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

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

ID:82686171

大小:5.42 MB

页数:106页

时间:2022-11-05

上传者:胜利的果实
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_第1页
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_第2页
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_第3页
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_第4页
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_第5页
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_第6页
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_第7页
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_第8页
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_第9页
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_第10页
资源描述:

《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

1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性损害和职业病粉尘的危害与控制化学物的危害与控制物理因素的危害与控制

2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性损害和职业病粉尘的危害与控制化学物的危害与控制物理因素的危害与控制

3职业病危害因素概念: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职业活动中可能导致劳动者发生职业病的各种危害因素。主要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4职业病有害因素分类一、职业病有害因素按其来源分类1.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

5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有毒物质:铅、汞、苯、氯、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2.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光、红外光、射频辐射、激光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α、β、γ射线等。3.生物因素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布氏杆菌、艾滋病毒等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源物。

6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劳动中紧张过度,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个别器官或系统的紧张,如视力紧张等;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妇女经期、孕期、围产期、哺乳期)不相适应等;长期处于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工具(人机工效学)等。

7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设计不符合建筑卫生学,结构、通风、照明;防护不当或缺失,设施和防护用品;由于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的环境污染。

8二、按法规、规章的规定分类2002年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法监发[2002]63号)中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十大类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9、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1、粉尘2、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3、化学物质4、物理因素5、生物因素

9二、按法规、规章的规定分类2011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表》粉尘CF1-14化学毒物HX1-112物理因素WL1-9生物因素SW1-5

10二、按法规、规章的规定分类粉尘类51+1种化学因素类374+1种物理因素类14+1种放射因素类7+1种生物因素类5+1种其他因素类粉尘3种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关于印发、《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15】9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厅(局)、总工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局、工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切实保护劳动者健康权益,根据职业病防治工作需要,国家卫计委、安全监管总局、人力社会资源保障部、全国总工会联合组织对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进行了修订。现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印发给你们(可从国家卫计委网上下载),从即日起执行。2002年3月11日原卫生部印发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同时废止。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2015年11月17日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9、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11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性损害和职业病粉尘的危害与控制化学物的危害与控制物理因素的危害与控制

12职业性损害和职业病一、职业性损害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各种健康损害,包括工伤和职业性疾患的统称。职业性疾患包括工作有关疾病和职业病两大类。

13工作有关疾病①职业因素是该病发生和发展的诸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直接病因;②职业因素影响了健康,从而促使潜在的疾病显露或加重已有疾病的病情;③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可使所患疾病得到控制或缓解。

14二、职业性病损致病模式有害因素作用条件接触者三者联在一起,符合一般疾病的致病模式,才能造成职业性病损。

15劳动者职业病危害因素作用条件职业病劳动者个体差异剂量反应接触机会接触方式接触时间接触强度种类化学结构理化性质

16职业病职业病防治法定义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17三、职业病的特点①病因明确,病因即职业性有害因素,在控制病因或作用条件后,可消除或减少发病;②所接触的病因大多是可检测的,需达到一定的强度(浓度或剂量)才能致病,一般存在接触水平(剂量)—效应(反应)关系;③在接触同一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人;④大多数职业病如能早期诊断、处理,康复效果较好(但有些职业病如矽肺,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只能对症综合处理),发现愈晚,疗效愈差;⑤除职业性传染病外,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发病;⑥职业病是可以预防的;⑦职业病的发病还取决于个体因素。

18四、法定职业病种类1957年14种法定职业病1987年9类99种2002年10类115种2013年10类132种

19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 关于印发《职业病分类和目录》的通知 国卫疾控发〔2013〕4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卫生厅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总工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工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组织对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进行了调整。现将《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印发给你们,从即日起施行。2002年4月18日原卫生部和原劳动保障部联合印发的《职业病目录》同时废止。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2013年12月23

20调整后职业病仍分为10类。新增加的职业病包括:1.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肺沉着病(锡、铁、锑、钡及其化合物等)2.刺激性化学物所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硬金属肺病4.白斑5.爆震聋6.铟及其化合物中毒7.溴丙烷中毒8.碘甲烷中毒9.氯乙酸中毒10.环氧乙烷中毒11.激光所致眼(角膜、晶状体、视网膜)损伤12.冻伤13.艾滋病(限于医疗卫生人员及人民警察)14.莱姆病15.毛沸石所致肺癌16.煤焦油、煤焦油沥青、石油沥青所致皮肤癌17.β-萘胺所致膀胱癌18.股静脉血栓综合征、股动脉闭塞症或淋巴管闭塞症(限于刮研作业人员)。

21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修订后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将职业病调整为132种(含4项开放性条款),新增18种。一、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㈠.尘肺病…………………………………13种㈡.其他呼吸系统疾病…………………………6种二、职业性皮肤病…………………………………9种三、职业性眼病……………………………………3种四、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4种五、职业性化学中毒…………………………60种六、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7种七、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八、职业性传染病…………………………………5种九、职业性肿瘤………………………………………11种十、其他职业病………………………………………3种

22一、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㈠、尘肺1.矽肺2.煤工尘肺3.石墨尘肺4.碳黑尘肺5.石棉肺6.滑石尘肺7.水泥尘肺8.云母尘肺9.陶工尘肺10.铝尘肺11.电焊工尘肺12.铸工尘肺13.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病㈡、其他呼吸系统疾病1.过敏性肺炎2.棉尘病3.哮喘4.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肺沉着病(锡、铁、锑、钡及其化合物等)5.刺激性化学物所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硬金属肺病

23二、职业性皮肤病1.接触性皮炎2.光接触性皮炎3.电光性皮炎4.黑变病5.痤疮6.溃疡7.化学性皮肤灼伤8.白斑9.根据《职业性皮肤病的诊断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皮肤病三、职业性眼病1.化学性眼部灼伤2.电光性眼炎3.白内障(含放射性白内障、三硝基甲苯白内障)四、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1.噪声聋2.铬鼻病3.牙酸蚀病4.爆震聋

24五、职业中毒1、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四乙基铅)2、汞及其化合物中毒3、锰及其化合物中毒4、镉及其化合物中毒5、铍病6、铊及其化合物中毒7、钡及其化合物中毒8、钒及其化合物中毒9、磷及其化合物中毒10、砷及其化合物中毒11、铀及其化合物中毒12、砷化氢中毒13、氯气中毒14、二氧化硫中毒15、光气中毒16、氨中毒17、偏二甲基肼中毒18、氮氧化合物中毒19、一氧化碳中毒20、二硫化碳中毒21、硫化氢中毒22、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中毒23、氟及其无机化合物中毒24、氰及腈类化合物中毒25、四乙基铅中毒26、有机锡中毒27、羰基镍中毒28、苯中毒29、甲苯中毒30、二甲苯中毒31、正己烷中毒32、汽油中毒33、一甲胺中毒34、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中毒35、二氯乙烷中毒36、四氯化碳中毒37、氯乙烯中毒38、三氯乙烯中毒39、氯丙烯中毒40、氯丁二烯中毒41、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不包括三硝基甲苯)中毒42、三硝基甲苯中毒43、甲醇中毒44、酚中毒45、五氯酚(钠)中毒46、甲醛中毒47、硫酸二甲酯中毒48、丙烯酰胺中毒49、二甲基甲酰胺中毒50、有机磷农药中毒51、氨基甲酸酯类中毒52、杀虫脒中毒53、溴甲烷中毒54、拟除虫菊酯类中毒55、铟及其化合物中毒56、溴丙烷中毒57、碘甲烷中毒58、氯乙酸中毒59、环氧乙烷中毒60、上述条目未提及的与职业有害因素接触之间存在直接因果联系的其他化学中毒(合并55、根据《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可以诊断为职业性中毒性肝病\56、根据《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急性中毒)

25六、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1.中暑2.减压病3.高原病4.航空病5.手臂振动病6.激光所致眼(角膜、晶状体、视网膜)损伤7.冻伤七、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外照射急性放射病2.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3.外照射慢性放射病4.内照射放射病5.放射性皮肤疾病6.放射性肿瘤(含矿工高氡暴露所致肺癌)7.放射性骨损伤8.放射性甲状腺疾病9.放射性性腺疾病10.放射复合伤11.根据《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放射性损伤

26八、职业性传染病1.炭疽2.森林脑炎3.布鲁氏菌病4.艾滋病(限于医疗卫生人员及人民警察)5.莱姆病九、职业性肿瘤1.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2.联苯胺所致膀胱癌3.苯所致白血病4.氯甲醚、双氯甲醚所致肺癌5.砷及其化合物所致肺癌、皮肤癌6.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7.焦炉逸散物所致肺癌8.六价铬化合物所致肺癌(铬酸盐制造业工人)9.毛沸石所致肺癌、胸膜间皮瘤10.煤焦油、煤焦油沥青、石油沥青所致皮肤癌11.β-萘胺所致膀胱癌十、其他职业病1.金属烟热2.滑囊炎(限于井下工人)3.股静脉血栓综合征、股动脉闭塞症或淋巴管闭塞症(限于刮研作业人员)

27职业病危害的控制原则职业病危害控制的“三级防治”原则一级防治即杜绝或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危害作用的机会,这是预防的根本。二级预防即在疾病尚能治疗时早期发现病人,早发现、早治疗、早脱离有害作业。三级预防是病后期的预防,例如防止疾病复发和伤残,最大限度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延长患者生命。

28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性损害和职业病粉尘的危害与控制化学物的危害与控制急性职业中毒现场急救物理因素的危害与控制职业健康监护

29粉尘的危害与控制粉尘: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30一、粉尘的来源传统行业:矿山开采、隧道开凿、矿石加工、建筑、运输等。冶金工业:原料准备、矿石粉碎、筛分、选矿、配料、运输等。机械制造:原料破碎、配料、清砂等。耐火材料、玻璃、水泥、陶瓷等工业:原料加工、粉磨、包装。皮毛加工、粮食生产中的脱粒、磨粉等:植物、动物性粉尘。化学工业:颗粒原料的加工处理、包装等过程。煤的燃烧、及烟草、骨粉的制造,新型颗粒和纤维性粉尘:如由碳化硅、硼、碳、氧化锆和氧化铝等制成的高性能陶瓷纤维纳米材料:为代表的超细粉尘颗粒。粉尘的来源、分类和特性

31石英砂加工企业

32石棉矿山

33金矿企业

34

35二、粉尘的分类根据粉尘的性质分类无机性粉尘金属性粉尘,如铁、锡、铝、铅、锰等;非金属性粉尘,如硅石、石棉、滑石、煤等;人工合成无机粉尘,如水泥、金刚砂、玻璃纤维等。有机性粉尘植物性粉尘,如棉、麻、面粉、木材、烟草、茶等;动物性粉尘,如兽毛、角质、骨质、毛发等;人工合成有机粉尘,如有机燃料、塑料、人造纤维等。混合性粉尘粉尘的来源、分类和特性

36根据粉尘的在空气中的停留状态分类降尘直径大于10μm,在重力作用下可以降落的颗粒状物质。飘尘粒径小于10μm的微小颗粒,如平常说的烟、烟气和雾在内的颗粒状物质。根据粉尘在呼吸道的沉降部位分类总粉尘可进入整个呼吸道(鼻、咽和喉、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的粉尘。呼吸性粉尘粒径在5μm以下的能进入人体肺泡区的颗粒物。粉尘的来源、分类和特性降尘受重力作用可以很快降落到地面,而飘尘则可在空气中保持很久。

37根据导致的职业病分类矽尘:含有游离二氧化矽(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的污迹粉尘。煤尘:是远古植物遗骸,埋在地层下,经过地壳隔绝空气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作用,产生的碳化化石矿物。石棉尘:硅酸盐类矿物质,分为蛇纹石石棉(温石棉)和闪石石棉两类。碳黑尘:由气态或液态碳氢化合物在空气不足的条件下,经不完全燃烧或裂解的产物。石墨尘:结晶型炭,密度大、耐高温。滑石尘:含镁硅酸盐。水泥尘:人工合成的无定形硅酸盐。云母尘:天然铝硅酸盐矿物。陶瓷尘:石英、黏土、长石、石膏等烧制而成。铝尘:金属铝、氧化铝。电焊烟尘:焊接材料和焊接母体热熔、冷凝后形成的烟尘或气溶胶。铸造粉尘:铸造砂型、浇铸(天然砂、黏土、金属烟尘)。粉尘的来源、分类和特性

38三、粉尘的理化特性1.粉尘的化学成分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的化学组成成分及其在空气中的浓度是直接决定其对人体危害性质和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新鲜粉尘表面有大量氧化活性很强的自由基,从而增强了粉尘颗粒本身的毒作用,致病作用变强。2.粉尘分散度分散度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分散度越高,在生产环境空气中悬浮的时间越久,单位体积总表面积越大,被人吸入的机会就越大,对人体危害也越大。粉尘的来源、分类和特性

393.粉尘的溶解度粉尘溶解度的大小影响其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溶解度高的粉尘常在上呼吸道溶解吸收。溶解度低的粉尘在上呼吸道不能溶解,往往能进入肺泡部位,在体内持续作用。4.粉尘的硬度坚硬且外形尖锐的尘粒可能引起呼吸道黏膜的机械性损伤。进入肺泡的尘粒,由于体积和质量小,肺泡环境湿润,并受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影响,有对肺泡的机械损伤作用。5.粉尘的荷电性物质在粉碎过程和流动中互相摩擦或吸附空气中离子而带电。尘粒的荷电量除取决于其粒径大小,密度外,还与作业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关。漂浮在空气中90%-95%的粒子带正电或负电。粉尘的来源、分类和特性

406.粉尘的爆炸性能引起粉尘爆炸的都是可燃性粉尘可燃性粉尘一般分为三大类金属粉尘:如铅粉、镁粉、铝粉等可燃矿物粉尘:如煤粉有机物粉尘:如淀粉、亚麻粉尘、木粉、纸粉、烟草和谷物粉尘粉尘爆炸有3个条件一是工作环境空气中粉尘达到足够的浓度;二是明火;三是充足的空气和氧化剂。粉尘的来源、分类和特性

411987年3月15日,哈尔滨亚麻厂发生特大亚麻粉尘爆炸事故,死亡58人,受伤177人,直接经济损失880多万元。

42爆炸事故现场照片

432010年2月24日,河北省秦皇岛市骊骅淀粉股份有限公司淀粉四车间发生粉尘爆炸事故,导致现场作业的19人死亡,49人受伤(其中8人重伤)。

442014年8月2日上午7时37分许,江苏昆山开发区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汽车轮毂拋光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铝粉爆炸,截止下午3时,共有68人遇难,其中现场死亡44人,抢救途中24人死亡,187人受伤。

45粉尘的主要危害一、粉尘进入人体的途径粉尘可以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等进入人体,其中呼吸道为主要途径。

46二、粉尘对健康的主要危害(一)尘肺尘肺是由于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47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1985年-1991年期间在海南金矿打工回乡的广西籍1001农民工确诊225矽肺病,14人已死亡。2009年云南水富68人农民工赴安徽凤阳石英砂企业务工,确诊矽肺病30人,另外,还有12人已经死亡。凤阳县政府协商后同意先行垫付赔偿款450万元。140多名湖南籍农民工长期在深圳从事风钻及爆破工作,吸入大量粉尘而染上了尘肺病,维权事件最后演变为社会治安事件。甘肃古浪县农民工赴酒泉金矿群发尘肺事件。1984-2009年,408名农民工,124人尘肺,30.4%。

48粉尘的主要危害尘肺病患者与正常人的肺

49粉尘导致尘肺病的致病性的高低与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或石棉含量,粉尘分散度和接触浓度有密切正相关关系。

50粉尘的主要危害(二)中毒作用含有可溶性有毒物质的粉尘,如含铅、砷、锰等可在呼吸道黏膜很快溶解吸收,导致中毒。呈现出相应毒物的急性中毒症状。

51粉尘的主要危害(三)致敏作用许多有机粉尘可引起支气管哮喘,是典型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木尘、谷物粉尘、化学洗涤剂酶、动物蛋白粉尘等。(四)致癌作用某些粉尘本身是或者含有人类肯定致癌物,如石棉、游离二氧化硅、镍、铬、砷等,都是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提出的人类肯定致癌物,含有这些物质的粉尘就可能引发呼吸和其他系统肿瘤。

52THANKYOUSUCCESS2022/10/1953可编辑

53粉尘的主要危害(五)皮肤、黏膜、上呼吸道的刺激作粉尘作用于呼吸道黏膜,早期引起其功能亢进、黏膜下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黏液腺分泌增加,以阻留更多的粉尘,长期则形成黏膜肥大性病变,然后由于黏膜上皮细胞营养不足,造成萎缩性病变,呼吸道抵御功能下降。金属粉尘还可引起角膜损伤、浑浊。沥青粉尘可引起光感性皮炎。(六)非特异性炎症粉尘对人体来说是一种外来异物,因此机体具有本能的排除异物反应,在粉尘进入的部位积聚大量的巨噬细胞,导致炎症反应,引起粉尘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54粉尘的主要危害(七)特异性炎症有机粉尘中带有的细菌或真菌,可引起肺部细菌性或真菌性感染,皮毛粉尘带有的炭疽杆菌可引起肺部炭疽病。(八)粉尘沉着症有些生产性粉尘如锡、铁、锑等金属粉尘被吸入后,主要积于肺组织中,呈现异物反应。

55粉尘危害的主要控制措施综合防降尘的“八字方针”存在粉尘危害的企业在控制危害、预防尘肺发生方面,取得了很丰富的经验。综合防尘和降尘措施可以概括为“革、水、密、风、护、管、教、查”八字方针,对控制粉尘危害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56

57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性损害和职业病粉尘的危害与控制化学物的危害与控制急性职业中毒现场急救物理因素的危害与控制职业健康监护

58化学物的分类金属及其化合物主要包括铅及其化合物(不含四乙基铅)、汞及其化合物、锰及其化合物等。类金属及其化合物主要包括磷化锌、磷化铝、氰化钠、氰化钾、砷及其化合物(不含砷化氢)等。刺激性气体主要包括甲醛 、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氨气、氯气等。窒息性气体主要包括硫化氢、磷化氢(磷)、一氧化碳等。化学物的危害与控制

59酸、碱主要包括硫酸、硝酸、盐酸、氢氧化钠等。有机溶剂主要包括苯、甲苯、二甲苯、正己烷、汽油等。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主要包括N-甲基苯胺、N-异丙基苯胺、对硝基苯胺、对硝基氯苯/二硝基氯苯、二苯胺等。酚、醇、醚类化合物主要包括酚(苯酚)、对苯二酚、多氯酚(含五氯酚)等。化学物的危害与控制

60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主要包括氯化萘、多氯萘、醌、蒽醌等。油类、合成树脂主要包括柴油、煤油、蒽油、木酚油、松节油等。农药及药物主要包括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杀虫脒、溴甲烷、六氯苯、氯丙嗪等。其他主要包括丙烯酰胺、丙烯腈、肼类化合物(含肼)、二甲基甲酰胺等。化学物的危害与控制

61化学毒物与职业中毒中毒机体受毒物的作用引起一定程度的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态称中毒;毒物的毒性指毒物引起肌体损伤的能力。毒物的危害性指毒物产生危害的可能性。化学物的危害与控制

62职业中毒的定义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毒物所发生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化学物的危害与控制

63职业中毒的类型按发病过程可分为3种类型急性中毒由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所致。多数由生产事故或违反操作规程所引起。慢性中毒慢性中毒是长期小剂量毒物进入肌体所致。绝大多数是由蓄积作用的毒物引起的。亚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介于以上两者之间,在短时间内有较大量毒物进人人体所产生的中毒现象。化学物的危害与控制

64影响化学毒物的毒性作用的因素毒物联合作用在生产环境中,毒物往往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与其他毒物共存,对人体产生联合毒性作用。可表现为:独立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生产环境与劳动条件生产环境的温度、湿度、气压、气流等能影响毒物的毒性作用。个体状态接触同一剂量的毒物,不同个体表现出的反应可迥然不同。化学物的危害与控制

65化学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呼吸道呈气体、蒸气、气溶胶(粉尘、烟、雾)状态的毒物经呼吸道进入体内。进入呼吸道的毒物,可通过肺泡直接进人血液循环,其毒性作用大,发生快。大多毒物都是由此途径进入人体的。皮肤在作业过程中经皮肤吸收而导致中毒者也较常见。经皮吸收有两种,经表皮或经过汗腺、毛囊等吸收,吸收后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消化道较少见,可为误食或吞入。氰化物可在口腔中经黏膜吸收。化学物的危害与控制

66常见的化学毒物职业中毒金属及类金属中毒金属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照理化特性可简单分为重金属、轻金属、类金属三类。金属的毒性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金属及类金属中毒有铅中毒、四乙基铅中毒、锰中毒、铍中毒、镉中毒、铬中毒、砷中毒、磷中毒等。化学物的危害与控制

67常见的化学毒物职业中毒刺激性气体中毒刺激性气体:是指对人的眼黏膜、皮肤,特别是对呼吸道黏膜具有刺激作用的气体的总称。常见的刺激性气体: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SO2)、氯化氢(HCl)、氯气(Cl2)、氨气(NH3)、甲醛(CHOH)等。化学物的危害与控制

68常见的化学毒物职业中毒轻度刺激作用可以是短暂的,也可以是一过性的,不再接触或吸入,不适反应会很快消失,不治而愈;明显或严重的刺激作用不仅出现刺激反应,而且造成人体器官、系统组织的破坏,出现一系列症状、体征,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刺激性气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与接触浓度的大小、接触时间的长短有关。化学物的危害与控制

69常见的化学毒物职业中毒窒息性气体中毒窒息性气体:吸入后能造成人体组织处于缺氧状态的气体统称为窒息性气体。常见的窒息性气体有氮气、硫化氢、一氧化碳、氟化氢等。健康危害:由于人体组织中以大脑对缺氧最敏感,所以只要发生缺氧,首先受害的是大脑,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接着失去知觉、昏迷,甚至危及心跳、呼吸,十分危急,抢救稍不及时,即可引起死亡。化学物的危害与控制

70常见的化学毒物职业中毒有机溶剂中毒有机溶剂是指溶解油脂、蜡、树脂、橡胶和染料等物质的有机化合物。如汽油、苯、二硫化碳等。健康危害有机溶剂低浓度吸入或接触,对眼睛、呼吸道黏膜略有刺激;较高浓度吸入,可先兴奋,如出现头痛、头晕、走路酩酊状,控制不住的大笑等,随后精神倦怠、不言语、表情淡漠;高浓度吸入,很快由兴奋转入抑制,出现昏迷,麻醉表现突出。化学物的危害与控制

71常见的化学毒物职业中毒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中毒种类特点常见的有苯胺、苯二胺、联苯胺、二硝基苯、三硝基甲苯、硝基氯苯等。这类化合物广泛用于制药、印染、油漆、印刷、橡胶、炸药、有机合成、染料制造以及化工、农药等工业。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血液损害,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使血液失去携氧能力,出现紫绀,以苯胺和硝基苯最为典型。对肝、肾、神经系统均可造成损害。化学物的危害与控制

72化学毒物的控制有原则职业中毒的病因是职业环境中的生产性毒物,预防职业中毒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从源头上根本消除,控制或尽可能地减少毒物对职工的危害。化学物的危害与控制

73化学毒物的控制措施根除毒物可用无毒或低毒原料代替有毒或高度原料,例如用硅整流器代替汞整流器,用五汞仪表代替汞仪表,使用苯作为溶剂或稀释剂的油漆,期稀料改为二甲苯;降低毒物浓度技术革新:对生产有毒物质的作业,原则上应尽可能采取密闭生产消除毒物逸散的条件。例如手工电焊改为自动电焊,蓄电池生产中,干式铅粉灌注改为灌注铅膏等。通风排毒:在有毒物质生产过程中,如密闭不严或条件不许可,仍有毒物逸散入作业环境空气中时,应采用局部通风排毒系统,将毒物排出。化学物的危害与控制

74化学毒物的控制措施工艺、生产工序和建筑布局要满足生产上的需要,还需符合职业卫生要求。根据有毒物的毒性、浓度和接触人数等对作业区实行区分隔离。个体防护个体防护用品包括呼吸防护器、防护帽、防护眼镜、防护面罩、防护服和皮肤防护用品等。有毒物质重要场所,还应设置必要的卫生设施,如盥洗设备、淋浴室、更衣室和个人专用衣箱。对能经皮肤吸收或局部作用危害大的毒物还应配备皮肤和眼镜的冲洗设施。化学物的危害与控制

75化学毒物的控制措施职业健康监护对接触有毒物质的人群实施监控监护,认真做好上岗前和定期监控检查,排除职业禁忌,发现早期的健康损害,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职业卫生管理管理制度、规章制度执行不严、设备维修不及时、违章作业等也是造成职业中毒的主要原因。化学物的危害与控制

76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性损害和职业病粉尘的危害与控制化学物的危害与控制物理因素的危害与控制

77物理因素的危害与控制高温噪声振动电磁辐射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

78高温作业的分类高温强辐射作业生产场所中的热源同时以对流和辐射两种形式作用于人体,且气温超过30-32℃,辐射强度超过4.18kJ/(m2·min)时,称为高温辐射作业,如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钢车间、机械工业的铸造、热处理车间、热电站、锅炉间等。这类车间若防护不当极易造成人体过热。高温高湿作业指气温超过30℃、相对湿度超过80%的场所。常见于造纸、印染车间和较深的矿井。夏季露天作业热源主要是太阳的热辐射和地表被加热后形成的二次热辐射源。地面运输、装卸、露天采矿等工作,露天工作时间较长,如劳动强度过大又无风时,容易发生机体蓄热和中暑。高温

79高温

80防暑措施技术措施合理设计工艺流程隔热通风降温保健措施改善高温作业工人的膳食和营养状况供应含盐饮料加强个人防护加强预防保健组织措施调整夏季高温作业劳动和休息制度休息室远离热源保障工人充分的睡眠和休息高温

81技术措施——隔热热绝缘在发热体外直接包覆一层导热性能差的材料后,由于热阻的增加,发热体向外放散的热量就会减少。材料导热性越差,厚度越大,则发热体向外散热就减少得越多。热绝缘一般分为包裹、涂抹、砌筑和填充。常用的材料有草灰、草绳、泥土、土坯、青砖、石棉、矿渣棉等。热屏挡根据用途可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三种。常用的有机玻璃板、铁纱屏、铁纱水幕、石棉板、铁板和流动水箱等高温

82技术措施——合理设计工艺流程合理布置热源尽量将热源在车间外布置高温车间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技术措施——通风换气全面通风换气降低车间内气温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对整个车间进行全面换气。实现全面换气的方法有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为加强自然通风的效果,通常在车间上部装可调节的排风天窗。高温

83技术措施——通风换气局部降温送风扇有吊扇、坐扇、机床风扇和轴流风机等。它是用来造成一定的风速,使人感到一些凉快,但并不能使工作地点空气温度降低。喷雾风扇喷雾风扇是由轴流式风机、甩水转盘、挡水外壳、导风板、支架等部分组成的。它与简易送风扇不同的是,在送出来的风中混有雾状小水滴。因雾滴蒸发吸热,能使送风气流的温度有所降低,同时雾滴落到人体表面后,还能吸收人体的一部分热量,使人感到凉快。空气淋浴它是利用风机、风道把室外空气抽入一个喷水室内,把空气加湿冷却,使温度降低,然后用风管送到工作地点,直接吹向人体。但是空气淋浴需要庞大设备,费用较高。高温

84噪声的定义噪声的定义——物理学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声音无规律的组合噪声的定义——卫生学使人感到厌烦或不需要的声音对人们有害的声音生产性噪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声音噪声

85噪声的分类噪声按起源分机械动力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电磁动力性噪声按介质分气体噪声液体噪声固体噪声城市噪声交通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按能量与时间和频率的关系分稳态噪声非稳态噪声脉冲噪声低频噪声中频噪声高频噪声

86噪声对人体的影响噪声听觉系统的影响暂时性听阈位移听觉适应听觉疲劳永久性听阈位移高频听力损伤噪声聋急性听力损伤(暴震性耳聋)慢性噪声性听力损伤听觉外系统不良影响神经系统的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影响消化系统及代谢功能的影响生殖功能及胚胎发育的影响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87噪声的控制措施噪声控制噪声源控制噪声的传播卫生标准个体防护健康监护

88噪声的控制措施噪声控制噪声源减少声源的辐射功率是控制噪声的根本方法。采用低噪声材料采用低噪声设备采用低噪声工艺改进加工精度和装配精度主要形式:减振合金,复合材料;例如塑钢、铝塑复合材料等优点:强度、刚度、弹性好,有较大的内损耗(内阻尼)值,寿命长等主要是改变运转原理往复式声源→回转式齿轮传动→皮带传动齿轮、皮带传动→液压传动冲压→电阻压焊→液压锻压→摩擦压力加工有梭纺织→无梭纺织,无纺布通常:0.01~0.1%的磨擦、冲击、碰撞能量的机械能可转变为声能,噪声值的大小可全面反映机电设备质量,现已成为众多机电产品的一项重要性能指标。

89噪声的控制措施噪声控制噪声的传播管理措施按“闹静分开”原则规划绿色降噪利用地形减噪等充分利用声波的距离衰减区域规划:充分考虑周边区域影响企业规划:初步设计(总平面图)等声级图:作用、制图方法危害评价:环境与职业危害评价原理:共振吸收,表面吸收,散射,作用:隔声效果差,与植物高低、类型、密度、季节有关可利用地形或大型建筑物作为声屏障进行规划布置。

90噪声的控制措施噪声控制噪声的传播技术措施——不宜声源降噪时采用——常为不得已办法,多为附加、补缺措施——预防、预测、预处理为首选方法——主要技术措施四大类:吸声、隔声、消声、隔振、减振阻尼利用多孔性吸声材料或共振吸声结构对声波的吸收作用降低噪声的技术措施。其主要降噪机理为对声波能量的吸收。主要用于车间内声源数量多,且较分散时;此外,它在隔声降噪措施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措施。利用厚重密实的隔声材料对声波的隔绝作用降低噪声的技术措施。其主要降噪机理为对声波能量的反射。常应用在降噪量要求较大的场合、噪声源较为集中的场合和作业时人员位置相对固定的场合。利用多孔性吸声材料或共振结构对声波吸收作用而降低气流、特别是管道气流噪声的噪声控制技术措施。其主要降噪机理与吸声降噪基本相同。主要应用在管道气流噪声控制方面。利用材料的粘弹性性质,使振动能量消耗在材料当中的减少振动的技术措施。其主要减振机理为增大振动系统的阻尼,利用大阻尼消耗振动能量,从而减少了噪声。

91吸声降噪技术措施多孔材料

92吸声降噪技术措施多孔材料浮云式吊顶多孔材料饰面的内墙

93吸声降噪技术措施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多孔金属(铝)复合吸声材料

94隔声降噪技术措施双层隔声结构的隔声间隔声幕帘

95隔声降噪技术措施道路隔声屏

96消声降噪技术措施管式消声器DL(有效长度)

97消声降噪技术措施片式消声器LAAB

98噪声的控制措施噪声控制噪声源卫生标准个体防护健康监护依照卫生标准进行设计和管理噪声强度每增加3dB,接触时间减半耳塞——最常用。特制,防声棉——棉花,耳罩——与旧式双耳耳机相似,新近出现音乐耳罩:隔声+掩蔽+音乐防护头盔——外形同头盔,材料厚重隔声好,对骨导亦有部分作用。筛查职业禁忌症及时发现敏感人群听力减退脱离噪声作业

99振动基本概念质点或物体沿直线或弧线相对一个平衡位置作往复运动工程振动是工厂噪声的主要来源之一物理参数位移、速度、加速度、周期、频率、波长、波数dvatfλk(m)(m/s)(m/s2)(s)(Hz)(m)(m-1)常见振动源振动筛、木工油锯、振动落砂机、振动打桩机混凝振捣器、冲击钻、冲压机、振动夯实机振动凿岩机、振动输送机、机电设备的振动

100振动健康影响局部振动手传振动和手臂震动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疾病,亦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痛觉、振动觉、两点分辨觉减退严重者出现雷诺现象即局部振动所引起的手指间歇性发白或发绀骨刺、骨质疏松、变形性骨关节疾病全身振动胃肠疾病高发胸椎、腰椎改变,椎间盘脱出晕动病

101振动控制措施控制振动源限制作业时间和振动强度改善作业环境,加强个体防护健康监护钢制弹簧、隔振橡胶、柔性接头粘性阻尼材料,软木、毛毡等

102电磁辐射电磁波的辐射,它包括从波长为105m的无线电长波到波长为10-14m的宇宙射线等一系列波长不同的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线、紫外线、X射线及宇宙射线。非电离辐射由于其能量低,不能引起水和组织电离,故称为非电离辐射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激光、射频电离辐射能量高,能引起水和组织电离,故称为电离辐射X线、α射线、β射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

103电磁辐射防护的三个要素屏蔽如果在辐射源周围增加屏蔽,将减少辐射。距离越是远离辐射源,将受到越少的照射。时间当在辐射源附近时,必须尽可能暴露较短的时间,以减少辐射的照射。

104谢谢!

105THANKYOUSUCCESS2022/10/19106可编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