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征文精选5篇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征文精选5篇

ID:82989903

大小:31.5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3-09-26

上传者:138****2072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征文精选5篇_第1页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征文精选5篇_第2页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征文精选5篇_第3页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征文精选5篇_第4页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征文精选5篇_第5页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征文精选5篇_第6页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征文精选5篇_第7页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征文精选5篇_第8页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征文精选5篇_第9页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征文精选5篇_第10页
资源描述: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征文精选5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征文精选5篇【篇一】神圣的2019年10月1日,是祖国母亲的七十华诞,各民族华夏儿女满怀豪情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通过电视屏幕把目光聚集在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国庆当天,北京天安门广场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庄严肃穆、气势恢宏的国庆典礼一定会震惊全世界。那一天秋高气爽,灿烂的阳光照耀在金壁辉煌的天安门城楼上,漫天飞舞的彩球像盛开在空中的一片花海。伟大的习主席同国务院中央领导人精神焕发、红光满面向全国人民、国外华侨、港澳侨胞发表重要讲话,重温七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四化快速发展中取得的各项科研成果,胜利的七十年、辉煌的七十年、震惊世界的七十年,紧接着习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或乘坐专车穿越在检阅线上,纵观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首先是陆、海、空官兵织成的方阵,他们紧握钢枪雄赳赳气昂昂、英姿飒爽,迈着铿锵有力步伐接受中共中央主席的检阅,随后是陆海空火箭军、战士官兵的闪亮登场,他们紧握方向盘驾驶着锃光瓦亮高科技的武器装备。我们的飞行员驾驶着十几架最新研制的战斗机梯形队向前飞驰,机尾排放着七彩烟雾掠过上空。我们的火箭炮、坦克、装甲车等方阵也一批批从天安门广场缓缓驶过,向全国全世界人民彰显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军事装备的强大,以展我军风采,扬我军威,我们的强国强军梦指日可待。回首七十年前,更使我们感慨不已,在那一穷二白的旧中国,毛泽东主席领导全国人民面对多方敌人先进武器的进攻和威胁,只有靠人民的智慧、团结的力量、钢铁般的意志和英勇杀敌不言败的精神,取得了一次次伟大胜利。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生活在崭新的中国母亲的怀抱,家家太平幸福的同时,一定要万众一心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相信我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打不败的“天下无敌手”,党和国家永远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向祖国致敬,共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万寿无疆。【篇二】祖国是一部可以影响历史的世界名著,每一页都有时代的最强音。2019年祖国母亲即将迎来第70个生日。为了庆祝祖国母亲的生日,我院团委举行了庆祖国七十华诞,贺青年百载铿锵暨寝室是我家青年素质养成教育主题征文活动。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信息18-1刘江英的优秀征文吧!黎明驱走了黑暗,日出带来了光芒,祖国的光辉好似阳光,在2019年,我们也迎来了建国的七十周年。

1从1949年到2019年,弹指之间,新中国迎来了它的第70个年头,中国也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国发展成了如今的第二大经济强国,70年前的中国百废待兴,70年后的中国百业昌盛!2008年8月8日,当璀璨的焰火点亮鸟巢的夜空,当弥漫着中国古老文明元素的开幕式赢来一阵又一阵的欢呼,我们终于可以自豪地说:“这一刻,中国点亮了世界!”从氤氲的水墨,到悠扬的管弦,从活字印刷,到论语吟诵;从飞天曼舞的仕女,到击缶而歌的壮士;从清明上河图,到徐徐展开的画卷,到缓缓旋转的星球;从行云流水的舞姿,到春江花月夜,到蔚为壮观的船员;从璀璨悠久的历史,到从容不迫的今天。在这一刻,世界不仅看到了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更看到了一个充满自信,充满力量,充满智慧的现代中国!现代中国,正处于沉舟侧畔千帆竟的时代,全国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雄越越,气昂昂走在大路上,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我们播种心情,播种自信,播种智慧,播种力量,13亿中华儿女,张开臂膀,收获着万紫千红的春的华意。天涯海角:柑橘红了叫人乐,芒果黄了叫人爱,芭蕉熟了任你摘,菠萝大了任你来。天山南北:牧场的草滩鲜花盛开,沙枣树遮住戈壁村庄,博格达峰遮不住金波银浪,塔里木的石油新城灯火辉煌。长城内外: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一片高梁,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大河上下:绿油油的果树满山岗,望不尽的麦浪闪金光,丰收的歌声响四方,幸福的歌声千年万年长。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科学发展,强盛中国,和平崛起,朝气蓬勃,旗帜下奔腾着大江黄河,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阔。纵观当今世界,我国正处于百年难得的战略机遇,70年的积累,让我们处于一种主动的态度,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始终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刻不能放松,我国人民已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奋发国强,

2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瞩望未来,我们更加信心满怀,让我们紧紧抓住眼前的历史机遇,万众一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亲爱的祖国,70年来,遍历人间种种,70年后的今天,我以您为傲!【篇二】民以食为天,一粒米一滴油都和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一日三餐浸润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从“吃不饱”到“吃饱”,从“吃饱”到“吃好”,从“吃好”再到“吃健康”,饮食上的变迁印证着百姓生活逐渐走向小康的幸福脚步,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沧桑巨变的一个缩影。虽然自己是一名“90后”,没有经历过上世纪筚路蓝缕的艰苦岁月,但从家中留存的一些老物件以及祖辈父辈的口耳相传中也能体会到时代的沧桑和社会的发展。爷爷:“能吃饱就行了”——几张粮票勾起的回忆家里收藏了几张粮票,是爷爷留下来的。我曾经问爷爷粮票是干什么用的,爷爷说:“我们那时候买粮要粮票,买肉要肉票,买油要油票,就连火柴、做衣裳用的棉线这样针头线脑的日杂用品都得凭票购买,逢年过节买东西就得天不亮去排队,迟了就没有了。”想起以前的艰苦岁月,爷爷总是有说不完的话,说:“以前就图个能吃饱就行了,平时高粱面、玉米面这样的粗粮都定量,过年时才供应豆腐两块半、猪肉一斤,吃顿带肉的饺子那可是了不得的事情,哪能想到现在顿顿有肉吃”。上学之后我明白了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处于一穷二白的时期,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都是按人口分配,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票证,城市居民每户一个购粮本,上面确定人数、购粮时间以及每月的购买明细。现在粮票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曾经影响几代人的粮票也逐渐被遗忘,这就是国家发展的成果。父亲:“在家吃多便宜”——下一次馆子娶个媳妇父母上世纪80年代末结婚,那时候计划经济的产物粮站、食品站、供销社都已纷纷解体,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市场上的农产品变得丰富了,流通的农贸市场应运而生,粮票、肉票、油票、糖票等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家里餐桌上的饭菜品种也更加丰富,不仅能吃上肉,甚至三菜一汤都成为家常便饭,但那时候吃饭还大多在家里,下馆子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父亲总是有些“骄傲”地对我说,“

3你妈是我下馆子用一顿饭钱娶回家的”。原来父亲是通过别人介绍认识的母亲,第一次见面时就相中了,父亲嘴笨,不善言谈。快到中午的时候,媒人给我父亲使眼色,意思是带着我妈出去吃个饭。我爸憨厚地说:“在家吃多便宜,下馆子多贵”,就是这句话把我妈气得这门亲事差点没成。后来经不起媒人的劝说,父亲总算带母亲下馆子吃了一顿饭,而且还足足点了四个菜,花了好几十块钱,心疼了好几个月。原来那是父亲第一次下馆子,不想带母亲去不仅因为怕贵,但更多的是怕出丑。但就是那次下馆子后,两个人确定了终身大事,于是父亲总是说,“那次下馆子值了”。母亲:“多吃点青菜”——不再往我碗里夹肉进入21世纪,人们开始注重饮食健康,生活水平的高低标准再也不是大鱼大肉所判定的,人们开始学习养生,不单要吃饱吃好,科学健康的观念更是深入人心,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一度让人们吃得发愁,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又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价格也不断逆袭,超过了大米白面,有的甚至还翻了好几倍,还有的成了亲朋相互馈赠的礼品。我记得小时候吃饭的时候母亲总是给我碗里夹肉,说“多吃点肉,这个有营养”,而现在,吃饭时母亲又说,“少吃点肉,多吃点青菜,这个健康”。人们在21世纪后的饮食也变得越来越挑剔,水果要吃当季的,蔬菜要吃新鲜的,鸡鸭鱼肉要吃活蹦乱跳的,吃面食要吃粗粮……从母亲餐桌上给我夹菜的变化中,我切身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妻子:“今天不做饭了吧”——网上点餐成为新时尚如今,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快捷,餐饮行业也插上了信息科技的翅膀,出去吃饭不仅成为常态,网上订餐更是成为时尚。我和妻子两人平日工作都挺忙,有时晚上下班不想做饭也不想出去,于是“要不今天不做饭了,点外卖吧”这句话就成为我跟妻子之间“偷懒”的惯用语。妻子还喜欢吃水果,这两年的口味也是越来越刁钻,西瓜喜欢宁夏西瓜、梨子喜欢宁夏小香梨,之前这种外地的水果都比较贵,妻子心疼钱买得比较少。但最近我发现家里经常有这些水果,我揶揄道,“怎么不过日子了买这么贵的水果?”妻子说这些水果也不贵,都是团购的,和普通水果一个价,而且还能免配送费呢……原来网络的发展更是让天南海北、国内国外的美食离我们只有“一指之遥”,手指一动美食即送上门。

47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仅是沧海一粟,但对于祖国的发展来说越是日新月异。“吃”的记忆成了历史符号,记录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巨大变化,也转变折射出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变迁。如今的我们生活越来越好,但却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要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中国梦中砥砺前行。【篇三】说到灶台,对于现代人来说它可能是一个过时的存在,但在许多农村地区却仍有它的身影。庆幸的是,奶奶家还保留着这方灶台。每次我们回到她家时,她总会用这方灶台做出可口的饭菜。说来也怪,奶奶用柴火灶烧出来的饭菜就是比在电饭煲、电压力锅这些智能电器里做出来的香,那股略带柴火清香的的米饭总让人念念不忘。如今,智能化、现代化的电气灶具琳琅满目,蒸、煎、焖、煮各类电器样样齐全。父亲也曾经给奶奶换置过新的灶具,可总被奶奶“退货”。其实奶奶不愿舍弃这方灶台,是因为它陪奶奶度过了70多年的光阴岁月。这方灶台见证的不只是生活的改变,还有它背后流淌的美好时光……(一)“又见炊烟起”奶奶说,他们那个年代使用的是典型的土坯灶。土坯砌成的灶身,灶口大得足够小孩子爬进去,上面顶着一口大黑铁锅,有的还带有陈旧的木制手动风箱,这便是当时最常见的灶台。煮饭时,直接把柴推进灶里,柴很快就化成了灰烬。因为那时还不兴给灶台打通烟囱,所以厨房时常浓烟滚滚,烟雾缭绕,每到做饭真可谓是“又见炊烟起”。那个时候,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情感就在烹饪的烟火中温婉流转。外祖父一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于是奶奶就自然而然地跟着外祖母学习打点家务,因此她也就成为了厨房里的“好手”。每当外祖母烧火做饭时,她总是控火的小能手。做烘干饭需要什么火候,煎油饼需要多少柴禾,烧红薯需要柴禾空心还是实心,这些操作对于奶奶来说则是得心应手。每当看着大家坐在灶台旁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她的劳动成果时,他们大快朵颐的模样亦是奶奶最大的幸福。那一刻,大人们撇开了农活的忙碌,孩子们尽情地享受着美味,平凡朴实的生活就是这样氤氲流淌。也许,在袅袅炊烟之中,一家人围坐在这一方小小的灶台边欢声笑语,这便是最美好的时光。(二)“依依墟里烟”后来,土坯灶逐渐被淘汰,替而代之的则是水泥灶。都说“穷看厅堂,富看厨房”

5,那个时候拥有一口好灶是必不可少的。灶台用砖块垒砌成灶身,四周再抹上一层厚厚的水泥,有的则会给灶身四周贴上瓷砖,还有的则会贴成一些花纹图式,这样做起饭来不仅干净卫生,还美丽雅观。除此之外,一口合格的灶台一般还分为三个锅。靠墙壁内侧的为大锅,外侧的为中锅,大锅正后侧为小锅,三个锅的灶膛都是相通的。一般小锅用来温水,通过前两个锅中的任意一灶烧火产生的热量来温热锅里的水,这样便能充分地利用资源,真正做到物尽其用。同时,为了解决一烧火便烟雾缭绕的问题,烟囱也是必不可少的。小锅一侧通过用土垒起来的墙壁留有一个长长的烟囱直通屋顶,并裸露在外,这时候满屋的浓烟则会通过烟囱飘向屋外,远远望去,好似小屋顶上有位仙人在吞云吐雾一般,诗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说的便是如此了吧。那个时候,父亲们放学后便会约着小伙伴一起上山拾柴,这也成了他们童年最大的乐趣。一人一个背篓、一只竹耙,相约从林底出发,谁拾捡的柴禾多谁就获胜。于是你总会看到这样欢快的背影:一个个皮肤黝黑、蓬头垢面、身落杂草的“熊孩子”从林间蹿出;他们背着满满一背篓的枯枝杂草,一路哼着小曲,在嬉戏打闹中走向回家的路……(三)“岚雾今散去”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家家户户除了使用传统的灶台做饭外,厨房里还添置了一个炉子,这就是蜂窝煤炉。小小的炉子通体呈圆柱形,四周是水泥砌成的炉身,厚约8厘米,高约70厘米,中间留着约10厘米的空心柱,蜂窝煤就放在里面燃烧。因为蜂窝煤用煤制作而成,通身为空心圆柱形,就像蜂窝一样,故而得名。蜂窝煤因为极少烟雾且小巧易操作,可谓是“岚雾今散去”,故而在当时十分“受宠”。与此同时,用煤炭代替柴禾在灶台里烧火也盛行起来。相比灶台需引火添柴而言,煤炭的可持续性燃烧使人们烧火做饭轻松不少。那个时候,我最开心的差事就是照看灶台了。冬天,我们小孩子围坐一团,把冻得红通通的小手往灶口一放,一股暖意瞬间袭来。有时候母亲还会在灶里烤红薯,闻着甜甜的红薯香味,我们可以一直呆在灶口守好久。而在夏天母亲则会做我最爱吃的米锅巴。当滤过水的米饭用小火煨在锅里后,给米饭插几个小孔透气,十分钟后,在米饭和铁锅的相接处,就会有一层金黄松脆的锅巴。这时候一口咬下去,那种清脆焦香瞬间弥漫至口舌的每一处,这个味道伴着乡间傍晚的风和天空,至今难以忘怀。(四)“智能进万家”当我上了高中之后,传统的灶台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燃气型灶具。还记得第一次父亲扛着液化气罐回到家里时的情景:只见一根如水管般粗细的软管一头连接着液化气罐,另一头连接着燃气灶。父亲打开阀门后,只听见嗞嗞的声响,接着对灶炉一点火,“嘶”

6的一声,就蹦出了蓝色的火苗。就这样,母亲开始了燃气灶的使用,而小小的灶台也因房屋重建被拆除。如今我们早已长大,燃气型灶具也变得更加智能化、科技化。现如今各种前卫新颖的现代化灶具在市场上遍地开花:天然气燃气灶、集成灶,电磁炉、微波炉,电压力锅、抽油烟机等应有尽有。厨房灶台比之往昔的凌乱变得整齐卫生,复杂的操作亦变得更加简单智能。如今的厨房已是家里一道别样的风景,那些“袅袅炊烟”的老屋、被炊烟熏眯了眼的灶台,已渐渐成为历史。不过对于奶奶们这一辈的人们来说,再智能的灶具也比不上那带烟火味的灶台。犹记得奶奶生日那天,她用柴火做出的酸菜干饭被我们大家一抢而空,这口老灶台做出的饭菜还是那样的吸引人。所以,奶奶至今还保留着那方灶台,那饭菜里的人间烟火味便是我们记忆里最美的时光。“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70年光阴如水,你我都有诉不完的故事,这方寸之间的灶台承载着岁月的温馨,也见证了我们流淌的美好时光。从“袅袅炊烟”里的柴火灶,到智能化科技化的电气灶,改变从未止步,我们也相信:祖国母亲将会越来越好!【篇四】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家作为一个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伴随祖国一起走过的这70年,是充满欢笑和感动的70年。而对于祖国的印象,我们三代人有三个不同的“标签”。“40后”的中国印象——百废待兴,顽强之国。爷爷是“40后”,当时的中国刚经历战争的洗礼,千疮百孔,又充满希望。爷爷爱回忆那段艰辛的岁月,那个时候,吃不饱穿不暖是常事,但他仍然坚信读书改变命运,他热爱学习,每周徒步往返50公里仍坚持去上学。爷爷常说,“那个时候大家都苦,我一年四季穿的都是同一双鞋,班里有同学更苦,一年四季都是打赤脚上学,但是大家每天都乐呵呵的,因为大家都相信只要认真学习,日子会越来越好的。”后来爷爷考上了大学,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问起爷爷为什么要选择当老师,他这样回答我,“我当年读书的时候就在想,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回来教书,让娃娃们都有机会成才,回来建设家乡。”爷爷也常用这个教育我要认真学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要辜负了无数先辈受过的苦难,爷爷的话朴实而充满力量。“60后”的中国印象——勤劳致富,制造大国。爸爸是“60后”,正赶上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那时候中国开始快速发展,出现一批“下海”热潮,爸爸也随着潮流南下,开启了自己的奋斗人生。说起这段往事,爸爸是怀念又感慨的,那个时候大家兢兢业业、吃苦耐劳,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工作,坚信勤劳就能致富。当时的东莞、深圳、无锡等地各种制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madeinChina”

7开始成为一种世界潮流。记得小时候,爸爸给我带过一个小熊玩偶的礼物,他特别骄傲地告诉我:“这是我们做的,是要出口到外国去的,现在外国好多东西都是我们中国做的。”当时小小的我觉得特别自豪,中国制造得到了世界的认可。“90后”的中国印象——创新发展,科技强国。我是“90后”,出生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亲身体验了从实体店到电商平台,从现金支付到手机支付的巨大变化;亲眼见证着中国从“4G”到“5G”、从遥感机器人到人工智能的科技领跑。中国在这短短20多年,依靠科技创新,跑赢了许多国家,追平了许多历史。许多和我一样的“90后”,已经投身到了新中国的科技发展中,“火箭专家于新辰、为塔克拉玛干沙漠种植万亩牧草的王祉翔和他的‘90后’团队、利用网络直播让山货变‘网红’的女村官和倩如、将锔瓷工艺创新发展的新匠人徐文华……”他们挑起了科技创新的大梁,能和他们一起见证中国科技的腾飞,与有荣焉!70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70年的岁月变迁,见证了祖国的蓬勃发展;70年的峥嵘旅程,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壮秀历史。能和祖国一起走过这70年,我和家人都感到光荣而自豪,未来,我和家人会继续记录祖国发展的点点滴滴,把中国故事一代代传扬下去。【篇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今年刚好70年。70年前,爷爷刚出生,中国的经济还很落后,生活条件很差,用爷爷的口头禅来说,就是“穷得叮当响”。那时候家里穷,吃不上饭,被逼无奈只能外出寻找一条活下去的生路。从陕西西安辗转到现在的宁夏银川,一路经历过的事情让我们这辈人想也想不到,路有冻死骨那可是常有的事。路上走着走着,身边随时都有可能倒下一个人,没办法,饿的。兄妹几个忍饥挨饿硬是“闯关东”似的到了亲戚家,寻求活下去的希望。身上穿的是从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那“退休”下来的“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碎花棉衣,还要经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8家里一间十几平的小房间便是最温暖的家了,能避风,能避雨,已经是很好的条件了。家庭条件不好的,躺在大街上过夜也是很多的。遇上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就得下小雨,被子被打湿还不算,更糟糕的是家里地势低,屋外的雨水要往屋里灌,全家人要一起动手拿着脸盆往外舀水。家里孩子多,父母两个人要拉扯6个孩子,谁家也不好过,大人少吃点,留给孩子吃,能保证孩子不饿死就是好的光景了,遇到年景不好的时候,田地里面没收成,真的是到了只有外出讨饭才能活下去的地步。爷爷说那时候家里穷,他们根本没有读书的条件,连学校是啥样都不知道。十几岁的他已经是家里的壮劳力了,跟着父母下地干活,“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常年累月在农地里摸爬滚打,他的手上长满了干黄干黄的老茧。麦子是一镰刀一镰刀地割出来的;玉米是一根一根掰下来的;地是一犁一犁翻出来的;水是一桶一桶从井里拉上来的。不容易啊,真是不容易,爷爷说想想那时候的日子是真苦,今天吃饱了不知道明天能不能吃上饭。后来,随着咱们国家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家里条件逐渐改善起来了,虽然家里人穿的还是缝缝补补的衣服,全身上下找不到一块完整的布,但那已经很好了。男孩比较调皮,总爱四处乱跑、乱跳、翻墙头、钻地洞、爬树.......衣服磨破了就用一块布盖在上面,用缝纫机缝好继续穿。爷爷奶奶都是极勤快的人,早上六点多就出去工作了,地里的庄稼打理完以后还要到队上工作,天不亮的时候出去,天黑了才能回来,进门都要摸着走,不然看不到。晚上是没有电灯的,只有蜡烛可以用来照明,“如果你不勤快,连蜡烛都买不起呢,晚上只有抹黑喽。”爷爷说,他们当时的主食还是玉米面,就是今天我们拿来喂羊的那种,把玉米碾碎了当主食吃,家里条件好的可以吃上白面馒头。能够吃饱肚子以后,爷爷奶奶不用再饿着肚皮干体力活,家里的壮劳力慢慢多了起来,大家自己修房子,盖了一间大房子,虽然还是土坷拉砌的房子,但是大家心理舒坦。地方大了,房间里有了站脚的地儿,有了活动的空间,屋外下雨屋内不见了小雨。每到秋收季节,家里的房檐下面挂的全是金黄色的玉米,还有房顶上,堆的也全都是丰收的玉米,远远看去,谁家的房顶堆的玉米高,说明谁家今年收成好,所以爷爷总是把自家房顶的玉米堆得特别高。80年代的时候,家里条件越来越好了,以前靠双腿走遍天下,外出全靠“飞毛腿”,几十里路全靠步行,现在家里面有了辆三枪牌自行车,一天之内就可以来回县城了,偶尔也可以偷偷骑着自行车在田间地头上兜兜风。穿的衣服也多了,鲜艳的衣服穿起来格外鲜亮,自家的缝纫机也都闲置许久。因为手里面有了些许零钱,可以到村子里裁缝店做衣服。玉米面逐渐淡出了家庭的餐桌,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蔬菜、肉、牛奶、水果等,极大地满足了大家对饮食的需求,“吃糠咽菜”

9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饥肠辘辘、忍饥挨饿的日子都是过去时了。爷爷说这个时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上门乞讨的人变少了,要搁在以前,隔三差五都会遇到要饭的人。短短几年时间,变化太大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人一天比一天精神,只要奋斗就会过上好日子,幸福的生活就在不远处。今天,我们的条件是更好了,经济发展迅速,穿衣打扮成为了时尚,逛街买衣服成为了日常再普通不过事情。在家摆酒席,出门“下馆子”,饮食上已经不愁吃得少,而是怕吃得多。农村发展很快,家里通了暖气,一排排整齐的房子格外漂亮,部分人到城里住楼房。摩托车、电动车、小汽车随处可见,出行极大地方便。如今,穿衣看潮流,网购随心选;饮食选美味,外卖送到家;住在新农村,环境好得很;出门有高铁,再远不用愁。70年的发展,让我们“衣来伸手”,让我们“饭来张口”,让我们居有所安,让我们日行万里。时代很新,中国很新,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爷爷总说共产党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说确实,这七十年,真的是变化太大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