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千字文智慧

国学千字文智慧

ID:82774379

大小:12.69 MB

页数:100页

时间:2023-09-23

上传者:180****8072
国学千字文智慧_第1页
国学千字文智慧_第2页
国学千字文智慧_第3页
国学千字文智慧_第4页
国学千字文智慧_第5页
国学千字文智慧_第6页
国学千字文智慧_第7页
国学千字文智慧_第8页
国学千字文智慧_第9页
国学千字文智慧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国学千字文智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主编:薛镇芬副主编:林强康智铭编委:刘淑慧孙彦彦陈福建序朱宏恢执教大学中文系四十多年,旗下涌现了许多富有才情和个性的弟子。他们毕业之后,或鞠躬耕耘讲坛著书立作,或身居要职造福百姓,或创业经商大显身手,有突出成就者大有人在。年仅27岁的薛镇芬即日将编著出版“国学系列”学生读本,无疑是后起之秀——我漫天桃李中芬芳的一株。“老师,为什么我生在江南却没听到过‘吴歌’?为什么书上非说出自江南呢?”一个小巧可爱的女孩子向我提出疑惑。“小肝儿,闲话少讲,老师要动气的。”(吴方言,意思是说小孩子少说话,老师要生气的。)当时她妈妈操着一口苏州话在一旁急的忙堵她的嘴,我想该是生怕惹我生气的缘故吧——我祖籍苏州昆山,在异乡听到乡音倍感亲切,于是便走进了她们母女闲聊,很巧的是她是苏州昆山陈

2墓人,才知与我是老到乡的小老乡。那个时候镇芬腿骨折,绑着石膏,课前妈妈背着到教室,课后又来接着背回宿舍,非常不方便。因此,妈妈想接她回家修养几个月再回学校上课,谁知这个倔强而坚强的女孩怎么也不肯,而且每堂课都不舍得拉下,总是一个人抢在第一位,用她的话说第一个位置与老师最接近,没人敢坐却是能听的最清楚的地方。这是个何等坚强而好学的女孩呀!这便是2000年10月我对镇芬的初识,那时我任教中文系唐宋前的古代文学课。镇芬给我的第二个印象就是坚持不懈。大学时代每天早晚都能看到她在教室里上自习,工作后通过努力拿下了第二个专业的本科学历(英语教育),并且还这会还在自学心理健康教育。曾参加过1月份的研究生考三四次,并几次取得不错成绩,又因热爱教育而放弃。当然身为一个优秀的青年教师还得看教学成果。在她7年教学中,尽管扎根乡镇小学,并且期间经历过重重磨耐艰辛和考验,条件要比一般青年教师差的多,但她始终未放弃教育的理想,用她的信念支撑着教学,用师爱灌溉着每个孩子,总是笑眯眯地说:“天下的娃娃都是一样的,农村的孩子一样可爱,一样需要优秀教师。”她刻苦钻研教学,开拓延伸教学思想,

3利用书籍和网络视频教研学习全国各地教师的优秀课例,虚心请教,发表作品60多篇,出版各类书籍30多部,如今又加入了中国儿童研究会和中国教育学会。“著作等身”这个词用在她身上最适合不过了。本套丛书是我国古代一部很有代性的少儿启蒙读物,从它的问世以来,就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的才成长离不开文化的熏陶。而对于现今处于求知的孩子来说,他们并不是十分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作为家长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渗透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用经典的蒙学读物来教育孩子,为此,作者们编写这套“国学”系列读物我认为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翻开这套“国学系列”的学生读本,展现在我眼前的便是焕然一新。可以用“详,简,趣,新”来概括。“详”,这套书覆盖面很全,首先是系列的完整,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以后将逐步进行《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黄帝内经》《易经》《诗经》其他部分的编著;其次,是内容的完整,从字词解说,精彩赏析,名人故事,到故事启发,到连线人物,每一步都比市场上销售的同类书籍要内容全面。

4“简”,这套书把内容简化,把原先的文言文都进行精心的翻译,并筛选,把各个名人故事都用孩子的语言去细心组编,可见编者们功夫的到家。“趣”指的是趣味性,当我们翻开书的每页便会看见生动而形象的图文并茂,每张图片都能吸引我们中小学生的注意力,让我们读者朋友依依不舍。“新”指的是这套书与其他同类书有个新颖性。那就是每个故事后都会有个与孩子一起启发思考的互动性题目。在读古人的故事中让我们每个孩子懂得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国学丛书中每个故事都能让我们小朋友进一步认识古人,与古人交朋友,让我们的童年也随之变得丰富多彩。细细品读这套书相信你会扩展知识面,让你满腹经伦,知书搭理,并能做个具有修养的好孩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为师者,并教学古代文学,我为学生镇芬能钻研古代学问,并能出版这套国学系列丛书而欣慰,同时我也希望年轻的镇芬能继续发扬这种坚持不懈勤奋钻研好学的精神,戒骄戒躁,努力学习创新创作,厚积薄发,以期将来写出更多更佳的作品,回报社会。(作者朱宏恢教授,曾任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党总支书记、系主任等职。出版专著有《唐宋词选择》、《唐

5宋诗选择》,参编教材、主编工具书多部。1993年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9年获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红杉树”园丁奖银奖。)

6目录三字经一、教育学习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二、文明礼仪篇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三、名物常识篇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7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四、重要典籍篇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

8号“六”经,当讲求。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五、历史沿革篇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忘。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9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莅中国,兼戎狄,九十年,国祚废。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七世,至崇祯。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十二传,宣统逊,举总统,共和成。廿一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六、刻苦学习篇口而诵,心而维,朝于斯,夕于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10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千字文第一部分:开天辟地篇

11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第二部分修养操行篇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复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凊,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笃初诚美慎终宜令,荣业所基籍甚无竟。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存以甘棠去而益咏。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

12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规。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坚持雅操好爵自縻,都邑华夏东西二京。第三部分国家政治篇背邙面洛浮渭据泾,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图写禽兽画彩仙灵,丙舍傍启甲帐对楹。肆筵设席鼓瑟吹笙,升阶纳陛弁转疑星。右通广内左达承明,既集坟典亦聚群英。杜稿钟隶漆书壁经,府罗将相路侠槐卿。户封八县家给千兵,高冠陪辇驱毂振缨。世禄侈富车驾肥轻,策功茂实勒碑刻铭。磻溪伊尹佐时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营。桓公匡合济弱扶倾,绮回汉惠说感武丁。俊乂密勿多士寔宁,晋楚更霸赵魏困横。假途灭虢践土会盟,何遵约法韩弊烦刑。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九州禹迹百郡秦并,岳宗泰岱禅主云亭。雁门紫塞鸡田赤城,昆池碣石钜野洞庭。旷远绵邈岩岫杳冥,治本于农务兹稼穑。俶载南亩我艺黍稷,税熟贡新劝赏黜陟。

13第四部分田园生活篇孟轲敦素史鱼秉直,庶几中庸劳谦谨敕。聆音察理鉴貌辨色,贻厥嘉猷勉其祗植。省躬讥诫宠增抗极,殆辱近耻林皋幸即。两疏见机解组谁逼,索居闲处沉默寂寥。求古寻论散虑逍遥,欣奏累遣戚谢欢招。渠荷的历园莽抽条,枇杷晚翠梧桐蚤凋。陈根委翳落叶飘摇,游鹍独运凌摩绛霄。耽读玩市寓目囊箱,易輶攸畏属耳垣墙。具膳餐饭适口充肠,饱饫烹宰饥厌糟糠。亲戚故旧老少异粮,妾御绩纺侍巾帷房。纨扇圆絜银烛炜煌,昼眠夕寐蓝笋象床。弦歌酒宴接杯举觞,矫手顿足悦豫且康。嫡后嗣续祭祀烝尝,稽颡再拜悚惧恐惶。笺牒简要顾答审详,骸垢想浴执热愿凉。驴骡犊特骇跃超骧,诛斩贼盗捕获叛亡。布射僚丸嵇琴阮啸,恬笔伦纸钧巧任钓。释纷利俗竝皆佳妙,毛施淑姿工颦妍笑。年矢每催曦晖朗曜,璇玑悬斡晦魄环照。指薪修祜永绥吉劭,矩步引领俯仰廊庙。束带矜庄徘徊瞻眺,孤陋寡闻愚蒙等诮。谓语助者焉哉乎也。

14三字经一、教育学习篇【原文赏析】rénzhīchūxìnɡběnshànxìnɡxiānɡjìnxíxiānɡyuǎn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字词解释】性:天性,本性。习:性格,变化。【精彩解说】人刚生下来的时,天性都是善良的,这种善良的本性原本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成长的生活环境,后天的学习环境、所受的教育使人们产生了差别,且差别会越来越大。

15【故事链接】曹操之子三国时期的英雄曹操,平生最宠爱四个儿子: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曹植有力扶社稷的理想,性情温柔敦厚。他喜诗书,富才气。少年时落笔成章,应答敏捷,深得曹操宠信。他的《三良》诗云:“公明不可谓,忠义我所安”。是说人生不可觊觎非分,功名自有天定,应该以忠义自勉。代表作有《白马篇》《洛神赋》,在建安文学中负有盛名。他的文采和卓识很受世人赞赏。两百年后,南朝大诗人谢灵运评论说:天下诗才共一石,曹子建一人独占八斗,他谢灵运占一斗半,其余半斗天下人共分之。而曹丕却与曹植习性有异。曹丕的文才也不错,创作和理论都有成就,所著《典论》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但比起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却差了一

16大截。不过他更喜欢舞刀弄枪,尤精剑术,武术史上也留下名声。他的占有欲是出了名的。他击败袁绍,攻进邺城,首先就去霸占袁熙的老婆甄氏;叔父曹洪性喜敛财且悭吝成性,曹丕却见了眼红,偏要在铁公鸡身上拔毛,老是上门去“借钱”,借不到钱就专门找曹洪的岔子。与这两个嫡亲兄弟都不同的曹彰,人称“黄须儿”,乃赫赫一员猛将,武功万夫莫当。他可以左右开弓,在百步之外射中一根头发丝;他能手格猛兽,用手臂缠住老虎尾巴,老虎竟然不敢动;他还能把一头小象按在地上……听起来简直像是神话。曹操每次临阵都很记挂着个儿子,看到手下诸将都不是马超的对手,他便感慨道:可惜我的虎儿不在这里,要不然也不至于叫你这马儿如此猖狂!小儿子曹冲是个有名的神童,曹冲称象的故事,今天的孩子们几乎无不知晓……曹操的几个儿子性情各异,自然是时势造就的。他们个个都有过人之处,所以让曹操在立嗣问题上迟疑不决。【故事启发】后天环境不好,没有人教育,再善良的天性也会受到污染。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如果没有一个良

17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这就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连线人物】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文学家。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字子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后世将曹植,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合称“三曹”。曹植自幼颖慧,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原文赏析】ɡǒubùjiàoxìnɡnǎiqiānjiàozhīdàoɡuìyǐzhuān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字词解释】苟:如果。迁:改变。

18【精彩解说】如果不好好的教育,先天的善良本性就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而教育孩子的方法,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习惯,还有做人的道理。【故事链接】对弈的故事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自幼勤奋好学,不耻下问,为通国之大师也。有兄弟二人,性格反差之甚大也。其兄弟而专心致志,不懂而问也,才思敏捷。其弟虽一表人才,可学而不思,不细细揣摩其师之意,心不在焉也。此二人闻弈秋之大名,故来此处学弈。弈秋曰:“学弈之道,在明其之精意,如不细细体会其中之真理,则无用也。”其弟为之羞愧也。一日,二人下棋,弈秋坐其旁而观之矣,秋之觉其兄专心致志,其弟同之,故称赞其二人也。其兄闻之,大惊。问其弟曰:“你何谓专心致志?”其弟曰,师之教我也。

19此后,二人为通国之善弈者也。各教其弟子也。弟名为——专,此后人称为,弈善,弈善对其弟子常曰,“吾未望吾师也。”【故事启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原文赏析】xīmènɡmǔzélínchùzǐbùxuéduànjīzhù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字词解释】择:选择。机杼:指织布机。【精彩解说】从前,孟子的母亲为了教育儿子,几次为了选择邻居而搬家。孟子厌学回家,他母亲就把织布机上的布

20匹剪断以教育他。【故事链接】孟母三迁幼年时期的孟子,并不爱学习。他喜欢跑到离家不远的一个墓地去嬉戏,成天学着挖坑埋葬死人,有时连饭都忘了回家吃。孟母对此心中不悦,磨琢着如何挑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免儿子再到墓地去玩,于是决定把家搬迁到街市的附近去住。但是,没想到这里的过往商人和繁华的集市,也很分散孟子的学习精力,甚至由于好奇心,他经常跟随商人上街去学着叫卖,把读书学习的事丢在脑后。不久,孟母发现了这件事,并从以上两个事件中得到了启发:原来小孩子都有一个特性,即接近什么学什么。她觉得这里也不是教育孩子的好环境,又产生了再搬一次家的想法。过了一段时间,孟母把家搬迁到了一所学堂旁边。此后,孟子果然接受了母亲的“三迁”之教,开始进学堂用功读书了。

21孟子虽然上了学堂读书,但并不努力,不专心,还经常贪玩好耍,迟到早退,使母亲担忧。一天,孟母正在堂前织布,还没到下学时间就又见到孟子背着书包从学堂跑回了家。母亲一愣,马上停下手中的活计,问道:“你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从学堂跑了回来?”孟子本来是不想读书,背着老师逃回家的,但是一进门看到母亲的严肃表情和追问,便扯谎说:“我是跟平时一样放学回来的呀!”孟母听完儿子的回答,感到很痛心,她沉思了片刻之后,便操起一把剪刀,把织布机上的纱线通通一剪刀绞断,而且再不说什么,只坐在一旁落泪。孟子见到这种情景,内心感到十分恐惧和紧张,哆哆嗦嗦走上前,问母亲是什么原因使她这样难过。这时,孟母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我要你好好读书,增长知识,使你成才。现在像你这样总是中途废学,不努力求上进,这不就等于用剪刀绞断纱线,使我织不成布一个样吗!”孟子听完母亲的教诲,激动得双泪直流,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从此懂得了学习必须持之以恒才能成才的道理,并且经过自己坚持不懈的长期努力,终于取得了学业上的突出成就,成为“亚圣之才”。

22【故事启发】孟母不仅懂得客观环境对培养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的重要,也懂得刻苦好学、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一个真正有事业心的人,不是轻易能培养成的,而是要经过千锤百炼、不断努力和反复教育才能造就。因此,除了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必要的督促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启发主观上的自觉性,使其明白要努力学习的道理。【连线人物】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原文赏析】dòuyànshānyǒuyìfānɡjiàowǔzǐmínɡjùyánɡ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23【字词解释】窦燕山:窦燕山,本名窦禹钧,是五代时期人。义方:指好的方法。扬:(声明)显扬。【精彩解说】窦燕山教育孩子有办法,他教育的五个孩子最终都学有所成,名扬四海。【故事链接】窦燕山教子窦燕山生有五个儿子,在他的教育培养下,都考中进士,成为国家栋梁。长子窦仪,授翰林学士,任礼部尚书;次子窦俨,授翰林学士,任礼部侍郎;三子窦侃,任左补阙;四子窦偁,任左谏议大夫,官至参知政事;五子窦僖,任起居郎。窦家五子,被称为「窦氏五龙」。窦燕山将五个儿子都培养成才,他的义风家法,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榜样。侍郎冯道赋诗一首称赞道:「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仙桂五枝芳。」

24窦燕山一生做了很多好事。例如,亲友中有丧事无钱买棺者,他出钱买棺葬殓;有家贫子女无法婚嫁者,他出资助其婚嫁。对于贫困得无法生活的人,他借钱给他们,使他们有做生意的资本,因此各地的穷人,由他帮助而得以维持生活的,不可胜数。他为了要救苦济人,所以自己的生活很俭朴,丝毫不肯浪费,每年衡量一岁的收入,除了供给家庭的必要生活费用外,都作救苦济急之用。他还建立书院四十间,聚书数千卷,礼聘品学兼优的老师,教育青年,对于无钱而有志求学的贫苦子弟,不管认不认识,只要来书院学习,他都代缴学费和生活费。就这样,窦燕山建的书院先后造就了很多品学兼优的人才。【故事启发】窦燕山通过努力行善,不仅改变自己无子短寿的命运为「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而且使后代子孙昌盛显达,由此可见「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善恶祸福在一念之间,每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连线人物】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五代后晋时期人,他的老家是蓟州渔阳,也就是今天河北唐山遵化,目前遵化境内尚存窦禹钧墓和碑。过去,渔阳属古代的燕国,地处燕山一带,因此,后人称窦禹钧为窦燕山。当时有一位叫冯道的侍郎曾赋诗一首说:“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这里所说的“丹桂五枝芳”,就是对窦燕山“五子登科”的评价和颂扬。

25【原文赏析】yǎnɡbùjiàofùzhīɡuòjiàobùyánshīzhīdu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字词解释】养:抚养。惰:懒惰,这里指失职。【精彩解说】生养了子女却不好好的教育,那是父亲的过错,教育孩子却不严格要求,则是老师的懒惰的结果。【故事链接】郑板桥教子板桥郑燮五十二岁时才得一子,因此对孩子十分钟爱,但不是一味溺爱,而是教之以正道。他在潍县任官时,便写信给堂弟,要郑墨在家好好

26教育其子,让他懂得为善之道,养成忠厚而有同情心的性格,避免形成刻薄急躁等坏习气。他特别关心为儿子延师教育的事,并要求刚刚六岁的儿子礼敬师长,关心同学。他还特别嘱咐郑墨:“吾儿六岁,年最小,其同学长者当称为某先生,次亦称为某兄,不得直呼其名。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每见贫家之子、寡妇之儿求十数钱,买川连纸、钉仿字簿而十日不得者,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至阴雨不能即归,辄留饭。薄暮,以旧鞋与穿而去。彼父母之爱子,虽无佳好衣服,必制新鞋袜来上学堂,一遭泥泞,复制为难矣。夫择师为难,敬师为要。择师不得不审,既择定矣,便当尊之敬之,何得复寻其短(怎可找老师的缺点)?”郑板桥老年得子,可他深知“爱子必以其通”。临终前,他把儿子叫到床前,不是给儿子许多金银财宝,而是叫儿子蒸馒头给他吃。手下人出面求情:“少爷不会做馒头,还是让厨师代劳吧。”而郑板桥固执地坚持要儿子自己动手。儿子只得向厨师请教,终于蒸出一锅馒头。当他把馒头送到父亲床前,老人已经与世长辞了,床前只留下一张遗嘱:“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

27汉!”【故事启发】从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这个教子故事中,使我们领悟到一个道理:只有培养孩子从小认识劳动的价值,着力培养自食其力,艰苦奋斗,富有开拓精神,才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连线人物】郑板桥: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书画史。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原文赏析】zǐbùxuéfēisuǒyíyòubùxuélǎohéwéi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字词解释】宜:应该。

28【精彩解说】小孩子不好好学习,这是不应该的。一个人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那么老了会有什么作为呢?【故事链接】苏东坡改联立志苏东坡自幼天资聪颖,在饮誉文坛的父亲的悉心教育和耐心指导下,他逐渐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学业大有长进。小小年纪,就已经读了许多书,渐能出笔成章了。父亲的至亲好友看了,都赞不绝口,称他是个难得的“神童”,预言他必是文坛的奇才。少年苏东坡在一片赞扬声中,不免有些飘飘然起来。他自以为知识渊博,才智过人,颇有点自傲。一天,他洋洋自得地取过笔墨和纸,挥毫写下了以上的这副对联。他刚把对联贴在门前,有位白发老翁路过他家门口,好奇地近前观看。这位老翁看过,深感这

29位苏公子也太自不量力,过于自信了。过了两天,这位老翁手持一本书,来苏府面见小东坡,言讲自己才疏学浅,特来向小苏公子求教。苏东坡满不在乎地接过书本,翻开一看,那上面的字他竟一个都不认识,顿时红了脸。老翁见状,不露声色地向前挪了几步,恭恭敬敬地说道:“请赐教。”一句话激得小东坡脸红一阵、白一阵,心里很不是滋味。无奈,他只得鼓足勇气,如实告诉老翁他并不认识这些字。这个老翁听了哈哈大笑,捋着白胡子又激他道:“苏公子,你不是‘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了吗?怎么会不识此书之字?”言罢,拿过书本,扭头便走。苏东坡望着老翁的背影,思前想后,甚是惭愧。他终于从老翁的话中悟出了真谛,立即提笔来到门前,在那副对联的上下联前各加了两个字,使对联变成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次,他依然端详了好久、好久,并发誓,要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满足,永不自傲。从此,他手不释卷,朝夕攻读,虚心求教,文学造诣日深,终于成为北宋文学界和书画界的佼佼者,博得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盛誉。

30【故事启发】学习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地学习,日积月累,毫不松懈,最终才能有所成就。【连线人物】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原文赏析】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原文赏析】yùbùzhuóbùchénɡqìrénbùxuébùzhīyì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字词解释】琢:打磨雕刻。器:精美的玉器,在这指成才。

31【精彩解说】璞玉不打磨雕刻,就不会成为精美的玉器。人也是一样,若是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就不知道哪些事合乎道义,哪些事不合乎道得规范,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故事链接】岳母刺字一天,岳飞正与母亲在家中说话,有人前来叩门。岳飞把那人接到屋中,谈话中才知道来人是洞庭湖杨么起义军的部将王佐,因杨么久慕岳飞文武全才,特差王佐前来聘请前去相助。当下王佐拿出许多金银珠宝作为聘礼。岳飞正色说道:“岳飞生是宋朝人,死是宋朝鬼!”坚辞不收。王佐无可奈何,最后只得收拾起聘礼回山去了。王佐走后,岳飞进去将这些细细说与母亲。岳母听罢,沉思了一会,就让岳飞去中堂摆下香案,端正香烛,随后带媳妇一同出来,焚香点烛,拜过天地祖

32宗。又叫岳飞跪在地上,媳妇研墨。岳母说道:“孩儿,做娘的见你甘守清贫,不贪富贵,是极好的了。但恐我死之后,又有些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倘我儿一时失志,做出些不忠之事,岂不把半世芳名丧于一旦?故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字,愿你做个忠臣,尽忠报国,流芳百世,我就含笑于九泉了!”岳飞听罢,说道:“母亲说得有理,就与孩儿刺字罢。”便将衣服脱下半边。岳母取过笔来,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尽忠报国”,然后将绣花针拿在手中,在他背上一刺,只见岳飞的肉一耸,岳母问:“我儿痛么?”岳飞道:“母亲刺也不曾刺,怎么问孩儿痛不痛?”岳母流泪道:“孩儿,你怕娘的手软,故说不痛。”说罢,咬着牙根刺起来。刺完,将醋墨涂上,使永远不褪色了。岳飞起来,叩谢了母亲训子之恩。【故事启发】岳母虽是位普通农妇,却是深明大义,仅就此段记事而论,也足以令人崇敬。【连线人物】岳飞(1103-1142)字鹏举,精忠报国之人,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一。汉族。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二、文明礼仪

33【原文赏析】wéirénzǐfānɡshàoshíqīnshīyǒuxílǐyí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字词解释】亲:亲近,尊敬。【精彩解说】做子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结交良师益友,好好学习待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故事链接】张良拜师张良少年时有一次在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

34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

35公兵法》!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后来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故事启发】真正的教育需要艰苦的磨练。【连线人物】张良(?-前189):秦末汉初城父(今亳州市)人,字子房,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封留候,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原文赏析】xiānɡjiǔlínɡnénɡwēnxíxiàoyúqīnsuǒdānɡzhí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字词解释】

36香:黄香,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化名人。【精彩解说】东汉时候的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冬天有自己的身体给父亲暖被窝。孝敬父母,这是我们每个做子女的都要做到的。【故事链接】黄香温席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

37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了,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故事启发】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温席的黄

38香,天下无双。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连线人物】黄香(18-106年)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化名人。他为官的品位并不高,最高职务是魏郡太守,大约也就是一个四品官员。但他生命历程中有两个亮点:一是他9岁时,母亲去世,他对父亲格外孝敬,夏天他将床枕扇凉,冬天用身体把被褥温暖后,才让父亲安睡(黄香温席);二是他很小的时候,便广泛阅读儒家经典,精心钻研道德学术,能写文章,当时京师称誉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汉章帝还曾特许他到宫中藏书之所东观读书。【原文赏析】rónɡsìsuìnénɡrànɡlídìyúzhǎnɡyíxiānzhī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39【字词解释】融:孔融,东汉鲁国人。悌:尊重。【精彩解说】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故事链接】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故事启发】我们做什么首先要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也要学会谦让,做到谦让,那你一定能品尝到最大的甜头。

40【连线人物】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三、名物常识篇【原文赏析】shǒuxiàotìcìjiànwénzhīmǒushùshímǒuwén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字词解释】见:眼睛看到。闻:耳朵听到。【精彩解说】

41做人首先要孝敬父母长辈,尊敬兄长,其次才是增长见闻,然后才是学习科学知识。【故事链接】芦衣顺母孔子的弟子—闵损比孔子小十五岁,春秋末期鲁国人,在孔门中以德行和老成持重著称,而尤其以孝行超群闻名于世。他在孩提时代,生母死得早,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北方十分寒冷,经常下雪。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冬衣,他都能默默忍受,从不声张。一天,父亲出门,闵损拉车时因寒冷被冻得身体只打颤战,绳子也掉到了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从打破的衣服中飞了出来。此时,父亲才知闵损受到虐待。回家后,父亲要把继母赶走。闵损跪在地上,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听了这话,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后,非常悔恨,从此对待闵损像亲孩子一样。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

42损!”。【故事启发】芦衣顺母的故事值得青少年朋友的深思和学习,古人的这种美德更值得今天的人们继承和发扬。【连线人物】闵损【闵(min,音敏)】(公元前536—前487年),字子蹇【骞(qian,音千】,以字广为人知。比孔子小十五岁,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弟子,七十子之一。在孔门中以德行和老成持重著称,而尤其以孝行超群闻名于世。作为孔门重要弟子,闵损比较完整地接受了孔子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观念,同时,由于独特的生活经历与社会地位,使他在实践孔子思想学说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自己的富有特点的思想、行为方式【原文赏析】yīérshíshíérbǎibǎiérqiānqiānérwàn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字词解释】【精彩解说】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是数字的开始,一

43到十是基本的数字,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如此积累,就变得无穷无尽。【故事链接】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诗仙李白从小就天资聪慧,据说他“五岁诵六甲”(指推算生辰年月的六十甲子),“十岁观百家”(指诸子百家的各类书籍),十五岁开始学写文章和诗歌。但和所有的小孩子一样,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些挫折,或在所谓的“逆反时期”出点儿“状况”。这段记载说了一个后世不断相传的故事:李太白小时曾在眉州象耳山的山中读书,不知道因为什么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过一个小溪的时候,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石上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磨它干什么?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李太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了学业。从此,老婆婆磨杵的小溪就叫磨针溪了,老婆婆自己说她姓武,现在磨针溪旁的岩石就称为武氏岩,

44象耳山距眉州的彭山县城以北十五公里。山下有宝砚、磨针二溪,龙池、蟹泉诸胜。磨针溪就是相传李白遇到磨铁杵老婆婆的地方,武氏岩上刻有“磨针溪”三字。【故事启发】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成功的故事说明了即使是不起眼的小事,经过日积月累的努力,终于会有大的成就。【连线人物】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原文赏析】sāncáizhětiāndìrénsānɡuānɡzhěrìyuèxīnɡ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45【字词解释】三光:太阳、月亮、星星的光。【精彩解说】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故事链接】女娲造人盘古开辟了天地,用身躯造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那残留在天地间的浊气慢慢化作虫鱼鸟兽,替这死寂的世界增添了生气。这时,有一位女神女娲,在这莽莽的原野上行走。她放眼四望,山岭起伏,江河奔流,丛林茂密,草木争辉,天上百鸟飞鸣,地上群兽奔驰,水中鱼儿嬉戏,草中虫之豸跳跃,这世界按说也点缀得相当美丽了。但是她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寂寞,越看越烦,孤寂感越来越强烈,连自己也弄不清楚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她会有那种说不出的孤寂感?原来是世界是缺少一种像她一样的生物。想到这儿,她马上用手在池边挖了些泥土,和上

46水,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了起来。她感到好高兴。捏着捏着,捏成了一个小小的东西,模样与女娲差不多,也有五官七窍,双手两脚。捏好后往地上一放,居然活了起来。女娲一见,满心欢喜,接着又捏了许多。她把这些小东西叫作“人”。这些“人”是仿照神的模样造出来的,气概举动自然与别的生物不同,居然会叽叽喳喳讲起和女娲一样的话来。他们在女娲身旁欢呼雀跃了一阵,慢慢走散了。女娲那寂寞的心一下子热乎起来,她想把世界变得热热闹闹,让世界到处都有她亲手造出来的人,于是不停工作,捏了一个又一个。但是世界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很久,双手都捏得麻木了,捏出的小人分布在大地上仍然太稀少。她想这样下去不行,就顺手从附近折下一条藤蔓,伸入泥潭,沾上泥浆向地上挥洒。结果点点泥浆变成一个个小人,与用手捏成的模样相似,这一来速度就快多了。女娲见新方法奏了效,越洒越起劲,大地就到处有了人。【故事启发】女娲造人的神话,反映出早期人类社会的生活状况。众所周知,人类历史上存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47当时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子女只认得自己的母亲,不认得自己的父亲。女娲造人的神话不正含有母系社会的影子吗?【连线人物】女娲,娲读wā,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凤姓。起初以泥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而后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天,斩龟足以撑天。【原文赏析】sānɡānɡzhějūnchényìfùzǐqīnfūfùshùn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字词解释】纲:要点,法则。

48【精彩解说】维持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三种伦理关系,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道义、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相互尊重、和顺相处。【故事链接】举案齐眉的故事东汉初年的隐士梁鸿,娶孟女为妻。想到,婚后一连七日,梁鸿一言不发。孟家女就来到梁鸿面前跪下,说:“妾早闻夫君贤名,立誓非您莫嫁;夫君也拒绝了许多家的提亲,最后选定了妾为妻。可不知为甚么,婚后,夫君默默无语,不知妾犯了甚么过失?”梁鸿答道:“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妻子是位能穿麻葛衣,并能与我一起隐居到深山老林中的人。而现在你却穿著绮缟等名贵的丝织品缝制的衣服,涂脂抹粉、梳妆打扮,这哪里是我理想中的妻子啊?”孟女听了,对梁鸿说:“我这些日子的穿著打扮,只是想验证一下,夫君你是否真是我理想中的贤士。

49妾早就准备有劳作的服装与用品。”说完,便将头发卷成髻,穿上粗布衣,架起织机,动手织布。不久,梁鸿为避征召他入京的官吏,夫妻二人离开了齐鲁,到了吴地。梁鸿一家住在大族皋伯通家宅的廊下小屋中,靠给人舂米过活。每次归家时,孟光备好食物,低头不敢仰视,举案齐眉,请梁鸿进食。皋伯通见此情形,大吃一惊,心想:一个雇工能让他的妻子对他如此恭敬有加,那一定不凡。于是他立即把梁鸿全家迁入他的家宅中居住,并供给他们衣食。梁鸿因此有了机会著书立说。【故事启发】有良好的品德才有和谐的家庭。【连线人物】东汉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伯鸾。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人。王莽末,梁鸿幼年,随父寓居北地(在今甘肃庆阳西北)。东汉初,曾入太学受业。学毕,在上林苑牧猪。后归平陵,娶孟氏女子,有德无容,为她取名孟光,字德曜。后共入霸陵山中隐居,耕织为业。

50【原文赏析】yuēchūnxiàyuēqiūdōnɡcǐsìshíyùnbùqiónɡ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字词解释】运:运行,转动。穷:穷尽,完了。【精彩解说】春、夏、秋、冬,这是一年之中的四个季节。这四个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没有尽头。【故事链接】祖逖闻鸡起舞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

51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故事启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的价值,在一个辛勤耕耘的农民的金秋里收获;一个月的价值,

52在一名等待孕育的母亲心中流淌。如生命一样宝贵的时间贯穿我们的一生,影响着我们的命运。【连线人物】祖逖(266年~321年),字士雅。东晋名将,民族英雄。河北范阳逎县(今河北涞水)人(有传言,他是在燕山上出生),《定兴县志》载,他是今河北省定兴县祖村店人,汉族。中国东晋初有志于恢复中原而致力北伐的大将。父亲祖武,任过上谷(今河北怀来县)太守。父亲去世时,祖逖还小,他的生活由几个兄长照料。祖逖的性格活泼、开朗。他好动不爱静,十四五岁了,没读进多少书。几个哥哥为此都很忧虑。但他为人豁落,讲义气,好打不平,深得邻里好评。【原文赏析】yuēnánběiyuēxīdōnɡcǐsìfānɡyìnɡhūzhōnɡ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字词解释】中:中央,中心。【精彩解说】

53东、南、西、北,这是“四个方位”,它们是以中央为准,互相对应的。【故事链接】东西南北入对联东西南北是一组基本方位词,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将它们嵌入对联,使联意别有一番情趣。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此联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渭悬于青藤书屋本人画像旁的对联,联中纳入两句常用熟语,自嘲、幽默,令人忍俊不禁。有月即登台无论春秋夏冬;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东西。这是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为扬州乐善庵所题的门联。还有一则民间传说,讲的是清乾隆年间,有一位叫刘凤浩的秀才,进京赶考,殿试考取第三名,得中探花。但因其貌不扬,乾隆帝便想试一下他的才华,于是开口吟一上联: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刘探花听罢略一沉思,便接着对出: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为探花郎。此联对仗工整,堪称精妙。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是世人皆知的智慧之人,有人曾作联

54一副,以讴歌诸葛亮为辅佐刘备而多次征战的功勋:收二川,排八卦,七擒六纵,五丈原头,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望酬三顾;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土木金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故事启发】东西南北乃四方位词,本平淡无奇,一旦被嵌入对联,则颇有趣味。【原文赏析】yuēshuǐhuǒmùjīntǔcǐwǔxínɡběnhūshù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字词解释】五行:我国古代思想家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是构成万物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本:根据,起源。数:术数的简称。【精彩解说】

55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来源于自然之理。传奇佳酿,岁月留香。【故事链接】板城烧锅酒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乾隆皇帝与宠臣纪晓岚微服私访至承德下板城镇庆元亨酒楼,突闻酒香扑鼻,遂进店畅饮,酒兴之余,诗兴大发,乾隆皇帝命出上联“金木水火土”,纪晓岚巧对下联“板城烧锅酒”。下联不但点出地名、酒名,且将上联作为偏旁巧妙地嵌入其中,内含的暗五行分别相克于上联的明五行,君臣佐使恰到好处,堪称千古绝对。乾隆皇帝龙颜大悦,连声称赞“好酒,好联!”,遂御笔亲书赐与酒楼。自此,庆元亨烧锅酒成为了皇家“御酒”,每年进贡避暑山庄,留下了“五行皆入酒微服当年乾隆醉”的迷人故事。“高原宜黍稻宜低,物土耕桑塞外齐。茶幔酒旗山抱坞,软沙湿草水鸣溪”的诗句,不仅道出了乾隆皇帝对皈依自然的向往,更道出了他对板城美酒的情有独钟。

56板城烧锅酒由此名扬四海,其传统酿造工艺也被板城酿酒人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1956年,承德乾隆醉酒业公司在“庆元亨烧锅”的基础上重建。五十多年来,板城人不断挖掘“庆元亨烧锅”老五甑酿造技艺,从选粮到制曲、从五次精蒸到窖藏老熟,每一道工序都遵循万物均衡的理念,始终如一的坚持传统手工的精雕细琢,传承和发展了板城烧锅酒味纯香正、均衡柔顺的独特口感。同时,板城人将传统的酿造工艺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通过对产品工艺的一系列创新和改进,使生产酿造工艺日臻完善,质量更加稳定,典型风格更加突出,缔造出了独树一帜的北方柔顺浓香风格。【故事启发】岁月轮回,沧桑巨变,今天的板城和顺酒,正是沿袭了乾隆年间的独特口感,其独特风味,是板城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酿造工艺所赋予的,是现代板城酿酒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板城烧锅酒三百年古法酿造技艺的典范之作。【连线人物】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57【原文赏析】yuērényìlǐzhìxìncǐwǔchánɡbùrónɡwěn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字词解释】常:常规,准则。紊:违背,混乱。【精彩解说】仁、义、礼、智、信是做人处事的五条准则,是不容许违背、搞混的。立木为信【故事链接】立木为信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58法制虽然制定了,但是秦国百姓多少年来已经散漫成性,他们能不能遵守这些法纪呢?公孙鞅心里却没底。为了树立法令的威信,同时也为了引起广大民众、官吏对新法的重视,公孙鞅想了个办法,他让人在咸阳南门口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旁边贴一告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口,赏黄金十斤。黄金十斤对一般百姓来说,实是一笔大财富啊!扛一根木头穿城走一趟,就能得到十斤黄金,这真是闻所未闻的事!因而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谁也不相信天下竟有这等好事?这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谁也弄不清,因此,尽管围观的、指指点点议论的人越来越多,就是没有一个人敢上去扛这根木头。公孙鞅见无人响应,又出了个告示,将赏金翻五倍:谁能将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口,赏黄金五十斤!这下,人们更加生疑了,议论得更加热烈了。但是议论归议论,还是无人敢上去扛木头。终于,有一个人熬不住了,站出来说:“不管这告示是真是假,我就当回冤大头吧!”说罢,扛起木头就走。围观的百姓想看个究竟,纷纷簇拥着他一同向北门口走去。咸阳城不大,不多一会工夫,就从南门走到了北门。看守告示的官吏急忙奔来报告公孙鞅,公孙鞅二话不说,即下令将扛木头的人带来,当着大众的面表扬他遵令守法,将早已

59准备好的五十斤黄金奖给了他。众人顿时看得目瞪口呆,还真有这样的好事!告示上怎么说,官府就怎么做,官府真是执法如山啊!遵守法令得奖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整个秦国。同时,所有的变法新政,也随之公布,传遍秦国所有的城市乡邑,深入了人心。【故事启发】信任是相互的,要得到别人的信任,首先就要自己讲信用。【连线人物】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全名为卫鞅。因卫鞅本为卫国公族之后,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其在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但最后还是死于自己的法。

60【原文赏析】dàoliánɡshūmàishǔjìcǐliùɡǔrénsuǒshí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字词解释】菽:豆类总称。黍:玉米。稷:谷物的一种。【精彩解说】稻、梁、菽、麦、黍、稷这六种谷物,是我们人类日常生活的主要食品。

61【故事链接】李绅悯农诗唐朝时候,亳州出了一名大诗人,名叫李绅。李绅自幼好学,二十岁中了进士,皇帝见他学识渊搏,才学出众,招官翰林学士。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盘桓一日。这天,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台这样快就好了。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随口吟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62粒粒皆辛苦!李逢吉听了,连说:“好,好!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饭得来都不易呀!”李绅仰天长叹了一口气,接着又吟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故事启发】李绅的悯农诗反映了民间疾苦,尤其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言语平时,又刻画出了农民阶层的不容易!【连线人物】李绅(772—846)唐朝亳州谯县(今亳州人),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63【原文赏析】mǎniúyánɡjīquǎnshǐcǐliùchùrénsuǒsì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字词解释】豕:猪。【精彩解说】马、牛、羊、鸡、狗、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饲养,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故事链接】狗的传说狗属脊椎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犬科,系狼演变而来。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周代已将其列为“六畜之首”。狗供食用,《礼记》就有食狗有

64“狗去肾”、“犬宜粱”之说。《孟子》且谓“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用矣。”《汉书》载有狗屠者,其中如聂政、高渐离、樊哙等人,都曾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据《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游燕,与高渐离结交。相传高善烹狗,并爱好击筑,常与荆轲当街喝酒,击筑,唱歌。秦始皇二十年(前227年),荆轲受燕太子丹派遣,入秦刺杀秦王。为使他能接近秦王并取得信任,高渐离将狗制作方法教给荆轲进献秦王,结果荆轲刺秦失败被杀。高渐离逃至宋子处,隐姓埋名当佣工。因经不住筑声的诱惑暴露了自己的身份,被秦王抓获。秦始皇爱惜他擅长击筑,饶赦了他,只是熏瞎了他的双眼,命他继续击筑。高渐离将一块铅放在筑里,待秦王接近他时便举筑向秦王打去,但未打中,秦王即将高渐离杀死。从此,狗这一美味很少有人能制作。【故事启发】狗是人类较早驯养的动物之一,同时狗也是人类忠实的朋友。

65【连线人物】高渐离,战国末燕(今河北省定兴县高里村)人,荆轲的好友,擅长击筑(古代的一种乐器,是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高渐离与荆轲的关系很好。荆轲刺秦王时,高渐离与太子丹送之于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原文赏析】yuēxǐnùyuēāijùàiwùyùqīqínɡjù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字词解释】哀:悲伤。惧:害怕。恶:憎恨。欲:欲望。俱:具备。【精彩解说】欢喜、发怒、悲哀、恐惧、喜爱、厌恶、欲望,这是

66人所具备的七种基本感情。【故事链接】怒发冲冠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罕见的玉璧,这声璧是春秋时楚人和氏发现,所以被称为和氏璧。秦昭王知道后,非常想占有它。于是他写信给赵王,假称要用十五座城换这块璧。赵王害怕秦王骗他,但又不敢得罪秦王,于是同大臣们商量,却也没问题是出办法。正在无可奈何之时,有人举荐了蔺相如,说他勇敢而有谋略。赵王立刻召见了他,向他询问对策。蔺相如说:“秦强我弱,我们必须得去。如果我们去了,秦王不守信,那就是他无理,这样他就要承担不讲道理的责任。”就这样,赵王派蔺相如出使秦国。秦王并没有隆重地欢迎他,而是在一个临时居住的宫室里非常傲慢地接见了他。秦王拿过璧后,看了又看,并把它传给大臣和姬妾们观赏。看到秦王的这种态度,蔺相如非常愤怒。他看出秦王没有交换的诚意,便谎称要把这

67块玉璧的小毛病指给秦王看,趁机拿回了和氏璧。他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站在柱子旁。由于他非常气愤,头发根根直立,将帽子都顶了起来。他厉声斥责了秦王的无信和傲慢,并说秦王若再逼他,他将把玉璧撞碎。秦王只得道歉。最终,蔺相如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带着和氏璧返回赵国。【故事启发】这里的怒发冲冠是个爱国的故事,蔺相如为了自己国王的利益,表现出了崇高的气节。【连线人物】蔺相如(前329年—前259年),战国时赵国大臣,今河北曲阳人,一说山西临汾人,官至上卿,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68【原文赏析】páotǔɡémùshíjīnsīyǔzhúnǎibāyīn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字词解释】匏土革:即匏瓜、陶土、皮革。木石金:木块、玉石、金属。【精彩解说】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陶土、皮革、木块、玉石、金属、丝弦与竹管,用这些材料制成的乐器,称为“八音”。

69【故事链接】俞伯牙和钟子期知音的故事牵涉到两个主人公,一个叫俞伯牙,一个叫钟子期。俞伯牙是春秋时代楚国的顶级的音乐家,从小聪明,酷爱音乐,尤其弹得一手好琴,他为了使自己的琴技能够更上一层楼,这个俞伯牙经常带着琴到河边没有人的地方去演奏,苦练琴艺。那么有一天,已经成为一代大师的俞伯牙,他依然很勤奋,就在一个下雨天坐上了船,沿着江慢慢漂游,一边欣赏淅沥淅沥的雨声,一边情不自禁,拿出琴演奏起来。演奏演奏的时候,过程当中,俞伯牙突然发现,自己的一根琴弦弹了一下,这很奇怪,他已经是大师级的人物了,这种小小的杂音,怎么琴弦会动,他马上就知道,有事。他就觉得有人在偷听他弹琴,俞伯牙抬头一看,发现岸边树林旁边蹲着一个打柴的人,这个人当然就是钟子期。俞伯牙把船靠岸,请钟子期上船,说您那么喜欢听我的音乐,钟子期说是是是,那让我为您演奏一曲。演奏完一曲以后,俞伯牙问钟子期,你什么感觉,您听到了什么?

70钟子期说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俞伯牙大惊,他弹的正是《高山》,他没有事先告诉他,我的曲子名叫什么,俞伯牙觉得太奇怪了,那我再为您弹一曲,您再听听看。又弹了一曲,钟子期的回答是多么浩荡的流水啊,这俞伯牙服了,他弹的曲子正是《流水》。那俞伯牙觉得,你那么理解我的音乐,就称为知音,你了解我的音乐,这也就是一个成语“高山流水”的典故,就从这儿来的。两个人相约,俞伯牙说我要出去旅游,古人都要旅游我们讲过的,等我回来以后,我到您府上拜访,我再为您演奏。等伯牙旅游回来的时候,钟子期去世了,他们两个没有能够再碰到。俞伯牙按约到钟子期家拜见的时候,看见的是钟子期的坟。俞伯牙带着琴,在钟子期的坟前,再演奏了一曲,非常的凄凉、哀婉,演奏完了以后,伯牙把自己最珍贵的琴在钟子期的坟前摔烂了。从今往后,俞伯牙再也没有弹过琴,这就是“伯牙摔琴”的故事。【故事启发】常言道朋友好找,知音难求。千百年来,为什么人们总喜欢把自己最好的朋友称为知音,这里面又蕴含着什么样的典故呢?

71【连线人物】俞伯牙,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俞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俞伯牙抚琴的民间故事。【原文赏析】ɡāozènzǔfùérshēnshēnérzǐzǐérsūnzì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zǐsūnzhìxuánzènnǎijiǔzúrénzhīlún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字词解释】九族:九代,由自己往上推四代,是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再由自己往下推四代是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连自己共为九代。伦:排列的顺序。

72【精彩解说】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爷爷),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孙和玄孙。从高祖父到玄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故事链接】李斯被腰斩自从陈胜、吴广起事后,各地义军此伏彼起。这时,秦二世听从郎中令赵高的建议,深居宫中,一切政事都由赵高决断。赵高与李斯有夙怨,赵高就趁机诬陷李斯想割地称王,又诬陷李斯之子三川郡守李由与义军私通。李斯想上书申辩,却被赵高扣下。赵高派人四处搜捕李斯的宗族,又对李斯严刑拷打。李斯不堪酷刑,被迫认罪,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八月被腰斩于咸阳,并夷灭三族。李斯死后,秦二世任命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都由赵高决断。赵高设计陷害可怜李斯被腰斩成两段.李斯行刑的日子到了,时为秦二世三年十月,即

73公元前208年十月。监刑官来提李斯,问道,“丞相临去,可有什么遗言?”李斯自知死期已到,叹道,“事已至此,夫复何言?”李斯步下马车,几个月来,这是他第一次见到阳光,瞳孔不由一阵急剧地收缩,眩晕得险些跌倒。李斯的家人和亲属,早已在刑场等候着他,包括他的父族、母族、妻族在内,近千人黑压压的跪成一片。咸阳城内万人空巷,将刑场围得水泄不通。人群压抑着,沉默着,他们前来告别李斯,同时告别的,是一个行将逝去的伟大时代。【故事启发】古代的刑罚是比较严酷的,李斯受刑,还牵连到自己的父族、母族和妻族。【连线人物】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秦朝丞相,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与赵高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

74【原文赏析】fùzǐēnfūfùcónɡxiōnɡzéyǒudìzéɡōnɡzhǎnɡ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yòuxùyǒuyǔpénɡjūnzéjìnɡchénzézhōnɡcǐshí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yìrénsuǒtónɡ义,人所同。【字词解释】义:即“宜”,正确,合乎准则。【精彩解说】父母与子女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父母对子女要慈爱;子女对父母要孝顺;夫妻之间要和睦;哥哥(姐姐)对弟弟(妹妹)要友爱,弟弟(妹妹)对哥哥(姐姐)则要恭敬。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

75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之间应该互相信任。君主要尊重他的臣子,臣子要尽忠。这十种准则,是人人都必须遵守的。【故事链接】赵孝争死一个叫赵孝的人争着去死。汉朝时有对兄弟,哥哥叫赵孝弟弟叫赵礼,有一年天下饥荒,社会当然就动荡不安了,一天兄弟两个正在家里玩耍,强盗破门而入在家里乱翻,荒年嘛主要是希望抢到点粮食,然而赵家一贫如洗没有一点油水,没有一点粮食。兄弟俩一看强盗冲进来,这俩岁数都不大,吓得就直往门外跑,当然弟弟跑的比较慢,强盗一把就把赵礼给抓住了,抓住了后怎么办呢?打算把他给吃了,吃人的这个风俗古代还是有的,甚至有把人肉当军粮的,人肉干。所以那个时候强盗就准备把他弟弟吃了。哥哥赵孝本来已跑得很远了,回头一看弟弟没跟上来,被强盗抓了就返头跑回来,跪在这些凶恶的强盗面前哀求,我弟弟有病身体瘦弱,身上也没多少肉,而且

76他的肉也不好吃,你们把他放了,只要你们把我弟弟放了,我身体好也比较胖,你们就吃我吧,这是哥哥赵孝在争着替弟弟去死。当时强盗都愣住了,面面相觑,他们哪见过有这样争着被人吃的兄弟呢,赵礼就在旁边说,是我先被你们抓住的,如果被你们吃了那是我命中注定,哥哥已经跑了,我哥哥有什么罪过,你们为什么要吃我哥哥。兄弟两个抱成一团,抱头痛哭。强盗很凶恶,但也被这兄弟俩的友爱之情打动了,就撇下两兄弟跑了,没吃他们。这件事情后来被皇帝知道了就下令褒奖,因为这是个兄友弟恭最好的例子了,就将兄弟两人的事迹昭示天下。【故事启发】放眼世界,万物虽有类聚群分,实则如兄弟一样,互相之间休戚相关,同体相生。因此,人类要想拥有永久美好幸福的生活,就必须以仁爱之心,真诚地关心和爱护宇宙天地间的一切人,一切事和一切物,而这份仁爱之心的根本,正如古德在《论语》中所言: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连线人物】赵孝字长平,沛国蕲人也。父普,王莽时为田禾将军,任孝为郎。每告归,常白衣步担。尝从长安还,欲止邮亭。

77四、重要典籍篇【原文赏析】fánxùnménɡxūjiǎnɡjiūxiánɡxùnɡǔmínɡjùdòu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字词解释】训:教导。蒙:蒙昧无知。训诂:解释古书文字的意义。句读:即标点,这里指断句。【精彩解说】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启蒙教育,必须要讲解义理,考据实事。要详细讲解字词的意思,搞懂在哪里停顿断句。

78【故事链接】慈禧太后和书法家有一次有人进贡给慈禧太后一把非常精美的扇子。按照规矩古人没有拿白扇子晃的,白扇子很不礼貌,要一面是画一面是字,总归要很儒雅,皇太后也很讲究,就找了一个臣子,一个著名的书法家来写,那是给他脸,为什么不请别人?给书法家脸啊,书法家说我来写,一看太后那么精美的扇子,题诗一首,写了哪首诗呢,非常著名的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百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写好了盖上章给太后送了过去,慈禧打开一看,哦,缺个字。这个书法家因为太托大了,著名书法家嘛,一写就把黄河远上百云间的‘间’给漏掉了。七个字一句的绝句变成第一个句子是六个字了,慈禧大怒,你是臣子,你给我太后写扇子还那么不认真,你找死啊,你不是欺君之罪吗?还有,慈禧文化程度不高,所以她特别怕人家觉得她没学问,你这不挤兑我吗,连这首诗我都不知道吗,来人,拖出去砍了,肯定是要杀头的嘛。书法家一看脑袋要掉了,这很急,赶紧说::太后且慢且慢,我没有写王之涣的诗啊,慈禧说:你这不是王

79之涣诗是谁的诗啊,书法家赶紧说,不是不是,我是想做一个创作,因为能够更好的向老佛爷汇报,向您请教,这不是王之涣的诗,是我自己根据王之涣的诗把它改了改,创作成一首词,再请太后您指教,太后您英明,果然看出来了。这慈禧当时就被弄晕了,这什么词啊。‘哦,您念来我听听’。这人就念了:黄河远上百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多好,一点毛病没有,慈禧也没了脾气。【故事启发】书法家能巧妙的运用自己的智慧,镇静稳妥地妙用停顿以诗填词,不但救了自己一命,还博得当朝权贵的赞誉和赏赐,被后人传为佳话。三字经的这点告诉我们句读对于阅读古书有多么的重要,所以三字经强调明句读,开不得玩笑。【连线人物】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满族,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光绪帝养母。慈禧博学多才,能书善画,书法长于行书、楷书,绘画有花卉等传世。

80【原文赏析】wèixuézhěbìyǒuchūxiǎoxuézhōnɡzhìsìshū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字词解释】小学:书名,宋人朱熹著。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的总称。【精彩解说】读书求学的人,必定要有一个好的开头。启蒙教育《小学》学完后,才开始学习《四书》。《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的总称。《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81【故事链接】朱熹练字一代名儒朱熹小时候学写字,学写的正是金侬曾经书写过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时至春日,正是桃花盛开之际,小朱熹满心想着快点把字写好,好去赏玩桃花。于是,一不留神把“桃”写成了“挑”。朱熹父亲回来,看到儿子写错的字,教导儿子道:“心正则字正,心不正则字不正。”言下之意,你之所以把字写错,肯定是心思歪了。朱熹听出父亲话外之音,十分惭愧,便认认真真把“桃”写了一千遍给父亲呈上,请求父亲原谅。【故事启发】家长们在教导孩子的时候也可以借鉴一下朱父的做法,朱父并没有严厉的责怪小朱熹而是满脸严肃的对朱熹说了这句话:“心正则字正,心不正则字不正。”

82【连线人物】朱熹(1130.9.15~1200.3.9)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婺源县)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原文赏析】lúnyǔzhěèrshípiānqúndìzǐjìshànyán《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字词解释】善言:好的言行。【精彩解说】《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记载有关孔子等人的言行的一部书。

83【故事链接】曾子杀猪有一天曾子的夫人要到集市去买点东西,曾子的儿子,小孩子当然愿意跟着妈妈,一看妈妈要出去就吵着让妈妈带他出去玩,缠着妈妈不让走,又哭又闹搅得鸡飞狗跳,曾子的夫人就说:哎呀,乖儿子,别闹了,别跟妈妈去,妈妈有事,你乖乖呆在家里,儿子当然不干了,凭什么让我在家里乖乖地呆着,有什么好处。妈妈告诉他,你只要别闹着跟妈妈去,妈妈回来给你杀猪让你吃肉,在古代中国吃肉是件大事,在传统社会的农村,一年也吃不上几顿肉,孩子当然高兴,他知道肉好吃。那行,妈妈你先去我不去,我在家等着,回来给我吃肉。就没缠着妈妈一起去。等曾夫人在集市上买完东西回到家已大概是傍晚了,看见自己的丈夫曾子在那磨刀,这下把曾夫人惊着了,说你在干嘛,

84曾子说杀猪呀,你不是刚刚答应孩子说你回来给他杀猪给他做肉吃嘛。曾夫人说,我这是随便哄孩子的一句话,哪有孩子闹就得给他杀口猪啊。曾子讲,不能这样教育孩子,因为孩子最早接触的是父母,如果父母随便跟他讲话,说的话又做不到,你怎么能让孩子能相信别人的话,今后他自己怎么能守信呢,一头猪是小事,给孩子留下的那种很不好的印象会影响孩子一辈子为人处事的方式,我们就追悔莫及了。那曾夫人当然是很懂道理很明事理的,就和曾子一起把猪杀了,给孩子做了顿肉吃,这就是曾子杀猪的故事。过去在民间这个流传得更广。由此可见曾子确实是一个言必信,行必果,非常守信的方正君子。《论语》就是在曾子及其门徒手上最后编纂定稿的。【故事启发】论语这部书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对我们这个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对我们有决定性的意义。【连线人物】曾子(前505~前435),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有山东平邑县和山东嘉祥县两说,尚无定论)人,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父亲曾点(曾皙),母亲上官氏。生于公元前505年十月十二日(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85【原文赏析】mènɡzǐzhěqīpiānzhǐjiǎnɡdàodéshuōrényì《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字词解释】孟子:书名,孟子著。【精彩解说】《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讲的是有关品行修养、仁义道德等内容。【故事链接】仁者无敌梁惠王说:“晋国是天下最强的国家,老丈你是知道的。到了我

86这一代,东面战败于齐国,长子阵亡;西面丧失了七百里疆土给秦国;南面受辱于楚国。我对此感到耻辱,愿意替死者来洗刷所有的仇恨,怎样才能办到呢?”孟子答道:“拥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能称王天下。大王如能对民众施行仁政、减省刑罚、薄敛赋税、深耕土壤、清除杂草;青壮年在空闲时修习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里用这些来事奉父兄,出外用这些来事奉尊长,就能使他们拿着木棒来打击秦楚的坚甲利兵了。那些国家侵夺民众的农时,使他们不能耕种农田来养活自己的父母,父母挨冻受饿,兄弟妻儿离散。那些国家虐害自己的民众,大王去讨伐他们,谁能和大王对抗?所以说仁者是无敌的,希望大王不要犹豫【故事启发】这个故事是专门讲给“坐天下”或是“接天下”而又想要称久稳坐江山的皇帝所说的。自古许多皇帝喜欢武力暴力从事解决问题,自己说的就是对的,没有任何人跟随便说自己什么不是。【连线人物】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

87【原文赏析】zuǒzhōnɡyōnɡzǐsāibǐzhōnɡbùpiānyōnɡbùyì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字词解释】偏:偏差。易:改变。【精彩解说】写《中庸》这本书的是子思,“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庸”是永远不变的道理。【故事链接】子思的故事子思有一次向卫国国君提起苟变这个人,说:“他的才能可以率领五百辆车。”卫国国君说:“我知道他是个将才,然而苟变做官的时候,有次征税吃了百姓两个鸡蛋,所以我不用他。”

88子思说:“圣人选才用人,就好象木匠使用木材,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因此一根杞梓合抱的良木如果只有数尺腐朽的地方,好的木匠是不会弃用的。现在国君处在战乱之世,选将才却因为二枚鸡蛋而弃用一守城大将,这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国国君向子思一再拜谢说:“我接受你的指教。”卫国国君有一次提出了一个不合适的计划,而群臣却如出一口般的附和,子思说:“我看卫国真是‘君不象君,臣不象臣’啊!”公丘懿子问:“为什么会这样?”子思说:“君主自以为是,那么众人就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即使事情做对了而没有听取众人的意见,这也是在排斥众人的意见,更何况现在众人都附和错误见解,助长邪恶之风呢!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乐于让别人赞扬自己,这是无比的昏暗;不判断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谀奉承,这是无比的谄媚。君主昏暗而臣下谄媚,这样居于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会满意的。长期这样不改,国家就不象国家了。”

89【故事启发】其实,每个人都有长处,但同样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也都会有缺点,所以如果能够多看他人的长处,对于他人的缺点和错误多一份宽恕和理解,这才是与人相处之道和用人之道。【连线人物】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终年八十二岁。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原文赏析】zuōdàxuénǎizènzǐzìxiūqízhìpínɡzhì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字词解释】大学:书名,孔子学生曾参著。修:修身。治:治国平天下。

90【精彩解说】写《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子(参),这本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故事链接】曾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

91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陈祎是隋末唐初洛州人,有一次和几个哥哥听父亲讲授《孝经》第一章。父亲说:“古人没有椅子,都是席地而坐。孔子向他的弟子们授课,大家也都是坐在席子上。有一天,孔子讲著讲著,他忽然提了个问题,叫他的弟子曾子来回答。曾子见老师要他回答问题,赶紧站起来,往边上一站,垂下双手,毕恭毕敬的回答了孔子的提问……”“这就是曾子避席的故事。你们明白了吗?”几个哥哥都说明白了,只有陈祎站了起来,整理好衣襟,站到边上,毕恭毕敬的说:“明白了。”后来陈祎出家当了和尚,法名玄奘。【故事启发】曾子避席的故事传诵千古,在今天仍有很大的教育意义。【连线人物】曾子(前505~前435),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有山东平邑县和山东嘉祥县两说,尚无定论)人,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父亲曾点(曾皙),母亲上官氏。生于公元前505年十月十二日(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92【原文赏析】xiàojīnɡtōnɡsìshūshúrúliùjīnɡshǐ《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kědòu可读。【字词解释】孝经,四书:都是书籍名称。【精彩解说】《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四书》读熟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93【故事链接】诵《孝经》以退黄巾汉朝有个人叫向栩(许),是个很奇怪的人,年轻时在家读《老子》,经常披头散发,拿根红带子系在头上,成年累月坐在一块木板上不起来,也不是打坐,是坐在那,坐到什么地步,这块木板上居然出现了他膝盖的印记,坐功很好的,把木板都快坐穿了,平时也不说话,不喜欢说话喜欢长啸,一高兴就吼两嗓子。有客人来拜访他也见,你进来吧,但进来后他不跟人好好说话,也不跟人长啸,趴在那不理你,就这么一个人,这是史书的记载。向栩有时骑着一头驴上街乞讨,有时又满大街的找那些乞丐到自己家里又吃又住又玩,就这么奇怪的一个人。当时的人看不懂,都认为是个高人,一般我们看到比较奇怪的人,要么认为他疯,要么认为他傻,接着我们就认为这个人高。那那时候当官的就要征召他出来做官,我们这还有这么个高人啊,做事都和别人不一样。但他不出来,拒绝当官,那别人更认为这真是一个高人了,越来越高,终于有一天朝廷征召他当一个比较大的官,这回向栩出来当官了,这个官还越混越大,到

94什么地步,混到朝廷里的侍中,很大的官了。每当朝廷里讨论军国大事,他就一脸正气大义凛然,弄得别的臣子见得他都有点怕,都觉得这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终于有一天黄巾闹起来了,黄巾军遍地起义,那宫廷里面就要讨论了,要出兵去镇压嘛。向栩就在那说,不用出兵。别人就问他,你有什么高招,平时都见你侃侃大言啊。他说:‘但请将于河上北向读《孝经》贼自当消灭’,就不必派兵了,派个将领到河上,黄河上,朝着北面去朗诵《孝经》,贼呢自然就消灭了。这个就叫诵《孝经》以退黄巾,很怪的一个故事,这个提倡读《孝经》以击退黄巾的向栩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当时有个宦官叫张让在旁边,早就看着这个怪人不顺眼,其实也不怪,弄得自己很怪,你不是说诵《孝经》以退黄巾吗,明摆着是你不打算让朝廷发兵剿灭黄巾了,看样子你跟黄巾有勾结啊,干脆就把他下狱给弄死了。这就是历史上很著名的诵《孝经》以退黄巾的故事【故事启发】向栩以为读读《孝经》就可以退兵,这当然显得十分可笑,但由此也可看出《孝经》在人们心中是一部劝人向善的经典,我们今天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来理

95解《孝经》,既不能由孝推出愚忠更不应该丢掉孝道的传统美德。【连线人物】向栩字甫兴,河内朝歌人,向长之后也。少为书生,性卓诡不伦。恒读《老子》,状如学道。又似狂生,好被发,著绛绡头。常于灶北坐板床上,如是积久,板乃有膝踝足指之处。不好语言而喜长啸。宾客从就,辄伏而不视。【原文赏析】shīshūyìlǐchūnqiūhàoliù《诗》《书》《易》,《礼》《春秋》。号“六”jīnɡdānɡjiǎnɡqiú经,当讲求。【精彩解说】《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再加上

96《乐经》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的经典,应当认真研究探求。【故事链接】诗经里的爱情故事——静女娴静而美丽的少女,从我的视野中闪过,仅此一面就能让我以后在茫茫人海中一眼寻出她来。飘逸的女子,水做的人儿啊,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期待着能和你再见一面。朝思暮想,就连洗脸,盆里显现的都是你的影子。不停地向上天祈祷愿我们再次相见。三月的桃花纷飞似雪,将这桃林装点成粉色的世界。我的眼睛在粉色中寻觅,只为那飘逸的美丽。你在桃树下,清风微微地吹拂着你柔柔的长发,粉色的衣裙如桃花般飞舞,落下的花瓣驻足在你的发上与肩上。我站在那里不忍去打扰这景色,你仿佛有了察觉,转过头向我微笑。我已经被这景色所痴醉,忘记了微笑,忘记了招呼。你纤纤细步来到我面前,送给我一把红色的萧管。

97美丽的红色,是炙热的爱情吗?我叩问自己。你掩面而笑,转身离开。我轻轻地呼唤“我还不知道你的芳名。”你停下转身告诉我“佳人”。我拿着萧管细细品赏,觉得世间再也无法造出比这还精美的萧管了。将萧管轻轻放在下嘴唇上,慢慢地吹,萧管也同时发出悠扬的音调,佳人,是你在远方呼唤我吗?白天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一定带着萧管,仿佛佳人便在我身边。到了夜晚,我把萧管挂在床头,梦中也能看到你的样子。更为了第二天让曙光与萧管同时进入我那朦胧的睡眼……【故事启发】诗经里有许多广为流传的爱情故事,歌颂了爱情的纯美。【原文赏析】

98yǒuliánshānyǒuɡuīcánɡyǒuzhōuyìsānyì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xiánɡ详。【字词解释】连山、归藏、周易:三种书。【精彩解说】《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详细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故事链接】易经故事-潜龙勿用在商朝纣王统治时期,有个名叫姜子牙的人。他很有才华,可是得不到纣王的重用。为什么呢?因为商纣王是一个昏君,他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更别说重用良才了。不仅如此,他还用。各种残酷的刑罚镇压人民。见到这些,姜子牙万分悲痛,但他又无可奈何,只好离开了商朝都城朝歌,来到陕西渭水河边隐居。

99岁月流逝,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七十多岁的姜太公一心想找到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每天,当红彤彤的太阳越过地平线冉冉升起的时候,姜太公总是头戴斗笠,盘腿坐在河边的岩石上,两手拿着钓鱼竿。短短的鱼竿,长长的鱼线和他那雕塑一般的身子被瑰丽的朝阳镀上了一层金色。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钓,可是一条鱼也没有钓着。嘲笑他的人走了一拨又来一拨,可是姜太公依然神态安详地端坐着,专心致志地钓鱼。这一天终于来了。有一天,西伯侯姬昌坐着车,带着他的儿子和兵士到渭水北岸去打猎。在渭水边,他看见一个老头儿在河岸上坐着钓鱼。大队人马过去,那个老头儿只当没看见,还是安安静静钓他的鱼。再看看老头儿钓鱼的直钩在风中摇摆,文王感到非常奇怪,就下了车,走到老头儿跟前,跟他聊起来。姜太公优雅的谈吐、渊博的知识和对兵法的精通让文王折服。他们俩从日出一直谈到日落,谈得十分投机,最后,文王恳请姜子牙出山。姜子牙看姬昌虽然很有地位,但很尊重有才德的人,就痛快地答应了。后来,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文王的儿子)推翻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