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的人”——记忆诗学与《一日三秋》_张明

“讲故事的人”——记忆诗学与《一日三秋》_张明

ID:83240419

大小:1.36 MB

页数:6页

时间:2023-08-09

上传者:139****0482
“讲故事的人”——记忆诗学与《一日三秋》_张明_第1页
“讲故事的人”——记忆诗学与《一日三秋》_张明_第2页
“讲故事的人”——记忆诗学与《一日三秋》_张明_第3页
“讲故事的人”——记忆诗学与《一日三秋》_张明_第4页
“讲故事的人”——记忆诗学与《一日三秋》_张明_第5页
“讲故事的人”——记忆诗学与《一日三秋》_张明_第6页
资源描述:

《“讲故事的人”——记忆诗学与《一日三秋》_张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2023年2月阴山学刊Feb.2023第36卷第1期YINSHANACADEMICJOURNALVol.36No.1“讲故事的人”———记忆诗学与《一日三秋》∗12张明,赵树勤(1.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学院,湖南永州425001;2.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广东广州511300)摘要:《一日三秋》作为刘震云的新作,延续其一贯的“生活流”叙事方略,但又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质。人物在漂泊中寻找安身立命之所在,延展出在路上的漂泊故事。文本的情节讲述,则在多重互文中体现出互鉴的戏仿故事。笑料的充斥,让生活的表象赋形为笑书,内里的虚无却折射出反讽的悲喜故事。三者审美品格的互参,让“讲故事的人”派生出因时间距离的拉开而获得记忆的复活与增殖,形成饶有风味的记忆诗学传承。关键词:刘震云;《一日三秋》;记忆诗学中图分类号:I20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869(2023)01-0048-06DOI:10.13388/j.cnki.ysaj.2023.01.006艺术家“要写一首好诗或好曲子,或者绘出一在《一日三秋》中,人物为生存所迫,不得不在幅美丽的画,只有丰富的思想是不够的,你还需要特将他乡认作故乡的漂泊中寻找安身立命之所在,延殊的才能。但是,当你失去思想和记忆这种最普通展出在路上的漂泊故事。文本的情节讲述,则在六的能力时,你就丧失了完整性,而任何才能都无法承叔的画、传统小说和自我作品的互仿中,给予会心一[1]受这种完整性的丧失带来的结果。”在此,汉娜·笑的戏谑之感,体现出互鉴的戏仿故事。笑料的充阿伦特不仅把记忆和思想相提并论,并且指出记忆斥,让生活的表象赋形为笑书,但内里却包裹着的是本身既是一个生理现象,也是一个诗学问题。在小无穷的虚无,折射出反讽的悲喜故事。本文将聚焦说《一日三秋》中,“记忆”是叙事的药引,也构成了“讲故事的人”,通过人物命运的漂泊游走、文本的作品的主体。“因六叔的画作已经灰飞烟灭,对六戏仿互鉴和笑中带泪的审美品格互参,以期进一步叔画作本身,也都是对过去的记忆,对记忆中的六叔走进刘震云的文学世界。[2]8的画的记忆”,这是作品“前言”末尾部分的一段一、漂泊之人:“如果故乡好,谁愿意背井离乡”话,既是作者对写作初衷的夫子自道,也可理解为这是一部关于记忆的话语缠绕交织而构成的作品。由刘震云在《一日三秋》中再次执着于故乡河南此,以记忆诗学作为文本切入的关节口,便是题中之延津的书写,当然与其之前的作品《塔铺》《温故一意与不二法门。九四二》《故乡天下黄花》《一句顶一万句》《一腔废∗收稿日期:2022-05-1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红色经典文学的连环画改编研究”(21BZW032)、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在高职院校的实践研究”(JJ215016)、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基金项目“湖湘文化融入大学生美育教育的构建路径研究”(XSP2023JYC122)。作者简介:张明(1994-),男,河南邓州人,硕士,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赵树勤(1955-),女,湖南长沙人,博士,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女性文学研究。48

1[2]259话》等故事的发生地是重叠或者融合的。但有所不枣树———“留个念想,想我奶时,可以看它们。”同的是,《一日三秋》中的人物,不得不一次次的离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句顶一万句》中吴摩西为开故土向外漂泊又时时回望原乡。从发生学的意义了找寻养女离开了延津去往了他乡,几十年后王建来看,其资源与路径无疑来自于刘震云本土经验的国为了弄明白母亲的过往又回到了延津。虽然他们观察和诠释,抑或者说是深深植根在其生命深处的离开的理由各有差异,但找寻却是不变的主旨。由一次次寻根冲动。此可以看出,以延津作为人生轨迹的锚点,一圈圈的漂泊的生活,是为了生存与活着。如果说陈长向外扩大延展并一次次旋转之后回到起点。但无论杰离开故乡延津更多地是因为“如今全县的人,都是《一日三秋》也好,还是《一句顶一万句》也罢,刘[2]23知道我把老婆害死了,我在延津没法待了。”的震云笔下寻找的根柢始终是以温情为底色的。无颜,那么陈长杰的儿子———明亮,从武汉回到延津与此同时,漂泊会孕育怀念的种子在脑海里生便可以说是因为故土情感的不自觉感召———“在武根发芽,尤其是故土的远离,让人对家乡的记忆被激[2]132汉不亲,到延津感到亲。”在故乡,人的精神还乡发,产生文学地理的艺术化想象。在《一日三秋》胜过外在物质资料的多寡,明亮在故乡延津得到了中,刘震云描写的是自己记忆中的延津,这个记忆一正常的成长。明亮和马小萌的婚姻生活才刚开始,方面是指过去的记忆,一方面是指对于故乡的改头[2]155“一张名片大小的小广告”让妻子过去的不堪换面,两者共同指向一种文学的艺术化表达,也就是往事被周遭人成为笑料,再一次让子辈重复了父辈借助于现实的基础进行个人化塑形。的漂泊命运。当明亮夫妻站在西安道北区的大街在现实主义文学的书写中,风俗人情往往是作上,樊有志“指着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道北,全是家绕不开的关隘。一地有一地之文化风俗,不尽相河南人,要么爷奶,要么爹娘,都是当年逃荒过来同的风俗人情描绘,既是生产小说故事的土壤背景,[2]172的。’”漂泊早已不是个体的特殊行为,一代一也是人物形象刻画的外在语境。于刘震云而言,延代人的命运在这里完成了轮回。人世间的生存已如津是他的家乡———出生并曾经成长的地方,因此对此艰难,但死去并不一定就能获得解脱。“为了一中原一脉的风土人情应当有着相熟的记忆。《一日[2]22把韭菜”上吊而亡的樱桃,死后的鬼魂还要忍受三秋》中有很多延津地方饮食的描写。实际上,食其他鬼魂的凌辱,活着或死去的生存都已破灭。寄物的描述不仅能凸显地方的独特印记,也能借此勾身于李延生的樱桃为了迁坟去往了武汉,但最终勒出一幅关于文学地理的食物方位图。关于延津的[2]119“顺江而下,永远也回不了延津。”曾经化身萤食物,《一日三秋》中既有十字街头卖胡辣汤的老火虫的马道婆,央求明亮带离了她生活一辈子的胡、西关天蓬元帅的卤猪蹄,又有延津县城北关口的“是非之地”,在秦岭的山风中飘进森林,求得灵魂“吴大嘴羊汤馆”、“槐花炒鸡蛋———延津槐树[2]27的归宿。多”,比如李延生和胡小凤年轻谈恋爱时,剧团漂泊的流浪,是为了寻找归途。花二娘是一个戏散后曾讲“十字街头的老胡,还在卖胡辣汤,咱们[2]19从望郎山来的异地人,也可以说是一个“闯入者”与去喝胡辣汤吧。”食物在此成为人物情感升温的流浪人。她不远千里来到延津,是为了寻找一个爱纽带角色。的人———花二郎。为此,花二娘等了三千多年,终究食物的描写不仅局限于延津一处,随着人物的把自己等成了一座山。但“石头本该铁石心肠,谁漂泊游走,饮食的地图也在逐渐扩大。李延生前往知花二娘柔情似水”,还“因三千多年的思念和不武汉和陈长杰见面后,说的是“热干面好,湖北特[2]11[2]85忿”,成就了花二娘的长生不老和青春永驻。寻产,早就想尝尝了。”明亮为了父亲的病再次返找的初心犹如花二娘外在不变的容貌,时间的长河回武汉时,“想起小时候在武汉爱吃的”,还是“热干[2]199不曾使其改变。几十年后,明亮因祖坟搬迁一事由面,武昌鱼。”同样的,明亮夫妻在西安开的猪蹄[2]182西安回到了延津。此时的延津对明亮来说,“一切店,“从饭店的窗户往外看,能望见大雁塔。”陈[2]236都时过境迁,他就是一个外地人了。”虽然说刘长杰对于西安的向往记忆,在明亮这里则转译为震云《一日三秋》中的明亮和鲁迅《孤独者》笔下的“看看大雁塔,看看兵马俑,带你们吃吃羊肉泡[2]211吕纬甫同样是为了迁坟返回故乡,不同的是后者讲馍。”明亮的话语,既是地域文化的镌刻惯性使的是理想的丧失与消沉,而前者是为了寻找故土、故然,体现了地方风俗与生活习惯的培植记忆,也可以人、故景,尤其是为了寻找奶奶门前那颗被人买走的看出,食物可能就是一个人对地方最眷恋的记忆。49

2[2]4正如鲁迅谈到,虽然自己再次尝到儿时于故乡年剧团的同事”的“两米见方的大画”,可以说是所吃果蔬的味道不过如此,但在记忆上“他们也许六叔对以往自己的捡拾。在刘震云的故事中,陈长[3]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可见,简单的日杰、李延生、樱桃三人的命运,因戏剧《白蛇传》而展常食物之所以能被刘震云格外地表现,是因为那里开,也因戏剧《白蛇传》而走向没落,或许戏词“奈承载着生命记忆的闸门。不仅如此,经由记忆闸门何、奈何,咋办、咋办”便是三人命运的最好注解,但的开启,食物更牵涉出作家对传统呼唤———《礼谁又能否认这不是六叔对于自己的自语呢?文学的记·礼运》有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彰显时间性、抽象性与画幅的空间性、直观性,形成了相着人之为人的重新发现。以此观之,刘震云笔下的对有别的艺术表现魅力。食物书写在作为叙事元素的表意空间的同时,也由但作者同时又强调六叔的画是并无关联的一幅食物的开掘进入到一种深厚的文化意味之中,体现幅,缺乏连贯的人物和故事,并且在画作的风格也是了刘震云一以贯之地对世情小说品类的青睐。时而写实、时而后现代。因此,如果说六叔一开始对方言土语和服饰的地域装扮同样是人物身份的“我”讲的画的故事构成了小说文本写作的主要内外在判断表识。在西安道北菜市场卖菜市,明亮的容,可以作为一些零散的、精彩片段来使用,那么在[2]176摊位被一个“那人一开口,是东北口音”的人给六叔死后与六婶将画已经烧成灰烬之后,“我”则凭占了。明亮见玩耍猴手艺的人不由分说的拿鞭子抽借对六叔的画的印象记忆和充分调用自己的生活经[2]244打猴子,便劝道:“大哥,咋恁地一个劲儿打。”验来进行空间与时间、现实与魔幻的结合。于故土而言的漂泊没有停留,但乡音未改的记忆却传统民间故事的戏仿。很多人的阅读记忆,似被如形随形的保留下来。遗憾的是,在刘震云的文乎都无法绕开与中国人生活联结紧密的四部中国古学作品中,较少关注于人物服饰的精雕细琢,往往理典章回小说———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念大于情感。对此,《一日三秋》也不例外。《水浒传》、《红楼梦》。除此之外,诸如《聊斋志异》《白蛇传》等作品,同样是被民众所熟知的经典民间二、戏仿风格:“奈何,奈何?”故事。这类文学或戏剧历久不衰,不仅为大众读者讲好故事,注重故事性。正如赵树理反复强调所喜爱,而且大部分的故事、场景,恐怕已经深深地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一样,刘震云在自己的作品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并为其审美趣中始终没有放弃凸显讲好一个故事,重视用中国传味的生成承担一定的艺术功能。统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具有中国风格的现代小说的时光无法倒流,但记忆可以回溯。《一日三秋》努力。《一日三秋》在时间和记忆的岩层中,印象累中的诸多故事情节,与传统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有着加、光影交叠。小说的故事元素一方面将六叔对画耦合相通之处。在人物上,“花二娘本不是人,是块[2]11所作解释的话,在文本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身份石头”,幻化成了人形。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性格中都基本一一进行了回应。另一方面,刘震云衔玉而生,《红楼梦》的原名便是《石头记》。这不禁又创造性的将画与文两种不同媒介的艺术质地,通使人联想到两部作品的相仿。在情节上,如有浪荡过现实与魔幻的交叠进行了较好的缝合。“在写作子弟想和花二娘在梦中做苟且之事,只能“这人顷[2]11中,我力图把画中出现的后现代、变形、夸张、穿越生刻间便化了”,留下“床单上一片精湿”和“贾天[2]8死、神神鬼鬼和日常生活的描摹协调好。”祥正照风月宝鉴”无疑极其相似。而刘震云对魏晋六叔的画与文的戏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六南北朝志怪小说玄幻性的戏仿,则更是比比皆是。叔的画是“我”写作小说《一日三秋》的契机和目李延生、明亮等一众人,有了“烦心事”,会来到瞎子的———“以纪念我和六叔的过往,以留下六叔画中老董的住处“听其胡说”。但老董的排忧展现出的[2]7的延津”。在《一日三秋》的故事讲述中,我们可是有悖科学常识的“正确”,人物心中的郁结得以化以清晰的感知到刘震云对于六叔的画所描绘的场景解。算命“事业”一本正经的老董、马道婆之流,如的还原,这便是“我”对“六叔的画”的记忆复刻。除同生者与死者的“中间人”,为现世的人求得救赎之了刘震云文本的讲述与“六叔的画”大部分重合以道。更重要的是,亡者的鬼魂既可以附身于人进行外,其中戏剧《白蛇传》的故事被作者一再的拉长,自由的对话,又可以用梦的形式托梦,这使作品透露犹如六叔素描的剧团大画一样,占据了戏仿的中心。着真实与虚构的迷人光泽。中国国民熟悉的坊间传[2]1“六叔曾在延津县豫剧团拉弦子”,这幅有关“当说或是《聊斋志异》,带着神秘和鬼气。50

3但是,刘震云虽然对自己的阅读记忆———通俗那样昭告于众“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子,我写小[6]叙事的故事进行了挖掘,增加了作品的文化浸染,拉说。”然而,刘震云《一日三秋》的叙事之魅在于瓦近了与传统文学的情感认同。却又充分展开了现代解了时空的限制,使得居于不同历史场域的身份主乃至后现代的艺术风格书写,使其有别于平铺直叙体能够在现实之维“对话”,并最终达成多重体验下的古典章回体式,而是有了更多的回溯或隐喻,甚至批判现实和反思存在的互鉴共进。过于变形扭曲的叙事策略。更准确地说,刘震云从上可见,《一日三秋》中的神魔志怪及一些日《一日三秋》的叙述来源于传统却又不拘泥于传统。常叙述、意境渲染和细节描写并非“飞来峰”,而是与以往自己作品的戏仿。《一日三秋》中,当明根植于古代文学与文化传统之中的产物。“无论是亮正在为离开延津栖身何处时,师傅老黄想起了他一出戏剧、一部小说,或者是一首诗,其决定因素不[4][7]的舅老爷,“一九四二年,河南发生大灾荒”,逃荒是别的,而是文学的传统和惯例”,《一日三秋》虽去了陕西。老黄给明亮指了一条新生的路,也指向然出自刘震云的现代虚构创造,但它仍未摆脱中国了重温《温故一九四二》的记忆。《一句顶一万句》古代书写的文学与文化传统。两者勾连起的“文本中的杨百顺迷恋于“喷空”,在《一日三秋》中,“奶奶互涉”,为我们揭示了这一小说情节书写的文学与[2]107爱拉着明亮的手,跟他‘喷空’。”而所谓的“喷文化传统,找到了它的文学与精神血脉。“在‘大文[5]空”,“是一句延津话”。更有趣的是,落居武汉的学史’视域中考察当代作家承续古典文脉之方式及陈长杰能够有机缘迎娶闵段长外甥女秦家英的原因意义,庶几可以丰富当代文学的史性叙述,亦是中国[8]和《一句顶一万句》中杨百顺与吴香香结识的原因,文化‘归根复命’探索之一种。”如出一辙———因为一场临场救急的盛大活动,出了从这个角度来讲,所谓“我的记忆”某种程度上彩而被赏识。也是有关大众文化记忆的苏醒与复活。《一日三和《一句顶一万句》《温故一九四二》《我不是潘秋》铺陈敷衍出一幅底层世俗生活画卷,刘震云熟金莲》等前作不同的是,《一日三秋》没有使用单一稔地分割时空体,在“时间”和空间的辗转腾挪中编的叙述视角,而是在不同的章节穿插立足于不同的织出一张琐屑日常的“循环”之网,共时性与历时性人物视角,尤其是鬼魂亡灵的参与补充,由他们的人被并置而观,花二娘、陈长杰、樱桃、李延生、明亮等生经历与往事回忆带领我们从不同门径感知生活。人物的命运图景就这样徐徐展开。由此,本书的审美空间不再局限于一隅,而是构成了三、喜中藏悲:“把自己活成了笑话”一个过去与现在、人间与阴间、主观与客观互融互生的斑斓国度。在这样的国度里,小说意图不断逼近思想可以由外获取,而记忆却是无法由他者所还原一个更具有疼痛感的众生,听到花二娘、樱桃、赋予的。它必然是由内到外,是自我生命体验的沉李延生、陈长杰、陈明亮……的声音,他们无声的呐积与反刍。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内的儒家思想和喊、切肤的呼吸和奔涌的血液。这些被遗忘的普通士人传统无疑已深深植入刘震云类知识分子的记忆人,在作者的记忆中醒来,不再是符号的建构,而是之中,悲悯与虚无的质感成为他后来建构人格结构有血有肉的活跃在你我的身边,触手可及。当然,刘模式和为人处世的重要参照。震云的戏仿,还有对于现实人生经验的调用。如《一日三秋》中,刘震云直接捻出六叔画中“笑《该吃吃,该喝喝》的歌曲运用,“该吃吃,该喝喝,有话”这一标志性要素,在文本中不论是笑话的显性[2]33事别往心里搁”。展示,还是人物命运游转的悲凉叹息,均使其充满幽总体而言,刘震云在《一日三秋》中对多元戏仿默风趣的色彩,甚至是让笑话作为一个重要的叙事的使用,迥异于西方的恐怖虔恪,是一种灵魂画手般动力与变量,增大其不可或缺的分量。作品中包裹的本土资源复活,读罢令人会心一笑。用现代文学着超越日常的意料之外、让人不禁发笑的幽默事件的批评术语来说,这不啻为一种“元小说”的有效锻和刺痛人心的现实景象———而他的白描主义,并非造。文本叠合、相互指涉和时间的跳跃,无疑时刻在是简单的修辞手段的运用,而是表达在人的真实生暗示小说与真实的距离间隔。这一现象在新时期先活状态中,与生俱来的携带着不容置喙的反讽处境,锋作家的文学作品中,亦同样广泛存在。但刘震云这种反讽构成的伤痛只能用言语无法表达的缄默去不同于先锋文学代表人物马原的是,他并没有经营抵抗。正如作品中的李延生所说:“我算是把自己[2]247一出“叙述圈套”的勃勃野心,更不会直白的像马原活成了笑话。”世间之人,何人不相仿呢?把自51

4己的人生活成笑话。有所谓的主角与配角之分,但笔墨的多寡并非是衡笑话的讲述,在文本中表现为三种方式:第一种量的唯一尺度,他们都沉浸在生活的“无物之[3]219是笑话的直接呈现。这种笑话一部分是以花二娘进阵”,背负着自己命运的重任,不停地于狭窄逼入梦中向人索要来体现的,“花二娘是个爱听笑话仄的现实空间里调整栖息的界线。[2]10[2]11的人”,她会在夜里“去你的梦里找笑话”。当然,这一笑话身份的缘由还是归结于花二娘而笑话讲的好与坏,则关乎是否会有性命之虞。因的“执念”,以致于在赋予延津人幽默品性的同时也此,“延津的大部分人,成年之后,个个怀揣几个笑带来了“笑话之灾”的荒诞称谓。这些神奇的元素[2]12话”,以防不测。另一部分则作者在作品第四部或者荒诞的情节,使得故事在现实与传奇之间漂浮,分以“笑话精选”的方式进行了表述。第二种是事形成了一种兼具荒诞氛围与传奇色彩的现实主义幻件与事件之间构成了笑话。樱桃上吊的导火索,竟觉,而正是这种带有荒诞感的现实主义幻觉给读者然是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一把韭菜”的问题。在形成了巨大的魔幻体验。在充满跌宕起伏的人物命阴间,因资深组长的提议,阎罗也与鬼为善,“便出运中,超出日常真实的那些描述并不使人游离出神,台一项新政,被笑话压死的人……,一口气给他老人反而让观者不自觉地与书中人物一起接受虚构的世[2]77家说出五十个笑话,这人就可以转生。”导致在界,进而体验到一种神秘感与一丝辛酸感。阴间被笑话压死的鬼都苦练笑话。这活脱脱似一出由此观之,《一日三秋》可以说是《一腔废话》现代官场闹剧,跨越阴阳两界。而李延生被樱桃所《一句顶一万句》《我不是潘金莲》《吃瓜时代的儿女[2]78迫前往武汉,“这本身倒是个笑话。”明亮为了孙们》等前作中荒诞文学谱系的一员,不同的是这次二货———死去的狗,来看曾经的仇人、现在的傻的荒诞叙事在思路、技巧和写法上体现出明显的现子———原来在道北菜市场当经理的孙二货,但仇人实与魔幻双线交织的局面。要指出的是,在现代科却把明亮错认成亲密的朋友。身份的错位,爱与恨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已然逐渐取代了对宗教与超的消弭反转,无疑让人哭笑不得。第三种是人之生验力量信仰的大背景下,物质生活的不断充盈与财存的“现象学”式笑话。卖羊肉的吴大嘴和樱桃,富大量累积的同时,人的异化已成事实,丧失了自身[2]76“生前都是被笑话压死的。”在这里,讲好一个笑存在本真而原初的神圣状态。因此,刘震云在文学话和“一把韭菜”的重量超过了生命的天平,世人谈作品中这种荒诞或魔幻的文学书写,某种意义上可起两人的死亡无非是徒增一则笑料。但只有当局者以看作是一种试图返回世界与存在的自然状态,克[10]知道其中的苦楚滋味。明亮在西安落地生根以后,服“光韵”幽灵消散危机的尝试。[2]187看到“孙二货眼中涌出了泪”的一幕后,开始从极端说,这种叙述的方式,亦可看作在自然和历一条狗的身上,感到西安的亲。这种人与动物的情史均受到科学“摆置”的大环境下,在信息爆炸使其感关系描述,展现出了超物种的伦理道德意识。失去古已有之的造型力量的工业文明时代,回到传刘震云在小说《一日三秋》长达四五十年的时统时代的“春秋花月”之物,让物的“自持性”重新成间跨度内,为我们塑造了特别丰富的人物群像,讲述为可能。最重要的是,《一日三秋》笑中带泪的故事了他们复杂微妙的关系和起伏跌宕的命运,这是这讲述方式,以语言之轻将“这是本笑书,也是本哭[2]306部小说能打动人心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借助于豫剧书,归根结底,是本血书”的内在沉重进行了减团《白蛇传》对于李延爱情生、樱桃和陈长杰三人,负,这或许也可以说是其写作技术的一种进步。戏里戏外的爱情渲染激发观众的共情,从而反衬三四、结语人婚姻选择的戏谑和荒诞。与此同时,其从戏剧中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摘取情节的模式,又巧妙地契合《一日三秋》以画作内容的描绘作为故事讲述了小说《一日三秋》现实人物命运变化过程中的转的隐形文本,实现了文字的延伸,构成了一个重要的折叙事需要。在叙事上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设计,以声部,拓展了小说故事的生产空间和内在容量。并两代父子人生轨迹的某种相似性形成互文的重复结且画作的底本讲述建构起一种视觉形象,产生了一[9]构。在这种“有意味的形式”的独特组合中,刘震种直指人心的效果。这种效果类似于麦克卢汉“媒云让我们看到,日常生活中充满着人性温善与世态介即讯息”的著名论断,强调媒介形式本身对信息炎凉的二律背反,命运的无奈感和无力感深深地掌传播与接受的影响,联结起“最悠远的岁月和早已[11]控着个体的生存。《一日三秋》中的人物群像,虽然忘却的经验”,作用于人们在场的“沉重的肉52

5[12][3]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身”,试图唤醒潜意识深处的记忆和改变心理定势的固有“情感结构”[13],实现新的社会意识经验的2005:236.捕捉,最终建立起一种想象共同体的价值观念和审[4]刘震云.刘震云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1.[5]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美品格。2009:53.正是在《一日三秋》这个略显荒诞却并不怪异[6]马原.虚构[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1.的故事里,刘震云完成一种欲望的纾解与自我观照[7]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14]并找寻到“不能全忘却的”自觉记忆的重塑。在教育出版社,2005:79.记忆的长河中,刘震云打捞出经验的过往,以浓郁丰[8]杨辉.贾平凹与“大文学史”[J].文艺争鸣,2017(06):沛的写作姿态,让故事的回顾和怀念具有了形而上83-97.的诗学意味。刘震云在作品中对传统文学阅读记忆[9]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模仿”与创造,某种意义上也说明了传统的风格1989:14.依旧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创作层面上,它让传统的[10]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13.叙事更具有现代的多样性。如何运用传统的文学资[11]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源讲述一个现代或者现代人类型的故事,对当代的京:商务印书馆,2000:371.作家来说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而刘震云的《一日[12]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M].北三秋》,或许某种程度上便是对这种关切的一种尝京:华夏出版社,2004:74.试与回应。[13]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M].王尔勃,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143.〔参考文献〕[14]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37.[1]阿伦特.反抗平庸之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12.〔责任编辑温斌〕[2]刘震云.一日三秋[M].广东:花城出版社,2021.“Storytellers”:MemoryPoeticsandThreeYearsinaDay12ZHANGMing,ZHAOShu-qin(1.CollegeofHumanities,YongzhouNormalCollege,Yongzhou425001;2.SchoolofLiterature,GuangzhouHuashangCollege;Changsha511300)Abstract:AsLiuZhenyun’snewnovel,ThreeYearsinaDaycontinueshisusualnarrativestrategyof“lifeflow”,butshowsanewqualitydifferentfromthepast.Charactersfindaplacetosettledowninthewandering,ex⁃tendingthestoryofwanderingontheroad.Theplotofthetext,inmultipleintertextualityreflectsthemutuallearn⁃ingofparodystory.Filledwithjokes,theappearanceoflifeshapedaslaughter,butthenihilityreflectstheironyofthesadandhappystory.Themutualparticipationofthethreeaestheticcharactersmakesthe“Storytellers”derivefromtherevivalandmultiplicationofthememoryduetothedistanceoftime,formingthepoeticinheritanceofmemorywithflavor.Keywords:LiuZhenyun;ThreeYearsinaDay;poeticsofmemory5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