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导手册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导手册

ID:82588299

大小:189.18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3-07-14

上传者:159****5919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导手册_第1页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导手册_第2页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导手册_第3页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导手册_第4页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导手册_第5页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导手册_第6页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导手册_第7页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导手册_第8页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导手册_第9页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导手册_第10页
资源描述: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导手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导手册  目录  一、办公及生产经营场所防控措施  二、对外及公共服务机构防控措施  三、施工作业承包商防控措施  四、个人及居家生活防控措施  五、个人防疫应急处置措施  附录:新冠肺炎防控基本知识  前言  新冠肺炎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纳入乙类传染病,实行甲类传染病管理,具有传播速度快,人传人等特点。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成为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由于在粪便及尿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粪便及尿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对个人防疫极其重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防疫的有效手段。

1  本指导手册共分五个部分,分别为办公及生产经营场所防控措施、对外及公共服务机构防控措施、施工作业承包商防控措施、个人及居家生活防控措施以及个人防疫应急处置措施。同时,指导手册还专门编写了新冠肺炎防控基本知识,便于大家理解落实防控相关要求。各单位可参照本手册制定细化相关管理规定,并严格执行落实地方政府防疫要求。  一、办公及生产经营场所防控措施  (一)人员管理  1.采取弹性工作、居家办公、错峰上下班等灵活办公方式,降低人员集中度。多人同室办公的,办公距离应保持在1米以上。  2.员工进入办公及生产经营场所应接受体温检测、监测。若体温超过37.2℃,不得进入工作场所,按规定进行居家观察或集中观察。必要时,到医院就诊。  3.外地返回员工要严格落实地方政府防疫要求,必要时可采取隔离措施。湖北返回人员,须自行居家隔离14日,无症状后方可正常上班。  4.引导员工分流乘坐电梯,乘坐人数不超过电梯轿厢最大容量的50%。

2  5.工作期间,员工要主动规范佩戴口罩,尽可能减少面对面工作交流。  6.减少员工公务出差的频次、人数,特别是严格控制赴疫区人员。  7.保洁、保安、食堂、维修等后勤物业服务人员,纳入统一管理。严格按照排班和岗位、区域开展工作,禁止自行调整班次、串岗、跨区活动。工作中在遵守行业规定和标准的基础上,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期间相关业务要求。  (二)会议管理  8.减少会议数量,特别是现场会议数量。提倡召开电话、视频会议。确需召开的现场会议,要减少人数、压缩时间,参会人员间隔1米以上,并全程佩戴口罩。  9.会议时间每超过1小时,要通风1次。会议结束后,对场地、设施等实施消毒,茶具用品等要用开水浸泡消毒。  (三)访客管理  10.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公务访客进入办公及生产经营场所应进行体温检测,体温在37.2℃以下,方可进入。安保值守人员与访客交流要保持1米以上距离。严格控制会客时间。

3  11.办公及生产经营场所可设定相对独立的会客区。会客期间,双方应佩戴口罩,并保持1米以上距离。会客结束后,对会客区的场地、设施等实施消毒。  12.安保人员要认真询问和登记访客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并按照应急预案处置。  (四)餐饮管理  13.加强食材管理,规范采购渠道,杜绝“三无”产品。  14.食堂采购及供货人员应佩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避免直接手触肉禽类生鲜食材。摘掉手套后,应及时洗手消毒。  15.提倡员工错峰就餐或分散就餐,避免人员聚集和面对面就餐。有条件的单位,可采用分餐或送餐方式就餐。  16.每日定时对就餐区域实施消毒。餐具用品须高温消毒。  (五)住宿管理  17.改善员工住宿条件,原则上不安排在地下空间居住。  18.严格控制住宿人员居住密度,原则上人均宿舍面积不少于4平方米,每个宿舍居住人数不超过6人。  19.员工公寓或集体宿舍应设立管理卡口,禁止无关外来人员进入,对员工出入严格进行体温监测。

4  20.疫情期间禁止探视访友。必要外来人员,按照访客管理要求严格执行登记、体温检测,压缩会面时间。  21.保证室内、卫生间、洗漱间、活动室等公共区域空气流通,每天通风2-3次,每次至少30分钟,保证洗手设施、洗手液、肥皂等卫生用品供应。  22.住宿人员做好个人防护,注意个人卫生习惯,避免生活物品交叉使用,身体不适及时报告管理人员。  23.公寓和宿舍区域以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清洁和消毒,避免过度消毒和消毒性损伤。  (六)活动管理  24.严禁举办大型聚集性活动,减少一般性活动。  25.确需举办的外事来访等活动,应严格控制人数、压减活动时间。活动人员应全程佩戴口罩。活动结束后,对活动场所实施消毒。  (七)环境管理  26.保持室内环境清洁,每日通风3次以上,每次20-30分钟。通风时,应注意保暖。公共物品及公共接触物品或部位要定期清洗、消毒。  27.每日定时对门厅、楼道、会议室、电梯、楼梯、卫生间、车库等公共部位实施消毒,且尽量使用喷雾消毒。

5  28.办公电话、电脑键盘、鼠标等,每日用75%酒精擦拭2次。使用频繁的,擦拭可增加至4次。  29.公务用车内部及门把手每日进行常规消毒。使用时,实行“一客一消毒”。消毒宜用75%酒精擦拭。  30.保洁用具按区域分开使用,避免混用。  31.保洁人员须佩戴一次性橡胶手套,工作结束后洗手消毒。  32.餐厅及卫生间等区域应配备足够的洗手液,并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使用。  33.中央空调系统风机盘管正常使用时,应定期对送风口、回风口进行消毒。中央空调新风系统正常使用时,若出现疫情,不要停止风机运行,应在人员撤离后,对排风支管封闭,运行一段时间后关断新风排风系统,同时消毒。带回风的全空气系统,应把回风完全封闭,保证系统全新风运行。  二、对外及公共服务机构防控措施  1.加强服务人员健康观察与跟踪,杜绝带病上岗。有发热(腋下体温≥37.3℃)、咳嗽、呼吸不畅等症状的人员,应及时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对密切接触人员进行登记,并按驻地防疫部门要求实施必要的隔离观察。

6  2.加强员工自我防护,工作期间应全程佩戴口罩,并按规范要求及时更换。特殊岗位,应佩戴手套(一次性PVC或普通户外手套即可)等必要防护用具,手套应每日更换。手套清洗前,先用含氯消毒剂浸泡。不戴潮湿的手套。  3.在服务场所醒目位置设置明显标识,提示服务对象自觉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具,注意个人卫生。  4.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交流时,应保持适当距离,并减少或避免与未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具人员近距离接触。  5.保持服务场所环境清洁和通风。狭小、密闭空间应增加消毒频次,确保消毒效果。  6.对进入室内服务区人员实行体温检测。发现体温异常和/或伴有咳嗽、呼吸不畅等症状的,应劝导其及时到驻地指定医疗机构排查、诊治,并对密切接触人员进行登记。  7.减少服务区域特别是密闭场所人员数量,避免人员聚集。  三、施工作业承包商防控措施  1.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政府疫情防控要求,经当地政府或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有序复工,坚决避免因工程开复工发生聚集性疫情事件。

7  2.所有复工项目,均应成立疫情防控工作小组,编制施工作业现场疫情防控方案,配齐口罩、消毒液等疫情防控物资。  3.建筑工地实施封闭管理,施工作业区域应采取相对隔离封闭措施,各施工作业面尽量减少交叉流动。  4.加强人员健康管理,全面排查施工作业人员返程、隔离、复工等情况,掌握人员动态信息,严防传染源输入。  5.加强进出登记管理,在入口处检测体温,体温正常方可进入。作业过程中,每日至少进行2次体温监测。  6.保证场所通风换气,保障洗手设施正常运行,如无洗手设施,应配备免洗消毒用品。  7.做好清洁消毒,强化工地食堂、宿舍等生活聚集区的防疫管理,配备兼职卫生员,每日至少进行2次消毒。  8.承包商应对所属施工作业人员提供健康情况证明,内容包含但不限于前14天内迁移路径、活动范围、隔离情况和体温监测情况。  9.人员施工作业前,开展防控宣传教育,告知施工作业人员疫情防控相关流程、要求和注意事项,并要求遵照执行。  10.人员施工作业期间,应配合做好体温监测、个人防护、手部卫生、清洁消毒等相关要求。

8  11.设立隔离观察区域,做好异常情况处置。监测发现健康状况异常时,应立即终止工作,按当地政府要求配合做好后续排查、隔离、诊疗工作。  12.规范垃圾收集处理,做好垃圾分类,加强垃圾箱清洁,定期进行消毒,设置口罩专用回收箱,及时收集并清运。  四、个人及居家生活防控措施  1.增强卫生健康意识,适量运动、早睡早起,不熬夜,提高自身免疫力。  2.避免与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发热、咳嗽或打喷嚏等)的人密切接触。避免直接接触家禽和野生动物。  3.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掩住口鼻,并将用过的纸巾立刻扔进封闭式垃圾箱内。  4.双手被呼吸系统分泌物弄污后(如打喷嚏后),应避免触摸眼睛、鼻及口,如需触摸,应先洗手。咳嗽、饭前便后,接触或者处理动物排泄后,要用流水、皂液或者用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洗手。洗手采用正确方法,时间在40秒以上。  5.避免到人流密集和空气流通不畅的公共场所,如必须去,要正确佩戴口罩。

9  6.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建议步行、骑行或乘坐私家车、班车出行。如必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尽量错峰出行,务必全程佩戴口罩。途中避免用手触摸车上物品。  7.外出回家摘掉口罩前后应正确洗手,废弃的口罩要放入垃圾桶内。每天两次用75%酒精或含氯消毒剂对垃圾桶进行消毒处理。手机和钥匙用消毒湿巾或75%酒精擦拭。  8.做好居室通风换气并保持整洁卫生,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每日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冬天开窗通风时,要注意室内外温差,以免引起感冒。桌椅等物体表面每天做好清洁。  9.避免多人聚会。客人(身体健康情况不明)来访后,及时对室内相关物体表面消毒,可选择含酒精消毒湿巾、75%的酒精、含氯的消毒剂、过氧乙酸等,这些溶剂都可以有效灭活病毒。  10.养成安全的饮食习惯。从正规渠道购买冰鲜禽肉,处理生食和熟食的菜板及刀具要分开。处理生食和熟食之间要洗手。食用肉类和蛋类要煮熟、煮透。  11.密切关注发热、咳嗽等身体症状,出现此类症状应及时就医。  五、个人防疫应急处置措施

10  1.个人如果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3℃)、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确诊或疑似患者,或出现小范围聚集性发病,应立即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排查、诊治。  2.个人因需就诊,要选择有发热门诊的定点医院。前往医院的路上及就医全程,应佩戴口罩。避免搭乘公共交通,应使用救护车或者私人车辆,如果可以,路上打开车窗。在路上和医院站着或坐着时,尽可能远离其他人(至少1米)。  3.个人就医时,应如实详细讲述患病情况和就医过程,尤其是应告知医生近期的迁移路径和居住史、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的接触史、动物接触史等。  4.患者离开后,家属应对患者住所实施全面消毒,包括地面、墙壁、门把手、空调系统、卫生间和桌、椅等家具,以及患者的餐饮具、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消毒剂可选择75%的酒精、含氯的消毒剂、过氧乙酸等。  5.疾控部门通知的密切接触者,应按照要求进行14天的集中或定点医学观察。观察期自与患者接触的最后一天算起。观察期间不必恐慌,要服从安排,做好隔离观察。必要时在指导下到指定医疗机构排查、诊治等。  附录:

11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基本知识  一、关于新冠肺炎相关问答  1. 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此次流行的冠状病毒为一种新发现的冠状病毒,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命名为SARS-Cov-2。因为人群缺少对新型病毒株的免疫力,所以人群普遍易感。  2. 新冠肺炎由什么引起?  由SARS-Cov-2冠状病毒引起,WHO将SARS-Cov-2感染导致的疾病命名为COVID-19,其中多数感染可以导致肺炎,就称之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  3. 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特点是什么?  冠状病毒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由于病毒包膜上有向四周伸出的突起,形如花冠而得名。  该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4.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源是什么?  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12  5.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由于在粪便及尿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粪便及尿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  6. 新型冠状病毒的易感人群是什么?  人群普遍易感。  7. 什么是飞沫传播?  飞沫:一般认为直径>5um的含水颗粒,飞沫可以通过一定的距离(一般为1米)进入易感的粘膜表面。  飞沫的产生:  (1)咳嗽、打喷嚏或说话;  (2)实施呼吸道侵入性操作,如:吸痰或气管插管、翻身、拍背等刺激咳嗽的过程中和心肺复苏等。  8. 什么是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病原体通过粘膜或皮肤的直接接触传播。  (1)血液或带血体液经粘膜或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  (2)直接接触含某种病原体的分泌物引起传播。  9. 什么是气溶胶传播?

13  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  10. 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与病例(观察和确诊病例)发病后有如下接触情形之一者:  (1)病例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  (2)诊疗、护理、探视病例时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3)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陪护人员;  (4)与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  (5)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条件的人员。  11. 新冠肺炎患者有什么临床表现?

14  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部分儿童及新生儿病例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精神弱、呼吸急促。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  12. 在临床上怎样识别观察新冠肺炎病例?  疑似病例:  结合下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发病前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有接触史;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聚集性发病(2周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2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  2.临床表现: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具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一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的3条。  确诊病例:

15  疑似病例同时具备病原学或血清学证据之一者: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血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血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恢复期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  13. 新冠肺炎的临床分型有哪些?  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  14. 新冠肺炎如何鉴别诊断?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轻型表现需与其他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相鉴别;新冠肺炎主要与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其他已知病毒性肺炎及肺炎支原体感染鉴别;还要与非感染性疾病,如血管炎、皮肌炎和机化性肺炎等鉴别。  15. 新冠肺炎有哪些防控措施?  (1)标准预防措施;  (2)空气传播预防措施;  (3)接触和飞沫预防措施:勤洗手,出门戴口罩;  (4)房间通风换气;  (5)清洁、消毒:新型冠状病毒对热敏感,56℃热水浸泡30分钟、75%酒精、含氯消毒剂,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16  二、防护小常识  1. 洗手在预防呼吸道传播疾病中有什么作用?  正确洗手是预防腹泻和呼吸道感染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国家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WHO及美国CDC等权威机构均推荐用肥皂和清水(流水)充分洗手。  2. 七步洗手法的口诀和要领  (1)内:手掌相对揉搓;  (2)外:手心揉搓手背;  (3)夹:掌心相对,手指交叉揉搓;  (4)弓:弓起手指,双手互握,揉搓骨头突出部位;  (5)大: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拇指转动揉搓;  (6)立:五指并拢,将指尖立于另一掌心处,旋转揉搓;  (7)腕:一只手握住另一只的腕部,并旋转揉搓。

17  3. 哪些时刻需要洗手?  (1)传递文件前后;  (2)在咳嗽或打喷嚏后;  (3)在制备食品之前、期间和之后;  (4)吃饭前;  (5)上厕所后;  (6)手脏时;  (7)在接触他人后;  (8)接触过动物之后;  (9)外出回来后。  4. 旅途在外没有清水,不方便洗手,怎么办?

18  可以使用含酒精消毒产品清洁双手。人冠状病毒不耐酸不耐碱,并且对有机溶剂和消毒剂敏感。75%酒精可灭活病毒,所以达到一定浓度的含酒精消毒产品可以作为肥皂和流水洗手的替代方案。  5. 如何正确使用口罩?  (1)不管是一次性口罩,还是医用口罩,都是有正反面的。就拿一次性口罩来说,大部分颜色深的是正面,正面应该朝外,具体请阅读口罩包装上的说明书;  (2)注意带有金属条的部分应该在口罩的上方,不要戴反了。分清楚口罩的正面、反面、上端、下端后,先将手洗干净,确定口罩是否正确之后,将两端的绳子挂在耳朵上;  (3)将口罩佩戴完毕后,需要用双手压紧鼻梁两侧的金属条,使口罩上端紧贴鼻梁,然后向下拉伸口罩,使口罩不留有褶皱,最好覆盖住鼻子和嘴巴。

19      6. 口罩使用注意事项  (1)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非医疗高风险的一般工作人员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并可适当延长口罩使用时间,反复多次使用。口罩专人专用,人员间不能交叉使用。口罩佩戴前按规程洗手,佩戴时避免接触口罩内侧。口罩脏污、变形、损坏、有异味时需及时更换。

20  (2)口罩被呼吸道/鼻腔分泌物,以及其他体液污染要立即更换。  (3)如需再次使用的口罩,可悬挂在洁净、干燥通风处,或将其放置在清洁、透气的纸袋中。口罩需单独存放,避免彼此接触,并标识口罩使用人员。  (4)医用标准防护口罩不能清洗,也不可使用消毒剂、加热等方法进行消毒。  7. 特殊人群如何佩戴口罩?  (1)孕妇佩戴防护口罩,应注意结合自身条件,选择舒适性比较好的产品;  (2)老年人及有心肺疾病慢性病患者佩戴后会造成不适感,甚至会加重原有病情,应寻求医生的专业指导;  (3)儿童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脸型小,选择儿童防护口罩。  三、面对特殊情况的处置  1. 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时应如何处理?  当出现如下情况时,需及时消毒处理:

21  (1)皮肤若被污染物污染时:应立即清除污染物,然后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沾取0.5%碘伏消毒液或含氯消毒剂和过氧化氢消毒剂擦拭消毒3分钟以上,使用清水清洗干净;  (2)粘膜若被污染物污染时: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  (3)衣物若被污染物污染时:按患者衣物处理,若无肉眼可见污染物的可用流通蒸汽或煮沸消毒30分钟,或先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然后按常规清洗,贵重衣物可选用环氧乙烷灭菌方法进行消毒处理。  2. 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发热人群应如何管理?  (1)不符合本次流行病学史,仅有发热,体温低于37.3ºC,建议严格居家隔离,多喝温开水,检测体温1-2天,无好转,到门诊、急诊就诊,外出时戴口罩;  (2)不符合本次流行病学史,发热高于37.3℃,有咽痛咳嗽,应到门诊、急诊就诊,听从医生安排;  (3)符合本次流行病学史的发热病人,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在路上和医院时尽可能远离其他人,到发热门诊挂号就诊,听从医生安排。

22    3. 疫情来临时,面对恐慌,我们如何应对呢?  (1)保持生活的稳定性。维持正常规律健康的生活作息非常重要。  (2)接纳并觉察。生活中总会有很多力所不及的事情,接纳自己,停止对自己的责备。

23  (3)给自己列出一个愉悦反应事件清单,写下那些会让自己快乐的事,比如:和好朋友通个电话、泡个热水澡、做有氧运动、和家人一起游戏、完成搁置已久的计划……。  (4)放下手机、停止对疫情的过度关注,去做愉悦反应清单里的事情。  (5)当出现应激反应时(如睡不着觉、吃不下饭、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好集中、身体没有力气、精力不佳,或者看到网络上介绍的新型肺炎介绍的症状,由于心理暗示,也会感到咽干咽痛、胸闷、头昏等),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6)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住院治疗的重症及以上患者)、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寻求专业评估及干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