热量,温度__________;水沸腾时,气泡由___变_____,最后冲出液面,变成________,且水吸收热量,温度________。(4)实验结论:水的沸腾是一种________的汽化现象。水沸腾过程中,虽然水继续________热量,但只能不断地变成________,温度保持________。温度计水少一些大小升高小大水蒸气不变剧烈吸收水蒸气不变

80第五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16热现象实验探究1.探究一:固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1)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2)实验设计:(如图K5-2所示)采用“水浴法”加热的目的是使被加热的物质受热________、________,慢慢熔化,便于观察温度变化规律。温度计秒表均匀缓慢

81第五讲│考点梳理·新课标(3)记录数据时间/min012345678910海波/℃4042444648484848485053石蜡/℃4041424447484952545659

82·新课标第五讲│考点梳理(4)画出图像

83·新课标第五讲│考点梳理(5)实验结论:海波在熔化过程中,________热量,温度________。石蜡在熔化过程中,________热量,温度________。晶体与非晶体熔化都要______,凝固都要________,但晶体有固定的________和________,而非晶体则没有熔点和凝固点。(6)分析归纳:晶体熔化条件是达到________,持续________;非晶体熔化条件是持续吸热。吸收不变吸收升高吸热放热熔点凝固点熔点吸热

84·新课标第五讲│考点梳理(5)评估交流:水沸腾的条件是达到__________、持续________。水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气压高沸点______、气压低沸点______。3.探究三: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1)方法寻找怎样比较水和食用油吸热能力的差异?方法一:质量________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________,比较________;方法二:质量________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________,比较________。沸点吸热高低相等热量升温多少相等温度吸热多少

85·新课标第五讲│考点梳理(2)测量工具:天平、温度计、秒表。(3)实验设计:(如图K5-4所示)①要得到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用到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②实验中怎样确定水和食用油是否吸收了相同的热量?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________;或利用完全相同的电加热器,通电________。天平相同时间相同时间

86·新课标第五讲│考点梳理(4)得出结论:①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______吸收的热量多,说明水的吸热能力______。②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__________、温度_____、物质______有关。(5)评估交流:①一般选择液体进行实验,是为了便于控制吸收的热量________,又便于测量升高的______。②实验设计中给出的两种加热方法中,第二种方法更好,因为酒精灯是外部加热,加热位置、火焰大小不好控制,且散热不确定;而电加热器是内部加热,便于使不同液体吸收相同热量,且散热基本相同。水强质量变化种类相同温度

87第五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表格中为小珊在探究某种物质的熔化规律时记录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解答以下问题。时间t/min01234567温度t/℃-4-2000012(1)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__℃。(2)该物质是__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3)数据表明前2min升温较快,最后2min升温较慢,这是因为该物质处于液态时的________(选填“密度”、“比热容”或“热值”)比处于固态时的大。0晶体比热容

88第五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图K5-5甲是“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图。(1)小聪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后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乙、丙所示,则图_____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为了方便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小聪将温度计从水中拿出来进行观察读数,则会导致所测温度偏______(选填“高”或“低”)。丙低

89第五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丁所示,读数为______℃,说明此时气压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标准大气压。(3)图K5-6是三名同学作出的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其中正确的是图______。分析该图像,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但要继续________(选填“吸”或“放”)热。99小于丙吸

90第五讲│针对训练·新课标3.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K5-7所示的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物质质量/g初始温/℃加热时间/min最后温度/℃水6020645食用油6020668

91第五讲│针对训练·新课标(1)从表中数据可知,水和食用油的质量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加热结束时,食用油的温度比水的温度______(选填“高”或“低”)。(2)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水吸收的热量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3)实验表明,________(选填“水”或“食用油”)的吸热能力更强。相同高大于水

92第五讲│实验小变式·新课标实验小变式1.先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过一会儿,两只手的感觉相同,再把两只手同时放入温水中,此时两只手的感觉不相同。这说明我们只凭感觉来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必须用专门的测量工具来测量。2.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中,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实验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好变量的控制,如采用同一热源加热;用两个相同的易拉罐,加入质量和初温相等的水和沙子,这些都是为了做到控制变量。

93第五讲│实验小变式·新课标3.“观察水沸腾”的实验中,为了使杯中的水尽早沸腾,我们常采用的措施是:①加入适量的水;②水的初温度要高一些,约80℃;③杯子上面要加一个盖子;④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4.在水沸腾前,温度计的示数升高,气泡越来越小,声音比较大;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不变,气泡越来越大,声音变小,即“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94第五讲│实验小变式·新课标5.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时,将-5℃的冰放入试管加热直到熔化,用所得数据所描绘的时间与温度的图像中,有一段是几乎与横轴平行的,说明这段时间内其温度是不变的,它有固定的熔点,所以是晶体。在该段图像中它正在熔化,此时的温度就是它的熔点,此时它应处在固液共存的状态。

95第六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17物质的三态六变1.物质的三态六变

96第六讲│考点梳理·新课标2.补充内容(1)两个制冷作用:①蒸发________制冷。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________、液体的________、液体上方的____________。②熔化吸热制冷,如吃冰棒解热。③升华________热量,也有制冷作用。比如干冰升华、人工降雨等。(2)蒸发与沸腾的区别:蒸发是在液体________、在________温度下都能发生的________的汽化现象,而沸腾是在液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在________的温度下进行的________的汽化现象。吸热温度表面积空气流速吸收表面任何缓慢表面内部一定剧烈

97第六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名称相对应的是()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升华B.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液化C.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凝固D.冰箱冷冻室内壁的霜——汽化A[解析]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凝固,故B错误;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汽化,故C错误;冰箱冷冻室内壁的霜——凝华,故D错误,正确选项为A。

98第六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水无常形,变化万千,如图K6-1所示的各自然现象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A

99第六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18热现象实验探究雨雪冰雹露雾霜

100第六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李军同学在实验室模拟“云和雨的形成”,如图K6-2所示,请写出整个过程涉及的主要物态变化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汽化液化(或凝华)

101第六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19解读物态变化中的图像项目种类晶体非晶体熔化图像性质①固体吸热升温;②________共存,吸热温度________;③液体吸热升温吸热升温,无固定熔点固液不变

102第六讲│考点梳理·新课标种类项目晶体非晶体凝固图像性质①液体放热降温;②固液共存,放热温度______________;③固体放热降温放热降温,无固定凝固点不变

103第六讲│考点梳理·新课标种类项目水沸腾图像性质①水吸热升温;②达到沸点,水沸腾吸热但温度____________不变

104第六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如图K6-3所示,A、B两图分别是甲、乙两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像,由图可知:在甲、乙两种物质中,________物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________℃。甲48

105第七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20解读物态变化中的图像1.分子热运动(1)扩散:两种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___________的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__________、分子间有________。(2)分子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____________,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________,扩散越快。(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______和______。彼此进入对方无规则运动间隙无规则运动剧烈引力斥力

106第七讲│考点梳理·新课标2.内能(1)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2)决定因素:物体的内能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有关。(3)改变方式:________和________。说明: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间存在__________,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________。做功有两种情况,一是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__________,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____________,二是物体对外做功,内能______;做功的实质是能量的________。两种方式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热运动的动能分子势能温度质量状态热传递做功温度差转移增加内能减少转化

107第七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下列常见的自然现象,能用分子运动知识解释的是()A.春天柳絮飞扬B.夏天荷花飘香C.秋天落叶飘零D.冬天雪花飘飘B[解析]分子热运动是微观世界的一种运动形式,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的,故选B。

108第七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新型防空导弹“红旗-9”试射,导弹在上升过程中,重力势能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而其与空气摩擦导致内能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此内能改变是通过________的方式实现的。增大增大做功

109第七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21内能、温度与热量的比较区别:温度表示物体的________,它的变化用“升高”和“降低”来形容。热量是物体在________过程中,物体间传递________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不是物体所含有的,通常用“吸收”和“放出”来指明传递方向。内能是物体所具有的能量之一,内能永不为________。冷热程度热传递内能零

110第七讲│考点梳理·新课标联系:a.温度的变化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b.传递热量的多少可以量度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c.在不做功的前提下,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内能将发生改变,但温度不一定变化,如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物体温度发生变化,内能会随之改变,但不一定是吸收或放出了热量,可能是做功改变了物体的内能。

111第七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0℃的冰没有内能B.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C.物体的温度越低,所含的热量越多D.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只要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B

112第七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22比热容、热值、热量的相关计算1.比热容(1)定义:__________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字母_____表示,它的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___。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________。(2)水的比热容:c水=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是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____。[应用]“暖气”,机器中的________循环系统等。单位质量热量c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特性4.2×103J/(kg·℃)4.2×103J冷却

113第七讲│考点梳理·新课标2.热值(1)定义:1kg的某种燃料___________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符号________表示。公式:_________,单位是__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2)氢的热值是q=1.4×108J/kg,物理意义是________燃烧1kg的氢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___;用氢作燃料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完全燃烧qQ=qm焦耳每千克J/kg完全1.4×108J热值大无污染3.热量的相关计算吸、放热公式:__________________;热效率的计算公式:________。Q=cmΔt

114第七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城市中修建人工湖,不但可以美化生活环境,而且能有效调节其周围环境的气温。这是由于水的________大,在同样受热或冷却时,温度变化________(选填“大”或“小”)的缘故。比热容小

115第七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能源。某太阳能热水器每天能使500kg的水温度升高30℃,那么这些水吸收的热量为________J,这些热量相当于完全燃烧________m3的天然气放出的热量。[天然气的热值取7×107J/m3,水的比热容c=4.2×103J/(kg·℃)]6.3×1070.9

116第七讲│实验小变式·新课标实验小变式1.用注射器分别抽半筒空气和半筒水,然后封闭进行压缩,比较发现,空气要比水容易压缩得多,但两者都是不能无限压缩的,这说明液体分子间的作用力要比气体分子的作用力大,同时也说明两种状态下的分子之间都存在间隙。2.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加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然后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发现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这个现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117第八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23热机1.认识热机(1)热机原理:通过燃烧把燃料的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能,再通过______把内能转化为________能。化学内做功机械

118第八讲│考点梳理·新课标(2)工作过程:热机的一个工作循环由________个冲程组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曲轴和飞轮均转动______周,活塞往复________次,对外做功________次;在四个冲程中,只有___________是燃气对外做功,将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其他三个冲程是辅助冲程,要靠安装在曲轴上的飞轮的________来完成。(3)热机效率:用来做________的那一部分能量与燃料________放出的能量之比;公式:________。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221做功冲程内机械惯性有用功完全燃烧减少各种热损失使燃料充分燃烧充分利用废气带走的能量

119第八讲│考点梳理·新课标2.汽油机与柴油机区别汽油机柴油机构造不同________________燃料不同汽油柴油吸气冲程吸入________________吸入________点火方式________________应用效率较低,较轻便,用于小轿车、飞机上效率较高,较笨重,用于火车、轮船、坦克上火花塞喷油嘴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空气点燃式压燃式

120第八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关于热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热机的效率可达到100%B.四冲程汽油机在工作过程中,进气门和排气门同时关闭的冲程是做功冲程和压缩冲程C.柴油机上安装一个笨重的飞轮,是为了利用飞轮的惯性来完成吸气、压缩和排气冲程D.柴油机的效率比汽油机的高,说明柴油机的能量利用率高,与燃料的热值无关A

121第八讲│针对训练·新课标D2.如图K8-1表示四冲程内燃机工作时各冲程的示意图,它们正确的排列顺序为()A.甲、乙、丙、丁B.丁、丙、乙、甲C.甲、丙、乙、丁D.甲、丁、乙、丙

122第八讲│针对训练·新课标3.一台单缸四冲程汽油机,飞轮转速是1800r/min,该汽油机每秒钟内完成______个冲程,做功________次。6015

123第八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24以热机为载体的力、热综合计算

124第八讲│考点梳理·新课标

125第八讲│考点梳理·新课标4.热机效率的计算热机效率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式中W是燃气做的功,Q是汽油或柴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126第八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有一台四缸发动机,其主要技术指标如表所示。其中排量等于四个汽缸工作容积的总和,汽缸工作容积指活塞从上止点到下止点所扫过的容积,又称单缸排量,它取决于活塞的面积和活塞上下运动的距离(即冲程长)。转速表示每分钟曲轴或飞轮所转的周数。排量2.0L输出功率120kW转速6000r/min

127第八讲│针对训练·新课标(1)该发动机在1s内做功________J,单缸排量V=________L。(2)在每个做功冲程里,发动机做功W=________。(3)在做功冲程里,燃气对活塞所做的功可表示为W=pV,式中p表示燃气对活塞的压强,则p=________Pa。1.2×1050.5600J1.2×106

128第八讲│针对训练·新课标

129第八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25能的转化与守恒1.常见能的转化(1)摩擦生热: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2)发电机: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3)电动机: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4)光合作用: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5)燃料燃烧: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机械能内能机械能电能电能机械能光能化学能化学能内能

130第八讲│考点梳理·新课标2.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________,也不会凭空_______,它只会从一种形式________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________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________。3.理解“能量守恒定律”(1)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定律之一,也是人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2)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是有方向性的。消灭创生转化转移保持不变

131第八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下列关于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高山上滚下的石块越来越快,说明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B.酒精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C.发电机发电时,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D.人们对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说明能量可以凭空产生[解析]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太阳能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氢核聚变,所以D错误。D

132第八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根据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可知,能量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________。电能可以使电灯发光,同时产生内能散失在空气中,但这些内能却无法自动转化为电能,该现象说明能量的转化具有________。保持不变方向性

133第八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26能源与可持续发展1.能源分类(1)按能源的来源可分为一次能源(如_______、_______等)和二次能源(如________等)。(2)按能源能否不断地从自然界中得到补充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如_________、_________等)和不可再生能源(如________、________等)。(3)化石能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4)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贮存在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它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植物的________。太阳能风能电能太阳能水能核能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光合作用

134第八讲│考点梳理·新课标2.核能获得途径:重核________和轻核________两种方式。核能利用核电站的能量转化过程:原子核能→________→________→电能裂变聚变内能机械能

135第八讲│针对训练·新课标3.太阳能来源:________在超高温下发生________,释放出巨大能量,以光和热的形式向四周辐射。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能源,不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利用方式:一是用________把水等物质加热,如太阳能热水器等;二是用____________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氢原子核聚变集热器太阳能电池

136第八讲│针对训练·新课标4.三次能源革命第一次能源革命:____________的出现,导致了以________作为主要能源的时代的到来。第二次能源革命:________的发明使人类的主要能源由柴薪向________转化。第三次能源革命:20世纪40年代,物理学家发明了可以控制核能释放的装置——____________,拉开了以________为代表的第三次能源革命。钻木取火柴薪蒸汽机化石能源核反应堆核能

137第八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我国正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A.煤炭B.石油C.天然气D.太阳能D

1382.2011年3月14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因冷却系统的故障,导致严重的核泄漏事故,引起全世界的关注。(1)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发生________(选填“裂变”或“聚变”)释放的能量来发电的。(2)下面是核能发电中能量转化的过程,请将其补充整。第八讲│针对训练·新课标裂变内能

139第八讲│针对训练·新课标(3)“福岛核泄漏”事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请你对发展核电简述自己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只要从开发新能源、节约化石能源以及存在的安全隐患、核废料处理等方面简述自己的观点即可。

140第九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27摩擦起电与两种电荷1.摩擦起电(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________。(2)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原子核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3)实质是电荷的________。(4)失去电子的物体带________,得到电子的物体带________。摩擦起电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转移正电负电

141第九讲│考点梳理·新课标2.两种电荷(1)自然界只存在________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________;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________。(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________、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_。(3)根据________________原理制成了验电器。两种正电荷负电荷排斥吸引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142第九讲│考点梳理·新课标3.导体与绝缘体(1)导体易导电的原因:导体内部有大量的_________。金属导电靠的是________,酸碱盐的水溶液导电靠的是___________。(2)绝缘体不易导电的原因:绝缘体内部____________________。自由电荷自由电子正、负离子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143第九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上正电荷,这是因为()A.有电子发生了转移B.有原子核发生了转移C.摩擦创造了正电荷D.摩擦创造了负电荷A[解析]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并不是创造了电荷,故A正确。

144第九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28串、并联电路的比较与识别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定义把元件________连接起来的电路把元件________连接起来的电路特征电路中只有______电流路径,一处断开所有用电器都________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开关作用控制________电路________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所在支路首尾顺次并列一条不工作整个干路1.串、并联电路的比较

145第九讲│考点梳理·新课标2.串、并联电路的识别方法定义法:用电器________为串联,否则为并联。电流法:电流只有______路径为串联,否则为并联。拆除法:拆除某用电器,其他用电器________为串联,否则为并联。首尾相连一条不工作

146第九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示教板上面安装两个完全相同的灯泡,都能发光。在不看示教板背面电路连接、不用其他任何仪器的情况下,判断它们是串联还是并联。方法现象结论串联并联拧下一只灯泡另一只灯泡灭另一只灯泡仍亮

147第九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29电路连接与设计1.电路的连接串联电路:从电源正极出发,沿电流方向依次连接。并联电路:采用“先串后并法”,即先将一支路与电源构成回路,再将另外支路与该支路并联。

148第九讲│考点梳理·新课标2.电路的设计(1)用电器工作互不影响为并联,否则为串联。(2)开关的串、并联:①若干个开关控制一个用电器:所有开关均闭合,用电器才工作,则开关为______;若无论哪个开关闭合,用电器都工作,则开关为______。②开关的短路用法:要求当开关闭合时,用电器不工作,开关断开时用电器工作,则开关与用电器并联,当开关闭合造成用电器________,满足要求。(3)简单的混联:每个支路的用电器工作时,总有一个特殊的用电器与它们一起工作,这个特殊的用电器就要安装在它们的________上。串联并联短路干路

149第九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利用“光控开关”和“声控开关”可以节约居民楼里楼道灯的用电。其中“光控开关”能在天黑时自动闭合,天亮时自动断开;“声控开关”能在有声音时自动闭合,无声音时自动断开。下列电路图中合理的是()B

150第九讲│实验小变式·新课标实验小变式1.用干燥的手将撕成条状的塑料膜摩擦几下,条状膜就会条条分散开来,这是因为手摩擦塑料膜使其带上了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缘故。验电器也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151第十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30电流、电压、电阻及三种电学仪器1.电流、电压、电阻电流电压电阻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义电流的________电路中形成电流的______导体对电流的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换算1A=____mA1mA=______μA1kV=____V1V=____mV1MΩ=____Ω1kΩ=____ΩIUR强弱原因阻碍作用安培(A)伏特(V)欧姆(Ω)103103106103103106

152第十讲│考点梳理·新课标2.三种电学仪器仪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作用测电流测电压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量程、分度值“20Ω 1A”含义: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接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电源相接不允许直接连在电源两极可以直接接在电源两极,测的是电源电压连接两个上接线柱相当于________,连接两个下接线柱相当于________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从而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大小0~0.6A(0.02A),0~3A(0.1A)0~3V(0.1V),0~15V(0.5V)最大阻值为2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A串联并联一上一下一根导线定值电阻

153第十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如图K10-1所示,在练习使用电流表的实验中,某同学发现电流表(0~3A)的量程刻度值标示不清,根据你对电流表的了解,电流表的正确读数是()A.0.42AB.0.44AC.2.2AD.2.4AC

1542.如图K10-2所示是小宝同学做探究实验时的电路图,电路中的两只相同的电压表选用了不同的量程,测量时,两只电压表的指针恰好指在同一位置处,电压表V1和V2的示数之比是________,选择0~15V量程的电压表是________。第十讲│针对训练·新课标1∶5V2

155第十讲│针对训练·新课标3.有A、B、C三根导线,其中A、B是铜导线,C是镍铬合金线。A、B两根导线的长度相同,A比B粗;B、C两根导线的长度、粗细都相同,则三根导线中电阻最大的是________,电阻最小的是________。CA

156第十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31电路故障的排查1.确定故障原因电路出现故障的原因有两种,即______和______。由电流表有无示数可以确定故障的具体原因:电流表有示数,而用电器不工作,说明该用电器发生了________。电流表无示数,说明电路出现了________。短路断路短路断路

157第十讲│考点梳理·新课标2.排查断路位置(1)用导线(或电流表)排查电路故障:把导线(或电流表)依次与电路中各元件________联,当电路中的所有用电器都工作时,说明与导线(或电流表)并联的元件发生了________路。(2)用电压表排查电路故障:把电压表依次与电路中各元件______联,电压表无示数说明它的测量对象______;电压表有示数且比较大(常表述为等于电源电压),说明它测的是________电压,而它的测量对象出现了________。并断并完好电源断路

158第十讲│考点梳理·新课标电压表电流表故障原因有示数无示数R1断路无示数无示数R2断路无示数有示数R1短路3.由电表示数定故障(参考图K10-3)

159第十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在如图K10-4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S,灯L不亮,电压表有示数。已知电路中各处均接触良好。(1)请写出发生上述现象的三个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阻R断路灯L短路灯泡两端电压远小于其额定电压

160第十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为进一步确定原因,小华同学将一个电流表正确串联在该电路中,闭合开关S,观察电流表的示数情况。若电流表有示数,说明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写出一个可能原因);若电流表无示数,说明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3)小明同学准备用一根导线并联接在电阻R两端,根据灯泡能否发光进一步确定原因。此操作方案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灯L短路电阻R断路不可行,可能会造成电源短路

161第十讲│实验小变式·新课标实验小变式在自制水果电池的实验中,所用的水果块数越多,二极管越亮,这说明水果电池的电压与电池的节数有关,电池的节数越多电压越大。用铜丝和铁丝作电极时,铜丝是电池的正极,铁丝是电池的负极。

162第十一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32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控制变量法探究方法:______________。设计电路:(如图K11-1所示)

163第十一讲│考点梳理·新课标注意事项:①连接电路、更换电路元件时,开关应当________。②在闭合开关之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值调到________。③电流表应当______联在电路中,电压表应当与测量对象______联。进行实验:①在“研究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改变电路中的________,从而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________。②在“研究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保持定值电阻两端____________。得出结论:在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______比。在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______比。断开最大串并电流电压电压不变正反

164第十一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某同学将完好仪器连接成如图K11-2所示的电路(其中滑动变阻器的连线没有画出),用来探究通过电阻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165第十一讲│针对训练·新课标(1)合上开关进行实验时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滑片P,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都不为零,但始终没有变化。则该同学把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方式可能是________(填写代号)。a.G与C相连,F与H相连b.G与C相连,D与H相连c.G与E相连,F与H相连d.G与E相连,D与H相连b或c

166第十一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该同学发现了(1)中的问题并做了改正。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滑动变阻器正确接入电路中,要求: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流表示数逐渐增大。答案如图所示

167第十一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33对欧姆定律的理解与应用正比反比U=IR

168第十一讲│考点梳理·新课标2.串、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类型电阻串联电阻并联实质电阻串联相当于增大导体________,故串联后电阻变________电阻并联相当于增大导体________,故并联后电阻变________规律串联电路总电阻等于各个分电阻之______;表达式:________并联电路总电阻的______等于各个支路电阻倒数之______;表达式:__________特例n个阻值相同电阻R0串联,总电阻为________n个阻值相同电阻R0并联,总电阻为________长度大横截面积小和R总=R1+R2倒数和R总=nR0

169第十一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解析]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电压和电流无关,故选D。D

170第十一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图K11-3是关于电阻A、B的I-U图像。由图可知,电阻值较大的电阻为______Ω。若将A、B两电阻并联后接在电压为2V的电源两端,则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是________A,此时电路总电阻值是________Ω。100.63.3

171第十一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34串联“分压”与并联“分流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电路图电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总=I1=I2I总=I1+I2U总=U1+U2U总=U1=U2R总=R1+R2

172第十一讲│考点梳理·新课标比例分配U1∶U2=R1∶R2(串联电路中电压分配与电阻成________,即“串联分压正比”)I1∶I2=R2∶R1(并联电路中电流分配与电阻成________,即“并联分流反比”)安全电压U电源=I小(R1+R2)(使用安全,取小电流,可记为“串小流”)U电源=U小压(使用安全,取小电压,可记为“并小压”)正比反比

173第十一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如图K11-4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1的阻值是R2的4倍,闭合开关S后,通过R1的电流为I1,通过R2的电流为I2,电路总电流为I。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B

174第十一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如图K11-5所示是晶晶探究串联电路电压关系的电路图,她连接好电路后,发现电压表示数为9V,闭合S后,发现电压表示数为3V,对这一电路分析正确的是()B

175第十一讲│针对训练·新课标3.小明在做电学实验时需要一个量程为0~9V的电压表,可是他只能找到一个量程为0~3mA的电流表,通过查资料,小明知道电流表可以改装成电压表,这是因为电流表本身也有电阻,当电流通过电流表时,它的两接线柱之间具有一定的电压,这个电压的大小可从电流表的示数反映出来,已知该电流表的电阻为Rg=10Ω。(1)若将这个电流表当作电压表使用,它所能测量的最大电压值为________V。(2)若要将该电流表改装成量程是0~9V的电压表,应________联一个________Ω的定值电阻。0.03串2990

1761、小明测定额定电压为3.8V的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阻,使用了4.5V的电源。(1)如图所示是他连接的实验电路,期中有一根导线连接错误,请你在错误导线上画“×”,并画出正确的导线(2)电路连线改正后,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灯不亮,故障可能是:。(3)故障排除后移动变阻器的滑片到某一点,电压表示数为3V,要测量正常发光(两端电压达到3.8V)的小灯泡电阻,还应该将滑动变阻器滑片向移动(填左或右),当小灯泡正常发光时,此时电流表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可得出小灯泡电阻为Ω(保留一位小数)。

177(4)小明完成实验后,他改变滑动变阻器阻值,记录电流表、电压表的几组示数,然后确认小灯泡的电流、电压,算出几组电阻值,求出的平均值就是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值。他的方法是:(填正确或错误)的,原因是。(5)某次实验中电流表无法正常使用,小明找来了一个10Ω的定值电阻,利用余下的器材也测出了小灯泡正常发光的电阻,请你在上面的虚线框内画出他的实验电路图。

178答案:(1)电路如图所示(2)灯泡断路(3)左11.2(4)不正确电阻随温度不断发生变化,不是定值的。(5)电路如图所示(合理均可)

179第十一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35动态电路物理量变化的分析解释动态:由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或电路中开关状态不同而使电路中的电流发生改变,这样的电路称之为动态电路。分析依据:①无论串、并联电路,部分电阻增大,总电阻随之增大,而电源电压不变,总电流与总电阻成________;②分配关系:串联分压________(大电阻分大电压)、并联分流________(大电阻分小电流);③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上的用电器________________,变阻器只影响所在支路电流的变化,从而引起干路电流变化。反比正比反比互不影响

180第十一讲│考点梳理·新课标分析思路:

1811.如图K11-6所示的电路图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后,将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向左滑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第十一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BA.电流表A的示数变小,电压表V1的示数不变B.电流表A的示数变小,电压表V1的示数变大C.电压表V1与电压表V2的示数之和不变D.电压表V2与电流表A的示数之比不变

1822.如图K11-7所示,开关S1闭合,当S2由1掷到2,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变化情况是()第十一讲│针对训练·新课标BA.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大B.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不变C.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不变D.电流表示数不变,电压表示数变小

183第十一讲│实验小变式·新课标实验小变式1.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时,首先连接成两灯串联的电路,在串联电路中开关在不同位置所起的作用都是一样的;实验中应采用两个不同规格小灯泡,这样可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意义;实验中两个小灯泡的电流是一样的,但电压却不相同,这是因为小灯泡的电阻不一样,要获得相同电流,电阻大的灯泡两端则应加更大的电压才行。

184第十一讲│实验小变式·新课标2.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要保持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压的方法研究,电压的改变可通过更换电源或调节滑动变阻器来实现;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则保持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的方法研究,在更换电阻后,要注意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阻两端的电压回到原来的值。

185第十二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36伏安法测电阻原理:________________。电路设计:(如图K12-1所示)

186第十二讲│考点梳理·新课标注意事项:①连接电路、更换电路元件时,开关应当________。②在闭合开关之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值调到________。③电流表应当______联在电路中,电压表应当与测量对象________联。进行实验: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5V、2V、3V,记下电流表的示数和灯泡的亮度填入下表。由此可见,在测量小灯泡的灯丝电阻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改变电路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测几组电流、电压值,从而观察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保护电路。断开最大串并电流和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187第十二讲│考点梳理·新课标实验次数123电压U/V2.523电流I/A灯泡亮度

188第十二讲│考点梳理·新课标故障分析:操作或连接错误(1)实验连接完毕,灯泡立即发光且很亮,原因是连接电路时开关________、滑动变阻器没有调到________阻值处。(2)灯很亮,移动滑片,不能改变灯泡亮度,原因是滑动变阻器接入____________,发生________。(3)灯很暗,移动滑片,不能改变灯泡亮度,原因是滑动变阻器接入____________,相当于________。由电表示数定故障(见第十讲)未断开最大两个上柱短路两个下柱定值电阻

189第十二讲│考点梳理·新课标评估交流:测定值电阻的阻值和测小灯泡灯丝电阻的区别——由于定值电阻的阻值________,所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减小实验误差;而灯丝电阻是________的,多次测量是为了观察在不同电压下电阻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故计算平均值没有意义。不变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变化

190第十二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在“测量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工作时的电阻”实验中:(1)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________。(2)晓明同学连接完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向右偏转,而电流表指针向零刻度的左边偏转,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晓明同学排除故障后连接成了如图K12-2甲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发现灯泡较暗,为了让小灯泡正常发光,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端移动。断开电流表接线柱接反了左

191第十二讲│针对训练·新课标(4)当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指针如图乙所示,则通过灯泡的电流是________A,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阻是________Ω。(结果保留一位小数)0.269.6

192第十二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如图K12-3所示,电源电压为6V,图甲为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图乙为连接不完整的实物图。

193第十二讲│针对训练·新课标(1)对照电路图甲,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中未连接部分连接起来。答案如图所示

194第十二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实验操作中有可能出现下列A、B、C、D四种错误,如果出现:电流表示数较大,电压表示数为0的现象,其错误属于()A.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B.电压表的量程选小了C.电阻Rx发生了短路D.把滑动变阻器下端两接线柱连入电路(3)电路连接正确后,闭合开关,将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压表示数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C变小

195第十二讲│针对训练·新课标(4)实验过程中,某次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如图K12-4所示,此时测得的Rx=________Ω。(5)此实验要多次测量电阻值,最后求电阻值的平均值,其目的是________。5减小误差

196第十二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37特殊方法测电阻设计思路:(1)滑动变阻器的特殊用法:移动滑片在两个极端位置,滑动变阻器作为导线或定值电阻使用。(2)只有电压表:应当利用已知电阻,间接测出电流大小,因此被测电阻应与已知电阻串联,然后利用电压表测出两者两端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电流相等的特点列出等式,最后导出未知电阻表达式。(3)只有电流表:应当利用已知电阻,间接测出两端电压,因此被测电阻应与已知电阻并联,然后利用电流表测出两者的电流,根据并联电路电压相等的特点列出等式,最后导出未知电阻表达式。

197第十二讲│考点梳理·新课标具体方法:

198第十二讲│考点梳理·新课标电表与定值电阻①如左图电路,滑片位于阻值最小位置,闭合开关,记下电压表示数U1;②滑片位于阻值最大位置,记下电压表示数U2

199第十二讲│考点梳理·新课标

200第十二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如图K12-5所示,几个同学在只有电流表或电压表时,利用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R0设计了四个测未知电阻Rx的电路,其中不可行的是()C

201第十二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利用如图K12-6所示的电路,测量Rx的阻值。电源电压保持不变,S是单刀双掷开关、R′是电阻箱、R0是已知阻值的电阻、Rx是待测电阻。将开关S拨到a,电流表的示数为I;再将开关S拨到b,调节电阻箱R′的阻值,当电流表的示数为时,读出电阻箱的阻值为R,则被测电阻Rx的阻值为()C

202第十三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38电能与电能表1.电能实质:电流做功是电能转化为________能量的过程。单位:主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常用单位是______,1kW·h=________J。计算公式:W=________=________。其他焦耳焦J千瓦时3.6×106PtUIt

203第十三讲│考点梳理·新课标2.电能表测量工具:________。参数含义:220V:这个电能表在________的电路中使用;10(20)A:这个电能表的标定电流为________,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________;50Hz:这个电能表在50Hz的交流电路中使用;3000r/kW·h:接在这个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________的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过________。电能表220V10A20A1千瓦时3000转

204第十三讲│考点梳理·新课标计数方法:测量较大电能时用刻度盘读数,即W=__________;测量较小电能时用转盘转数计数,即W=________(n为电能表在一段时间内的实际转数,n0为电能表表盘上的标定转数)。W2-W1

205第十三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多选)小明同学在家中拍到一张电能表照片,如图K13-1所示。他仔细观察照片后,得到下列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BDA.电能表的额定电流为10AB.电能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0AC.电能表的额定功率为2200WD.拍照片时,小明家已消耗的电能为7624J

206第十三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小明家中的电能表如图K13-2所示,从表盘信息可知,小明家接入的用电器总功率不能超过________W。当家里只有微波炉工作时,电能表在1min内转60转,则微波炉消耗的电能为________J。22006×104

207第十三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39电功率1.电功率物理含义: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______的物理量。定义:指用电器在________内所消耗的________。电功率用符号________来表示。单位:主单位是________,简称________,符号是_______;比它大的单位有________,1kW=______W。公式:P=________=________。快慢单位时间电能P瓦特瓦W千瓦103UI

208第十三讲│考点梳理·新课标2.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额定电压:用电器________时的电压,用U额表示。额定功率:用电器在________下的功率,用P额表示。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关系:U实>U额,P实____P额,不正常工作,影响使用寿命;U实=U额,P实____P额,________;U实<U额,P实____P额,不能正常工作。说明: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具有唯一性、对应性;而它的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则有很多个,具有同体性、同时性。正常工作额定电压>=正常工作<

209第十三讲│考点梳理·新课标3.公式推导W=______=______=______=_;P=______=______=______=__。PtUItI2RtUII2R

210第十三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关于电功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电器在相同时间内消耗电能越多,电功率越大B.串联的几只灯泡工作时,电阻大的消耗的功率小C.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多少的物理量D.灯泡两端所加电压不等于额定电压时,消耗功率可以等于额定功率A

211第十三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一只电烙铁的额定电压是220V,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电阻是484Ω,求:(1)它的额定功率是多少?(2)在额定电压下如果每天使用2h,一个月30天消耗的电能是多少千瓦时?(1)100W(2)6kW·h

212第十三讲│针对训练·新课标3.如图K13-3所示,灯L标有“6V3W”字样,电源电压为9V且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灯L正常发光,求:(1)电阻R的阻值。(2)灯泡正常发光时,电阻R消耗的电功率。

213第十三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40实际功率的计算

214第十三讲│考点梳理·新课标和正比R1∶R2反比R2∶R1电流电压

215第十三讲│考点梳理·新课标

216第十三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小明家的电能表如图K13-4所示,家中同时工作的用电器的总功率不能超过________W。当小明家只有一盏电灯工作时,3min内转盘正好转过5圈,则该电灯消耗的电能是________J,它的电功率为________W。22007.2×10340

217第十三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小林家住农村,他家的厕所离房子有一段距离,为了方便和节能,他用“220V40W”的灯泡,阻值为1210Ω的电阻和开关S1、S2设计了一个电路,如图K13-5所示。天黑后,处于闭合状态,当无人上厕所时,开关S2断开,灯光较暗,但能起到指示作用,此时灯泡消耗的电功率为________W;当有人上厕所时,闭合开关S2,灯泡正常发光,起到照明作用,此时灯泡消耗的电功率为________W。1040

218第十三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41灯泡亮度比较灯泡的亮暗取决于灯泡的________,灯泡亮度的比较有两种情况:(1)对于同一灯泡:U实>U额,P实____P额,灯泡较____;U实=U额,P实____P额,灯泡________;U实<U额,P实____P额,灯泡较____。实际功率>亮=正常工作<暗

219第十三讲│考点梳理·新课标(2)对于两个灯泡,正常发光时,P实____P额,故额定功率大的灯泡亮;灯泡不正常发光,串联时根据电功率分配与电阻成正比的规律可知,灯的电阻越大,灯泡实际功率越____,灯越____(可记为“串大亮”);并联时根据电功率分配与电阻成反比的规律可知,电阻越小,灯泡的实际功率越____,灯越____(可记为“并小亮”)。=大亮大亮

220第十三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以下关于灯泡亮暗的讨论,你认为正确的是()A.灯泡的亮暗由灯泡的电压决定B.灯泡的亮暗由灯泡的电流决定C.灯泡的亮暗由灯泡的实际功率决定D.灯泡的亮暗由灯泡的额定功率决定C

221第十三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把两个小灯泡并联后接到电源上,闭合开关后,发现灯L1比灯L2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通过灯L1的电流大B.通过灯L2的电流大C.灯L1两端的电压大D.灯L2两端的电压大A

222第十三讲│针对训练·新课标3.把标有“220V60W”的甲灯和标有“220V100W”的乙灯串联后接在220V的电路中,则()A.因为甲灯的电阻较大,所以甲灯较亮B.因为通过它们的电流相等,所以一样亮C.因为乙灯额定功率较大,所以乙灯较亮D.因为乙灯实际功率较大,所以乙灯较亮A

223第十四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42常用方法测功率1.利用电能表、秒表测功率原理:____________。实验设计:a.使室内其他用电器均____________,只让待测用电器工作;b.记下电能表表盘转过一定转数n所用的时间t;则用电器消耗的电能为W=________。c.计算用电器的实际功率为P=____________(t单位︰h)。停止工作

224第十四讲│考点梳理·新课标2.伏安法测功率原理:____________。电路设计:(如图K14-1所示)P=UI

225第十四讲│考点梳理·新课标大于并大于串大于

226第十四讲│考点梳理·新课标滑动变阻器:接入原则“一上一下”,且将滑片移到____________处,____联在电路中;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应________小灯泡的额定电流,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与小灯泡的电阻差不多,这样调节效果明显。进行实验:闭合开关,移动滑片,使电压表示数等于、略大于、略小于小灯泡额定电压,记下电流表示数和灯泡的亮度填入表格。故在该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调节小灯泡两端________、保护电路。最大阻值串大于电压

227第十四讲│考点梳理·新课标设计表格:次数电压U/V电流I/A电阻R/Ω灯泡亮度123

228第十四讲│考点梳理·新课标得出结论:用电器两端电压不同,实际功率______;小灯泡两端电压越高,实际功率________,灯越______。评估交流:实验中多次测量是为了观察实际功率随实际电压变化的规律,计算功率的平均值没意义。一图多用:该装置还能完成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由于灯丝电阻受温度影响不是定值,所以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探究“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关系”。不同越大亮伏安法测电阻不能

229第十四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小鹏同学家的电能表如图K14-2所示,则小鹏家已消耗的电能为______kW·h,转盘已转过______转;他发现家里只使用一只电水壶(其他用电器都关闭)时,观察到电能表转盘3分钟转过100转,电水壶工作时的实际电功率为________W。30600001000

230第十四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小李在“测量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中,所用小灯泡上标有“3.8V”字样。(1)请你在图K14-3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帮他把电路连接完整。(2)连接电路时,应将开关________;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滑到B端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闭合开关后,发现电压表的指针往左偏,这是由于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________。图略断开保护电路接反了

231第十四讲│针对训练·新课标(3)下表是在实验中测出的三组数据,由表可知,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_______W。1.52

232第十四讲│针对训练·新课标实验次数电压U/V电流I/A灯泡亮度13.00.36发光暗淡23.80.40发光正常34.20.42发光强烈

233第十四讲│针对训练·新课标(4)若在实验中小灯泡的灯丝突然烧断了,则电压表的示数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小李根据测得的三组数据求出各次电阻,发现小灯泡三次的电阻值并不相同,这是因为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与________有关。变大温度

234第十四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43特殊方法测额定功率1.设计思路只有电压表:将小灯泡与已知电阻串联,利用电压表测出两用电器电压,根据公式P=UI导出电功率的表达式。只有电流表:将小灯泡与已知电阻并联,利用电流表测出两用电器电流,根据公式P=UI导出电功率表达式。巧用开关:要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当改变电表测量对象时,需要控制电路中电流(电压)为其额定电流(额定电压)不变,这就要用到多个开关或单刀双掷开关。具体设计见下表电路设计。

235第十四讲│考点梳理·新课标2.电路设计(灯泡额定电压U0已知)

236第十四讲│考点梳理·新课标

237第十四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接在图K14-4的四个电路中,不能测出小灯泡额定功率的是()C

238第十四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某同学利用如图K14-5甲所示的电路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已知小灯泡L的额定电压为2.5V,定值电阻R0的阻值为20Ω,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1)请根据图甲将图乙中的实验电路连接完整(导线不允许交叉)。

239第十四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开关S连接触点“1”,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从最左端移到最右端时,电流表的指针在图丙所示的位置,则电源电压U=________V。(3)开关S仍连接触点“1”,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到某一位置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15A,则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________Ω;再将开关S连接触点“2”,电流表的示数为0.2A,则小灯泡的实际功率为________W;为了使小灯泡正常发光,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向________滑动。6200.4右

240第十四讲│实验小变式·新课标实验小变式“测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与“测小灯泡的电阻”的实验装置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的是测电阻的实验需要至少测量三组数据,而测功率的实验只需测一组数据,即将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调到灯泡的额定电压,测出此时的电流即为额定电流,然后利用P=UI计算得出额定功率。

241第十五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44焦耳定律1.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原理:(1)通过温度计示数______________来显示产生热量的多少;(2)使用煤油的原因:煤油比热容____,吸收相同热量时温度升高得____,现象明显;煤油是______,不导电。升高的多少小多绝缘体

242第十五讲│考点梳理·新课标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设计实验:(1)探究“电热与电阻关系”时,应控制电流、通电时间相同,将阻值不同的两电阻________联;(2)探究“电热与电流关系”时,应控制电阻、通电时间相同,可将相同阻值的两电阻分别放在________联电路的干路和支路上。实验结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串并电阻电流通电时间

243第十五讲│考点梳理·新课标2.焦耳定律内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________________,跟导体的电阻成________,跟通电时间成____________。公式:__________________。二次方成正比正比正比Q=I2Rt

244第十五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多选)如图K15-2所示是“探究在通电时间一定时,电流产生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烧瓶内装有质量和初温完全相同的煤油,瓶中铜丝和镍铬合金丝的长度、横截面积相同。下列选项是关于此实验的一些描述,其中正确的是()ADA.在图甲中,探究的是电流产生热量与电阻的关系B.在图乙中,探究的是电流产生热量与电阻的关系C.在图甲中,闭合开关一段时间后,A瓶中温度计的示数更高D.在图乙中,相同时间内,电流越大,温度计的示数升高得越多

245第十五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45纯电阻电路与非纯电阻电路中电功和电热1.纯电阻电路与非纯电阻电路的概念纯电阻电路: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的电路,如含有电灯、电炉的电路,也可称为“电热类”电路。非纯电阻电路:电能只有一部分转化为内能的电路,如含有电动机的电路,也可称为“电动类”电路。

246第十五讲│考点梳理·新课标2.纯电阻电路与非纯电阻电路的区别

247第十五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一台电动机正常工作时,两端电压为220V,通过线圈的电流为10A,若此线圈电阻为2Ω,那么它的电功率是______W;这台电动机1min内产生的热量是______J,这台电动机的效率是______%。22001200091

248第十五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46电热器“多挡”功率问题小并大串

249第十五讲│考点梳理·新课标2.多挡用电器常见电路设计电热器“多挡”问题通常以计算题形式出现,以家用电器铭牌为载体,涉及电能、实际功率的计算,还会涉及热效率的考查。3.电热器“多挡”问题命题角度

250第十五讲│实验小变式·新课标实验小变式1.在“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采用的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实验中采用的液体是煤油,目的是:煤油比热容小,在相同条件下吸热温度升高得快,易进行实验操作,是绝缘体。在探究电阻大小这个影响因素时,为了控制通过电阻的电流相同,采用的方法是:将两个电阻串联。2.在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电阻大小的关系”的实验中,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实验中不同电阻产生热量的多少可通过火柴燃着的先后、气球被吹起的大小、细管中有色液柱高度的变化、温度计示数的变化等现象反映出来。

251第十六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47家庭电路的组成与连接1.进户线:包括两条,即________和________。火线和零线间有______电压,零线和大地间________电压,它们构成家庭电路的电源。2.电能表:测量用户所消耗的__________,装在______上。电路可使用的功率P≤U额I额,根据总功率或总电流来选择电能表。3.闸刀开关:控制电路的________,装在________上,安装时要静触点在____,动触点在____,不可倒装。火线零线220V无电能干路通断干路上下

252第十六讲│考点梳理·新课标4.保险丝:________在电路中;与大功率的插座串联的保险丝要接在________上。5.用电器:所有家用电器都______在电路中;控制灯泡的开关与灯泡______;开关应当接在_________上。6.插座:用来接可移动的用电器,__________在电路中;两孔插座“__________”,而三孔插座上孔必须接____________线,以防止用电器外壳带电而发生触电事故。串联火线并联串联火线并联左零右火地

253第十六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C小明同学根据家庭电路画了如图K16-1所示的电路图,其中包括电灯L、开关S、插座1和插座2,图中元件的接法画错了的是()A.电灯LB.开关SC.插座1D.插座2

254第十六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48家庭电路故障的排查1.利用测电笔排查故障

255第十六讲│考点梳理·新课标2.利用“校验灯”排查家庭电路故障取下保险丝,将额定电压为220V的“校验灯”接在保险丝的两只接线柱上,通过校验灯的工作情况来确定该支路的故障原因,具体

256第十六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D如图K16-3所示的照明电路中,闭合开关S,灯泡L不亮,用测电笔分别测试a、b、c三点氖管均发光。又用测电笔测试插座的两插孔,氖管都发光,该电路可能发生的故障是()A.灯泡的灯丝断了B.导线bc间断路C.插座内部短路D.进户零线断路

257第十六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49安全用电1.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有用电器________过大(即过载)或________,会造成保险丝________、空气开关________。2.保险丝由________大、熔点______的铅锑合金制成;它的作用是:当电路中电流过大时,由于温度________而自动熔断,从而切断电路;要根据电线规定的最大电流来选择,不要随意换用过粗或过细的保险丝,绝对________用铜丝或铁丝代替保险丝。总功率短路熔断跳闸电阻率低升高不能

258第十六讲│考点梳理·新课标3.测电笔:用来辨别火线和零线,使用时必须用手接触________金属体,但不能接触笔尖金属体。4.触电类型:________触电和________触电,都是人体直接或间接跟________接触造成的。5.触电急救:发生触电事故时,应立即________电源或用________将电线挑开,切不可用手去接触触电者,因为人是________。6.安全用电:不靠近高压带电体、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用湿手摸开关、不要在电线上晒衣服等。笔尾单线双线火线切断绝缘棒导体

259第十六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关于安全用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不能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B.发现有人触电,应迅速采用正确的方法使触电的人脱离电源C.使用测电笔辨别火线时,手不能接触笔尾金属体D.使用有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其外壳必须接地C

260第十六讲│实验小变式·新课标实验小变式家庭电路中所常用的熔丝(保险丝)用一根火柴即可烧熔,而相同长度和粗细的铜丝用一根火柴是根本不能烧熔的,由此可知,用来制作熔丝的材料其熔点是比较低的;从安全用电的角度来说,家庭电路中的熔丝也是绝对不能用铜丝来代替的。

261第十七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50动态电路求值问题解题思路详细审题:审清题意,画出滑片位于不同位置或开关处于不同状态时的电路,并标出相应已知量。找不变量:无论滑片如何移动、开关处于何种状态,电路中的电源电压和定值电阻的阻值不变。

262第十七讲│考点梳理·新课标巧列方程:依据不变量,针对两个不同电路列方程,具体如下:①根据欧姆定律列等式:U电源=I总R总=I*总R*总②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特点列等式:U电源=U已知+IR0=U*已知+I*R0求解:根据所列方程求出电源电压、电阻值;或分析得出电流、电阻之间的关系,再利用题中给出的电功率、电热的值为突破口求电阻。总之利用已知条件尽量求出不变量,将所得结果加以利用,根据题意求得最终数值。

263第十七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如图K17-1所示,一定值电阻R0与最大阻值为40Ω的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闭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滑到最左端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3A;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滑到最右端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1A。则定值电阻R0=________Ω,电源电压U=________V。206

264第十七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如图K17-2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S,当滑片P置于变阻器的中点时,电压表的示数为4V;当滑片P置于变阻器的b端时,电压表的示数变化了2V,在15s内定值电阻R1产生的热量为60J。则下列结果正确的是()CA.电源电压为10VB.R1的阻值为18ΩC.滑动变阻器R的最大阻值为9ΩD.R1先后两次消耗的电功率之比为4∶3

265第十七讲│针对训练·新课标[解析]画出两种状态下的等效电路,并标明已知条件,如图所示:

266第十七讲│针对训练·新课标

267第十七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51电路安全问题电路安全问题:用电器有额定值、电表有量程、滑动变阻器有最大电流,当电路发生动态变化时,不允许超过这些值,否则会损坏电路元件,由此出现了电表示数变化范围、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及电路消耗的功率范围的相关计算问题,这就是电路安全问题。不变量:电源电压与定值电阻的阻值。

268第十七讲│考点梳理·新课标

269第十七讲│考点梳理·新课标

270第十七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如图K17-3所示的电路中,灯L标有“3V0.9W”字样,滑动变阻器R上标有“20Ω1A”的字样,电压表量程为0~3V,则灯L正常工作时的电流为________A。若电源电压为4.5V,为了保证电路中各元件安全工作,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阻值范围是________Ω。0.35~20

271第十七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小华用如图K17-4所示的电路测小灯泡的功率。电路中电源电压恒为4.5V,电压表的量程为0~3V,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20Ω1A”,灯泡标有“2.5V1.25W”字样。若闭合开关,两电表的示数均不超过所选量程,灯泡两端电压不允许超过额定值,不考虑灯丝电阻的变化,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电流表示数的变化范围是0~0.5AB.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允许调节的范围是2.5~20ΩC.灯泡的最小功率是0.162WD.该电路的最大功率是2.7W

272第十七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52电学综合计算中考命题中,电学计算题往往以压轴题出现,涉及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电热、效率等知识,呈现载体不同,解题思路也有所不同。类型一:以电热器为呈现载体,电、热结合,涉及热效率的相关计算,分析如下:①热量计算时一定要注意,电热器铭牌中给出的一般是容积且单位为升,所以一定要换算单位,求出质量以后再计算热量。

273第十七讲│考点梳理·新课标②对于“多挡”电热器一定要充分利用铭牌,计算出不同挡位的电阻和电流,进而求解。类型二:以“太阳能的利用”为主线,光、电结合,涉及光电转化效率的计算,分析如下:①太阳能电池板的能量转化:太阳能→电能。②太阳能的计算:W太阳=P辐射S面积t(注意辐射功率P的单位)。类型三:以半导体材料或滑动变阻器为核心,加以改装(如水位计、油量表、压力计等),电、力结合,分析如下:

274第十七讲│考点梳理·新课标

275第十七讲│考点梳理·新课标常见物理量计算:

276第十七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

277第十七讲│针对训练·新课标1.(1)2Ω(2)5m(3)不均匀

278第十七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图K17-6是一种太阳能LED路灯的电路图,光控开关S白天与触点a接触,太阳能电池板为蓄电池充电;晚上与触点b接触,蓄电池给路灯供电,平均每晚路灯工作10h。太阳光照射5h能使规格是“24V30W”的路灯正常工作3个晚上。求:(1)路灯正常工作时的电阻;(2)路灯正常工作时每晚消耗的电能;(3)若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为18%,求电池板吸收太阳能的功率。(1)19.2Ω(2)0.3kW·h(3)1kW

279第十七讲│针对训练·新课标

280第十八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53磁现象1.磁体、磁场、磁感线磁极:磁体有____个磁极,____极(S)和____极(N);磁极间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________,异名磁极相互________。磁场:磁场存在于________,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________的作用;把磁场中某一点的小磁针静止时________所指的方向规定为磁场的方向;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分布,引入了________。两南北排斥吸引磁体周围力北极磁感线

281第十八讲│考点梳理·新课标磁感线:在磁体外部,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______出发,回到________。磁体的________磁感线分布较密,表明磁场较____;磁感线是假想曲线,并不存在。2.地磁场地球周围存在着________,地磁场分布与_________相似。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________,存在着________。世界上最早记述这一现象的是我国宋代的学者________。北极南极两极强地磁场条形磁体并不重合磁偏角沈括

282第十八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磁感线是磁场中真实存在的一些曲线,还可以通过实验来模拟B.磁体周围的磁感线从磁体的S极出来,回到磁体的N极,构成闭合曲线C.磁感线上某一点的切线方向与放在该点的小磁针静止时南极所指的方向相反D.磁感线分布越密的地方,其磁场越弱C

283第十八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下列描述磁场的各图中错误的是()B

284第十八讲│针对训练·新课标3.如图K18-2所示,画出磁极间磁感线的方向。答案如图所示

285第十八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54安培定则的灵活运用1.电流的磁场①1820年,丹麦的物理学家________发现了电流的周围存在着________。②通电螺线管:它外部的磁场和________的磁场一样;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跟螺线管中的________有关;两者关系可以用___________来判定:用____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指向螺线管中________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________。奥斯特磁场条形磁体电流方向安培定则右电流北极

286第十八讲│考点梳理·新课标2.安培定则的灵活运用利用右手螺旋定则将电流与磁场结合起来,现总结如下:

287第十八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图K18-3中小磁针静止时指向正确的是()B

288第十八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如图K18-4所示,闭合开关,发现可自由旋转的小磁针N极向______方转动,这表明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________,这就是电流的________效应。左磁场磁

289第十八讲│针对训练·新课标3.如图K18-5所示是一个已知N、S极的通电螺线管,在图中标出通电螺线管外部磁感线(虚线)的方向和电源的正、负极。答案如图所示

290第十八讲│实验小变式·新课标实验小变式将小磁针放在磁场内的不同位置上,小磁针静止后N极所指的方向是不同的,这说明磁场内不同点的磁场方向是不同的,磁场内某一点的磁场方向是与该点处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一致,所以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判断磁场内某点的磁场方向。

291第十九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55磁学实验探究1.探究一:奥斯特实验实验过程:该实验是由丹麦物理学家________完成的。实验结论:对比甲、乙得出:通电导线周围存在______;对比甲、丙得出:磁场方向与____________有关。奥斯特磁场电流方向

292第十九讲│考点梳理·新课标2.探究二:电磁铁磁性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过程:(如图K19-2所示)

293第十九讲│考点梳理·新课标实验说明:①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实验中通过观察电磁铁__________的多少来显示电磁铁磁性强弱,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称为________。实验结论:图乙、丙研究的是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________的关系,实验表明:______相同时,电流越大,电磁铁磁性______;图丁研究的是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________的关系,实验表明:________相同时,匝数越多,电磁铁磁性______;物理学中把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称之为___________。电流大小匝数多少有无铁芯吸引小铁钉转换法电流大小匝数越强匝数多少电流越强控制变量法

294第十九讲│考点梳理·新课标3.探究三: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实验装置:(如图K19-3所示)

295第十九讲│考点梳理·新课标实验结论: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________、________有关系,当电流方向或者磁感线的方向变得相反时,通电导线受力的方向也变得______;电流方向与磁感线方向平行时,通电导线______(选填“受”或“不受”)磁场力的作用。该实验中,____能转化为______能。电流方向磁场方向相反不受电机械

296第十九讲│考点梳理·新课标探究四:电磁感应现象实验装置:(如图K19-4所示)

297第十九讲│考点梳理·新课标实验说明:①英国物理学家________,经过不懈的努力,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一是电路要______,二是一部分导体做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______的方向和________的方向有关;在电磁感应现象中,______能转化为______能。法拉第闭合切割磁感线运动磁场导体运动机械电

298第十九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如图K19-5所示是奥斯特实验的示意图。实验结论是:通电导线周围存在______,支持此结论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移走小磁针,该结论________(选填“成立”或“不成立”)。磁场闭合开关,小磁针偏转成立

299第十九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时,按如图K19-6所示电路进行实验,每次实验总观察到电磁铁A吸引大头针的数目比B多。此实验说明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是()A.电流的大小B.线圈的匝数C.电流的方向D.电磁铁的极性B

300第十九讲│针对训练·新课标3.如图K19-7所示四个实验中能用来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是()C

301第十九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56电磁知识的具体应用1. 电磁继电器(结构如图K19-8所示)1. 电磁继电器(结构如图K19-8所示)

302第十九讲│考点梳理·新课标探究四:电磁感应现象实验装置:(如图K19-4所示)

303第十九讲│考点梳理·新课标作用:它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电路的通断,来间接地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电路的装置。原理:电磁铁通电时具有______,向下________衔铁,工作电路________;电磁铁断电时________磁性,弹簧将衔铁拉起,切断工作电路。实质: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由________控制的开关。低电压、弱电流高电压、强电流磁性吸引接通失去电磁铁

304第十九讲│考点梳理·新课标2.直流电动机与交流发电机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转动电磁感应电电机械机械

305第十九讲│考点梳理·新课标3.扬声器与话筒电声声电通电导体受力运动电磁感应

306第十九讲│考点梳理·新课标结合使用话筒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即得到频率和大小与声音一致的信号电流,这个电流进入扬声器的线圈后将受到永磁体的作用,作用力的大小和频率与信号电流的规律一致,线圈将发生振动并带动纸盆一起振动,从而发出声音,整个过程为:声——电——声(续表)

307第十九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在如图K19-9所示的自动控制电路中,当控制电路的开关S闭合时,工作电路的情况是()A.灯亮,电铃响B.灯亮,电铃不响C.灯不亮,电铃不响D.灯不亮,电铃响D

308第十九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如图K19-10所示,当开关闭合时,导体ab发生运动,这表明通电导体在________中要受到力的作用,__________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造出来的。磁场电动机

309第十九讲│针对训练·新课标3.如图K19-11所示的四幅图中能说明发电机工作原理的是()A

310第十九讲│针对训练·新课标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扬声器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进行工作的B.发电机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的原理制成的C.电动机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制成的D.电磁起重机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进行工作的D

311第十九讲│实验小变式·新课标实验小变式1.在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时,利用控制变量法,可分别改变电流大小、匝数多少、有无电流等几个因素进行研究。实验中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可通过被吸引铁块所受的吸引力大小、电磁铁能够吸引铁钉(铁屑)数目的多少等现象来反映得知。2.在“奥斯特实验”中,对比甲乙两图我们可得出的结论是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对比甲丙两图可得出的结论是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

312第十九讲│实验小变式·新课标3.在“研究电磁铁”的实验中,我们为了探究电磁铁磁性与线圈匝数的关系,我们的做法是:将匝数不同的两个线圈进行串联,以控制通过它们的电流相同,再比较两个铁钉吸引大头针的数量;如果我们研究其磁性与电流大小的关系时,我们就可以只研究A或B,以控制它们的匝数相同,改变电流的大小,比较其吸引大头针的数量。在本实验中,我们同时用到了控制变量法与转换法两种探究方法。

313第二十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57透析电磁波(1)产生:____________周围产生电磁波。(2)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概念:电磁波的频率等于一秒内电流振荡的次数,用f表示,频率的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电流每振荡一次电磁波向前传播的距离是电磁波的波长,用λ表示。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相同,c=______________。关系:波速=波长×频率,写成公式为________。变化的电流赫兹Hz3.0×108m/sc=λf

314第二十讲│考点梳理·新课标(3)各种光都是电磁波,用于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是无线电波;天线是发射和接收电磁波的装置。(4)探究电磁波:电磁波是传播信息的载体,但看不见、摸不着,只有通过转换法来认识:①收音机检验法:打开收音机,转到没有电台的位置,将音量开大。取一节干电池和一根导线放在其附近,将导线一端与电池负极相连,另一端与电池的正极摩擦,从收音机中会听到“咔咔”的声响。说明导线中迅速变化的电流能够产生电磁波;②干扰法:“干扰”现象说明电磁波的存在;③真空罩法:用真空罩探究电磁波的传播,说明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这是电磁波与声波的根本区别。

3151.图K20-1中的电器工作时,与电磁波应用有关的是()第二十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C

316第二十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关于电磁波及其应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与光速相同B.移动电话只能接收电磁波,不能发射电磁波C.用三颗地球同步卫星就可以实现全球通信D.无线电波中,长波的频率小于短波的频率3.热心读者通过手机与记者交流时是靠________传递信息的。它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__m/s。B电磁波3×108

317第二十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58信息的传递1.电话构成:主要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作用:话筒将____信号转化为____信号,听筒将____信号转化为____信号,听筒与对方的话筒是串联的。2.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与接收信号的发射:①话筒把声音信号转换成音频电信号;②载波发生器产生,高频电磁波,通过调制器使音频电信号加载到高频电磁波上;③通过天线把载有音频电信号的电磁波发射出去。话筒听筒声电电声

318第二十讲│考点梳理·新课标信号的接收:①利用天线接收电磁波;②利用收音机调谐器接收;③从高频电信号中取出音频信号,放大后,送入扬声器;④扬声器把音频电信号转化为声音。3.移动电话移动电话既能发射电磁波,又能接收电磁波,它的发射频率不高,灵敏度不高,所以要靠基地台进行转接。

319第二十讲│考点梳理·新课标4.信息之路微波通信:微波频率高,可以传递更多信息。微波大致沿直线传播,要通过很多中继站才能把信息传到远方。卫星通信:由通信卫星、地面站和传输系统组成。用三颗通信卫星可以实现全球通信。光纤通信:光纤通信的载体是激光,光在光导纤维中传输损耗小,可长距离传输。光纤通信容量极大,不怕雷击,不受电磁干扰,通信质量好,保密性强。网络通信:网络通信形式是电子邮件,利用因特网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

320第二十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华人科学家高锟以“涉及光纤传输的突破性成就”获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关于光纤通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在光纤中是沿中轴线直线传播的B.光纤通信与有线通信一样,都需要金属导线C.光纤通信中使用的“导线”是“光导纤维”D.光纤通信中传播的物质“光”不是电磁波C[解析]光纤通信是光经过光纤壁不断地反射而向前传播,不需要金属导线,故A、B错误;光是电磁波,故D错误;选C。

321第二十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观众在家中选择不同频道观看电视直播时,实际上是在改变()A.电视台发射的电磁波的波速B.电视机接收的电磁波的波速C.电视台发射的电磁波的频率D.电视机接收的电磁波的频率D

322第二十讲│实验小变式·新课标实验小变式将一根导线的一端接在干电池的负极上,用另一端时断时续地接触干电池的正极时,旁边的收音机就会在导线接触或离开正极时,同步地发出嚓嚓声,这说明电流变化会激起电磁波。这就类似于平静的水面上,投一颗小石子会激起水波。

323一、质量和密度1、怎样理解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2、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kg常用单位:g、mg、t(吨)

3243、质量的测量实验室中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托盘天平原理: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

3255、初中阶段我们都学过哪些物质的特性?密度:电阻:比热容:热值:

3265、这些描述物质特性的物理量有什么共同特点?(1)这些物理量都是用比值定义的(2)这些物理量都只与物质自身有关,而与定义它们的物理量无关

3276、密度的单位有哪些?你知道它们的换算关系吗?国际单位制中:kg/m3常用单位:g/cm3、kg/dm3、t/m31g/cm3=1kg/dm3=1t/m3=103kg/m3小窍门大用处:计算过程中巧选密度单位会使计算量大大降低

328二、力和运动(一)力(二)运动(三)力和运动

3291、怎样理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力必然涉及两个物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有力必然成对出现,即相互作用力(一)力

3302、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哪些效果?(1)改变物体的形状(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速度大小、运动方向改变其一均是运动状态的改变

33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323、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注意:认识一个力要从这三方面来了解,判断两个力是否相同也要从这三方面来考察,两个力相等通常指大小相等和两个力相同是不同的。

3334、重力(1)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2)大小:物体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3)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即与水平面垂直向下

334(4)作用点:重心(5)重力与质量不同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

3355、弹力(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2)推力、拉力、压力、支持力均属于弹力。

336(3)弹簧的拉力和绳子的张力。共同特点:当弹簧受力发生形变和绳子受力而绷紧时,一定两端都受力,且力的大小相等;不同点:弹簧形变显著,绳子形变不显著这时弹簧或绳子所受的拉力大小是指其中一端所受力的大小;同一根绳子各点受力大小相等。

3375、摩擦力(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且挤压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338(2)滑动摩擦力:大小:方向:跟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沿接触面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339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340(3)静摩擦力:大小:跟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无关,与产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力的大小相等。方向:沿接触面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341注意:(1)“相对运动”是指相对于接触面而言的运动(2)摩擦力不一定是阻碍运动的力。例如:汽车突然启动时,车上的箱子相对于车是向后滑动的,所以箱子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是向前的,此时滑动摩擦力是使箱子向前运动的动力。

342(二)运动1、什么是机械运动?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注意:(1)任何物体都可以被选做参照物(2)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3432、怎样描述机械运动?——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明确哪段过程的小资料:

344小资料:人步行——约1.1m/s自行车——约5m/s高速公路上的小轿车——可达40m/s普通列车——约40m/s

345(三)力和运动1、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___,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速度减小得越___。推理: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___。

3462、你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吗?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注意: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通过推理而归纳得出的规律,它不是实验规律。

3473、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你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了吗?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也可能处于运动状态,所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3484、牛顿第一定律为什么又叫惯性定律?从两方面理解其内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自身有总保持原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惯性的存在,因此又叫惯性定律。

3495、怎样理解“惯性”?任何物体任何时候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注意:惯性的大小与速度无关

3506、怎样解决实际中的力和运动的问题?牛顿第一定律揭示的是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但地球附近没有不受力的物体,可却有运动状态不改变的物体,这说明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与否要看物体所受的合力。

351(1)当一个物体同时受几个力作用时,我们可以用一个力代替这几个力,如果这一个力与那几个力在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上是等效的,那么这个力就叫做这几个力的合力。7、怎样理解“合力”?

352(2)当一个物体所受的几个力合力为零时,这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与不受力时的运动状态相同。即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我们说这几个力是平衡力。

3538、你能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或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吗?物体受平衡力即合力为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549、怎样区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一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相互作用力:发生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355三、压力和压强1、压力2、压强3、液体的压强4、大气压强5、有关压力、压强计算的小结

3561、压力压力大小:?压力方向:与接触面垂直,压力作用点:在被压物体上指向被压物体

357水平面所受压力大小:F压GN物体自由水平放置N=G平衡力F压=N相互作用力F压=G

358G总F压N整体法F压=NF压=G总等效物体上再叠放一个物体时水平面所受压力大小:

359物体受到向上的拉力但没被拉动水平面所受压力大小:GNF拉物体静止G=N+F拉F压=NF压F压=G-F拉

360物体受到向上的拉力但没被拉动水平面所受压力大小:F拉G总NF拉F压物体静止F压=NF压=G总-F拉

3612、压强物理意义: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定义式:单位:帕斯卡(Pa)1Pa=1N/m2适用于固、液、气

362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363定性了解:3、液体的压强(1)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64(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4)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5)在同一深度,密度大的液体压强大定量计算:

365连通器:上部开口,下部连通的容器只装有一种液体,在液体静止时,连通器各容器中的液面总是相平的

366连通器的应用:

3674、大气压强(1)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2)测定大气压值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368(3)大气压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Pa常用单位:标准大气压、毫米水银柱(mmHg)1标准大气压=1.01×105Pa=760mmHg=76cmHg

369

370(5)大气压强的应用

371(6)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自制压强计观察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372(6)流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

373

3745、有关压力、压强计算的小结(1)固体的压强找准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大小适用于柱形固体自由水平放置时对接触面的压强

375思路一:求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先求压强,后求压力hSSh注意: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并不一定等于液体重,但一定等于以底面积s为底,以深h为高的液柱重(2)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

376SShh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

377ShhS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

378ShhS有用的结论: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总等于以底面积s为底,以深h为高的液柱重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

379思路二:柱形容器中的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可把液体当固体,借鉴固体对水平面的压力F压F压GNF压=G液柱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

380F压=N=G总F压F压F压等效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

381F压F压F拉等效等效F压=N=G总-F拉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NF压G总F拉

382hS(3)柱形容器容器底受的总压力F总压=F液压+F固压F液压F固压=G液+F浮+G液-F浮NG物F浮=G液+G物思路一:

383柱形容器容器底受的总压力思路二:整体法等效F总压F总压=N=G总=G液+G物

384非柱形容器容器底受的总压力ShF液压F固压NG物F浮F总压=F液压+F固压=G液柱+G物-F浮敞口容器缩口容器

385(4)容器底对桌面的压力思路:整体法受力分析实质:是固体对桌面的压力问题

386四、浮力1、浮力的概念2、漂浮条件的应用3、液面升降问题4、浮力与压力、压强相结合问题5、浮力计算题解题思路

3871、浮力的概念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叫浮力。产生原因: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388大小:(1)产生原因:——压力差F浮=F向上—F向下

389(2)直接测量:——弹簧秤的示数差

390(3)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阿基米德原理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表达式:意义: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391

392(4)根据物体状态受力分析判断浮力大小:漂浮:物体在水面上静止悬浮:物体在水中静止,不沉底

393物体的状态对物体受力分析上浮悬浮下沉自由浸没于液体中的物体沉底的物体

394

3952、漂浮条件的应用(1)轮船:——排水量轮船的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396(2)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适用条件:漂浮刻度值特点:越靠下数值越大ABC

397(3)比例关系:漂浮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不变,则V排与V物的比值不变应用:削切问题

3983、液面升降问题—浮力变化?思路:液面升降?—总体积变化?—物体排开液体的总体积变化?

399(1)船中物问题ShSh1思路:整体法船和物均漂浮G总不变F总浮不变V排总不变液面不变h1=h

400ShSh2思路:甲图中船和物漂浮F总浮变小V排总变小液面下降甲图乙图G球NF球浮G船F船浮G总F浮总乙图中

401(2)冰熔化问题思路:冰漂浮液面不变h1=h点题:实际就是比较V排和V化水Sh水Sh1水

402液面上升h1〉hSh盐水Sh盐水Sh1淡盐水

403(3)冰中物,冰熔化问题Sh水Sh1水Sh水等效熔化液面不变h1=h

404Sh水Sh水Sh1水等效熔化液面下降

4054、浮力与压力、压强相结合问题hSh1S甲h1S乙h1S丙h1S丁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变化从无到有

4064、浮力与压力、压强相结合问题Sh1Sh2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变化有中有变

4075、浮力计算题解题思路(1)边审题边画图,明确物理状态、过程和条件(2)找准研究对象,对其受力分析,画受力分析图(3)列力的关系式,注明角标(4)必要时把浮力、重力带入展开

408五、简单机械、功和能(一)简单机械(二)功和功率(三)功的原理(四)机械能

409(一)简单机械1、杠杆2、滑轮3、滑轮组

4101、杠杆(1)力臂的概念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F1OA

411提问:使杠杆如图位置平衡,如何操作最省力?回答:以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为力臂的力最省力F1F2F3L1L2注:当力的作用线过支点时,力臂为零L3=0

412(2)杠杆的平衡条件注:F1、F2一定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提问:你理解F×L的意义吗?回答:F×L描述的是力F使杠杆绕支点转动的作用效果

413(3)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F1<F2,省力费距离如:撬杠、瓶启子、手推车、羊角锤费力杠杆:F1>F2,费力省距离如:铁锨、镊子、钓鱼竿等臂杠杆:F1=F2,不省力不省距离如:天平、定滑轮

4142、滑轮(1)定滑轮实质:等臂杠杆L1L2FG受力分析FGFTG轮F=G对物体:对滑轮:T=G轮+2F

415(2)动滑轮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受力分析FGG轮GF对滑轮:2F=G轮+GL1L2FGO

416hS距离关系:S=nh受力分析nF=G轮+G3、滑轮组

417

418(二)功和功率1、功(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2)计算功的公式:W=Fs(3)功的单位:焦耳(J)—即力的作用点移动的对地位移

419(4)机械功的含义:明确问题中的功是指哪个力的功例如:用吊车把重为100N的工件匀速提升5m,吊车对工件做多少焦耳功?吊车对工件做的功,实际上是指吊车对工件的拉力做的功

420“克服某力做功”是什么意思?当物体运动的方向与所受力的方向刚好相反时,我们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例如:用吊车把重为100N的工件匀速提升5m,吊车克服工件重力做多少焦耳功?克服工件重力做的功:W=Gh

4212、功率(1)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2)定义:单位时间里所做的功(3)定义式:P=Fv(4)单位:瓦特(w)

422(三)功的原理1、功的原理2、机械效率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定义:意义:能量的利用程度定义式:注:机械效率总小于1

423(1)对同一物理过程而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具有同时性3、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理解(2)有用功:对人们有用的功(3)总功:使用机械时,直接施加在机械上的力所做的功对于滑轮组而言,就是滑轮组拉物体的力所做的功

424(4)额外功: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竖直使用滑轮组时,额外功来自:动滑轮重、摩擦、绳重水平使用滑轮组时,额外功来自:摩擦、绳重

425竖直使用滑轮组时:基本公式:(任何条件任何情况都适用)

426自由提升物体时:任何因素不忽略忽略摩擦、绳重回避受力分析可以受力分析

427

428从水中提升物体时:任何因素不忽略忽略摩擦、绳重回避受力分析可以受力分析

429水平使用滑轮组时:基本公式忽略摩擦解题攻略

430找到哪个力做有用功,哪个力做总功水平使用滑轮组时的解题攻略若忽略摩擦,就从受力分析下手,此时机械效率等于1若不忽略摩擦,就从机械效率下手,小心!此时不要受力分析

431

432(四)机械能1、怎样理解“物体具有能”?2、什么是动能?3、什么是势能?4、什么是机械能?5、什么是能量的转化?

4331、怎样理解“物体具有能”?一个物体如果具有做功的本领,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注意:具有做功的本领,不是已经做了多少焦耳的功。

4342、什么是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如何比较动能的大小?控制变量法,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有关。

435

4363、什么是势能?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437如何比较重力势能的大小?控制变量法,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所在高度两个因素有关。如何比较弹性势能的大小?同一个物体,它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4384、什么是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注意: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如何确定机械能的大小?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4395、什么是能量的转化?转化的含义是“此消彼长”例:自由下落的物体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440

441六、受力分析专题1、怎样选取研究对象?2、作用点画哪儿?3、怎样做到受力分析不多力,不少力?4、典型例题

4421、怎样选取研究对象?隔离法:把被研究对象与周围物体隔离开整体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当成一个整体,对其受力分析

4432、作用点画哪儿?不涉及物体转动时:把物体受到的几个力画在同一个点上(通常画在重心上)当物体受力转动时:例如对杠杆受力分析时,把杠杆受到的严格画在作用点上

4443、怎样做到受力分析不多力,不少力?按一定顺序受力分析:即重力、弹力、摩擦力

4454、典型例题例1:如图所示装置在水平位置平衡对杠杆:FAFB对乙:G乙FA对甲:G甲FBN隔离法

446例2:如图所示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

447受力分析

448工人利用滑轮组按照图25所示的方式提升货箱。工人的体重为G人=800N。当提升重为1500N的货箱时,工人所用的拉力为F0=500N,此时没有提起货箱。当工人用F1的竖直向下的力拉绳时,货箱恰能匀速上升。当工人利用同样的装置匀速提升另一个重为1900N的货箱时,所用拉力为F2。已知:F1:F2=6:7。求:⑴第一个货箱未被拉动时,水平地面对货箱的支持力;⑵匀速拉升第二个货箱人对货箱的压力。

449Thankyouforwatching!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